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t.sohu.com/20101015/n275754882.shtml
南方人物周刊:互联网的社会图谱
2010年10月15日15:37
在社会化网络之上,大众被肯定与被认同的诉求,将会被前所未有地放大。每个人都可以发言的时代,即使声音会被快速湮没,但都拥有了相同的机会,享有有史以来最为平等的利益分配,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可能
两年前,伍薇从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外企工作。她花在开心网的菜地上的时间,开始明显多于在人人网上抢车位的时间。而现在,她习惯于把所有遇到的有趣事件都发到微博上去,不仅仅在办公室里,也在路上——北京大堵车的时候,她拍了张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龙,用iPhone发到微博上:“真庆幸今天我走去搭地铁了!”
她仍然喜欢用土豆网看电视剧,不过,开心网上朋友推荐的视频“好像更流行一些”;豆瓣网上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组,也是她打发时间的好去处。“我遇到烦心事儿,就喜欢去‘景涛同好组’大喊一嗓子,打上几十个感叹号,还总有人回帖,我们都是‘咆哮教’的。”
休假时,她在豆瓣的“同城活动”里寻找自己喜欢的各种演出讲座,点下“我要参加”。实际到场后,再用街旁网“签到”,她总能发现有别的朋友和自己同在一地。9月份,她做了好几次“地主”。
“我不用再真正见到我的朋友们,或者一遍遍给他们打电话、发短信,我就能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喜欢什么,要干什么。而且我也了解到更多层面的他们,在这些网站上,他们更放松,也更自我。”她如此总结,这些网络让她的人际关系“更简单、随意,也更直接”。
上述所有的网站,都拥有两个共同的特性:注重用户之间的交流、沟通;由用户自己生成内容,选择内容。和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冷冰冰的依靠算法来排序和引导的网络相比,这些网站以人际关系为经纬,共同架构成了另一张细密的社会化网络,而这张社会化网络更加温暖,也更加贴合我们真正的生活。它以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投射为基础,向外扩展、蔓延,直至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都知道,在Google上搜索“搞笑视频”,也许会找到更多也许更有趣的视频,但在开心网上用一句俏皮的话转帖视频给朋友所带来的快感,却远非一个人孤独地搜索观看所能比拟;大量的图片网站能提供数以万计的精美图片,但对我们来说,也许并没有朋友用手机拍的晚餐图片和寥寥数语的微博来得更亲切和有吸引力。
“社会”的定义,本身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体。所有这些社会化的网络,其核心也是一再发掘、建立、投射与涵盖人际关系。它更广泛,也更个人化;关心这个世界,也更关心每个人私密的那点儿小心思,通过人类自己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让互联网上那些流窜的庞杂信息,更贴近每个用户本身。
根据统计,在我们这个拥挤的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地方是中国,第二是印度,而第三——是Facebook,一个在世界上某些地方还不能自由登陆的网站——已经拥有5亿用户了!
