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45期 出版日期 2012年11月19日
记者/刘冉
在文化创意产业里,产权结构明晰、盈利稳健增长、现金流状况良好的可投企业,仍不多见
“希望人艺也能像铁道部一样卖站票!”一位话剧发烧友幽怨地说道。
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下称人艺)出品,陈道明、何冰联袂出演的话剧《喜剧的忧伤》火爆异常。10月26日至11月15日该剧在首都剧场二轮公演,早在10月9日上午正式开票的两小时内全部售罄。据人艺官网数据,12场近一万张票票房总销售额达536万元,刷新了中国票房的单日峰值。同年人艺上演的《甲子园》,26 场演出票房达801.7万元。
话剧市场原本一直低迷。但是今年以来话剧市场持续升温,似乎展示了泛娱乐时代观众对于话剧艺术的渴求。在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将文化产业确立为支柱型产业的背景下,话剧是否会成为资本青睐的目标?
今年5月,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北京开心麻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开心麻花)签署了投资意向协议,最近有可能就最终入股金额和比例达成最终协议。
不过,像开心麻花这样走喜剧路线、纯娱乐的商业演出团队,在抖包袱时亦忌惮敏感话题,终被业界认为艺术价值有限。《喜剧的忧伤》大热,更多依靠的也是话剧舞台的明星效应,剧本虽改编自日本喜剧大家《笑的大学》,保证了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内容实际相对平淡,而人艺这样的话剧“主流”机构,仍属事业单位,并无改制意愿与计划。话剧艺术魅力的释放,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还有待时日。
开心麻花效应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已对开心麻花完成尽职调查。该基金主持工作的董事总经理陈杭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交易的金额和股权比例还没有最终确定,很快将见分晓。
如果没看过开心麻花,那么你多半看过2012年央视春晚的穿越题材小品《今天的幸福》。该小品由开心麻花团队创作表演,贴近现实的表演风格,构成开心麻花系列舞台剧的喜剧特色。
开心麻花成立于2003年,作为一家民营剧团,首创了“贺岁舞台剧”的概念,在此后九年里,陆续推出了《索马里海盗》《乌龙山伯爵》等19部舞台剧,在北京及全国中心城市上演1500余场。
“中国最好的喜剧创作者就在开心麻花。”开心麻花总经理刘洪涛称在北京已有十万会员。“我们一直坚持做大剧场的喜剧。”所谓大剧场,指1000个座位以上的剧场。开心麻花最便宜的票价80元,最贵的1080元,平均票价在200元到300元之间。
“2011年,全国范围内话剧的三个指标我们都是领先者。”刘洪涛颇为自信,“演出场次337场,观众人数30万以上,纯粹的票房收入也是第一名。”刘洪涛称。
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称,2011年中国全年话剧市场票房总收入为6.3亿元。开心麻花占全国话剧票房收入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估算出开心麻花2011年的收入在五六千万元左右。
据人艺院长张和平在内部会议上透露,北京人艺2011年全年票房是3300万元,今年截至到11月中旬,票房已经超过5000万元。财新记者向刘洪涛求证开心麻花今年票房收入是否仍能超过人艺时,刘洪涛表示,“人艺很强大。但我们与人艺不在一个市场体系里,商业模式也完全不同,不好直接比较。”
关于成长性,刘洪涛透露,“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三年都超过50%,今年也是。”
刘洪涛透露,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对开心麻花投资的财务模型,依据是去年北京、天津、深圳的演出。“但今年上海的势头迅猛,广州也开始演了,其他地区如沈阳、长春、哈尔滨、杭州、烟台等地的巡演场次也在快速增加,今年在全国的大剧场演出场次将超过400场,明年肯定再放量。”刘洪涛表示。
目前演出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和规模的矛盾。刘洪涛坦承,“这个行业的利润率比较低。话剧很难同时复制,最大的问题在于成本不断往上走,但票房收入增加其实存在天花板。”
“去年年初就有风投机构来接触。”刘洪涛介绍,“但我们对于资本运作比较陌生,也比较谨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介入较晚,是今年年初,但推进得特别快。之后还有五六家找过我们。”
