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吴京在金鸡奖开幕式激情发言:电影要拍出我们自己的个性、拍出我们中国文化自信。
这番话当然没问题,有趣的是网友评论:
最黑色幽默的是“环球网”下面的评论。
即使小编为视频配上了激昂配乐,但大家明显想说点别的。
大家的愤怒懂的都懂,毕竟这一年来电影院上映的都是啥片子?
最近这张图都传疯了,随机抽一个牛马也不肯去看这些牛马片的程度。
尤其这部《林深时见麓》还闹出了个大笑话,首映观众就2人,付了70元巨款的大冤种好奇另一位咋就只花了5块钱?
很快另一位现身说法,自己压根没去看,是选错票被扣了5块钱。
再说个更搞笑的,其实前面这2位都是玩梗的。
实际情况是《林深时见麓》没人退票,首日票房连75都没到,只有56元。
这个地狱笑话对不起我笑不出来了,因为背后是中国院线快活不下去了,又有多少万电影从业者即将失业呢?
我真的好奇凭啥那么多优秀电影因为“技术原因”无法上映,而这些片却有资格在全国公映?
于是我去扒了扒它们的老底。
很快就发现了第一个“惊喜”。
6部片中的2部片竟然都是同一位导演的,甚至取景地都是同一个地方。
当我试图了解这位叫做“邹丰”的导演都拍过哪些惊喜大作时,却发现他顶多算个“网大”级别的导演,也就2018年电影市场泡沫最大时活跃过一阵。
而《林深时见麓》正是4年前的老片。
为啥拖了4年的片子现在才上?没人知道内幕,我只是找到了这样一条人民网旗下媒体的报道。
点开报道也没啥具体信息,报道主题只强调2部片都是全程在广西取景,内容都是建设新广西。
这种地方宣传类电影还有同期上映的《爱在井冈》。
同样被人民网旗下媒体报道,讲的是江西吉安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导演和编剧都算体制内人物,导演方军亮曾荣获第十二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编剧曾参与市级一系列重点文艺作品创作,且《爱在井冈》的剧本为2020年江西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资助创作剧本。
行吧,懂的都懂。
在查《林深时见麓》的导演邹丰相关资料时,我还有第二个惊喜发现:
再复习一下这张表格,导演了2部片的邹丰,和同期上映的《爆裂蝴蝶》导演崔守杰是老交情了。
因为《春水繁星》就是两人一起拍的。
也就是能在这个特殊档期上映的6部片中,光他俩就占了一半。
这个崔守杰导演又是哪里的神通呢?
崔导有自己的百科资料,号称“中国孝道导演第一人”。
而在另一个“崔守杰算几流导演”的提问中,评论区更有崔导粉丝大写加粗激情回答:
一流导演。
作为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电影人,崔导一直坚持拍摄孝道电影,传播中华孝道文化,并先后指导了《我和父母》、《爸爸妈妈我爱你》、《再喊一声爹娘》等电影。
其中这部《我和父母》值得重点讲述,这是崔导亲身经历改编,2011年母亲节在中央六台播出,本片弘扬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孝道文化。
然而我搜了下崔导大作的豆瓣评分,只有一部刚到及格线,其他都是观看人数不足连评分都没有。
崔导在快手有自己的小视频账号,主题依然是传播中华孝道文化,具体拍摄水准大家自己欣赏下吧。
只能说崔导很聪明,紧抓“孝道”二字。
“孝道”可能在主流舆论中影响力减弱,却是官方重点推行的传统文化。
在一条关于崔导的新闻通稿中出现了如下字眼: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力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精神,使孝道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崔导在拍摄完成了四部孝道影片的基础上,再一次将传承孝道文化、拍摄孝道影片为己任,发起百集《少儿历史故事系列电影/丛书》大型活动。
而这次为崔导站台的,是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人民网制片人、人民日报社《新闻周刊》主任。
一个好的电影人搞定观众,而一个聪明的电影人搞定领导。
二
上面所说的片子,无疑都符合某种“文化自信”的需要。
所以我很难不纳闷这部《丹顶鹤》的电影海报上大字标出“金雷米奖”是啥意思?
“金雷米奖”**是美国休斯顿电影节颁发的奖项,我国知名影星杨幂小姐也曾荣获“休斯顿电影节影后“殊荣。**
说实话国外那么多电影节,不了解的人确实分不出差别,只知道在国外拿了个奖回来。
可《盲山》导演李杨曾揭了这个“休斯顿电影节”的短:
简单来说,这个电影节主席是美国一个三流导演办的野鸡电影节。这几年特供中国电影镀金。
《丹顶鹤》片方在海报中大字标出,明显是想打个信息差,想为自己脸上贴金,确实不太看出所谓的文化自信。
最后作为我们的票房冠军,由巨星包贝尔出演的《我的遗憾和你有关》,作为一部平平无奇的烂片却必须大加赞扬:
因为它是真的想靠观众赚钱。****
对不起这个笑话太冷了,我笑不出来。
最后还想聊几句吴京说的“文化自信”。
这个词太大,各人有各人理解。
我记得多年前陈凯歌带着《霸王别姬》去戛纳时是何等意气风发;
巩俐在戛纳沙滩上留下的这张世界名画。那时没人喊口号,也不用喊口号,好的东西自能打动人心,存在本身就是自信。
可多年后贾樟柯再把中国故事带向世界时却被当地留学生质问:为什么总拍中国不好的一面,中国那些好的怎么不拍?
贾樟柯说起这段是无奈的笑,除了无奈又能怎样呢?
这么多年过去,不清楚我们的文化自信到底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
但唯一确定的是,**无论是否自信,电影本身总得有观众。**
如果连观众都失去了,又自信给谁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