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日本核废水排放事件十问答:事实是什么?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
作者:袁越
发表日期:2023.8.28
来源:歪脑
主题归类:福岛核废水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2023年8月24日下午1时许,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启动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海进程,预计将在未来30年持续排放。24日当天,中国海关总署宣布全面禁止进口日本水产品。此排污事件在中国民间引起了很大争议,社交媒体上群情激奋,主流舆论在强烈谴责日本的行为。另据媒体报道,多个电商平台出现抢购食盐的风潮,食盐一度缺货,仿佛再现了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的抢盐现象。也有一些科普文章尝试从理性、科学的角度证明其危害并不如人们想象,但影响力有限,甚至遭到审查。那么,既然攸关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在立场和情绪之外,日本核废水排放的事实是什么?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理解和应对?本文试图回答与此事有关的10个关键问题。

img

一:日本这次排放的是什么水?

答:这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为了应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核事故而灌入核反应堆的冷却水,在经过一些常规处理与ALPS(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处理之后排放的。这种冷却水和普通核电站正常运转时使用的循环水完全不同。后者不直接接触堆芯,放射性很低,但也不是绝对安全的,也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排放至环境当中。但前者直接接触了堆芯,里面含有大量具备强放射性的化学物质,包括氚(氢-3)、碳-14、锶-90、碘-129、锰-54、铯-134、铯-137、钴-60等等,在处理之前危害很大,我们可以称之为核污染水。

二:日本是直接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吗?

答:是,也不是。福岛核事故发生时,负责福岛第一核电站日常运营的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日本东电)应对不当,已将部分核污染水直接排入了大海。比如,根据法国辐射防护暨核能安全研究所提供的数字,仅在2011年3月21日至7月中旬期间,就有大约2.7×1016Bq的铯-137被排放到了太平洋中。(Bq的全称是贝克勒尔(Becquerel),是衡量放射性活度的通用国际单位。)

不过,日本东电很快停止了排放,将剩下的核污染水储存了起来,目前累计的总量已经超过了100万吨。这么大体量的核污染水不可能永远储存在地表的水罐里,于是日本东电提出了5种不同的处理方案,并上报给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以下简称IAEA)。双方经过细致的讨论,认为先处理再排海是最稳妥的方案,所以目前排海的是经过处理的核污染水。

三:核污染水经过了怎样的处理?

答:核污染水先经过了一轮常规处理,过滤掉了其中的油污和一些放射性重金属。之后,日本东电开发了一种名为“先进液体处理系统”(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以下简称ALPS)的装置,对核污染水进行了进一步处理。日本人将ALPS翻译为“多核种除去设备”,顾名思义,这就是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将核污染水中具备放射性的元素从水中分离出来——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家用净化水设备的工业放大版。通过ALPS处理后,绝大部分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都会被除掉,不再对环境有害,比如经过处理后的锶-90浓度会降到处理前的十万分之一,这已经低于环境的本底辐射值了。


ALPS废水处理动画说明

但是,经过ALPS处理的核污染水中仍然含有大量的氚,这种放射性元素和水中的氢原子为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分离的难度很大,要想除去它就必须花费很高的成本。熟悉原子弹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制造原子弹的关键步骤就是如何从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的铀同位素中提纯铀-235,这一步所涉及的技术难度非常大,这也是伊朗等国之所以至今仍然没能制造出原子弹的主要原因。于是,日本东电决定不再进一步除氚,而是将其稀释之后直接排海。

四:经过处理的核污染水有害吗?

答:当然有害。虽然经过处理,但排海的核污染水里仍然含有放射性氚,以及少量的碳-14和痕量的其他放射性元素,仍然会导致基因突变,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如果能不排的话当然最好。但问题是,这显然是无法做到的。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工业废水,包括数量远比核电站大很多的化工厂所排放的工业废水,所有这些废水一点都不排放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才会根据各种不同的污染物设立了各种不同的排放标准,只要低于排放标准就应该允许人家排放,而不是堆积在工厂里,为将来酿成更大的灾难埋下隐患。

这一做法背后的逻辑就是大家常说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任何事情的评价,都应该建立在比较、权衡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件事情的代价和它的替代品相比危害较轻,那它就是可以做的,甚至是应该鼓励的。

五:这次经过处理的核污染水超标了吗?