业内人士透露,九鼎投资曾主动找到开心麻花,但后者已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签订了排他协议,故未有下文。
“这一轮只引入了一家基金。”刘洪涛强调,“在这个领域的基金里,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惟一的国字号。”
2011年7月,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部、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的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总规模为200亿元,首期募集60亿元,董事长是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副董事长是中银国际控股公司CEO李彤。
关于融资金额,刘洪涛暂不愿披露,他解释,“他们想多投。我们有明确的上市思路,考虑到未来第二轮融资和上市,很难给出太多股份。”
至于融资用途,刘洪涛表示将主要用于演出资源投入,“另外会做电视剧,低成本电影。中国现在喜剧电影几乎是空白。我们想认认真真做喜剧。”
据刘洪涛介绍,目前一部话剧的前期成本已达到几百万元,比一些低成本的电影还要高。与其他制作人中心制的大剧院不同,“除了少量广告,我们从来没有为单独一部戏进行票房分账融资。我们的资金链一直都比较稳健,收入的90%来自票房,基本量入为出。”
无论是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还是开心麻花都对财新记者表示,交易在最终敲定前,还存在变数。
资本如何选择
陈杭介绍,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今年电影业票房在160亿元左右;话剧、演唱会、音乐会、旅游演出等票房为130亿元;文化产业总体票房规模在300亿左右。换言之,演出市场的容量已快占到三分之一强。
话剧《黎明之前》导演王晓鑫介绍,近两年各类民营资本投资话剧增多。每部戏的投资从几十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有些旅游类剧目甚至达到上亿元。
一位投资人表示,在文化创意产业里,像开心麻花这样盈利稳定、持续快速成长、现金流状况良好的,很少见。
“有些话剧投资已经出现过热现象。”一位文化产业投资人说。“大城市比较有市场,但好剧寥寥无几。跟电影业一样,没有名导演、好剧本、好演员,普通话剧的票房比较勉强。”
投中集团研究部总监李玮栋认为,对中心城市消费者而言,话剧还没成为休闲娱乐的首选,更没变成刚性需求。中国小剧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诗人舒子原认为,当社会的文化环境较为宽松自由时,小剧场话剧才会繁荣发展,目前受众面很窄,观众需要培养,没有那么快形成规模效应。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对这些初步获得市场成功的公司嗤之以鼻,认为其作品大多摘抄自网上的段子,缺乏艺术价值。“孟京辉说过:宁咬仙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一位剧评人说,“他们就是烂桃,没思想没内容。”目前,导演孟京辉被奉为话剧业的领军人物。不久前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了他导演的第1000场纪念演出《恋爱的犀牛》。一位文化产业投资人亦感叹,“无奈亚洲二十年才出一个孟京辉!”
三拓旗剧社负责人、《壹光年》制作人王建秋表示,“中国话剧行业的繁荣需要的绝对不是短平快的热钱,我们也不会以上市为目的追求票房收入。”
一位投资人认为,无法用艺术水准去评判商业价值。资本投文化创意产业,看重的是整个团队,而不是某个艺术家。创意产业更需要真正懂经营的人来管理团队。他举例称,导演张艺谋骨子里是艺术家,而喜剧明星赵本山兼具商业和资本运作方面的头脑。
陈杭表示,投资做内容的企业,看重的是“三屏合一”的概念,即内容从舞台搬到荧幕,再输送到互联网、电视、移动终端等。比如《中国好声音》不仅电视、网络贴片广告热销,手机彩铃还有6亿元的收入。再如开心麻花,已与乐视网联合推出了全国首部周播网络情景剧《开心麻花剧场》。
“内容为王,但渠道是帝王,前提是产业链要足够完善。”一位文化产业投资人表示,“要加上时间维度,让内容在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之间逐渐试错和磨合。目前来看,各个板块之间的产业链接还不够规范、清晰。”
陈杭介绍,今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正在调研一家做音乐剧的公司,一家做实景演出的公司,以及一家做财经栏目的公司。这些项目均未完成投资,他未能透露具体细节。
