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闻

联合早报 | 和孩子一起学《弟子规》

和孩子一起学《弟子规》 (2011-08-11)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菅直人本月下台成定局 [名家专评] 斯蒂格利茨:坏主意的传染 [中国早点] 宋楚瑜又活了! [金融风暴] 股市暴跌源于美国国家信用的危机 胡雪琦 陪女儿学《弟子规》,我受益匪浅。 《弟子规》共360句,1080个字,精炼简洁,从最基本“父母呼,应勿缓”“便溺回,辄净手”的行为规范,“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为人处世的道理,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生命真谛,如此全面精透,让我感叹不已。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天天给孩子念,四岁不到的她基本上已经可以全篇背下来,不求她现在能理解多少,只要求她朗朗上口,未刻意解释太多,她有问就解释一下,或在生活中遇上了带出来说一说。 游戏时,她扮演小红帽,敲门“奶奶在家吗?”“在,是谁啊?”“我”,我提示:“人问谁……”她马上接:“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接下来再问是谁,她就会答:“是小红帽。”礼貌从细节做起。 她答应只吃两颗糖,吃着吃着全部吃光光。“你想多吃可以提出来,但答应了就做到,《弟子规》上是怎么说的呢?”“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妈咪,我下次再也不要这样子了。”“说话算数,想清楚了才答应,事非宜……”她接:“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第二天晚上她汇报:“妈咪,我今天只吃了两颗糖。” 孩子融会贯通的能力惊人。她说:“我把饭跟菜都吃光了,对饮食,勿拣择。”看到被弃在路边的超市推车,她说:“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地铁上她让坐:“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圣人的教诲道尽了成人成才的规律,“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人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行小心谨慎,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好好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如今本末倒置者大有人在,有的父母不辞辛苦花钱花精力送孩子学琴学艺,孩子喝杯水都要女佣端上却视为理所当然,试问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多才多艺又如何?家庭失和吵得鸡飞狗跳的夫妻,为了孩子挤进名校而煞费苦心,孰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再看报纸上不时报道兄弟姐妹甚至是父母子女为争家产而对簿公堂,其中不乏为医生企业家等事业有成的精英人士,这样的家庭教育能算成功吗? 经典的熏陶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更让我省思。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常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常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1-08-11)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菅直人本月下台成定局 [名家专评] 斯蒂格利茨:坏主意的传染 [中国早点] 宋楚瑜又活了! [金融风暴] 股市暴跌源于美国国家信用的危机 南大毕业生致词“失言”风波 常鑫 朋友转发给我在网上的几篇文章,都是对我日前在《联合早报》所发文章的评论,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再写点东西澄清一下我的观点。 还是要首先强调,我不是语言学家。所以我对“F***ing”这个单词的理解纯粹是个人的,不具任何代表性的,也有可能是错的。 按照我的理解,F***ing是个副词,副词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的程度,副词本身的含义并没有它修饰的词汇重要。所以,我个人以为“F***ing”不等于“F***”,同时建议大家都应该把注意力从“F***ing”这个单词上转移到它所修饰的词汇上。 在南洋理工大学毕业生代表Trinetta使用的场合和语境里,我们应该关注的这句话的本意——也就是“We did it!”,而F***ing的作用只是强调“We did it”的程度。甚至代表了“We did it”背后的一种骄傲。就像如果某人说我“F***ing awesome”(超酷)或者“F***ing brilliant”(超有才),我会非常地开心,更也不会计较他用了令人敏感的副词来修饰awesome或者brilliant。 然而,我完全理解其他人对这个单词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比如说,南大国立教育学院前副教授王永炳先生认为,“We f***ing did it!”翻译成中文比“我们他妈的做到了”还要粗俗。但这个中文翻译恕我不能苟同。因为f***ing这个词的直译并不涉及任何关于母亲的成分。我个人却也想不出更好的翻译,或许完美的中文翻译也不存在。这个单词只有在英文的指定语境里,才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而意会。 总之,但这个单词到底是脏还是不脏?如果脏,到底有多脏?什么时候用脏?什么场合用不脏?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南大今年毕业典礼的那个特定的语境、背景和环境里,这个词的使用一点都不脏,很应合当时的气氛,所以效果明显,瞬间点燃全场热情,因此我个人很赞赏。然而,我不会奢望其他人对这个词都有相似的理解,更不会鼓吹在不同场合使用同样的词汇,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同样地,尽管有很多读者看客不喜欢这个词汇,我也希望他们不会把他们强烈的情绪和判断强加给别人,并给使用者戴上不道德,没修养的帽子。 通过这篇和上一篇文章,我所想维护的,往小了说就是鼓励大学里学生的言论自由,以及即兴创造和勇于尝试的勇气,无论有时有些言论和用词是否会导致争议;而我所想坚持的,往大了讲则是大学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据说伏尔泰说过(是不是伏尔泰说的,现在也有争议),“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希望(但我不会强迫)我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不受制于传统,不拘泥一格,勇于表现自我,坚持自己独立和自由的思想。 上篇文章,我以“I F***ing like it”结尾,有对Trinetta同学的演讲狗尾续貂之嫌。所以这次我最后只想对Trinetta同学说:“走自己的路,让他们去说吧!”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于文轩: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于文轩: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2011-08-11)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菅直人本月下台成定局 [名家专评] 斯蒂格利茨:坏主意的传染 [中国早点] 宋楚瑜又活了! [金融风暴] 股市暴跌源于美国国家信用的危机 南大毕业生致词“失言”风波 于文轩 我在8月3日的小文《开放、自由与创造力——‘We f***ing did it’引起的思考》引来了众多的批评。我非常感谢对我进行批评的朋友,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由于个别评论对我的观点有所误解,我觉得有必要回应,对我的观点做充分的阐释,希望可以搁置争议,增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现有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f***king这个词是不是脏话,是不是适合在毕业典礼上说。二是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说这句话和开放、自由与创造力的关系。大多批评认为,我是在为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爆粗口“强行”辩护,鼓励学生讲脏话。其实这根本不是我的观点。那些对师长“对粗话的辩解和赞语”感到令人费解的观点,一是没有理解我发表自己观点的背景和原因,二是误解了我的观点,认为我对这一孤立现象的看法,意味着我赞同和鼓励学生讲脏话。如果我上一篇文章由于篇幅有限,没有充分展开讨论而给大家错误的印象,认为大学讲师鼓励大学生讲粗话的话,我需要诚挚地向大家表示歉意。 大多数批评认为Trinetta爆了粗口,绝对不应该在毕业典礼这么端庄的场合说粗话,认为我鼓励支持她讲脏话。其实这是误解了我的意思,我已经指出这个词是有争议的,我的论点在于让大家不要纠缠于这个词是否是脏话,而忽略她的其他亮点。我们不能对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职场新鲜人求全责备。尽管没有到场,但是仔细看过youtube视频的朋友会发现,Trinetta在整个致辞中落落大方,语言幽默得体,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家长的感恩之心和同学的真挚友谊,全场一直沉浸在笑声和喜悦之中。Trinetta是由学生推选出来的,她优良的学业成绩,更难得的是她在众人面前的那份自信、放松、幽默和出色的公共演说的能力和技巧,不能因为她最后只说了一个很多人认为不合适的词而全盘抹杀。在演讲的即兴环节,情绪高涨之时,精挑细选辞藻是不太可能的。用这样的高标准去要求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是有一些苛刻的。 学生创造力不足原因何在? 至于对把这件事和开放、自由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感到不解的读者,我提请他们观看奥斯卡获奖电影《社交网络》。这部电影已经成为世界各著名大学在进行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绝好教材。这些年里结合我在中国、美国、新加坡生活、读书和工作的体会,和大家一样,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会成为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的重地。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品行端正,循规蹈矩,但是创造力却不足呢? 我个人的体会是我们的教育,或者说我受到的教育,过早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过早地以不正确的方式,为学生树立太多的行为和思想的禁区,一厢情愿,揠苗助长。什么情况下,什么场合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早就由成年人或者道德权威规定好了,稍有冒犯就进行惩戒。人类社会就是这么复杂和吊诡,很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在世人眼里看来往往是品行不端,道德败坏,身体不健康甚至其创新的动力是龌龊的、上不了台面的。 那种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具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雄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精良的专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良好的潜力并极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认为“思想开放不在于随意自我,而在于视野开阔,择善而从;自由不在于放荡自流,而在于是非分明的判断;创造力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扎实稳固的根基,这些都与品格修养有密切关系”的观点,只能是教育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先为思想开放、创新、创造力立一个道德标准和后验的框框,是不会鼓励人去勇于试错,勇于创新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有文章称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是“有深度、广度和高度的开放自由,是一个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的自由开放”,并举包括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和辜鸿铭等大师做例子。如果该作者读过这些大师的传记,知道他们当中相当多人不仅体弱多病,道德败坏,甚至被认为是汉奸卖国贼会如何做想?单单是辜鸿铭,他的“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个性张扬”不消说当时,就是现在都是离经叛道的。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社论:英国骚乱的深层原因

