北京门头沟、房山,河北涿州、涞源,天津武清……洪水夹杂着泥沙灌入民众的家园。

尽管有关部门早早做出防汛预警,并及时开展应急处置,但在无情的洪水面前,仍有生命在逝去,更不用说受灾区域群众那数不清的财产损失。在很多受灾群众的记忆里,如此眼中的洪涝灾害还要追溯到1963年。

如今的媒体人没有经历过上个世纪的那次洪灾,甚至很多年轻的记者都没有经历过北京7·21暴雨和郑州水患,但这不妨碍媒体记者成为逆行者,进入灾区记录下京津冀的这一次水灾里的人物和故事。

本周,我们从诸多优秀的水灾报道中选出几篇代表作,分享给大家,希望还能够有更好的作品让人们了解、记住这次灾难。

CDT 档案卡
标题:优秀报道周榜:用新闻记录这次水灾
作者:磨稿子
发表日期:2023.8.4
来源:微信公众号“磨稿子”
主题归类:2023年京津冀水灾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标题:家人在暴雨中心失联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Pro

作者: 罗方丹 武柏萱 

时间:2023年8月1日

对社会热点事件的人文关怀值得点赞。但我们这个行业,仅仅互相点赞是不够的,还需要说几句倚老卖老的话。

本文的不足在于,观察和讲述的维度略单一,提供的信息是平面的。像是用采访把网上的求助信息文字化了,看后难免让人有所疑问。

北京的地形地貌和抗洪能力究竟怎么样,为何首都似乎对天灾毫无抗拒能力?这些需要量化。这些焦急寻找亲人的当事人能做什么,又做了什么?目前有什么方法或途径能替他们获取进一步的信息?各方救援力量都在做什么,又需要做什么?这些,也需要为读者做进一步的解答,为全社会的下一步参与做准备。(原南方周末特稿版编辑冯翔)

标题:暴雨中失联的京西村庄:有村民仍无音信,幸存者忧心生计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姜博文

时间:2023年8月3日

这篇报道的最大亮点是,它揭示了泄洪之前南辛房村村民普遍没有接收到官方要求转移的信息。这个信息,比一百个强调如何施救的特稿故事,更能映射现实的真相,它的荒诞底色也成为环京“护城河灾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如让-皮埃尔·迪皮伊所说:“不可避免地,意义将顽强回归。”信息并不是等价的,新闻报道的意义取决于它采访到并传达出的信息重量。(资深媒体人 韩福东)

标题:蓄滞洪区大撤离:有人接到通知时,离洪峰来袭仅剩2小时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韩谦

时间:2023年8月3日

这显然是一篇立意高远视角巧妙的现场独家报道,充满着浓浓的久违的新闻的味道。

启用蓄滞洪区、群众大转移、救人、抢运麦种,种种重要新闻事件串连其中,既有对普通群众的描写与关怀,又有对国家政策的解读,既有地理方位的展现,又有对历史的回故,内容厚实有力。

文章虽只有一幅题图照片,却展现了一幅又一幅比照片更值得回味的画面。那个等待救援的女子的身影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文章也略有不足,比如还可以装进更多的新闻元素,个别语言尚显艰涩。

总之,是一篇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灾难报道好新闻。(《经济参考报》高级记者 程子龙)

标题:被困在涿州的屋顶上:受灾人数超13万,大量村民未及转移 | 深度聚焦

来源:北青深一度

作者:李想俣  

时间:2023年8月2日

突发灾难中,能够在短时间找到大量采访对象,用众多的受灾群众个体经历,为读者呈现出真实、全景式的灾难现状,更对救灾中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予以披露,足见整个采编团队拥有高效、优秀的采写机制。北青深一度长期以高频率的深度报道见长,本篇则尤以快速、有深度让人印象深刻。(中国经营报编委郝成)

标题:暴雨中的京津翼:失联的人们,受困的村庄

来源:财经

作者:王丽娜 金贻龙 周缦卿 樊瑞

时间:2023年8月1日

这是一篇令人尊敬的报道。在较短的时间内,采访了最多的人,提供了最为全面的信息,甚至也是最早报道涿州灾情的媒体之一。报道采访了受灾的人们、救援人员、气象专家以及官方信源,提供了大量的独家信息和丰富的细节,再次体现《财经》做突发报道的功力。

以现有的内容,文章的结构、布局和叙事还可以更好,毕竟人和故事才是新闻的核心,尤其在灾害报道当中。但与在最快的时间提供最宝贵的信息相比,妥协的结果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经济周刊》主编 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