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删改字幕这事,越来越离谱了。
前段时间乐夏演唱会。
五条人上台唱《梦幻丽莎发廊》,一开口就把Sir整懵了,说女子“被带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好像不对劲?
于是Sir倒回去仔细一听,仁科唱的是“被卖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如果这样的字幕删改,是为了“和谐”的话。
那么之后不久。
华晨宇参加双11的活动,唱的那首《飞行模式》,就让人莫名其妙了。
原词是这样的:
火星撞地球,贷款记得缴清
奇迹太稀有,生存靠即兴
公交自由,半生通勤,存款积蓄,化整为零
看起来无毒无害,是吧?
可。
电视上的字幕硬给打成了:
火星撞地球,带宽记得缴清
奇迹太稀有,生存靠急性
公交自由,伴生同庆,纯看技术,化整为零
咋?咱打工族的日常有那么上不了台面吗?
老实说。
Sir在看到这些删改的时候,其实是嘲笑大过于愤怒的,毕竟这些歌咱都熟,即便没听过,这明明白白的普通话谁听不懂啊?
可是。
转念一想,如果这样的删改,放到影视剧上呢?
尤其是那些翻译作品。
一句故意的错译漏译,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
于是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字幕”——
一个关于欺骗和背叛的故事。
01
Sir先来考考你。
《复联2》中美队的灵魂格言,还记得是什么吗?
“Even if you get killed,just walk it off!”
即使没命了,也必须撑下去!
但在2015年的公映版中。
这句台词被错译为——
“有人要杀你,赶紧跑!”
无独有偶。
沙滩之子(son of bitch),写成“我的老伙计”;
火箭飞拳(elbow rocket),译成“天马流星拳”;
干那事(go to town),改成“真是大餐”;
……
这种出错、走样的案例,在当年就已经把译者们送上热搜,引起过大众对引进片翻译工作的关注。
可是。
快十年过去,Sir万万没想到。
当“字幕综合症”已经在国语作品中,逐渐成为标配的年代。
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不仅有错误和变形。
还有删节和规避。
甚至有些,都不好说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
比如公映版的《绿皮书》。
在托尼与妻子谈论新任雇主唐雪莉时,如此介绍他——
紧接着下一句妻子就问出“他是个黑人吗?”
上下句对话似乎并无关联,妻子仿佛未卜先知。
其实,托尼所说“jungle bunnies”意指“黑人”,是一句带有侮辱性意味的俚语。
未能翻译出这句俚语蕴含的“种族暗示”。
托尼对黑人的歧视态度也就这样被忽略了。
错误的字幕翻译不仅会使剧情理解有误,还会损失掉许多导演精心设置的暗喻和彩蛋,令影片表意大打折扣。
这一点甚至在经典电影上尤其明显。
比如《无间道》中,影片一开头,黄志诚与陈永仁在天台的那段经典对话。
国语版将“二五仔”译为“臭小子”。
看似更符合普通话的习惯,实际上却浪费了编剧的一番苦心。
陈永仁的生日被设计在二十五号,正是为了玩这个文字游戏。
“二五仔”是粤语俚语,它的本字是“义忤仔”。
即告密者或者出卖他人者的俗称。
黄志诚特意强调陈永仁是一个二十五号生日的二五仔,是故意在用他的卧底身份开玩笑。
翻译后的台词,自然失去了这份幽默与自嘲。
而这种还是明面上的问题。
更细微的是属于理解层面的。
科幻片《降临》,讲述了十二艘外星飞船降临地球,向人类发出讯号,语言学家露易丝努力破解外星人语言之谜的故事。
在这过程中,露易丝学会了外星人的语言,掌握这种语言,可以感知世界并打开时间。
在露易丝的世界里,线性的时间形成回路,未来和现在同时存在。
露易丝未来的女儿汉娜(Hannah),是露易丝打开一个又一个时间闭环的关键。
她的名字在英语中是一个回文词,无论正读还是倒读,拼写都一样。
