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到四条新闻:
1.第一财经据国家统计局及公开数据整理测算发现,在中国约1.5亿的低龄老人(60-69岁)中,有1/3仍在工作;
2.工人日报发表名为《促进低龄老年就业 实现“银发红利”》的文章;
3.财政部称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
4.B站UP主“户晨风”因视频内容违规被封。
普普通通的四条新闻,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在审视了一番过后,我却咂摸出了别的滋味。
根据第一财经的测算,就业的低龄老人中,“从事农林牧渔的人最多,占比高达62.44%,相当于有超过三千万的低龄老人仍从事农林牧渔,主要就是种植业。”
也就是说,在他们当中,大部分其实是农村老人。
相比于城镇而言,因为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村是没有退休一说的。在城镇老人颐养天年之时,大批的农村老人却只能下地干活或者进城务工。
银发打工族丨图片源自财经头条这无疑源自养老金的巨大差距,无论是在基础金额、上涨次数以及分配方式上,都是如此。
在基础金额上,根据去年底的一组公开数据,目前农民实际发放的养老金水平仅为每月平均188元,只相当于城镇职工养老金平均发放水平每个月3577元的5.26%。
而在上涨次数上,从2005年开始实施养老金调整制度以来,城镇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已完成了18连涨,可农村老人自2009年新农保出台至今,养老金却只涨了区区4次。根据财政部的预算报告可知,今年还会适当提高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当然,上涨次数其实并非最重要的,因为农村养老金的涨幅比较高,2015年上涨27%,2018年上涨26%,基本抹平了频率上的差距,但由于基础太低,实际上涨金额聊胜于无,2015年是从最低标准的55涨到70,2018则从70涨到88。
这样的分配方式无疑进一步加大了城镇与农村的养老金差距。打个比方,某城镇老人月领4000,某农村老人月领200,前者涨5%是200,一个零头就相当于后者的全部金额了,而后者就算直接涨30%,也仅仅只有60块。
如此一来,这些“低龄老人”们不得不自力更生谋出路,也就产生了所谓的“银发红利”。
其实“低龄老人”一词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了,并非是如今才新造出来的,只不过那个时候无论是社会还是公共部门,人们所关注的大多还是诸如“空巢老人”“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之类的问题。
“关爱空巢老人”丨图源如图可如今,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紧缺之际,不得不把这些原本应该退休享福的“低龄老人”拉出来再就业,当然,他们也不得不再就业,即便是一些城镇老人,为了自己那“吃不饱饿不死”的子女成家立业,那点退休金显然也是不够的,更别说起点更低的农村了。
说白了,鼓励老年人再就业无非是想用“银发红利”继替一部分“人口红利”,虽然在市场需求、保险以及安全保障上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只是对于这些“低龄老人”而言却是倒了八辈子血霉,年轻的时候是人口红利下的廉价劳动力、是工业发展的“牺牲品”,老了还要做银发红利下的打工一族,不仅老无所依,还得继续发挥余热,蜡炬成灰。
这大概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啃老”了吧。
但无论如何,老人就是老人,特别是大量处境困难的农村老人,社会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养老服务,哪怕抛开公共福祉不谈,仅从历史来看,这也是应该的。
直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前,农村一直在为城市发展无私输血,在那般艰苦的条件下,交公粮、三提五统坚持了将近50年,两代人的时间,现如今中国已然成为工业大国,按理说应该到了城市支持农村的反哺阶段了。
可现实是,这样的理想仍然遥遥无期。
贵州农村老人丨图片源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部落前不久,B站up主“户晨风”仅因无意间触碰到了这一点——在一段“养老金挑战”的街访视频中采访到一位月养老金仅为107元的穷苦老人,便被全网封杀。
从视频的内容中不难发现,在“户晨风”的印象里,退休老人的养老金应该不会太低,至少应付一个月的基本生活开支无虞,因此,他原本的计划是打算随机挑选一位老人,展示其一天养老金的购买力,结果这次所遇的老人打破了他的认知,挑战也被迫从“日购买力”变成了“月购买力”,最后,他给老人买了一些生活物资,花去了127.88元。
在一瞬间的交集过后,老人千恩万谢地离开了,至于她以后的命运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吃不起肉的境遇还会常伴于她,而这,正是万千农村老人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