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404文库】“如果没有这份记录,即使如我这样的亲历者,很多细节都会彻底忘光”(外二篇)
来源:基本常识阿斗凿墙江湖挑灯看剑

主题归类:梅西缺阵风波方方性别歧视
CDS收藏:时间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管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也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数字时代在“404文库”栏目中长期收录这些被当局审查机制删除的声音。

本期节目,我们将选读过去一周中引发舆论关注的三篇404文章。

一、基本常识|梅西事件背后,是形式主义在香港蔓延滋长

2024年2月4日,美职联足球俱乐部迈阿密国际受邀在香港与香港足球联赛球员展开一场表演赛。因国际知名球星梅西为迈阿密国际俱乐部的球员,这一场表演赛受到香港市民和一些中国大陆球迷的热烈关注。

然而,在比赛当日,梅西却缺席了比赛,这引发球迷的强烈不满。在中文互联网上,梅西缺阵的消息逐渐演变成“梅西辱华”。之后,在迈阿密国际与日本球队的表演赛上梅西上场的消息更引起中国网民和球迷的愤怒。与中共有着紧密联系的香港商人霍启刚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也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指责梅西,要求梅西道歉。

img

在一片指责梅西辱华的声讨声中,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发布文章,以理性的观点阐述作者认为的梅西缺席风波中所体现的形式主义。但很快,原文就被审查删除。

文章中作者写道:

我特别喜欢香港,喜欢那里的法治,喜欢那里的务实,所以,看到形式主义在香港蔓延滋长,也特别痛心。

梅西在香港表演赛不上场这个事,之所以被提到政治高度、民族感情高度来讨伐,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某些人在香港搞形式主义搞砸了,然后恼羞成怒疯狂甩锅。

迈阿密国际队在哪座城市踢一场表演赛这种事,是完全没有国际影响力的。

什么是形式主义?以扩大国际影响力为名义,斥巨资请球王梅西来踢一场完全没有国际影响力的球赛,这个,就叫作形式主义。

当然,在当下的香港这个不叫形式主义,叫盛事经济。

对香港这样一座曾经以务实和清廉著称的商业大都市来说,这很不寻常。放在10年前,特区政府财政出资赞助这样一件形式主义的“盛事”,肯定会被立法会议员质询的:

你为什么要花这笔钱?你怎么证明这场比赛提升了香港的国际影响力?有没有不花财政钱的纯商业方案可以实现?

现在,没有了这些质询,特区政府办起盛事来效率高了很多。也因此,一场商业和娱乐性质的足球表演赛,就被提到了关乎政治与民族感情的高度。

只是,真的是没料到,抄作业抄得这么彻底这么快……

二、阿斗凿墙|方方:《武汉日记》是我一生中莫大的荣耀

四年前的元月25日,方方老师在武汉开始记录武汉日记。

img

今年的元月25日,微信公众号“阿斗凿墙”转发了一篇来自方方的日记。

但该文也很快被审查删除。

文中写道:

四年前,我的确是今天才开始疫情记录(主要是《收获》杂志在四年前的今天才约稿。早两天约,我可能就早两天记了。呵呵。)。最初并没有计划天天写。因为四年前的明天我啥也没写,而四年前的后天恰好写了两篇。也是巧。大概原本想的是:有事则记,无事便停。

没料到当时的武汉突然就进入了疫情最惨烈的时期。天天都有事发生。于是便有了天天的记录。

img

更没想到有网友为方便他人全程阅读,汇编了之前的所有记录,自取名为《方方封城日记》并发布到网上。于是就有了“日记”的说法。有一留洋学人批我,说日记就应该放在自己的抽屉里。我只能嗤他一鼻子。因我本人也不知这份记录会成“日记”。
……
不过,有一句话还是得说:《武汉日记》是我一生中莫大的荣耀。尽管它来自不经意间。但它就是这样来了,不是吗?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经历一场如此剧烈并且如此荒唐的网暴,也不是所有人能承受得住这自上而下且又自下而上一如屎尿污垢般的风雨。我则幸运地撞上并扛住了。现在我还好好地生活着,仍坚定地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努力地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四年过去了,我一直庆幸自己做了这件事。回头看时,尤其如此。心想如果没有这份记录,即使如我这样的亲历者,很多细节都会彻底忘光。所以,与这份荣耀相比,那些低级的叫骂和同行的落石算得了什么?不能发表和出版作品又算得了什么?

三、江湖挑灯看剑|囿于性别对抗的春晚小品,开始只教育女性了

农历新年刚刚过去,今年的春晚再次引发网民们的吐槽。

除了一贯的“只唱赞歌”、“粉饰太平”以外,今年春晚中的一个小品《那能一样吗》因涉及性别歧视被广大网民批评。

img

对此,微信公众号“江湖挑灯看剑”发布文章进行评论,但因涉及质疑官方宣传,该文很快就遭到审查。

文章写道:

“以前教育观众,现在开始只教育女性了。”

果不其然,一个靠着堆积网友创造的“烂梗”挤上龙年春晚舞台语言类节目的小品《那能一样吗》,因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招致了不少批评,有网友甚至认为,“对中年已婚女性恶意太大了”。

十几分钟的小品从头看到尾竟然让人找不到笑点,基本上就是复习了一遍网友创作的那些梗,说实话,抛开性别观念带来的争议不谈,如今出现在春晚舞台上为数不多的语言类作品在失去了笑声之后,也就只剩下尴尬了。只是,拿着父女联手对抗母亲双标当笑点的春晚,却让人非常不适。

不是网友太苛刻,从情节设计到台词演绎,整个小品处处体现着对女性的规训,爸爸操持了照顾女儿的一切,妈妈连嫁出去的女儿回婆家过年都阻止,这种明显迥异于现实体验的桥段能够被编剧写出来也真是难得,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新作,就像网友所言,“能够在那么多节目中挑出这样一个不好笑的”,也是难为导演了。

其实,春晚语言类节目囿于性别对抗是个老传统了,尤其在对女性的“敌视”方面,几乎在每个相声和小品都能找到物化、刻板、污名女性的存在,对女性容貌津津乐道,塑造女性永远是对的人设,婆媳小肚鸡肠勾心斗角,更年期妇女脾气暴躁,女领导好像“男人婆”,再到如今的母亲双标,绕来绕去,春晚小品还是脱离不了八股束缚。

传统社会中,总是将女性定义为家庭而不是社会的附庸位置,《那能一样吗》自始至终都是在刻板化母亲形象,把母亲塑造成了只看见别人问题看不到自己问题的双标“无理取闹中年女人”,完全罔顾现实中多数女性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家庭责任,把个例升华成普遍性来公开吐槽,在春节这个场合对女性进行教育,让屏幕前正在包饺子的妈妈们情何以堪?

当社会的禁忌和顾虑太多,语言的讽刺属性被压制,留给艺术的空间,尤其是在春晚这样的舞台上就可想而知了。只是,当艺术讽刺的对象一直局限于残疾人、女性这些本应该得到更多关爱的无权无势群体身上,又怎么会有生命力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类节目在春晚舞台的减少乃至未来退场,未必就是艺术本身的缺陷,在僵化的现实中,注定创作不出穿透人性的作品。

以上是本期选读的三篇404文章。文章全文见中国数字时代网站。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

中国数字时代 CDT 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文互联网上被审查的信息,以及人们与审查对抗的努力。欢迎大家通过电报(Telegram)平台 向我们投稿,为记录和对抗中国网络审查作出你的贡献!

cdtimg

了解更多投稿信息,请阅读中国数字时代征稿说明

欢迎读者访问 CDT播客CDT视频 收听/观看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