是的,也许更多人在使用Google,我们都在Google上搜索餐厅、论文和电影上映信息。然后?然后迅速离开Google,前往 Google为我们指引的其他网站。而在Facebook上,我们“戳”(Facebook上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自己的朋友,乐此不疲地留言,热衷于认识新朋友,在每一张照片后面互相奚落,再花上几个小时玩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游戏。
就算Google指引的网站将一家餐厅描述得天花乱坠,我们也可以立刻判定这是广告或者半信半疑,但如果我们的朋友在一条状态里描述在那儿度过了完美的一个晚上,也许我们会立刻拨打他在状态里留下的电话。Google会告诉我,从我家去那儿最短的路程是哪一条;但朋友会贴心地告诉你,那条路直线距离的确最短,但红灯太多,还经常堵车。
听起来既方便又体贴,不是么?互联网从未像今天一样,对普通用户更趋近于一个平台,而不是一个许多工具的联合体。
社会化网络的崛起
互联网一直是一个发展与革新速度极快的行业。在过去数年间,它已经成功地由Web1.0时代过渡至Web2.0时代。Facebook、 Youtube、Wikipedia、Twitter等典型的Web2.0网站占据了全球前十大网站的半壁江山。《时代》周刊称,互联网的第一个成长阶段是将信息上传至网络,并通过各种门户网站和后来的搜索引擎,为网民们寻找信息荡平道路,如何更好地整合与指引信息,是第一阶段的重点;而目前,其发展重点是令网民间直接连接,他们所聚合生产出的信息不再是单一的、模式化的标准答案,感情和喜好掺杂进了他们的选择和活动中,网络世界因此而更多元,网络和人的关系也更亲密。
早期的中国网民也许都还记得瀛海威等先行者,在中国互联网拓荒年代,曾经短暂领跑市场,但在完成了启蒙功用后,就迅速被雅虎、新浪、网易等一批门户网站取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门户网站依靠其包罗万象的服务和信息整合,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在谷歌进入中国和百度异军突起后,搜索引擎令用户更加直接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用户能动性被进一步强调。但本质上,门户网站与搜索引擎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令信息更容易被找到。信息整合能力一直都是衡量各大网站的核心指标。甚至,像Hao123这样的单纯网址索引类网站,都能占据相当一部分中国用户的浏览器首页,足见信息索引的重要性。
但现在,如北京大学副教授胡泳所言,互联网已从“大众化入口(如门户和搜索引擎)转向个人化入口(如社会化网络)”。依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提出的“六度分割”,即“最多通过6个人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理论,社会化网络实践者认为,任何个体的社交范围都能不断放大,直至相互交叉甚至完全重合,成为一个巨大且始终在运动的系统。
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所崇拜的马龙•白兰度之间的关联。最终,报纸发现烤肉店老板有个朋友住在加州,而此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刚好6个人,完美地验证了六度空间理论。而互联网,甚至让这种距离变得更小。
李彦宏说:“你要找的正在找你。”在互联网上,每个人在制造信息的同时,也都在被其他人所制造的信息所包围。比如说在人人网上,你总能找到自己的幼儿园同学,并且惊奇地发现当年瘦弱的他已经有了啤酒肚。而在微博上,王小山和北京厨子帮助素不相识的宜黄钟家寻找烧伤科大夫的故事,足以让很多人感叹:万能的微博——万能的社会化网络。
让互联网来搜索自己
毫无疑问,Facebook在社会化网络这一领域,已然成为领军者。它从哈佛大学内部的社交网站,扩展至常春藤名校间的联盟,最终席卷全球。现在,它拥有5亿用户,访问量位居全球网站第四(前三名是Google、微软和雅虎)。按影响力来排名,它已经超越了雅虎,跻身前三。它一个月所增加的用户数量相当于雅虎一年所增加的用户数。今年6月,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公开表示,明年Facebook的用户数量有望达到10亿。仅仅这些用户们每天上载的照片数量,已经让Facebook成为最大的照片分享站点。就在你看这句话之时,Facebook又产生了1000万次页面访问量,它有40%的用户每天都登录,每天3500万用户更新状态,用户们每天分享10亿条内容。
在社会化网络硝烟弥漫的战场,Facebook这个“暴发户”即使谈不上完全胜利,也已经遥遥领先于许多老一辈互联网巨头。创新工场分析师黄继新对这场战争的判断是,“Google已经输了。”因研究苹果公司及其产品而卓有盛名的apple4us更是这样写道,“现在乔布斯在顺应什么新的变革?社会化和云计算。这两件事苹果不算太擅长,但不去会死。”至于微软,著名科技博客作者Keso说,“他们在网络化方面,一直没有踩到点儿。”黄继新直言,“微软的网络化完全失败了。”在巨擘们奋起直追或者垂死挣扎时,Facebook已经可以笑傲江湖。