答:没有超标。根据日本东电公司公布的数据,排海的核污染水中的其他放射性元素已经降到了远低于监管标准以下的水平,而不能通过ALPS被去除的氚则会通过海水稀释降至低于1500Bq/升,这一数值为监管标准值的1/40、WHO指南的约1/7。

除此之外,日本东电采取了分批分阶段排放的方式,预计将会持续排放30\~40年,每年的氚排放总量低于2.2×1013Bq,低于常规核电站的正常排放限额。事实上,根据中国《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6249)中有关液态放射性流出物控制值的规定,轻水堆中氚的控制值为7.5×1013Bq/年,重水堆中氚的控制值为3.5×1014Bq/年,均比此次日本福岛排放的核污染水要高。

值得一提的是,放射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是基于环境的本底辐射量来制定的,因为放射性污染属于大自然已有的污染,和化工厂排放的人造化学污染物不太一样。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说法,叫做“抛开剂量谈毒性等于耍流氓”。这句话并不是百分百正确,比如有些人造化学毒素即使是痕量也是有害的。但放射性是自然环境的固有属性,人体细胞早已适应了这种环境本底辐射,进化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DNA修复技术,只要核电站排放的污染物通过稀释后不显著增加环境本底辐射,人体就能够应对。

根据专业人士的计算,地震刚发生时,东电公司排放的冷却水里一次性泄露了1×1016Bq的氚,扩散至整个太平洋后的最大峰值(出现在夏威夷附近海域)也仅为2Bq/立方米,而太平洋海水的氚背景浓度为50Bq/立方米,远比一次性泄露的最大峰值要高得多,更不用说这次是有计划的分批次排放,影响力更加有限。

六:此次排放的氚会不会产生累积效应?

答:不会。氚的化学性质和氢差不多,摄入体内的氚将会很快随水排出,基本上不会带来额外伤害。事实上,因为氚比氢重,所以生物体倾向于使用更轻的氢而不是氚,所以生物体内的氚含量理论上是要比环境中的氚更低一些的。至于说排放核污染水当中的碳-14和其他痕量放射性元素,同样没有证据表明它们能在生物体内产生累积效应。即使有的话,只要排放总量低于监管标准,就不会对环境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也就不会增加额外的累积效应。

污染物的累积效应确实存在,但这通常指的是脂溶性的化学污染物,它们能溶解在鱼类的脂肪中,并通过食物链来逐渐富集,直至被人类食用。但放射性元素并不具备这种性质,因此我们无需担心累积效应。

东京电力提供的关于氚的解释影片

七:我们如何确定日本东电确实按照标准进行排放?

答:日本东电确实有理由偷排,但必须得想办法逃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事实上,IAEA已于2023年7月开设了原子能机构福岛第一核电站办公室,IAEA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那里办公,现场监测和评估日本东电的排放活动。除此之外,IAEA每天都会向全世界公布当天的监测结果,大家可以在他们的网站上随时查阅。

img
IAEA提供每日数据监测(IAEA)

需要指出的是,对排放物的监测是一项技术活,普通人很难理解其中的细节。比如凤凰卫视记者李淼曾经在电视上公开质疑日本东电的检测方法,称第一批总共要排放7800吨核污染水,但采样人员只取500毫升进行抽检,听上去很不合理。但其实只要排放前进行了充分的混合,500毫升采样便已足够了,这属于基本的化学实验常识,IAEA的监督人员不可能不懂。

八:我们如何确定国际原子能机构没有被日本收买?

答:这个问题属于政治范畴,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进行各自的解读。但请大家注意,根据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所做的模拟实验,因为洋流的影响,受此次核污染水排放影响最大的国家肯定是日本,其次也并不是中韩等亚洲国家,而是北美的西海岸和墨西哥等地。因此如果日本想造假,不但要收买IAEA,还必须收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等发达国家,难度可以说是相当之大。

另外,日本在从地震最初的震惊中缓过来之后立刻就停止了排放,并且也没有以“不干涉内政”为由拒绝国际监督,而是立即和IAEA取得了联系,邀请对方派人前来监督指导后续的处理进程,整个过程公开透明,这一做法是值得鼓励的。

九:日本东电在此次事件中到底有没有责任?

