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另一种形式的医疗挤兑
作者:Y博的科普园
来源:微信公众号“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发表日期:2022.11.8
主题归类:防疫政策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1. 医疗挤兑只有病人太多?

探讨新冠防疫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时,经常会遇到的一种说法是中国医疗资源有限,如果新冠传播不受控制,必然导致严重的医疗挤兑。

这种大谈“医疗挤兑”的人,对于医疗挤兑具体是什么样的表现往往是含糊其辞,一般都是泛泛地说“别看现在新冠病死率低,一旦医疗挤兑,感染者看不上病,病死率就会很高”。这种说法里的不科学之处稍后再议。如果医疗挤兑的意思是看不上病,那么不用新冠传播不受控制,我们也能遇到医疗挤兑。比如昨天被广泛转发的一个朋友圈截图:

image

毕竟,我理解的医疗服务应该是获得了具体的服务才算那么回事。仅仅跑到医院一看,人口密度很低,但医生不在,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不能算获得了必要的医疗资源。

我认为,如果要讨论医疗挤兑,那么我们就讨论实实在在的问题,不是一个空虚的高大上名词。医疗挤兑应该是在讨论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需求超出了供给,或者供给弱于需求,不应该当成只有单向的病人太多。

像这个广泛传播的截图里,主治医生没法去医院,医院里病人多吗?未必多。医护人员少吗?也不一定,毕竟这个医生没法去,不代表很多医生都去不了,是吧?实在很多医生护士都封在家里了,医院里穿着防护服的大白也不会少。可问题是对于这位患者来说,得到她所需的医疗资源,这个关键点上没法提供——大白核酸测再多次,也不能把肿瘤测没了吧?供给与需求不对口,这就应该是真实的医疗挤兑。

更广泛地讲,医疗挤兑也不是只在医院这一个环境里。昨天还看到很多人转的一件事,一个乳腺癌患者求助需要出疆通行证,她的治疗药物在乌鲁木齐没有,需要想办法出自治区才能买到药。她有医院可去,医院里也有医生护士接诊,但显然这不能真正满足她的医疗需求。

因此,不要谈论虚空的医疗挤兑,要考虑切实的供给与需求。供给和需求出问题,可以是医护人员被抽调去做别的事情导致患者更难得到救治,也可以是药品供应因外力受阻,患者正常治疗难以维持。

当然,也有一些事情比较难归类,像最近某地一家医院里患者正要紧急手术,核酸突然显示黄码,最后测了几次核酸转为绿码,才及时完成手术。这里好像供给和需求是对上了,但差点就出事了——万一转码出问题呢?万一是红码呢?万一耽搁的时间太久呢?可以看作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变得很脆弱,不一定没法满足需求,但是很容易出现差池。

所以,不能光看说新冠感染病人很少,就默认没有占用很多医疗资源,进而认为没有医疗挤兑,而要考虑实际的供给端是否受到了影响,需求端有没有未能满足的问题,二者的平衡还有多少冗余能维持稳定。

2. 出个小区有多难?

回到这位医生封在小区的经历,后来的消息显示患儿手术还是安排上了:

image

根据这个跟进的新闻,好像无论是社区还是医院,都胸有成竹,早有安排。反倒是社会在误解——其实我不太理解到底是什么误解,毕竟原来的朋友圈截图措辞内容都不算复杂深奥,不知道社会是理解成什么了变成了误解。

暂且不论该怎么理解才不算误解,从新闻来看,社区的应急方案也无非就是“如果医生向社区说明,可以联系医院”。那医生不知道呢?社区工作人员也是上网才听说这件事,可见对自己社区里发生些啥也是了解有限,等你这上网听说,大半个中国也都知道了。而且说到最后,也就是联系医院解决,人家的问题是出不了这个社区,联系医院解决啥?这社区的门到底是社区在管还是医院在管?

至于到了医院这里,“尽快为患儿安排手术”,未免有点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的味道。手术是本来没安排上吗?是已经安排好了的,如今要重新安排。说得像现在才安排上,是不是反而容易让社会误解?再者,危急病人都有预案,这种非危急的呢?受到防疫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了?

要不是这事网上传得那么厉害,所谓“引起社会误解”,能是现在的结果?假设一下,换成一个不到“网上感概”的医生,或者是一听说防疫,谨小慎微乖乖在家呆着不敢多想的医生,社区和医院恐怕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吧?那这个患儿的病怎么办呢?是不是就可能要出现据医院所言“还没有出现的患者无法救治的情况”?

可以参考一下第九版防控方案[1],看看如果该医生的小区被划为高风险,需要多久才能出小区。

image

按照防控方案,高风险小区至少要7天才能降到中风险,中风险也是“人不出区”,也就是说最少也要10天才能变成低风险,才可以离开小区。如果一个地方多几个这样的中高风险小区,真的不用担心包括医疗在内的资源供需出现问题?我们的社会是怎么运作的,都靠大家窝在家里运作的?

3. 感染者多就一定医疗挤兑?

