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作家李娟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改编的迷你剧八集大结局,唯美又忧伤。追剧实在是不过瘾,好多剧迷呼唤导演再来 80 集。
这部剧选角也颇为神奇,饰演男主巴太的演员于适,饰女主妈妈的马伊俐、蒋奇明、周依然各自的戏。在 2023 年,《封神》、《漫长的季节》、《繁花》,一个比一个火爆。
《我的阿勒泰》入围戛纳影展,把观众的期待值拉满。平台制作的迷你剧,被央视购买入“黄金八点档”同步首播,这也是发行面的奇迹了。
大结局以后的后劲还很大,在豆瓣上评分还在缓慢增长,从 8.5 涨到 8.7 了。
一些原著党说抵制本剧,不看剧是他们的损失。我以前也是一个原著党,反感一些改编失败的作品。我现在是一个创作者,也是一个成熟的原著读者和一个成熟的影视剧观众。
文字作品和影视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效果也不同。我尊重和接纳影视剧的改编。去年王家卫改编茅盾文学奖作品《繁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导演滕丛丛是一个女性主义者,让我眼前一亮。我还没有看过她的处女作《送我上青云》,在女性主义作品中,略知口碑。
我对大名鼎鼎的作家王安忆改编了张爱玲的《第一炉香》,由许鞍华导演,非常失望,把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改成了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一个社会学政治学概念。与女性主义在文艺作品里是有区别的,它主要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呈现视角与态度。许子东教授解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婚后有一句话:“这下,买家具,布置一个家。这些事,男人是不懂的。”他认为,这是女权主义的一大退步,但是女性主义的一大进步。在作品里,由女人开口说出女人自己想说的话,就是女性主义。
滕丛丛也是一个喜欢张爱玲作品的女导演。我在哪个大平台点评了一句:“这部剧是我第一次在国产剧中,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女性主义的普遍呈现。”得到了很多读者共鸣,平台一直给我推,新增了几百个点赞。
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剧作中,几次提及了意识流小说开山鼻祖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言论与观点。在道具中,把这位百年前,女性主义的先锋倡导者的肖像放在剧里。生活中,在 20 年前,我在任何文化公众场所,没见过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肖像。这是剧里艺术化的提升与表达,是符号化的象征主义。
弗吉尼亚·伍尔夫第一次,我在国产影视剧中看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欧美影视剧中,伍尔夫的作品经常被改编入大银幕。如蒂尔达·斯文顿主演的《奥兰多》;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三大影后飙戏的《时时刻刻》,也是根据伍尔夫的生平改编。妮可饰演伍尔夫本人,摘得当年奥斯卡影后。
《我的阿勒泰》剧情里,投稿的作者中发现一个有写作天赋的女性,编辑兼大作家老刘与同事惊喜的约她见面聊一聊。女人却说:“有三个小孩需要照顾,丈夫不满她写作,只能放弃。”
这是很多女性的困境,一个女人,消耗在家庭的日常琐事中,无法抽身,无法发展与成全自我的天赋。伍尔夫曾经说过:“女人要写作的话,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和五百英镑的收入。”
女人需要相对的时间与财务的自由,才能成为专业的作家,编剧,画家,艺术家。
作者李娟本人就实现了她所说的这一切。
女性主义的视角特别简单,就像剧里面的爱情一词哈萨克语的解读:“我喜欢你的意思是我看见了你。”女性主义是在作品中看见女性本人的困境,看见性别差异,看见女性在性别差异中弱势地位,看见属于女性真实的美和自然的美。
剧里有一幕是文秀母女去公共大澡堂里洗澡。很多观众说被这个画面给温柔到美丽到。里面有一群女人在唱歌,互相搓背。光溜溜,萌萌的小孩依偎在母亲身旁。美丽的画面像西方油画里的小天使环绕。
阿勒泰地区高饱和度的景色,蓝天白云,羊群森林,雪山草地,苍茫的戈壁滩,每一帧如诗如画。给画面配的音乐或如泣如诉,或回肠荡气。与情节搭配的哈萨克音乐,悠扬深远。转场时羊群移动的音乐,宛若一幅人类史诗画卷。
