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当15%的失业率遇上1179万毕业生
作者:菏东诗吼
发表日期:2024.6.9
来源:菏东诗吼
主题归类:青年就业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先来看三组统计数据:

2024年有1342万考生奔赴高考考场,比去年增加了51万;

202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1万;

2024年4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约为15%,与去年相比略低但仍处在高位。

为什么要列这三组数据,因为就业形势是肉眼可见的严峻:一边是失业率居高不下,一边却是毕业人数逐年攀升。

img

即便如此,这些统计数据里也“大有乾坤”。当然,就目前的学籍制来看,毕业生的统计误差不会太大,但失业人群的统计水分可就大多了。

先来说说就业的定义。目前我国遵循的是国际劳动组织的标准,即一个人在最近的一周内,如果在“有报酬”或者“自营就业”岗位上工作了至少一小时,即为就业。

先不说失业统计中会有多少“漏网之鱼”,即便认定为就业的人群中,也还有很多是收入微薄且不固定的零工,可以说与失业人群几乎无异。

除此之外,经济下行阶段,一些单位硬挺着不裁员或者少裁员,取而代之的是降薪措施,或者3个人的活5个人干,又或者给员工放长假,只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月薪,即以“隐形失业”来应对外部冲击。所以说,失业率一旦处在高位,实际的情形一定比统计数字要严重得多。

img

当然暂时的失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市场需求低迷导致的企业业务收缩和人员精简。因为市场需求是企业的命脉,需求下降直接影响的是企业的生存问题。

有企业才有就业,企业生存堪忧,就业更是无从谈起

当然有的学生会说自己可以考公、可以进事业单位。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毕业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工作的都是少数群体,而超过80%以上就业岗位都是民营企业提供的,尤其在中小型企业工作的人数在总体中占比很高。

这些企业本身就是在竞争中夹缝求生,总体**需求下降就意味着总体业务量减少,而业务量减少不仅意味着收入减少,还意味着市场竞争更加残酷。一旦市场**增量不足,大家就会争相搞存量,而存量只会越搞越少,竞争也只能越来越激烈。

所谓狼多肉少,争抢不断,弱小的狼大多不是被饿死,而是在争抢过程中被同类杀死的。

img

以我了解的一家小型公司为例,10年前他们公司做业务几乎是满地捡订单,因为订单不是很大,业内的竞争对手都看不上,所以公司每年的任务指标都能超额完成,老板还计划着扩产多招人;

然而等疫情过后,这家公司的业务量开始下滑,一方面原因是订单总体比往年少了,另一方面是多家大中型企业与其竞争(一开始是两三家企业争一个单子,后来成了20家企业争一个单子)。

面对如此内卷化的竞争,这家企业自然不是对手,业绩就开始直线下滑,紧跟其后的就是大刀阔斧地裁人,不断压缩各项成本。可即便如此,最终还是逃不过“倒下”的命运。

我没有找到这两年企业倒闭的可靠数据,但从处于高位的失业率和周围许多人的处境来看,企业倒闭的真实数据估计不会太好看。这样一个市场大环境,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可谓非常不友好。毕业即失业,不再是危言耸听,而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img

企业发展好的时候,有足够的耐心培养你,等你“脱胎换骨”;一旦遇到如今这样的“生存期”,对不起,谁能快速为企业创造效益,帮企业活下去,企业就选谁。

反观人才的供给侧,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多少能达到这个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他们就要被筛下去,高不成低不就,于是乎社会上就会出现一大批“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当下,企业迫切需要的是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而这恰恰是刚毕业大学生所匮乏的。当然,这其中也折射出了很多教育问题,比如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脱轨问题就比较突出。

怎么办?我劝大学毕业生赶紧放下本就不存在的“长衫”,快速加入“铁人三项”的队伍中去:送外卖、送快递、跑网约车;如果还不行就考虑一下“吉祥三保”:保安、保姆、保洁。最起码能让自己活下去,不给父母添负担。

4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让很多问题看起来都不是问题,但问题终究不会消失,只不过留给了我们的孩子。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造孽,后人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