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缅甸融入世界与中国的作用

(2011-10-15)

早报导读

● 张云

  缅甸,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东南亚佛教国家在过去的50多年选择了与世隔绝的自我孤立政策,然而从今年4月新的民选政府成立后,缅甸似乎突然加快了改革力度,西方国家也在今年以来明显改变了对缅甸的态度,这是为什么?中国作为缅甸山水相连的邻国,长期与其保持传统友谊,中国在缅甸的变化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围绕缅甸的变化

  曾经被美国定义为“恶棍国家”(pariah state)的缅甸在去年11月举行了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大选,选出了吴登盛为总统的民选政府。政治方面,新政府开始允许联合国人权特别调查员进入缅甸,允许工会活动,并且对于外国媒体网站解禁,允许昂山素季(翁山淑枝)到缅甸以外地区访问和公开露面。8月中旬开始总统还与昂山素季举行过多次直接会谈。8月底,缅甸国会还通过决议将释放2000名政治犯。在经济方面,缅甸开始积极吸引外资,包括修订《外国投资法》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土地。对于一个长期游离在国际社会之外的国度来说上述变化不能不说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于缅甸的“拥抱”也在急速推进。今年以来,美国参议员外交委员会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小委员会的主席詹姆斯·韦伯(James Webb)的美国代表团以及欧盟代表团访问了缅甸。9月中旬,美国缅甸事务特别代表米歇尔对缅甸进行了长达六天的访问。日本政府也在本月对缅甸援助的对象也从仅限于人道主义紧急必需向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领域扩大。

  从上述变化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缅甸希望融入国际社会的意愿,也就是说缅甸自身希望“变”。首先,缅甸从1962年后一直处于游离于国际社会的封闭状态。但是,在冷战期间,她的两个相邻大国中国和印度也都选择了“经济锁国”政策,缅甸不感到孤单。然而冷战后,特别是过去的十年时间里,这两个邻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而缅甸仍然处于经济落后的状况,这就对其构成巨大压力;第二,缅甸从1997年加入东盟(亚细安)后,在政治上成为了东盟的负担, 2014年,缅甸希望成为东盟主席国就必须开放,改变形象;第三,缅甸的经济落后已经严重威胁东盟在2015年实现共同体的目标。2009年缅甸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551美元,处于东盟国家中最低水平,相当于新加坡的1/68。

  西方国家对于缅甸态度的“突变”的主要考虑则在很大程度上同中国有关。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主流舆论就已经开始倾向于宣传“制裁无用论”和“中国垄断缅甸论”。韦伯参议员批评美国对于缅甸的“忽视”将会让缅甸成为中国的一个省。《纽约时报》在2010年末发表了题为《是结束制裁的时候了》,这与之前美国利用制裁推进作为推广民主人权的倾向的变化。简言之,为了平衡所谓的“中国影响力”现实主义,美国似乎可以暂时放松追求“价值观”的理想主义。

中国在缅甸变化中的积极作用

  与上述变化相对照的是,中缅关系出现了一些出人意外变化。9月30日,缅甸方面突然宣布已开工的中国中标承建的在伊洛瓦底江上的密松水电站停止施工。该项目合同金额价值36亿美元,还是中缅达成协议的7座水电站中的第一座。这一事件引发了各种猜测,《金融时报》认为这是缅甸向西方示好的最明确的信号和希望制衡中国在该国影响力的表现。《日本经济新闻》的社论将此看成是双方关系的摩擦。笔者认为上述判断有悖于中国在缅甸产生变化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事实,也低估了中缅友好关系的基础。

  过去十年里,西方国家可以说基本上抛弃了缅甸,对于美国来说该国唯一的价值似乎就是用来做美国价值观的反面教材和实验经济制裁的有效性。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积极开展经济接触,到2010年底中国对缅甸的累积投资额达到了167亿美元高居榜首,占缅甸吸收外资总额的近一半。正因为中国与缅甸的经济交往让缅甸人有机会看到中国发展的成果,激发了他们求变的意愿。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