循环似的名字,正揭示着影片“轮回”的主题。
这也是为什么,露易丝说这是最美的名字。
但在公映版中,由于中英文特征的不同,对这一提示性的台词做了大幅度的改译。
露易丝的回答变为:你的名字很特别,因为是妈妈给你取的。
看起来没毛病。
但正是这些“微观错误”造成了某种影片理解上的“贫富差距”。
使本就有些晦涩的影片更加难以读懂。
比如《鱿鱼游戏》热播时,“大头娃娃恐惧症”四处蔓延。
娃娃口中的台词,在中文版中被翻统一译为:“一二三,木头人。”
看起来像是一个对国人童年游戏的致敬。
但这句台词的真实含义其实是:
无穷花的花朵已经开了。
无穷花,也叫木槿花,是韩国的国花。
而韩国警察的标志,也是无穷花。
这些缺失的细节,才构成《鱿鱼游戏》。
它不仅是现实寓言,更是韩国社会的浓缩与映射。
无独有偶。
《鱿鱼游戏》的英文字幕翻译也引起了诸多观众的不满。
韩裔美籍喜剧演员扬米·梅尔曾发布系列推文diss英文字幕的翻译,引起广泛共鸣。
“如果你不懂韩语,那你完全相当于看了两部剧。
翻译太差了,写得非常好的对话一点都没被留下来。”
但梅尔也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
“做翻译,工资又低,工作量又大,这不是他们的错,错的是不欣赏艺术的制作人。”
这也为上边Sir提到的种种现象找到了原因——
翻译工作并不受影视产业的重视。
尤其在智能AI字幕已经开始兴起的当下。
翻译字幕是标准的“手工业”。
字幕组为了符合画面显示标准,简化台词的努力,为了语句易读易懂、消除歧义、切合影片气质绞尽脑汁,更显得其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因此连整个产业也不愿为此做过多投入。
地上的不受重视。
那地下的呢?
大部分为爱发电,在版权、法律边缘试探,偶有商单还容易引发争议——
比如电影《孤注一掷》当时引起的对字幕组的讨论。
在种种因素加成下,影视字幕不出问题,才是奇怪现象。
可。
真的没有解决办法么?
至少在欧洲,相应的专业与从业人员已经有了法律保障。
比如法国法律规定,字幕人员的名字必须出现在片尾演职人员名单,并作为创作团队的成员参与分红。
可在我国。
不仅行业不重视。
还因为进口片引进发行流程与版权保护的需要,直接把皮球踢给了发行商——
原片泄露风险与字幕质量孰轻孰重?
恐怕对于大多数从业者来说。
这都是一个不太需要纠结的问题。
不纠结?
那就牺牲观众咯。
可这,应该如此么?
02
细究起来,上面这些词不达意还真的只是字幕问题中的小部分。
在“无意”的错译之外,“有意”的错译显得更加荒谬。
Sir先举个例子。
今年的爆款港片《毒舌律师》,以一段婚外情,讲述了底层追求公平公正的故事。
它以这句台词作为全片的slogan:
“法律面前,窮人含撚!”
“含撚”是粤语里一句粗口,不仅指玩完,而且指毫无人格尊严的玩完。
而在内地上映时,这句台词被转译成——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今法律面前,三六九等”。
懂粤语的朋友应该能体会到。
“窮人含撚”与“三六九等”,两种表述间存在着多大的情感差异。
电影想表达的,是穷人在法律前毫无尊严地任人践踏,是穷人对权贵的一次反抗。
字字泣血。
当脏话被阉割。
随之消失的,还有那份独属于底层的生猛和愤怒。
原片声声含泪。
翻译云淡风轻。
一个不经意的翻译,就能轻松改写着电影的内涵与气质。
自然,也没法逃过被操控,被限制。
尤其是碰到那些“不能说”。
比如性恐慌。
2022年在内地重映的意大利经典影片《美丽人生》。
部分台词遭到错译篡改。
最明显的,就是“做爱”全部被错译。
让这份绝境中粗粝的浪漫从大银幕上悄悄退场。
谈性色变的,还有同年被引进内地的《老友记》。
这部陪伴了数代人的90年代佳作,开播后却令所有老友记迷大失所望。
翻译未免太欺负人。
人均四六级的英语水平仿佛白练。
“性”一律被巧妙避开。
生殖器成了如同不可说出名字的“伏地魔”。
而早在十年前,搜狐视频曾引进过《老友记》。
当年就引发过讨论。
对比两个译本,就会可悲地发现,十年过去了,社会并没有更加宽容。
越是掩饰,反而越引人注目。
可是,有些东西,真的遮得住吗?
