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0 年12月7日—2011年4月24日,洛杉矶的盖蒂博物馆的盖蒂中心展出一系列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作品和创作者简介。

原文:Photography from the New China
来源:盖蒂博物馆展览说明
展览时间:2010年12月7日-2011年4月24日
译者:helenxu
校对:小米(@xiaomi2020)

说明:题头图片为王庆松作品《新女性》,以下图片均可点击查看大图。

保罗盖蒂博物馆(J. Paul Getty Museum)最近引进了当代中国一些新兴年轻艺术家的摄影作品。本次展览的展品多为此类引入作品或私人收藏家的收藏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中国都是个封闭的社会。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摧毁了几个世纪以来帝制时代的艺术和思想遗产。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和长期领导者毛泽东逝世。直到1980年,他的继任者邓小平才开始挑开幕布的一角。但是,以农村为主的中国贫困依旧,共产党还是无所不能,严酷的审核制度下艺术家饱受质疑。1989年秋天,苏联的解体以及同年发生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暴乱催生更为激进的改变。随即,在邓小平的倡议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取得巨大进步,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快速过渡的繁荣的城市中心为艺术的传授、创造及舆论进步提供了可能。曾赴海外寻求言论自由的艺术家们回国,建立工作室,并提供指导。无论目的是为了安抚反叛者,还是鼓励旅游,一刻未放松监视的政府如今确已为艺术搭台,包括基于废弃工厂群而建的北京798艺术区。
王庆松

我能与您合作吗? 王庆松作品 2000

王庆松的大型摄影作品植根于古典中国艺术及西方艺术历史,探寻中国发生的迅速变化。其作品包括消费主义、移民、全球化,以及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议题。通过捕捉当代中国生活的矛盾,其剧场式作品对传统与现代的鸿沟进行了批判式的考量。他对自己的作品这样写道:“我想营造旧式希望被当代钱权欲望所替代的这样一种场景。以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方式重新构筑新旧杰作,以此体现现在与过去的对比。“他的观点揭示了一种矛盾混合,即他口中颇具讽刺意味的“比蜜还甜的光辉一生。”

王庆松于1966年出生在黑龙江省,起初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受传统卷轴画、纪录片,及剧场式摄影的影响,他在1996年开始从事摄影。王庆松以其壁画般宏大的摄影作品蜚声国际,长期活跃于各类影展,目前在北京生活工作。

海波

在《他们》系列中,海波以双联画的形式体现时空变幻。他的作品致力于重建过去,因而其作品大量的主题都与记忆和改变相关。一张题为“给未来。1973年5月20日”字样的照片让海波的《他们》系列应运而生。他将原作中的主题一一剖析,以全新的方式加以呈现。双联画将过去与现在并列放置,让观众思索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转变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捕捉前后的改变,如青年成为老年,照片中有些已经不复存在,还有细节如服装和发型的变化等。一张图像就能让人们相信,时间一直在流动,而相框外,生活仍在继续。

我是毛主席的红卫兵 海波作品 2000

海波于1962年出生于中国东北部的吉林省,曾在吉林美术学院学习版画,1984年毕业。20世纪90年代,海波开始探索摄影之路的艺术魅力。如今在北京生活工作。

荣荣

婚纱系列一 荣荣作品 2000

居住在北京东村附近居民楼的荣荣起初只是为艺术家及其实验性作品拍纪录片。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他创作出由三部分构成、名为《婚纱》的摄影作品。这个系列取景于距北京40英里的一个废弃村庄,运用婚纱隐喻纯洁和女性。手工染色的照片充满浓浓怀旧情,相中人扮演着梦幻般死亡、净化和潜在的重生。贯穿作品的是荣荣这个孤独的裸体者,他穿梭于不同的胶片,似在寻找一些永远也寻不到的东西。

荣荣于1968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他曾于1986年在福建工艺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后在摄影工作室拍摄证件照片及婚纱照。1993年,他搬到了北京东村。 2007年,荣荣和他的日本妻子,艺术伙伴映里,创建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此中心集展厅、暗房、图书馆于一体。

