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B站视频《后浪——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在朋友圈刷屏。

看那么多人热血转发,我就打开看了。

不看不要紧,一看就把自己恶心得不行。煽动性的演讲、混剪的视频、激昂的BGM,都掩盖不了语言的漏洞百出,每一句话都让人有吐不完的槽。

但那么多人在弹幕里打出“泪目”、“青春万岁”,那么多人在朋友圈慷慨激昂地转发,再一次让我感慨:大众太容易被煽动性的口号鼓动,而不去深究这些语言是否真的真的正确。

演讲≠真理

演讲者的语句表达、坚定的语气,很容易让人误认他说的是真理。但真的是这样吗?

比如那句:

因为只有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听到这句话时,我脑中闪过了一丝困惑。因为就在看这个视频前,我还在整理阿拉伯的劳伦斯自传《智慧七柱》的读书笔记,其中麦加谢里夫之子费萨尔说过一句话:

一个积弱不振的民族对他们自己的软弱是会急着辩驳的。

《智慧七柱》上册第98页

我需要定下心来考虑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到底哪句话更正确,但视频一闪而过,继续说别的内容去了。如果你不停顿一下、不加思考,很容易就真的相信了演讲者的说辞,被BGM煽动了情绪,然后大呼一句:“说得好!”

但这句话改一下呢?是不是更有道理了呢?

“因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敢于嘲讽与否定,内心弱小的人,总是不吝阿谀和赞美。”

这样的演讲短片,说到底是一种营销活动,营销的目的是传播,而不是教人思辨。每句话是否逻辑严密、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视频、音乐和演讲一起组成的作品,可以煽动大众的情绪,让他们血脉喷张、让他们积极转发,让他们成为忠实用户。

但情绪有时是非理性的,它让人盲目、让人跟风、让人忘记了情绪过后还应该有思辨、有反思。

讽刺的是,学习、阅读、思考、反思才是未来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可这个阿臾后浪、“鼓舞人心”的视频的广泛传播,仰仗的正是人们的不思考。

通篇的漏洞

我花了点时间才下定决心要写这篇文章,因为既然要批判这个视频,我就不得不逐字逐句再看一遍视频,这简直让我恶心。我的五四青年节应该做更有意义的事,比如读书,而不是再去看一遍垃圾。

但指出视频的错误、弘扬真正的五四精神,也很有意义,似乎可以抵消掉我再看一遍视频的生理不适。我不想逐句批判,只挑我认为问题最大的部分,节省我的时间,也节省大家的时间。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这句话表述的事实部分是正确的,互联网的发展确实降低了知识的获取门槛。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耶鲁、哈佛等顶级大学的公开课,看到BBC等制作的高质量纪录片,甚至通过线上的方式“参观”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

但并不是“所有的”。别忘了我们上不了维基百科,上不了谷歌……我们所能获取到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是被筛选过的、阉割过的。

况且,除了这些人类积攒的财富之外,“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还包括取之不尽的综艺节目、游戏、直播、剧……这些东西消磨人的时间、消耗人的意志,让人更倾向于嘻嘻哈哈度过一个毫无营养的周末,而不是钻研那些需要开动脑力、挑战固有认知、让人“痛苦”的知识财富。

这句开篇的话,极具煽动性。被调动起情绪的人,似乎产生了一种诡异的认知:那些知识财富都在互联网上,就等于自己拥有了那些东西。

不,你要知道,纵使网上有千千万万纪录片、公开课,千千万万学习资料、电子书,你不去自发学习,那就都与你无关。互联网发达的作用只是呈现学习资料,但学习的过程是冗长的、需要刻苦和自律的。千万不要被一句“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冲昏了头脑。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如果单论凭相同爱好而交友,人与人之间的壁垒相比于过去确实被打破了。但“壁垒”的定义不该这么简单。实际上,在民粹主义越来越兴盛的当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壁垒反而是被加固了。

