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编者按:1月26日,端传媒发表了端传媒记者白十、 特约撰稿人 Filip Brokeš 发自柏林的独家报道《无人机卖给了新疆武警,一家德国公司的责任边界》,本文为摘要,欲读全文请点击”原文“。
报道第一部分:
我们的产品“说服了中国的精英警察”
直到2016年,德国无人机制造商 Microdrones 的官网上都有这样一则消息:《md4系列无人机大受中国警方欢迎》,消息称该系列无人机“在治安保卫、追逃、应急处突、群体性事件和重要演练等方面进行了空中监控搜索,以其简单的操作和安全可靠、稳定的性能受到了警方的好评。”
“Md4系列”的四旋翼无人机系统是 Microdrones 的旗舰产品,曾在2013年成功飞跃阿尔卑斯山,以稳定性、有效载荷对恶劣天气的耐受力以及飞行时长著称。这条消息说,在中国,Microdrones 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国家反恐部队雪豹风暴部队和反劫持特种部队、各省市人民行动团和机动师、公安部警卫局、辽宁公安特警、西藏公安边防、宁夏公安厅、广州公安特警以及武汉、江门、东莞、顺德等公安部门等领域。”
Microdrones 与中国警方的合作可上溯到十多年前。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现代世界警察》:“2007年,北京市公安局在国内率先引进德国生产的 MD 多旋翼无人机用于奥运安保、毒品查缉和消防,多地警方也开始探索无人机执法模式。”
不过,Microdrones 德国总部新闻发言人接受端传媒采访时说,从2018年开始,“我们把所有跟(中国)警方相关的文章都撤掉了。”发言人解释:“因为我们不再做这种生意了。”
总部位于台湾的神基科技(Getac)在宣传一款军用级商用笔记本电脑时,介绍了 Microdrones 在中国涉及的“这种生意”。据神基中文简体版网站2019年1月29日发表的“成功案例”,德国 Microdrones md4系列四旋翼无人机系统是神基的客户,要面对“非常复杂”的使用环境,譬如“在海南岛夏天45度高温酷暑下完成安保布控”,又或是“在新疆冬天零下20度低温严寒下进行反恐侦察”,以及“4000米海拔的西藏高原处突(处理突发事件)监控。”
进行这些复杂任务的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PAP),直接且仅对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负责,其任务重心是反恐、保卫国有资产以及打击“群体性事件”。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前,如今从属公安部的边防、消防和警卫部队,也都在武警部队的序列中。
至少到2012年,Microdrones 还很高兴与中国武警的这一层商业关系。2012年6月,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锡根市的公司总部,中国武警派代表团参加了 Microdrones 组织的一场以《四旋翼无人机在警务中的应用》为主题的国际论坛。随后,发表在德国业界杂志《Rotor》的新闻稿中,Microdrones 说,自家产品在难以到达的地形中进行观察和高难度搜集任务时“说服了中国的精英警察”,“如今,它们正被部署在中国各地。”
中国武警代表团在这次访问中,还授予了 Microdrones 的首席技术官及创始人,被誉为“当代四翼机之父”的 Udo Juerss 一枚“荣誉勋章”。在另一篇如今已经被撤下的官网消息中,一位在文中并未具名、但被称作“中国武警总部首长”(Chief of Police Headquaters)的中方代表,把这枚勋章作为礼物,以“对 Microdrones 无人机系统在中国武警反恐部门中的表现表示赞赏。”
但是,很快,大受中国武警反恐部队欢迎,不再是这家德国公司愿意提及的宣传话语。
接下来,报道说,端传媒采访了Microdrones 企业事务高级副总裁和亚洲代表格尔纳(Francois Gerner),并确认“在2011年到2013年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武装警察部队是 Microdrones 无人机的客户”。
时间拉到2018年12月下旬,Microdrones 完成了自2016年开始的对安尔康姆的收购,安尔康姆的公司名称自此改为了 Microdrones,也有了一个中文名“镁科众思”。
基于公司网站上先发布又被撤下的消息,格尔纳承认:“Microdrones 的确知晓安尔康姆在中国的一部分生意是销售给政府。”不过,这一层事实在当时的 Microdrones 看来应该并不敏感。毕竟,如格尔纳所说,“在中国,一切都是政府。”
报道第三部分分析了“价值450亿的中国警用无人机市场”。
据广证恒生,中国警用无人机的市场被标上了450亿的市场规模——“假设中国每个乡级行政单位(39839个)都需要配置至少2台多旋翼无人机”。报告说,警用无人机可应用在包括森林、消防、救灾、交通等各种不同的警用情形中,处突维稳监控安防的应用最多。
依据这份报告的定义,无人机分为民用和军用,而警用安防则被归类在民用专业级下。但是,在无人机领域,军用和民用的区分并不像白纸黑字这样清晰,尤其在武警部队的应用场景下。
接着报道指出:“出口管制的失效。”
报道最后提出疑问:“政府和企业,谁来防止出口产品侵犯人权?”
(端传媒记者陈莉雅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