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09月27日 08:32:22
百年辛亥:
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下册
傅国涌
目录
引言
第五篇 朝廷内外
一、瑞瀓弃城
二、石头城上
三、陆钟琦殉清
四、只有一个升允
五、荫昌的两个车头
六、王公大臣
七、退还是不退
第六篇 谁覆清廷?
一、学生
二、新军
三、立宪派
四、“哥老会的摇旗唤呐”
第七篇 财政困难
一、度支部:库空如洗
二、独立各省:纸币、勒索与募捐
三、南京临时政府:“急不择荫”
第八篇 创立民国
一、君宪还是共和?
二、退位诏书·隆裕太后
三、列强中立
四、改用阳历
五、民国襁褓
后记
一百年离我们很远,又很近,说很远,辛亥革命的亲历者都已不在人世,说很近,我们今天依然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影子里,当时的选择一直影响着百年来的进程,历史的每个环节都是无法分开的,一环扣着另一环,不明白历史,不仅难以理解今天的真实处境,也不能清晰地看到明天的去向。
2005年出版的《主角与配角》,我从角色意识的角度观察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变动,意犹未尽,当时就有围绕辛亥革命再写一本书的念头。这些年来一直留意收集有关史料,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并无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手头积累的这些史料,有些是二十几年前的,有些是十几年前的,更多的是最近六七年、尤其是这三年集中搜罗的,书中各篇的主题都是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我不想复述人们在各种读物中熟知的辛亥革命,我试图发现一个更接近当时历史原貌的辛亥革命,这难度实在太大,大得有点不自量力。好在亲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的人们留下了大量的私人记录,或日记、或书信、或口述、或文字,若没有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有我的这本书。动笔之前,我只打算写一本十几万字、最多二十万字的书,没想到最后变成了四十多万字,只好分上、下两册出版,这超出了我原先的设想,完全是根据掌握的史料和读史产生的感受自然形成的结果。我只想把百年的辛亥革命更完整、更真实地呈现出来,将我这些年的读史所得与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朋友一同分享。
从人心思变、谣言四起、逃难人流、金融恐慌到报馆鼓吹、剪辫易帜,从朝廷内外,封疆大吏与王公大臣们对这场革命的反应,从南北财政的困境到民国的创立,许多细节散落在大量的私人记录当中,我们以往或知之不详,或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知,我试图以较大的篇幅将这些细节做一次梳理和整合,我小小的企图就是重建辛亥革命的叙事,将它从革命党人单方面的叙事中解放出来,从更多元、更开放的视角来重新加以审视,我甚至不想在叙事中加上我的观点,叙事本身的丰富性是任何观点都无法代替的,在这些叙事当中,不同的读者自会看见历史的一个个真相,做出不同的判断。我始终认为,事实胜于任何的理论(这样说,当然不是说不要理论,或理论不重要),在基本的事实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之前,轻易做出的结论往往是站不住的。重构史实,在多数时候要比表达观点更重要。这是我读史多年的一点小小感悟。
基于对史实的尊重,每一篇的后面几乎都有层层叠叠的注解,感谢东方出版社容忍了我的做法。可能有些读者会对那么多注解感到头痛,没有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不看注解,只看正文。这些注解标明每一条史料的来源,历史正是由点点滴滴的史料构成的,每一条注解的背后都有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历史。上世纪80年代包括我本人在内对宏大叙事的激动,到今天回到一个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不仅一代人、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重新认识历史的程度,也是自我重建的过程,这是个人和民族经过千锤百炼、遭遇无数困厄之后逐渐悟出来的。在史实面前,我们可以看见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看见历史的限度,每个历史人物的限度,从而更清楚地看到创造历史的艰难。读史阅世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个体生命的局限,环境的局限,但人在任何环境下依然可以有所作为,依然可以超越自己的时代,展开思想甚至行动的翅膀,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等到变化突然来临的时候,你才会蓦然发现,原来一切早已在人心深处悄悄萌芽。这正是历史的奇妙之处。那些漫长的日子,无比寂寞的时光,将因此而变得趣味盎然。诚实地面对历史,就是诚实地面对自己。我常常这样想。
- 上一篇: 对话与共识:谈判桌上出生的民国 下一篇: 转帖:这世代
阅读数(292) 评论数(0)
0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