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一周

作者:刘植荣

 

197222128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
)访华,拉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改变了世界冷战格局。这次访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尼克松认为,与中国发展关系有利于削弱东方阵营,孤立苏联,从而增加美国的战略优势。另外,无视将近9亿人口大国的存在,就相当于把中国市场拱手让给别人,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尼克松是第一位访问中国大陆的美国在任总统。尤利塞斯·格兰特(1869-1877年任总统)卸任后进行环球旅游时到过中国。赫伯特·胡佛(1929-1933年任总统)1899年在中国短暂居住过,他还学会了说汉语。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953-1961年任总统)任职期间访问了中国台湾省。

尼克松到北京的当天下午,就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会谈中,尼克松透露了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为安排这次破冰之旅的秘密外交内幕。尼克松对毛泽东说,基辛格在不自由的情况下去巴黎12次,来北京1次,除了两三个漂亮姑娘外无人知晓。基辛格解释说,他是用姑娘作掩护的。尼克松的秘密外交也遭到美国国内朝野的批评,“尼克松去中国”(Nixon going to
China
)甚至被编进了词典,暗喻“预想不到的举动”。

访问中,由于美方的精心安排,美国媒体对尼克松的访华报道大多给予积极的评价,称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晤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高峰会谈”,尼克松在他写的多本著作里,都用生动的语言记录了会谈细节和他此次访华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尼克松访华期间,还发生过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款待尼克松一行的国宴结束后,加拿大《环球邮报》驻北京记者约翰·伯恩斯冲到了主桌前,悄悄拿走了尼克松用过的象牙筷子。后来,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老布什知道了此事,就建议伯恩斯用外交邮袋把象牙筷子寄给尼克松。尼克松收到筷子,给伯恩斯写了封感谢信,称这是他担任总统期间最精彩的部分,希望在“水门丑闻”烟消云散后,他还会因此成就而被铭记。

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进行了多轮艰苦的谈判,终于达成了《上海公报》,双方承诺尽快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

《上海公报》是尼克松访华的主要成果。中国方面声明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美国方面则声明称:任何国家都不应自称一贯正确,各国都要准备为了共同的利益重新检查自己的态度。

针对台湾问题,中国重申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美国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对台湾的态度是: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这个问题不解决,正常化就很难有实质性进展。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本着务实精神,都做了一些妥协和让步。例如,美国承认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就意味着美国要与台湾“断交”。中方则对美国不是立即撤走而是“逐步减少”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给予妥协。

通过这次访问,中美双方达成的一个共识是,中国不会侵略美国,美国也不会占领中国,谁都不会对对方构成威胁,言下之意,苏联是中美双方的共同敌人。这样,美国就要用主要精力去对付苏联,增加苏联的压力,这有利于缓和中苏边界的紧张局势。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尼克松来访,让我们了解了美国对朝鲜半岛、越南、印度等中国周边国家的态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减轻对这些热点地区的顾虑,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苏联的挑衅,因为当时的苏联是对中国的最大威胁。

毛泽东非常重视尼克松在发展中美关系上的作用,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后,毛泽东邀请他于1976221日再次访华,并派专机接送。

吉米·卡特总统上台后提出:“中美两国建立合作关系会大大加强远东局势的稳定,有利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同苏联竞争,从美国战略地位考虑,美中关系正常化是十分可取的。”经过双方努力,19781216日中美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正式建交。

在纪念尼克松访华40周年之际,基辛格博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40年前,美中两国有着共同对手,那时,中国还很贫穷,经济发展没有融入世界。40年后的新形势是,美中两国没有共同敌人,但我们有着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核扩散等。美中两国应视对方为伙伴和朋友。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为此努力,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到。”(本文《新金融观察》2013年2月4日第23版)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