刘铮

刘铮在他的摄影作品中运用裸体意象以此反抗中国的性压制。历史上,裸体是中国艺术的禁区,文革期间,即使是西方艺术的裸体也被禁止。当代艺术家和其他人却勇于吃螃蟹,将裸体置于其艺术作品中以此挑战权威。刘铮的照片通过深褐色色调和类似底片的刮痕来反映上世纪之交19世纪末的状态。他颠覆了早期舞台及电影制作图像的感觉,创建了另一种看历史的方式。

京剧 自画像 刘铮作品 1997

刘铮生于1969年,早在孩提时期,他就开始临摹中国古代画家的作品。但高中毕业后,在父母的劝说下,他报考了北京理工大学就读。就读工程及光学系。期间,他学习摄影,并开始担任北京《工人日报》的专职图文记者。他与荣荣(也参与了本次展览)合作,创建了名为《新摄影》的私人期刊,探索当代摄影议题。刘铮目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宋永平

宋永平在艺术生涯和孝敬父母间寻求着平衡。作为长子,他理所当然应承担照顾多病的父母的职责。1998年,他开始在一个名为《我的父母》系列中拍摄其父母。他采用一种对抗的方式将人物肖像与日常家庭生活元素相结合。北京作家和艺术评论家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将其照片描述为“……一个家庭关系的见证,同时是现代中国变化浪潮中大众生活的忧伤一瞥。”这部作品的闪光点在于它的合作性质。在满足父母需要的同时,父母也给予了宋永平一个以其为艺术加工原型讴歌亲情的舞台。宋永平记录了父母于2001年的辞世,这是对他们生活的永久纪念。

通道5 宋永平作品《我的父母》系列 1998-2001

宋永平于1961年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曾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于1983年毕业。20世纪90年代,他成为前卫画家,成为“新浮世绘”的成员。这个组织立足创造批判中国新唯物主义城市文化的作品。宋永平目前正在北京专注于他的艺术及教学工作。

张洹

张洹离开家庭朋友,自中国远赴海外生活工作,从而也避免了潜在的迫害。两年后,他创作出其最有力的作品之一《家谱》。这部作品探讨文化认同,家庭关系和自我表现,创建出当人意识到与过去断裂时的那种隔离的动态影像。他找来三个中国书法家分别书写诗歌,故事,及其家乡姓氏盖过其脸部,通过语言和动画表现传统的沉默肖像。

家谱 张洹作品(局部)2000

随着系列的进展(见完整的系列),书法浸润了整个面部,语言面具呈现出令人窒息之感。整个作品仅置于镜头下,于一天内完成,随着油墨层的增加和不断变化的光捕捉时间的流逝。

张洹出生于1965年,曾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研究生。1993年毕业后,他帮助找到了艺术家的飞地北京东村。张洹后来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多栖艺术家之一:表演,摄影,雕塑,绘画,舞台制作。1998年,张洹移居美国。在建立了国际声誉后他回到中国,并于2006年在上海开设了张洹工作室。如今,他奔走于纽约和上海两地。

邱志杰

在《标准的姿势》系列中,邱志杰通过文革时期有助于共产党控制中国人民的海报艺术和京剧中姿态的历史意义。通过印有“向工人阶级学习”、“无产阶级统治万岁”等标语以及戏剧式的固定姿势来传达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敬意。而国旗、毛泽东的《语录》、枪、锤和灯笼等道具则加深了这一效果。毛泽东的妻子江青创造出革命歌舞剧,将爱国主义戏剧融入音乐之中。邱志杰的摄影作品中,模特身着当代西方服装,重现这些姿势。其叙述手法是模糊的,但它直接反映了文革的思想。没有党的特质和辞令,英雄的姿态代表了过去无法兑现的承诺。

标准姿势 邱志杰作品 1997

邱志杰1969年出生于福建省。 1992年,他毕业于位于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家)。虽然是学版画出身,但因鲜有机会展出其作品他于1993年转向发展摄影。邱志杰是一个活跃的艺术评论家,目前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这也是第一个开设新媒体艺术课程的学校,同时也经营着位于北京的工作室。

点击这里订阅及墙内看译者;

看不到相关阅读?点击这里获取翻墙梯子

  • 相关阅读

  • RSS订阅GFW博客,获得翻墙梯子大全
  • 翻墙看《译者》https://yyii.org
  • 发送邮件到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订阅《译者》
  • 使用Google Reader猛击 这里订阅《译者》;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更多翻墙方式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到:CDTcaonima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