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轩、董宇佳
编辑:王一然
来源:极昼工作室

所有人都在等待零点。

警戒线前方围着正在做直播的记者,路人手持单反等待拍照,还有几位中年男性,在等朋友出来喝杯老酒;而后方是一辆接一辆排着队的私家车——11月20日,上海通报两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明天华城小区位于浦东区周浦镇,这个64栋楼、占地接近17万平米的大型社区随即封闭,一场“战争”打响了:随后的14天内,6000余位小区居民三次核酸检测全部阴性——直到12月5日零点,小区正式解封。

“开闸啦!”

人群中喊声响起,安保人员撤走警戒线,居民们挥着手走出小区,媒体一拥而上,闪光灯在黑暗中尤其耀眼。人们亟待了解这场胜利背后更多故事,它们之前已经陆续在网上流传:临时互助的业主群、一场关于土豆的战役、几个特殊时期降生的新生儿……一位“误入”战争的网约车司机只差五分钟驶出小区,就被隔离在这里。据媒体报道,他本来在出租车里将就了一晚,以为“核酸通过就能走”,但得知仍要隔离14天后,他搬进小区配套公建房,又成了居民志愿者。居委干部、保安保洁、维修工人等等,上百名社区工作人员也在封闭时返回了工作岗位。

突然被选中的居民们成了焦点:小区无法正常进出,生活暂时停滞在内,平日没什么交集的业主们成了临时“战友”。11月21日上午,小区全员核酸报告公布为阴性后——第一场战役胜利了,人们暂时放下悬着的心,开始各自规划准备第二场战役——漫长的14天隔离期里交织着意外与善意,在上海阴冷多雨的绵长冬日里,人们抱团取暖。

img

明天华城封闭第五天,居民冒雨完成核酸检测。图源自小区业主朋友圈。

“土豆消灭战”

业主沈芳今年50多岁,靠自己创办的小型批发公司维持生计,小区封闭第二天,她决定把货车的货箱门打开:4吨从外地运来,准备销往崇明的土豆整齐地码放着。小区“只进不出”的规则生效后,它们连同6000多居民一起,被封锁在64栋楼、4条主干道围成的封闭社区里。厢式货车停靠地十分偏僻,靠着小区人工湖,少有人经过。偶尔几个邻居看到敞开的货箱,才凑上前询问:“土豆哪里来的?怎么卖?”

气候湿冷,隔离两天后,沈芳担心土豆发芽,当天早上,她曾向居委会申请在小区摆摊卖这批巨量的滞销品。遭到拒绝后,她穿着一件格子外套,坐在白色货箱里,撑着雨伞,这笔批发土豆被拆整为零,沈芳期待来往邻居能帮忙“消化”一些。有人掰起指头算过,一卡车四吨土豆,15元10斤算下来,“价值还是挺高的。”

img

土豆阿姨沈芳和她的白色厢式货车。

土豆“困局”很快被搬运到业主群里,热心的邻居们求大家出谋划策。居家办公的林苗是金融业从业者,赶到现场“支持一下阿姨”。货车停靠的位置难找,林苗买了10斤土豆后,又在手机地图上标注下位置,发到群里。

为了帮助沈芳解决困境,很快,名为“消灭土豆小分队”的10人小群在林苗的牵头下建起来。一开始,林苗和队友在群里发倡议书,呼吁业主们购买,消息在几个群里打转,不出圈。林苗意识到,不能只在群里面干吆喝,要轮播刷很多次大家才能知道。她一直负责运营小区“业主之家”公众号,用微信图文讲出沈芳的遭遇,图文推送在业主们的朋友圈刷屏。一些本地媒体看到林苗的信息也加入,消息扩散开,沈芳随之拥有了一个昵称“土豆阿姨”。在周浦镇这个大型社区里,1300多人被动员起来参与这场“土豆消灭战”。

img

土豆阿姨的临时摊位,一居民正在扫码购买。

刘丹也是“消灭土豆小分队”成员之一。小区封闭后,上二年级的儿子被迫在家上空中课堂,班上五个同学都住在明天华城,几个家长商量后,决定一周五天轮流着来,在各自家里让孩子们结伴上课。

11月28日周六下午,比前几天都要阴冷,刘丹带着孩子帮“土豆阿姨”看摊,“主要是帮土豆阿姨换一下班,让她出去吃饭,别让她长时间在那边等着……”一个在小区里闲逛的外籍居民路过临时土豆摊点。被“黄心土豆15元10斤”的标语卡纸吸引。老外会些简单中文,但读不懂标语卡纸上的字,于是请教:“上面的字是什么意思?土豆怎么卖?”站在一旁的刘丹鼓励8岁的儿子用英语和对方交流。贩售相关的词汇挨个儿蹦出来,简单但流利,一单就此谈成。“儿子觉得特别有意思。”刘丹说。