答:当然有!日本东电在海啸来临之后出了很多昏招,错过了避免灾难的机会,应负主要责任。事后日本方面做过很多检讨和经验教训总结,这方面的信息网上可以查到很多。但是,我们在谴责日本东电的官僚主义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当年那场地震和海啸是真正的百年一遇的大灾难,日本是最大的受灾者。我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就到达了日本的福岛县,亲眼看到了很多挂在树梢上的小汽车,以及漂进内陆上千米远的大型船只,亲身领教了海啸的厉害。所以说,此次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和切尔诺贝利很不一样,后者是百分百的人祸。

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类似这样大规模的核事故影响的肯定是全人类,大家应该抛弃国家之间的成见,倾全力帮助受灾者。像福岛这样的天灾人祸各占一半的核事故,更是值得我们施以援手,而不是把责任全都推给对方。比如,有人质疑日本方面是否尽了全力,排海是否就是最佳选择。我的回答是,如果不考虑成本的话,肯定还有比排海更好的选择,但我们不能一味要求日本方面不计成本地处理核污染水,除非我们愿意分担这笔费用。我相信,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的话,中国政府也不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处理,也是会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毕竟人性都是相通的。

十: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这次事件?

答:核污染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普通人很难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信中立的专业机构,比如像IAEA这样的国际组织。如果你不知道哪个组织更专业,或者质疑IAEA的公信力,那就两方说法都看看,然后再认真比较一下,思考哪个说法更有道理。这件事的逻辑链条并不长,相信大多数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都能想明白。

问题在于,如今国内的媒体环境越来越差,根本不允许公平的讨论。比如这件事出来之后,网络上凡是认为大家不必过度紧张的科普文章大都被网管删除了,而大量煽动紧张和对立情绪的文章,无论其内容多么地荒诞不羁或漏洞百出,都可以肆意通过各种方式广为宣传,普通人很难有机会或者渠道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因此也就没办法兼听则明了。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理解了“宣传机器”这个词的真正含义,那么当你看到政府故意压制某一方的言论时,心里就应该有数了。至于说抢盐的行为,那已经和信不信科学没有任何关系了,即使此次核污染水排放真的对环境有害,抢盐也没有任何用处。

如此恶劣的宣传手段,除了煽动起民族情绪之外,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海鲜产业的整体损害,包括进口和自产这两方面。话说回来,我个人是支持减少海鲜消费的,对于已经十分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来说,少吃海鲜是一件非常环保的大好事,只要政府能够适当补贴渔民的损失就行。但是,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一些日料店和海产商正首当其冲遭遇舆论压力,恐怕承担代价的又将是这个产业里的无数普通从业者。这次核污染水的排放至少还要持续30年,不知道中国现在的禁止进口日本海鲜的政策将会持续多长时间,以及未来将会怎样收场,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会付出代价的也不仅仅是老百姓。这件事造成的一个长远后果,就是让民众更加不信任核电站,这种情绪所造成的影响肯定要比少吃几口海鲜严重。类似的闹剧已经在转基因问题上出现过一次了。当年正是因为政府在转基因争论中大打爱国牌,导致中国的转基因技术落后了几十年。但据内部消息称,今年中国已在5个省20个县开始了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产业化试点,不知道来自民间的逆反心理是否会影响到这一举足轻重的农业新政。

同样的,发展核电其实是中国能否顺利完成双碳目标的重要一步。发展核电是中国的国策,目前中国在建核电机组共有24台,高居全球第一位。但近年来,中国已经爆发过多起因为对核电站的不信任导致的避临冲突群体事件,比如2012年的安徽望江四老事件、2013年的江门反核事件、2016的连云港反核事件,以及2018年的核工业长沙二三零所选址事件等等。如果中国政府为了政治议程,任由这种盲目的反核情绪无序膨胀,最终很可能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