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谵妄现实主义: 误译了的诺贝尔文学奖赞辞
(童明)

 

 

 

 

 

【徐贲按:英语媒体介绍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主莫言,赞辞中使用的都是“Hallucinatory
realism
”(谵妄现实主义)这个中心词。“谵妄现实主义”是一个大约在1970年代开始被批评家使用的新词。谵妄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有些联系,但却有它自己的特定含义。1981年出版的《牛津20世纪艺术大全》(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Art
)对“谵妄现实主义”的定义是:“精细正确的细节描绘,但这种现实主义并不描述外部现实,因为它用现实手法描述的主题只属于梦境和幻想。”(第529页)德国歌德大学的林德勒(Burkhardt
Lindner
)教授则指出,“谵妄现实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类似梦境的真实”,按照这个解释也可以把谵妄现实主义称为“白日梦现实主义”。诺贝尔奖是用瑞典语和英语发布的,瑞典语发布使用的是
“hallucinatorisk
skärpa”

,也就是英语的“
hallucinatory
sharpness
”。在此介绍我的同学,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英语系童明教授关于莫言谵妄现实主义的一篇文章,他所言及的那种由“政治的压抑所致”的中国“谵妄文化”(hallucinatory
culture
),亦可理解为非自由状态下的中国“白日梦文化”。原刊《南方周末》】

 


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莫言,主要理由是他代表了 hallucinatory realism 这种文学现象。这是一个关键词。但是,国内迄今译为“魔幻现实主义”(英语:magic realism)是不准确的,不仅将莫言现象和拉美现象混淆,也会使汉语世界误解诺贝尔委员会的判断,不利于探讨莫言所代表的现象。

Hallucinatory realism 可直译为“幻觉现实主义”。如果按 关键词的内涵,译为“谵妄幻觉现实主义”或“谵妄现实主义”则更准确传神。文学中的“谵妄”现象虽然存在已久,“谵妄现实主义”却是一个新词,暗示诺贝尔委员会在莫言作品中看到一种特殊的文学乃至文化现象。

英语里有两个词都可以译为“幻觉”或“幻象”: illusion hallucination.
 
不过,这两个词有重要的区别。和想象力相关的幻觉,可以用 illusion,却不可以用 hallucination。和莫言获奖原因相关的“幻觉”(hallucination)属于精神分析学的病理范畴。这种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触等,是谵妄 delirium)的表征,所以,指的是谵妄幻觉。

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是折射的关系,准确说是意味着的关系,而不是镜像那样的“反映”关系。长期以来,国内的文学观受“现实反映论”主导,潜移默化,我们下意识以为艺术只是某一种现实的附庸和奴隶,渐渐忘却文学艺术具有抗衡现实的价值。

文学中的谵妄幻觉现象丰富而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比如,某些作者可以更自主地使用谵妄幻觉,使所叙述的病态成为折射和反抗现实的艺术的一部分。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那里面的“狂人”开始出现谵妄幻觉时,突然听懂了小狗的语言,接着出现身份的幻觉,认为自己是西班牙的国王,结果被送进大牢。正因为果戈里对当时俄国社会的不公正现实感到愤慨,他自主地运用了谵妄,为世界文学创造了一个原型人物和喻说。

有些作者创作中出现的谵妄现象,却可能是个人或社会病态的反映,可称之为“非主动的谵妄”。国外思辨理论对谵妄现象的研究论述很多。法国理论家克莉斯蒂娃就把非主动的谵妄现象当作一个特别话语研究。她承继和发展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认为谵妄话语往往是政治的压抑所致,展示“象征”和“符号”两种力量(即政治秩序和受压抑的个人)之间的冲突和张力。此种谵妄是社会真实存在。学术界还有一种看法:谵妄幻觉如普遍存在,就成为文化现象,成为“谵妄文化”(hallucinatory
culture
)。

文学中纳入负面情绪和病态并非新事,且已形成现代文学(包括先锋派)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文学的发展,又扩充了负面美学的内涵。卡夫卡是负面美学成就最突出的实例。所以,诺贝尔委员会用“谵妄现实主义”这个词,虽然赋予莫言作品病态和负面情绪的涵义,对莫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贬低,甚至可能是肯定。

既然是“谵妄现实主义”,那么莫言作品中的谵妄和现实究竟是什么关系?

在莫言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两个倾向。其一,莫言作品没有果戈里或卡夫卡那样对现实尖锐的批评和抗衡。如果有批评,也不是呼之欲出的那种。或许,莫言试图用更隐晦的叙述来传达对现实的批评和反抗?这样的解读并非不可能。其二,作为中国当代语境中的作家,莫言的叙述不同于世界其他区域的作家(包括其他诺贝尔获奖作家);他并不通过某个中心人物的内心冲突呈现他的倾向,而偏重于将历史和现实重叠,将故事和故事镶嵌。莫言喜欢规模,但他描写的荒诞,明显缺少外国作家的那种个性的支撑。莫言小说中对男女纠葛、性别和暴力做荒诞式的夸张,显出一种群体性,更接近畅销文学,而不是严肃文学。因此,莫言也许真的是在“反映”现实,而不是用艺术“折射”现实。他作品中的谵妄,多是一种谵妄文化的直接显现。

莫言曾经追随过现代先锋派的艺术,而后他的大量作品却囊括了畅销文学的特点。那么,莫言的谵妄现实主义,是艺术对谵妄的主动运用,还是被动、无意识地显现谵妄?他是以病态式叙述形成艺术对病态现实的反抗,还是现实病态本身的一个实例?还有第三种可能:莫言介乎这两者之间。诺贝尔委员会给了一个关键词,也提出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