Facebook赶上了好时机,以微软为代表的桌面操作系统已经成为过去时,文档、视频、交流,一切都在被Web平台化。而网络这个竞技场平台比PC操作系统要大得多,不会再有一家公司垄断市场的情况出现。如果把所有的网络服务都看做广义的“应用”的话,Web应用、手机操作系统应用与社交网站上的应用,是未来网络发展的3个趋势。而在社交网站应用方面,Facebook无疑遥遥领先。
在Facebook的发展史上,2007年5月24日一定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Facebook推出了代号为F8的开放平台,将自己的
API(应用编程接口)向第三方软件开放,就像苹果公司在推广iPhone和iPod touch时所做的,优秀的第三方Apps在Facebook的平台上得以用病毒式的营销方式传播。其背后是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一旦用户使用了新的应用,就会以Facebook的方式显示在他的实时状态栏里,于是,所有好友都会立刻知道:你的朋友已经使用了这一款应用。
包括微软MSN、Twitter和FriendFeed等都加入了Facebook的Apps阵营。对于第三方开发商来说,这意味着巨大的利润,休闲游戏开发商Zynga通过在Facebook等网站上销售虚拟礼物,一年可获得上亿美元的收入。而对于Facebook来说,这意味着它由一个单一的社交网站,转型成了一个社交化网络平台。这一步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此后的每一年,Facebook都会召开以“F8”命名的开发者大会。
Facebook的创新并不止于此,2008年,他们还推出了Facebook Connect,这项新技术可供Facebook的用户凭借其账户,将他们的个人资料和验证凭证链接到其他的外部网站。现在,每月有6000万用户通过
Facebook Connect接入8万个第三方网站。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Apps最终都会反馈给Facebook以用户数据,而所有这些其他的外部网站,则成为了 Facebook不断扩大用户数量和了解用户行为的新工具,而且还强化了用户对Facebook的依赖。在黄继新看来,Google知道用户做了什么,却并不知道用户是谁,拥有什么朋友。但“Facebook却不但知道你做了什么,还知道你是谁”。
尽管Facebook否认自己在开发桌面与手机操作系统,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他们的“Project Titan”——一种新型邮箱已经箭在弦上。如果它不是那么愚蠢,将必然与Gmail有一番较量。在各类网络服务中,电子邮件是惟一一款与 Facebook消息系统没有直接联系的产品,当用户不上Facebook时,电子邮件成了他们相互交换信息的标准渠道。Project Titan可以填补这一空白,而且它已经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这些用户习惯并乐于互相联系。
同时,Facebook还向Google之源——搜索,发起了挑战。有人认为这是痴人说梦,但是等一等,Facebook最大也是无可动摇的优势是,它比Google更了解每一个用户,并且涵盖其爱好、性别、朋友圈子等多方面的信息。即使作为一个准封闭的平台,它每天所生产的信息也已经足够多了。通过Apps和Connect,在Facebook构想的世界里,它将成为整个互联网的一个投射,马克扎克伯格称其为“Social Graph”(社交图谱),在这样一幅图谱中,搜索Facebook得到的答案就已经足够优秀。
与此同时,Facebook还在不断增强其开放性,推出各种状态更新、移动应用、地理位置等服务,在社会化网络方面,它始终保持创新。
在《纽约时报》看来,Google引以为傲的是它杰出的算法,利用精准严苛的计算,排序出它所理解的最好结果。问题是,这一结果并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人。Facebook则开发出了Like功能,现在,全世界有超过35万个网站安装了这种功能。如果你喜欢它们所提供的内容,你可以点一下 Like,你所推荐的信息会即时储存在Facebook上。互联网变成了你能掌控并创造的天地。
“Google在索引整个互联网,而Facebook所做的,却是让整个互联网都索引自己。”在Facebook董事会成员皮特•泰尔看来,两者的价值观截然不同,“Google的模型认为,信息和组织来自全世界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事情。而Facebook的模型从根本上不同……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自己组织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