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在网络和现实之间,成为一个中国药娘
作者:胡卯
发表日期:2025.2.28
来源:端传媒
主题归类:LGBTQ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独立媒体 “端传媒” 2月刊登特约撰稿人胡卯的报道《B站、推特与跨性别医疗:中国青少年药娘的生存之旅》,文章讲述几位跨性别青少年的故事,记录ta们如何通过互联网寻找伙伴、探索自我性别认同。几位受访对象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与墙内互联网审查玩“猫鼠游戏”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B站很早就形成了区分度极高的社群风格,用户甚至会抵制审美相左的内容:持续刷视频的用户最终会进入同一个文化认同层——高度动漫化、二次元化的人群,对游戏、动漫、美妆、音乐等等板块有极大兴趣。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博主生活vlog也处处与二次元文化呼应,漫展准备vlog、舞蹈区vlog和恋爱vlog都带有浓厚的二次元风格。近年来,生活区观点型博主异军突起,她们制作发布的视频里,有记录同性恋人日常生活的vlog,也有LGBT社群议题关联的内容。这些视频关注度极高,弹幕和评论区也很友好,会有很多留言写“保护”——保护视频不被审核下架、保护尊重博主的生活方式。

Up主们小心翼翼,因为于大陆政府在性别议题上始终讳莫如深,审核制度也逐渐收紧。B站审核部门管理人员说,虽然政府不希望看到内容创作者宣传LGBT议题,但对于审核员来说,在大量标着“生活类”的经验分享视频里,很难辨别什么是LGBT。这位审核人员透露,最后B站终审部门内部达成一致,只要“不明目张胆出现彩虹旗,就随它在生活区里呆着吧”。

img

图:Rosa Lee

文章写道,一些跨性别群体成员以“药娘”一词指代自己,这是一个比“跨性别”更具有包容性的概念:

“希冀成为另一个性别,或正在扮演另一个性别的所有阶段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药娘……它柔软而友好,可以帮助人们跳过‘谁是跨性别 / 跨到什么程度’的种种争执,开启更实质性的对话。”

文章中一位受访对象还分享了自己到墙外社交平台上组建社群的经历:

赵曦梓涵是陪伴互联网生长的Z时代,在她眼里,网络好比蜘蛛盘网,信息就是风起时被带上蛛网的昆虫、虫卵和沙石。从丈量蛛网的大小到用蛛网震动的余波摸出第一缕风的痕迹,她觉得这才是现代人学习的方式。

[…] 2010年代前叶还是百度贴吧时代。当时贴吧盛传一张《二元性别对照表》。这张表根据人的外形特质、生活习惯和社会表达,将人群粗暴分为二元性别里的男女两类,而横亘在中间的群体被赋予一个很不好听的名字:变性人。

很多跨性别受访者都提到过这张表格。虽然年久失传,没人能找出原本,但对她们来说,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由此认识了“跨性别”这个名词以及“变性手术”这件事。

她拿这些词去学校里问讯,但课本上没有答案,老师不仅拒绝回复、还鄙夷愤怒地凝视她,觉得她“寻衅滋事”。这些关于个人身份认同、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紧要问题,没有一个得到“体面的回答”。相反,“学校只关心习近平讲了什么。他的讲话并不会直接影响我的生活,我的生活不会因为他的讲话而变好,他的政绩也不会让我的生活变好,那我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学这些傻瓜知识?”

当她认定校园不能告诉自己“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她选择出走,在九年义务教育还没完成的时候离开了学校。她建立自己的“学校”:网吧、手机屏幕,只要能帮助她立刻获取有益于当下生活的信息网络,就是校园。

有天,搜索习近平讲话相关材料时,她发现中文互联网的上限是一堵墙。但翻墙科学上网也不难。她买好梯子,去墙外探索,发现了推特。

[…] 正是在推特的药娘社群里,赵曦梓涵和克克们找到了她们最需要的信息——如何成为想变成的那个身体。对于身在中国大陆的她们来说,在墙内找到“怎样在大陆申请成为跨性别”的答案几乎不可行。

[…] 药娘社群有默契:如果一个药娘把自己的尝试在推特公开,或许就能帮助到同一个地区有同样需求的伙伴。每个药娘的每次问诊和买药经历都可以发推公开,医生开出的所有身体检查项目,都可以发推公开。医生开出的药物和剂量,公开。医生要求的文件,公开。在整个过程中自己的体验和心情,公开。

这些信息流编制出一条能飞的魔毯,有相关需求的药娘都有可能搭上它找到自己的路。

端传媒还制作了播客节目《在网络和现实之间,成为一个中国药娘》。

阅读全文请访问并订阅端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