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公社 | 铁林
昨天早上,有年纪稍长的男士开始在朋友圈转发一篇谈论中美贸易战的文章,是的,就是《美国教授分析特朗普对中国贸易制裁的声明》,发自公号“经济思想评论”。
但这篇文章传到刺猬君这里时,并不是影响力大到有人摆出姿态要讨论一下贸易战,而是一张戏剧性的截图。
截图显示,文章作者的一位朋友留言询问“这个教授的英文实名是什么”,作者的回复竟然是“虚构的人物”。这个截图也疑似公开了作者的身份——哈工大的员工张猛。
刺猬君查阅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院经管学院教师名录,发现确实有个叫张猛的教师。
《美国教授分析特朗普对中国贸易制裁的声明》开头显示,那位“有正义感的”美国教授,身份是美国国际策略问题专家,多年前已退休,退休后还对中美关系颇感兴趣,在某机构做了非公开报告。
但详细介绍过身份和职业的教授,却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截图传播很广,网上立刻有了相关的报道,比如这篇《套路!“美教授分析特朗普对华贸易制裁声明”为伪作》。
这一行为引发了各方的口诛笔伐,有知名媒体人甚至表示:社交媒体造假,其毒害远甚于三聚氰胺。
根据《美国教授分析特朗普对中国贸易制裁的声明》一文末尾的联系方式,刺猬君联系上了作者本人。
他向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确认自己就是哈工大深圳研究院教师张猛,对于外界质疑的问题,他表示:第一、自媒体文章非学术发表,情节不一定真实存在;第二、因为题材敏感,遵照各方要求对情节进行了修改。
但文中就提到了一位美国教授,实在不知道各方要求是哪里来的。
在刺猬君“文中没有声明人物为化名,对虚构人物的身份信息有非常公开的介绍,一般都会理解为,这是实名评论”的提醒之下,张猛也意识到了不妥。
才过了几分钟,文章开头部分的提示从“本文为根据记忆整理”,变为了“本文所有情节和姓名均已技术处理,请勿对号入座”。
另外,针对美国教授父亲的介绍、职业的介绍,也被删除。
很奇怪的说法,什么是技术处理?字体颜色变蓝?——当然这里最最诡异的微信公号的错别字,已经可以修改到五个以上了么?
张猛的解释是不清楚的,一会儿是虚构,一会儿又是技术处理,能肯定的是,美国哈佛没有这么一位约翰·兰德斯,至少官网现在是查不到的。
按照作者的介绍,文章在发出来十个小时后,斩获10万+的流量。
带着一肚子的疑问,刺猬公社采访了两位新闻学院的教授,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一位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副教授邓建国。
陈力丹对这种技术处理方式表示不认同,“自媒体也不能胡说八道,不能瞎编,那是人的基本道德,你做自媒体、作为一个普通人你能说谎吗?”
“道德审判没有任何力量。国外压力非常大,迫使你不能够说谎,外国人不会把你抓起来,但是会让你没饭吃,就是对你个人影响很大。国内底线就是法治,其实最没办法的时候才是法治,道德谴责太虚了,没有力量。”
邓建国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也没有像洋葱新闻那样有明显标示——这是虚构的,固然不是机构性媒体,但不能完全虚构事实、故意混淆视听,现在不是对他有新闻真实的要求,而是对他作为自媒体(甚至个人)发表内容有真实性的要求。”
邓建国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这种做法没有什么实质的损害,因为他没有针对特定的个人,如果美方不追究他的责任的话,但自媒体社区应该对这种为追求流量、完全虚构事实的行为予以谴责,作者也负有道德上的责任。
就是说,两位新闻学院的老师,都对虚构身份进行评论这一行为进行了谴责,同时也表示,国内确实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和应对这一情况,总是事情发生以后,才开始进行谴责。
好的,准备好开始谴责了吗?
刺猬君赶紧上微博搜索,发现,关于这个事情的讨论重点不是在文章信息的真假,而在于“贸易战”本身,甚至文章本身。
比如下边这张截图,有网友就说:这篇文章观点独到,有主流媒体都达不到的深度,仅仅是用了“美国教授”这样一个噱头而已,而作者也很大方地承认了这一点,说明这只是他间接的表达方式而已(毕竟在大环境下,有些观点并不适合用个人的角度去表述),再说,如果在作品虚构一个人物属于造谣行为的话,那这世界上剩下的真实还有多少呢?
也有人说:仔细读了一下这篇文章,写的挺好,有理有据,只是文章有部分内容以约翰兰德斯的口吻提出而已,如果换成作者的本名就无懈可击了。不知道为什么会引发口诛笔伐。
这些评论还都比较靠前。
不少新闻记者应该当场倒地。
行业内因为信源造假、采访造假,导致丢了饭碗的事情可真的不少。但原来有读者并不在意真假,只在乎文章的内容。
在刺猬君询问张猛为何选择虚构美国教授这一身份时,对方是这样回答的:白人、男性、哈佛,正是我国思想界的软肋呀。
翻译过来什么意思,这就是流量啊。
那些被戳中软肋的人,就是流量。同为内容创作者的刺猬君有时候也会想,我们写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一个可参考可讨论的答案是传播信息,提供价值。
流量是什么呢,对传播信息和价值的肯定和回报,并且只是回报中的一种。但流量就跟高考分数一样,成了唯一的标准。
造假等同于作弊。
刺猬君的不少同行,都期待着写出一篇影响所在领域的文章,但没有一个人敢用造假作为捷径,实现目标。
不过现实真让人说不出话,连道德谴责都差点缺席。微信没有主动删除该文,凌晨2点50分,刺猬君意外发现,文章已被作者删除。
相关阅读:
中国数字空间|中美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