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丁香医生系列一起“没”了。
之所以给这个“没”加引号,是因为我们也不知道它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整个社交平台看下来,我发现无论是憎恶它的,还是喜欢它的网友,都不知道。
双方唯一的共识是:猜。
微博平台显示,丁香医生、丁香园、丁香妈妈、丁香生活研究所等账号被禁言,相关微博账号均显示:“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该用户目前处于禁言状态。”
而在微信公众平台,“丁香园”“丁香医生”“丁香妈妈”等部分账号在8月9日未向用户推送内容。而根据以往的推送规律,这些账号每天皆向用户推送3条医疗健康内容。
不瞒大家说,我关注丁香医生很多年了,感觉还是比较受益的,很多科普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也挺受用。它突然没了,除了震惊之外,也有点困惑。
丁香医生到底因为什么被禁言?这应是一块正常大脑下意识的思维反应。
举个浅显的例子,当一个人突然没了?会发生什么?我们该关注什么,追问什么?
一个人突然没了,而且是外力所致(丁香医生不可能自己封自己吧?)不管他是所谓的好人坏人,我们难道不应该首先问问他为啥突然没了吗?
然后,丁香系列究竟是临时性死亡还是永久性死亡?死亡原因是啥?微博说它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具体是哪部法律法规的哪条?这份求知欲,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面对。
现在,舆论场上说什么的都有,这就是信息发布不充分、不及时、不到位,所引发的不必要舆情的直接体现。
而且,丁香医生系列还不是个人账号,而是企业性质的账号,背后还牵涉到投资人、融资方等问题。
我们都知道,上市公司突然出了什么变故,它肯定要发个公告,因为它要对投资者负责,对股民负责。而即使是一家普通企业突然停产了、关门了,处置方也有必要告知公众,到底是因为什么,对方触发了哪些法律法规,接下来要面临怎样的境况,因为要对购买和正在使用他们产品的人负责。
我所惊讶并畏惧的是,人们不再问为什么,而是下意识地叫好欢呼,指责痛骂。这种情绪,是全民养成法治思维道路上最大的磕绊。
丁香医生被禁言后,网络上的这些情绪很值得玩味。大家也可以看到,他们想“干掉”的,还不只是丁香医生。
“我觉得他有问题”和“他有什么问题”,这两种表达方式大不一样。相比丁香医生的突然消失,满屏喊打喊杀的声音更令人震惊和困惑。
当人们不再问“为什么”,而是直接叫嚷着“怎么办”的时候,这种思考和处事方式是十分可怕的。
一些人也不要得意于这看似“人多声量大”的潮流,这股潮流也可以随时调转方向,因为某个事情将你淹没。历史当中,已经有过太多类似的教训。
丁香之死,及其所泛起的舆论涟漪,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的窗口。
如果“猜”成了我们共同的基本盘,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一致去争取“知晓”的权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