据财新记者多方了解,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拟投资的音乐剧公司是亚洲联创(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曾出品中文版音乐剧《猫》和《妈妈咪呀》。该公司是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韩国CJ集团于2010年共同出资组建,号称要打造中国“百老汇”。
不投国有剧院
“包括话剧在内的演出产业的复苏是大趋势,绝对不是昙花一现。”日信证券文化行业首席分析师赵越对财新记者乐观表示,刚刚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人艺创作的《我们的荆轲》即将再度上演,或可展示话剧市场的潜力。
一些文化产业投资人对财新记者表示,虽然看好话剧行业,但更愿意投资民营剧团,而不是国营剧院。因为话剧行业并不像出版行业,无垄断之利,国有剧院虽然盘子大,但无法满足资本市场对高成长的偏好。
更重要的是,目前国家话剧院和人艺均为事业单位。两家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均明确告诉财新记者,目前没有任何转制和上市计划。
人艺副院长崔宁介绍,人艺是差额补贴、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比如明年需要花销8000万元,估算明年的票房收入3000万元,国家补贴5000万元。”
北京人艺有三个剧场,每年还获财政补贴,但给演创团队的薪酬与市场化院团相比非常低。濮存昕等大牌演员基本月工资仅几千元左右,一些不知名的演员每月只有二三千元。崔宁解释说,人艺需要严格执行国家对事业单位人事和财务方面的规定,合法支出事业经费,除此,还有很多非盈利性的负担。首先,离退休人员数量较多,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人艺从成立到现在已排演了300多部剧目,其中30多部经典剧目可以随时上演,需要大批人才储备。此外,人艺每年还要走进校园、基层进行慰问演出,票价低廉甚至不收门票,支出很大。再者,演出场馆的维护费用也很高。
目前人艺在小剧场剧目尝试采用“制作人中心制”,以制作人为核心完成话剧的社会融资、创作团队搭建和宣传营销。但在首都剧场上演的大剧目,还是由人艺的党委、艺术委员会全面统筹和协调,“除了商业化要求,还要保证人艺的戏剧质量”,崔宁说,人艺目前只接受了方正集团每年500万元的公益赞助,设立方正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用于对演员的奖励和补助。
对于转企改制,引入战略投资的可能,崔宁说,“对于文化单位的企业化改革,我们绝对拥护,但这不由我们自己说了算。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还没有这方面的指令。”
一位文化行业分析师表示,大剧院出品现在还不能成为票房保证,演艺市场更多是靠名导演,或是内容题材的品牌。《甲子园》火爆,是因为人艺老演员的全明星阵容,宣传成本也颇大。她并称,很多剧目表面上看是大剧院出品,但却仅是挂靠关系,背后是几个人单独弄的,利益如何分账,外人无从得知。
国家话剧院演出中心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国家话剧院全部采用“制作人中心制”。
据知情人透露,孟京辉、田沁鑫虽任职于国家话剧院,但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孟京辉的制作人是他的老搭档——国家话剧院院长助理戈大立。这些名导演在国家话剧院是“定项制”,即每年按规定为国家话剧院完成几个话剧项目,挂上“国家话剧院出品”的牌子。“定项”之外的项目,则实际与国家话剧院分账经营,如最近的《初恋》。“国话就是半公半企的单位。”
对此,国家话剧院演出中心该位负责人称,虽然导演和制作人班底会和工作室之间有所重合,但国家话剧院出品的剧目全部是由国家话剧院的工作人员完成。票房如何分配,是投资人关心的问题,目前不存在透明的披露机制。
在人艺,林兆华等著名导演也有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崔宁表示,“比如林兆华工作室出品的《海淀之北》,票房全部是他们的,人艺仅是以社会价格为之提供剧场。”
林兆华、孟京辉、田沁鑫等这类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其私人公司虽引起众多投资人的兴趣,但他们同时挂靠国营单位的身份也造成了一定障碍。一位文化产业投资人表示,“如果我们要投资,肯定要做清理,不可能让他们在两边都做。他们需要把工作室做实,并且投入主要精力,否则就与国家剧院构成同业竞争,这是证监会不允许的。”■
© st@小声说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2012/11/19. |Permalink |光荣之路
Post tags: 新世纪周刊
New:!我们建立了OMM人人公共主页!欢迎关注! |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