不仅登上微博热搜,连外媒都竞相报道这种特色“改编”。
一度引发国内无数老粉和博主对不同版本进行盘点对比,Sir也写过详细的文章盘点(点这里)。
同样的例子,还有《伦敦生活》里的性和粗口。
同样的经典,还有《请回答1988》里对时局的批评。
……
如果说删减,是捂住你的眼睛,不让你看。
那么篡改,就是把变质的东西硬塞给你看。
后者,或许更加可恶。
禁不了的,就删,删不掉的,就改,总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应付观众。
甚至。
这种“同义词替换”的游戏,早已蔓延到大众娱乐的方方面面,防不胜防,逃无可逃。
案例比比皆是。
看演出。
还记得芒果台的《歌手》。
歌词“给我一支烟”被平台修改为“给我一只眼”。
颓废文艺青年一下子变成猎奇惊悚故事。
看花絮。
前段时间《长相思》发了段视频,拍摄现场演员聊戏。
邓为说了句,“然后把你抱上来”,意思是抱到床上,可,字幕给的却是,“然后把你放开”。
???
连“抱”都变成什么不可说的词了吗?
还有如今的B站。
这种关键词忌讳,用户早已习以为常。
就像前段时间引进的《有生之年》,不但把“保险套”改为“那个”,还把“转大人”改为“谈恋爱”。
甚至。
这还发展成了一个亚文化。
审美,变成审丑,再变成了审乐子。
普通观众,也从求字幕的完整。
到求字幕的准确。
再求?
求能有字幕可看?
那中国的观众还得卑微到求什么呢?
当过审成为目的。
这种自我阉割,就成为必然中的必然。
到时候,没有隐入尘烟,就谢天谢地了。
03
可能有人会觉得Sir小题大做了,毕竟在这些例子中,所删改的,都是部分的词语,“不影响剧情理解”。
如果真的如此。
那确实,大家朋友圈笑笑骂骂,也就过去了,不值得写上一篇。
但。
事情却没那么简单。
因为真正影响一切的,并不是创作者,也不是所谓的敏感词制度。
而是,每一个认为台词“不合时宜”的人。
翻译者为什么会删改台词?因为通不过审查,所以被迫修改吗?Sir可以这么说,绝大部分都不是。
他们之所以删改。
是因为觉得原台词“有危险”。
比如粗口,会被认为教坏小朋友,有危险,删;于是性词汇,会被认为过于开放,不合适,删。
更进一步的。
连那些不同价值观,或者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词语,都要强行删改。
所以。
所谓字幕的错译与篡改,与其说是在玩弄一种权力游戏——有权决定让观众看什么不看到什么。
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自欺欺人:
把一切粉刷成有些人想要的样子,假装其他不存在。
一个例子,《芭比》。
女性题材电影,但如果你看院线版,会不会觉得有些怪怪的?
是的。
影片中有大量的女性主义价值观输出,这种输出往往是会引起争议的,于是译者一不做二不休,不但减弱原台词的力度,甚至于,还以自己的价值观“重塑”这部电影。
不信?
那就感受下官方字幕与字幕组女性译者(字幕来源:秃炮怪字幕组)的翻译对比吧。
“行政传话女助理”与“传话大姐”。
“总统女士”与“总统夫人”。
莫名其妙的、带有男性视角的意译。
身为一部女性主义浓厚的影片,台词却处处提前写好了偏见。
为电影付费进场的观众。
反而成为“正版受害者”。
为什么?
Sir只能理解为,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译者下意识地认为,这样的“调侃”,这样的“弱化”,这样的表述符合主流观众的价值观。
而全然不顾,这部影片原本的意思。
纸枷锁戴得久了。
也就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当然。
因为产业不受重视,因为文化、政策差异,因为价值观意识形态,因为每个人的学识能力都有不同……我们无法苛求每一次翻译都是完美无缺。
但至少。
我们希望,在有限的范围内,翻译不能带有偏见,更不能别有用心。
尤其是当下。
当字幕组不得不一个个地解散,当官方翻译成为唯一合法渠道时,观众的选择变小,字幕的重要性也就逐步增加。
我们不希望,在未来,“正版受害者”也会同步增加。
因为,这不仅仅关乎创作者的表达。
更是每一个观众基本的权利。
就像Sir提过无数次的《天堂电影院》结尾。
当小男孩长大,他把曾经的那些影片中被剪掉的吻戏一条条地重新拼接了起来,在电影院重复播放。
这个行为完整了他的记忆和对电影的爱。
同时,也是他对“人性”的找回。
现实中,我们也是一样。
通过字幕。
我们参与进一场沉默的狂欢,其实也真正成为了电影完成的一环。
因为那份热爱。
我们不希望它留有残缺,以至需要戏外一点点地补全。
而在银幕那一侧一字字敲下键盘的人,也理应和我们一样。
满怀着,对电影的热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好蓝莓坏蓝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