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英杰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前些日子,牛根生辞任蒙牛董事会主席,准备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慈善事业。有网友打趣:“牛根生不做牛奶,就是最大的慈善了。”这个说法虽不无调侃成分,却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乳业的公众信任程度。

一个行业公众信任度这么差,照理说相关企业更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以质量换取市场谅解。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去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要求乳制品企业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截至今年3月底“大限”,全国共有600多家企业通过重新审核,通过率不到全部乳制品企业的55%。在这情况下,部分奶企不是痛定思痛,而是抛出了所谓“杀牛论”。在近日举行的一个奶业论坛上,乳业新标准再度引发争议。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称:如果现在就按照乳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执行,那么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

中国有些行业协会人士的思维真让人啧啧称奇。行业协会由企业出钱供养,为企业说话,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为企业说话,从根本上是要维护行业的长远利益。如果一个行业千疮百孔,协会应当挺身而出,把害群之马清除出去,而不是刻意粉饰太平,遮掩真相。否则的话,行业必将陷入混乱,最终协会也会失去“财神爷”。

且不说乳业新标准和国际标准仍有很大差距,也不说提高标准是否会严重影响养殖户积极性——不妨按这位协会人士的说法:如果把乳业标准降低,照顾广大散养户,结果又会是怎样?这时候,当然大部分奶企是过关了,产品也得以顺利上市了。但这样就能够让消费者恢复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吗?可想而知,一旦消费者获悉国产乳制品标准很低,完全不能和进口乳制品相提并论,仍然会用脚投票。那么,国产乳制品不能获得消费者信任,标准定得再低有什么用?产品卖不出去,养殖户还不是一样要倒奶、卖牛、杀牛?这一幕其实已经发生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发展也是如此。乳制品企业不去追求长远利益,而只是斤斤计较于眼前利益,最终只会落得两手空空。所以,有远见的企业,对产品一定是严格把关,不断提高质量标准,以优质产品来赢得市场和利润。因为只有这样才是追求长远发展之道,也是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则。“三聚氰胺事件”的教训也就在于此。经历过质量危机的国内乳制品行业,本应勇敢地面对挑战,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可这些企业如今反倒坐在地上撒娇,非让政策再扶一把。持这种思维的企业,终究恐怕还是会在同样的地方趴下。

当前国内乳业公众信任度那么低,为何大多奶企还能够生存,而且个别大企业盈利状况还不错?在很大程度上,这并不完全是因为消费者买账,而实在是因为政策保护所致。如果真的追究责任,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大部分乳制品企业都该关门整顿。可结果是,三鹿等少数企业当了替罪羊。此外,由于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许多人消费不起,这也让消费者不得不在若干国产品牌中作出选择。大概也因如此,许多奶企并未真正认识到自身责任缺失和市场危机。

依靠政策保护获得生存空间的企业是可耻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公众信任度很差的企业。遗憾的是,这些受特殊照顾的奶企不仅不以为耻,反倒不依不饶地在产品标准上讨价还价,试图进一步绑架政策。这提醒了相关监管部门,千万不能再对关系公众食品安全的生产企业低头了。不然的话,这等于是让这些企业喝着狼奶去生产牛奶。

2011年6月22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