互联网用大数据算法,给人们推送符合自己趣味和观点的内容。久而久之,人的思想被固化,无法接受异见(指的是可以论述清晰的见解,而不是胡说)。

群情爱国的时刻,任何稍有不同的声音都会遭致铺天盖地的谩骂,更别提坐下来耐心、冷静地讨论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府、什么是政治制度了。

这种壁垒的加固令人恐惧,不仅是因为他可以轻易以“言论不当”就公开批斗一个人或一群人,更因为,讨论的不充分甚至被扼制,造成的结果是人们缺乏思辨能力,更容易被煽动、被情绪裹挟,做出群体性的疯狂行为。

说“你们拥有选择的权利”就更好笑了。是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选择追哪个剧、看哪个直播、玩哪个游戏,也有学习一门语言、看某部被允许在国内放映的电影、看某本未被禁止的书籍的权利,但这个“权利”是被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

写文章同样如此。我可以尽情写无关痛痒的风花雪月,但哪怕我在豆瓣上发表沙特女权和大男子主义的文章,都要等待一个晚上的审核。我们有娱乐的充分选择权,却在严肃问题、严肃表达上处处受限。

所以这句话的恶心之处在于,它透露出一个逻辑:肤浅的乌合之众拥有选择的权利,真正关于严肃知识的探讨和表达却不配拥有那样的权利。

所以,你们在欢呼什么?欢呼压抑严肃、鼓励娱乐吗?你们真的认为,这样的社会,是值得被疯狂歌颂的吗?

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说这句话时,你们是否忘了网上四处讨伐“不当言论”的小粉红们?他们四处征战,举报大学教授、批判芳芳,恨不得用口水淹死那些与他们有不同意见的人们。

这种将“年轻的身体”与“容得下更多元”联系起来的说法过于简单粗暴。要知道,容得下更多元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的,不是身体的年轻与否,而是见识是否丰富、是否有独立思考能力、是否可以站在情绪之外去洞悉本质。

那么,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和1.3亿B站年轻人,一起表达自我,拥抱世界。

表达的“自我”只限于吃喝玩乐和无关痛痒无伤大雅的内容。如果你胆敢像李文亮医生那样吹哨、胆敢像芳芳那样记录疫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胆敢批判多于歌颂,胆敢表达所谓“不当言论”,你就没有资格表达自我,而只能被禁言、被封号。

真正的五四精神

回顾完视频内容,我再次感叹,这个视频的广泛传播,仰仗的正是人们的不思考。它一边对年轻人阿谀奉承,把他们吹捧为未来的希望;一边利用着人们的不思考,完成一次成功的营销事件。

所以,你们真的认为,广泛的不思考,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吗?

对于那些热血转发的人们,我只想奉劝一句:看完视频不要自我感动,问问自己,你真的在利用互联网吸收人类千百年来的辉煌知识成果,而不是垃圾吗?你真的能容得下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比如与穆斯林做朋友、与和你意见迥异的香港人台湾人理性讨论分歧,倾听他人对你有理有据的激烈批评吗?你真的有充分的选择权利吗?你真的在追求个人进步、并推动社会进步吗?你真的配得上“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这句话吗?

想一想李文亮医生,想一想封城期间的武汉,想一想至今还在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武汉人,这些不过都是发生在今年年初或正在发生的事。这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关注、去反思的事情。社会的进步仰仗的不是无尽的溢美和吹捧,而是实实在在的发现问题、表达看法、解决问题、反思问题。

这样的视频、这样肤浅而轻率的话语,放在五四这个日子,更令人感到不适。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1919年五月四日的学生运动,呼吁青年人参与到社会运转、在公共领域发声。这个视频作为B站宣传片,没什么大问题,但作为今年五四广为流传的代表短片,却严重曲解了五四精神。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真正配得上五四的那些话语,洗洗眼睛吧。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

——胡适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蔡元培

青年人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鲁迅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