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是怎么丢失的?

作者:徐贲

来源:作者博客

来源日期:2011-11-16

本站发布时间:2011-12-3 11:53:09

阅读量:26次

  近日,华声论坛出现一篇题为《小朋友过生日,县委宣传部祝贺》的帖子,贴出了三张关于一名小朋友庆祝10岁生日的图片,其中一条落款为中共射阳县委宣传部的庆生条幅尤为引人注目。射阳县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条幅不是宣传部的人挂的,也不是宣传部的人授意挂的,当记者进一步追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时,“该工作人员反复称不方便透露”。

  谁挂的庆生条幅应该是一件很容易弄清楚的事情,有人冒充宣传部挂条幅也是有可能的。宣传部是搞宣传的,自然知道如何向群众解释,以维护党政机关的威信。但是,该部门人员“反复称不方便透露”,这便十分蹊跷和令人不解了。

  对这条消息,跟帖的网友似乎没有一个人相信不是宣传部挂的。于是在“否认”与“不相信”之间形成了僵局。类似的情况最近在新闻中屡屡出现,这便令人纳闷,“否认”的那一方为什么这么难以说服民众?它的信誉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就指出,要说服别人,有三个必要的因素。第一个称为“逻辑”,也就是言之成理,清楚明了,最清楚明了的便是“事实”。谁挂的庆生条幅,不是张三,就是李四,没有什么“不方便透露”的。“不方便透露”不合逻辑,也就不能言之成理。

  说服别人需要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信誉是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而第三个因素则是听话者的“情绪”,这里姑且略过第三因素,专门谈谈第二因素。

  亚里士多德的同时代人,希腊修辞家伊索格拉底说:“谁想要说服别人,谁就不能忽视自己的品格。……他要努力为自己在其他公民当中建立好的名声。名声优秀者比名声蒙羞者说话更有说服力。一个人一生的行为比他一时的言论更有说服力。”伊索格拉底甚至认为,就话语的影响力而论,谁说话比说什么话更为重要。

  人们往往并不一定要在有了确实信息或彻底了解以后才会被说服。人们觉得谁可靠或可信往往是出于习惯的力量,与说话者的职业、知识、地位等因素有关。如果你信任一位医生,那么他嘱咐你做什么,你即便不完全明白为什么,也还是会照着医生的话去做。相反,如果你不相信一个人,就算他把道理说得再明白透彻,你也未必会被说服。在一个信任匮乏的社会环境里,人们会普遍觉得难以信任本该信任的那些有地位、身份或权威的人士,如官员、教授、医生、专家,信誉匮缺也就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本该一说话就能让大多数人相信的许多权威,说话没有人信了。挂庆生条幅不过是一件小事,射阳县委宣传部连这种事都无法说服民众,还怎么能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真正说服他们呢?

  说话者,一个人也好,一个部门也罢,是否值得信赖或相信,不只是一种印象,而且还往往是一种“合理”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可靠性或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个人、组织、政府都是一样。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