小区最初封闭的几天总是下雨,有人帮沈芳贴在摊位上的卡纸做了塑封,有了塑膜保护,纸签不再“惧怕”风雨;小分队里,两名男生每天轮流帮沈芳看摊,帮沈芳的丈夫“土豆叔叔”分装土豆,把60斤的大包装均拆成6小袋;有人冒着雨赶来“土豆战场”:一包、两包、三包地消耗囤积的土豆。志愿业主林苗记得一个50岁左右的阿姨,不爱说话,总是闷头不响地做事,“我现在去装袋了”、“我现在在车这边”,阿姨只在志愿者群里发些简短有效的信息,土豆贩卖结束后,她就没再出现。

十天里,明天华城的业主们买了两吨多土豆,“土豆宴”成了很多餐桌主菜:土豆牛腩、炸薯条、醋溜土豆丝。一家互联网卖菜平台联系林苗,希望把剩下的土豆“兜底”。而据媒体报道,11月30日,周浦镇政府牵头联系几家单位食堂,等封闭一结束,就由负责运营的餐饮公司统一收购剩余土豆。

img

明天华城居民的土豆宴。图源自澎湃新闻。

大家都好好的

在一线大城市上海,人际关系疏离似乎是一贯的刻板印象,明天华城也是如此,居民们平日多为点头之交,但小区被封闭后,生活场域与社交关系缩小在64栋楼间,业主林苗感受到了上海不轻易示人的背面: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像涓涓细流一样绵长。“消灭土豆小分队”也并非唯一的“战场”,许多类似的业主互助群建了起来:丢了的快递、走失的老人、不见了的宠物,许多人在临时互助群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隔离第一天上午,一个业主就在群里发消息说,小区二期12栋有位91岁的独居老人,没有人照顾,做饭时家里差点发生火灾。林苗建了“高龄老人帮扶群”,第二天上下楼的邻居上门慰问,发现老人午餐只吃了泡面,下午一点时,还独步前往大门口,请保安帮忙买了一袋白馒头充饥。

得知老人境况后,又有一部分“坐不住”的业主进了群。两个宝妈和几个热心邻居迅速做好排班,除了居委会送的盒饭外,为了保证三餐营养均衡,他们还准备了每天的加餐,“水果热汤,家里吃什么就送什么过去。”林苗说。送餐业主里还有位初中生的妈妈,小伙子带着妈妈每天上下楼,根据老人口味送菜,还帮忙清理家务。被精心陪伴照顾后,老人的心情和状态好了起来。

img

热心业主为91岁独居老人送饭(左)。91岁独居老人的冰箱里多为速冻食品(右),源自小区公众号。

华城超市开了大概六年,与小区消防通道仅隔一堵墙,几乎涵盖了大超市的生活必需品,成了“后勤保障点”之一。老板申翠省54岁,河南濮阳人,两例确诊病例通报后,11月20日晚,她有些害怕打算关门,第二天一起床,手机就收到几十单订菜信息,她打算“把这些订单配送完后就关门”。

但订单越来越多,超市早上六点开门,晚上十点关门,平时每天只送货二十来单,封闭之后订单基本没断过,最多时近三百单,像消消乐游戏里消不完的方块。

“没办法,大家都出不来,他们也急,下单的都是必需品。”申翠省决定继续营业。店里座机声与微信提示音不断响起,女婿忙着线上接单,儿子小李负责配菜称秤,而她自己专门送货。“申姐,给我送些新鲜蔬菜,还有三瓶牛奶”、“我要十个鸡蛋”,听到传来的叫喊声,她带着便利贴跑向消防通道,记录下顾客需求。隔壁店也调来了一名员工帮忙,手抄单子、配菜称重、打印标签、打包放在门口空地、等待配送,小超市从未有过地忙碌起来。

img

华城超市与小区相隔一条消防通道。

申翠省还取消了满30块送货上门的规定,免费配送,一天起码来回50趟以上。最少一次只送了两个馒头,一块钱,“只想着他们需要什么给送什么。”但封闭期间配送服务更复杂,从店里打包好再送到业主手上需要经过四道岗:通过马路边的岗后到达小区大门的道闸线——申翠省在这里把货交接给安保,他们转交给里边工作人员再放到货架上,等待业主自取。

送鸡蛋成了件麻烦事。业主们发照片给申翠省:“你们想个办法,这鸡蛋烂的有点多”,但没人要求赔偿。苦恼了很久,一家人决定在袋子外写上“有鸡蛋,请注意”,这之后“烂鸡蛋”的问题没再出现。