一些人或许还是会认为,即便封控会带来医疗困难,但没有严格封控,导致感染病例大增,医疗挤兑肯定会更严重。乍一看这种说法似乎很对,毕竟国内媒体经常报道某国感染大增,医疗崩溃,但仔细一想会发现里面存在不少偷换概念的问题。

第一,感染增加,不一定代表感染病例激增到不可控。很多人有这种奇怪的想法,只要没有严密的封控,感染病例就会增加,一旦感染病例增加,就必然是不受控制的疯涨。严密的封控是为了追求零感染,可是零感染的反面不一定是感染疯涨。不用严密封控,而用大范围严密封控以外的措施,也可以把感染的速度限制一些。

例如现在受疫情困扰的郑州富士康厂区。要做到零感染,那需要的严格封控确实很难与正常生产相容。可是考虑到这种厂区绝大部分员工都是重症风险极低的年轻人,是否有必要追求零感染,还严重影响他(她)们的工作乃至生计?如果采用常规抗原检测+症状监测,把大部分在传染期的人隔离出来——由于灵敏度、潜伏期等问题肯定会有漏掉的,但只要把大部分感染者特别是处在传染性最高峰的感染者隔离出来,难道不会对病毒传播做到限速?

如果对病毒传播做到了限速,还存在所谓的感染病例激增不可控,导致医疗挤兑吗?

第二,感染者多不代表需要医疗救助的人多。不是所有新冠感染者都需要医疗救助的,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都不需要医疗救助。前几天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叫“新冠是自限性疾病”。这种话题能变得热门也是神奇——都三年了,难道还不知道绝大部分感染者不需要任何介入就可以自愈吗?如果绝大部分感染者都无需医疗介入可以自愈,为什么默认感染者多了就会有大量感染者把医院挤满?

如果我们要求所有感染者都去医院,那感染者多了确实可能把医院挤满,但那不是因为医疗需求太高导致,是我们的要求太莫名其妙导致。可以自愈却一定要去医院,这种后果不是自找的吗?

我们需要问的是到底多少人是需要医疗救治的重症患者。而潜在的重症患者是可以减少的。参考香港跟踪出来的病死率数据,接种过三针疫苗后,各年龄段病死风险都大幅下降[2]:

image

如果有很多老年人且没接种过疫苗,那确实需要担心感染后重症太多,让医院不堪重负。一个国家地区的老年人人数一时间是不变的,但疫苗接种情况是可以变的。就算是老年人,接种完多针疫苗,一样重症风险大幅下降了,一样降低了所谓挤满医院的风险。而且针对老年人以及其他高危人群,完全可以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在养老院以及医院病房等高危人群聚集的地方采取常规检测,降低感染风险。

将感染人数多直接对接到需要医疗救治的人多,是十分荒唐的。我个人就很难想象富士康这类员工以健康年轻人为主的代工厂,发生厂区感染后有把医院挤爆的风险。如果有,那不是病人把医院挤爆了,是乱送人去医院把医院挤爆了。

4. 2022不是2020、2021

我们需要认识到2022年的疫情和2020-2021是不一样的。在2020-2021,不少国家地区都在采用极为严格的物理防疫维持本土零疫情,中国大陆没有那么特殊。港台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新加坡、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也一样。

可在那两年,边境有严格的检疫就能把绝大部分感染病例拦在入境隔离的地方,扩散风险较小,也就很少会需要大范围封控,更不会出现频繁的封控,自然也不用担心如今变相的医疗挤兑问题。

但是到2022年,由于奥密克戎传播特点的变化,边境严格检疫已经解决不了本土社区传播的风险。涉及到大范围与频繁的防疫封控,就需要考虑到各种后果,包括因封控引发的各种资源配置问题。

2020-2021靠封控维持零疫情很成功的国家地区,都纷纷放弃原来的策略,不排除是它们都很蠢,没本事。但我还是这样一个观点:高速公路上如果看到别人都在“逆行”,即便不立刻同流合污,好歹先停车审视一下情况

无论是从科学原理还是从境外实际经验来看,只有通过完善人群免疫基础,才能以较小的代价恢复正常社会运作。可如果看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疫苗接种,根据卫建委的网站[3],我做了10月中旬以来的累积接种剂次图,可以看到近四周,每周接种剂次都只在60万左右:

image

相对中国14亿人口来说,这基本就是停滞的状态。出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超过90%的人已经完成接种了。当然,老年人接种率还是低于其他人群,需要提高。但考虑到如此缓慢的速度,不能再继续喊口号式地说提高老年人接种率,而应该认真审视人群实际免疫防护程度——那些很久以前接种第三针的人保护程度如何,那些一直没打第三针的又如何?

没有对人群免疫防护的审视,没有对防疫措施整体影响的评估,我们只会忽视包括封控下的医疗挤兑在内的各种次生灾害。

参考资料(滑动阅览)

  1. http://www.nhc.gov.cn/jkj/s3577/202206/de224e7784fe4007b7189c1f1c9d5e85/files/504a946af7e744fb9ad7eb1e0f1f9923.pdf

  2. 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death\_analysis.pdf

  3. http://www.nhc.gov.cn/xcs/yqjzqk/list\_gzb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