与之对比的,我们说被“男凝”的电影画面,比如某大导演就老爱拍女人在电影中“香肩外露”的撩人体态,或是一段被暴力侵犯的戏。在男人的眼中,性与暴力中被损害被撕碎的女人身体的破碎感,是女人柔弱的美,这种男性视角是物化女性,把女性角色当一个易碎的花瓶,工具化的视角。
这就是“女凝”与“男凝”展现女性之美的区别。
剧里巴太的嫂子托肯这个角色,这条叙事线,把女性的困境刻画的饱满与鲜活。
托肯是哈萨克游牧人家的媳妇,在家里相夫教子,洗衣做饭,没有财产的主导权,让丈夫去张凤侠的小卖部买个搓衣板,酗酒的丈夫忘了这个事情,醉酒后把自己给冻死了。
和巴太哥哥过日子的托肯,总是愁苦满面的,总是在哭泣。男人记不得女人的请求,那怕是帅气的巴太。一年过后,嫂子再让他带搓衣板,他还是照常忘了。
哥哥死了一年后,父亲把巴太招回家,共议大事。嫂子托肯想改嫁,老猎人父亲根本不征得双方同意。按照当地的风俗,要求巴太继娶嫂子,一起养哥哥的两个孩子。
被巴太当场拒绝,托肯自己有了相好,也是不愿意的,没人征求她本人意愿。
不仅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广大的那些民风传统的国家和地区。传统社会对女人的要求是单方面的。为家庭无怨无怨无悔的付出,养儿育女。没有支配家庭财产的权利,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选择权。
他们转场去了托肯相好的那个蒙古族家庭朝戈家,朝戈母亲热情的接待与说情,巴太的父亲松了口,同意托肯改嫁。又强硬的要求,必须要把孩子留下来。
在之前,托肯抱怨过文秀的妈妈张凤侠不帮她说话。巴太想和文秀的妈妈证实,他哥同意过离婚,也是给双方一个台阶和借口下。张凤侠否认了,不愿意帮着圆一个善意的谎言。
女人不愿意帮助女人,在托肯看来这是不仗义。张凤侠作为一个外来的汉人,本着“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态度,不想参与当地人的习俗传统,是非评判,也告诫文秀不要参与。
文秀接受过现代文明教育,口口声声是要当作家的,看不下去这个局面。站出来帮托肯发声,能发声女孩帮助无法发声的女孩(girl help girl ),这是当代女性主义的一个最典型的特征。
前晚看了李娟的直播,她在直播中表达了一个女权主义的态度,她说自己的立场是不要女性特权的极端化女权。比如女司机开车就练好驾驶技能,不是去要一个更大的女性停车位。她觉得男女平等态度才是真实的女性力量。
文秀帮托肯的行为,遭到了巴太父亲这个保守的老猎人的反感。年轻人和变化的时代,夺走他一件一件的心爱之物。当巴太父亲得知巴太喜欢文秀时,直接去找到了他表达不同意,打了巴太一巴掌,要“锤死”他们的恋情。
年轻人与传统的旧的习俗与矛盾中,他们双方找到妥协,愿意留在牧场,也不妨碍文秀的写作。文秀与巴太的爱情线,两个怦然心动的年轻人,朦朦胧胧的试探,打直球的爱情戏,纯真又美好!
没有“霸道总裁玛丽苏”的戏码。全方位的要求一个完美臣服男权社会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完美女主。女主文秀是一个笨手笨脚的,有一点书呆子气的单纯的女孩。(演员周依然演出了李娟本人的灵动与文艺少女。)
导演自己用这张做头像,一个女孩在草原上自由的飞起来了。高大帅气的巴太是“颜值担当”,清纯秀气的文秀是“才华担当”。“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导演在剧里设计了一对“性转”的 CP 感。还给女主设计了另外的男生爱慕上文秀的才气,也喜欢她。巴太表现出了一个“小直男”的胜负欲。说出了别人喜欢的证明你是很美好的台词。带文秀看第一次状态变好的爱马踏雪。在浪漫的月光下,笨拙的悄悄叮嘱:“文秀,不要对来小卖部的男人笑,不然,你会有很多男朋友的。”台词幽默风趣。
导演说她看中的是演员于适是身上的孩子气和少年老成两个混合的风格。孩子气用来谈恋爱;少年老成用来背负家庭与事业,半个村子的矛盾与冲突。
我熟知原著,又是四川人。一开始,是不满意把原型的李娟妈妈外婆一家子四川人,改成了口音“嗲嗲的”上海演员马伊俐和东北奶奶高晓娟。随着观剧的投入,马伊俐演技的沉浸式表达,忘记了纠结她的口音。东北奶奶戏份不多,台词画龙点睛,小品演员高晓娟,成了戏里的搞笑担当。
导演更深刻的用心是在里面植入了一个“失智老人”的日常状态,是希望更多的人体谅到患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处境。他们会走失,刚刚吃过饭也会忘记。看到老太太“忘东忘西”的那一幕,先生在旁边叹气:“我妈在过世前,也有老年痴呆的症状了。每回吃了饭说她还没吃饭,搞的别人不给她吃饭一般,会弄出误会的。”
这部戏里,每一个配角都没有浪费,都在表达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的命题。
本剧只有八集,真是不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