出于安全考量,居民不允许向外部递现金和身份证等证件。不会使用手机支付的老年群体被落下了,以往忘带现金,老人们可以赊账,非常时期超市延续了这个折中办法,解封后再收款。“菜也不值什么钱,大家相处时间长我们也很放心。”负责配菜的小李说,“不给也没事,这钱不会影响大局,主要大家能好好的、平平安安的。”

赊账单记在墙上的便利贴、货架上的纸条上,解封后,钱被悉数补上。一位60岁左右的阿姨来店里补钱,但赊账条怎么也找不到,小李估计是当时送的货太多,漏掉了,阿姨把两张货单递给他,“你们可以忘,但我不能忘。”

围墙之外

封闭后的“明天华城”并非孤岛,同样牵动着墙外许多人的心。

周浦医院住院部一层成为“接待明天华城”病患的专用场所。业主陆悦今年34岁,正怀着二胎,最初封闭时,她以为并不会影响生产,“临产时叫个120,应该能够送我到指定医院去”,陆悦说。按照计划,11月23日,她将去金桥一家医院做产检,那是她头胎生产的医院,连主刀医生也是同一个。“月嫂、房间一切都差不多跟医生说好了。”

img

明天华城封闭第三天。图源自小区业主朋友圈。

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所有计划。起初,陆悦仍抱着在原医院分娩的期待。封闭第二天,丈夫在居委会和家之间跑了几趟,想确认封闭期间的分娩方案。陆悦也试着和主刀医生商量对策,得到回复“明天华城小区已经封闭,按规定,无法在原定的医院生产”。她有些失望。

拖到解封后再生产并不现实,由于第一胎是在“37+2周”剖腹生产,陆悦是疤痕子宫,未出生的孩子很难在母体里待到39周,陆悦和丈夫陷入了焦虑。居委会很快通知陆悦,生产只能去定点的周浦医院。她顿时慌张起来:“换一个医院,病房是隔离病房,月嫂也请不到,别人进不来,我们也出不去。”但为了稳妥,生产日期必须尽快决定。

社区医院的医生帮忙找来120。11月23日8点,救护车载着陆悦去了周浦医院,发热门诊里人员混杂,为了规避潜在的感染风险,产检直接在救护车内进行。抵达时,主刀医生已经在医院门口,手里拿着做胎心监护的仪器。产期终于定在27日,封闭的第七天。

img

11月23日,救护车上门载着陆悦前往周浦医院做产检。

母亲孙萍对女儿的状况充满担忧。生产当天,女儿在发热门诊验血做血常规,孙萍隔着玻璃安慰:“我就在外面等着,有什么需要我办理的和我说。”

中午12点,手术开始。

陪护的丈夫行动受限,不能迈出隔离病房半步。陆悦躺在担架车上,被推着穿过长长的走廊,手术室里,无影灯在眼前骤然亮起,这是一场预料之外的生产,陆悦需要面对种种意外:没有家属在手术室外等待、医院是临时更换的、医生也被密不透风的白色防护服武装着。医生安慰她:“我们都是专业的,主任级别的,别怕。”

一个半小时后,儿子顺利出生。主刀医生语气温柔:“孩子很好,长得很好看,双眼皮。”陆悦松了口气。小区里的三个产妇都在同一层楼迎来新生命的降临,一位产妇孕周比陆悦大两天,同样是二胎。特殊的缘分结识后,喂奶量和产后护理成为这对新朋友间的交流话题。

img

11月27日,陆悦的“二宝”出生。

小区解封后,超市老板申翠省成了“红人”,不时有业主来串门聊天:“你上电视了出名啦!”一同帮忙的儿子说:“买东西送货属于工作范围之内,都是应该做的。”小区的爷叔们也进店,语气轻松开起了玩笑,喊道“我自由啦!”“解放啦!”

华城超市又回到了以前的日子,申翠省说,生意没有封闭前好了,但解封后通过邻里相互推荐,店铺微信好友多了500多人。

业主刘丹还加入了小区的志愿者队。解封正值凌晨,12月5日,刘丹和丈夫负责维持秩序。她站在路口值守,地库里的私家车渐次驶上地面,刘丹和每一辆车打招呼,“尽量开慢一点,门口有人群聚集。”司机们朝她挥手致意。

0点40分,热闹的社区终于复归平静。150米外,路障与警戒线已经清除,大门也重新畅通,道闸杆有节奏地抬上抬下,黄色红色的车尾灯闪烁,刘丹一直望着,直到它们尽数消失在视野之中。

(为保护个人隐私,除申翠省外,文中其他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