社论:英国骚乱的深层原因 (2011-08-11)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菅直人本月下台成定局 [名家专评] 斯蒂格利茨:坏主意的传染 [中国早点] 宋楚瑜又活了! [金融风暴] 股市暴跌源于美国国家信用的危机 社论 2011年8月11日 英国首都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区于8月6日晚上发生骚乱后,在短短几天内蔓延开来,不仅波及伦敦其他地区,还扩散到伯明翰、利物浦、诺丁汉、布里斯托尔等英国城市。在英国政府动员1万6000名警察加强首都保安工作后,伦敦局势虽然大致受到了控制,但其他城市的骚乱却未见平息,伯明翰已有三人在骚乱中遭人开车撞死。 由于骚乱遍布各大城市,加上当局在伦敦布防的警察人数是平时的六倍,单凭自身的警力已难以维持英格兰的治安,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从苏格兰抽调警力支援英格兰。如此严重的社会骚乱,在英国现代史上实属罕见。 伦敦上一次发生大规模骚乱是在1985年。无巧不成书,那场暴动也是发生在托特纳姆区,一名黑人妇女在警方突击她的住家时,受到惊吓,心脏病爆发身亡,结果引起当地黑人居民的不满,最终酿成大约500名黑人攻击警察、抢劫和纵火,导致一名警察殉职的大规模暴动事件。这一次,直接诱发骚乱的导火索也是因为一名托特纳姆区非洲-加勒比裔男性居民马克·达根被警察开枪打死,300多人举行和平集会要求警方还以公道不果之故。 托特纳姆区是伦敦境内失业率最高,也是最贫穷的地区之一。这也是一个多族裔混居区,聚集了大量的非洲-加勒比、西非、库尔德、土耳其裔塞浦路斯、土耳其、爱尔兰和葡萄牙后裔。近三十年来,区内各族关系紧张,而非洲-加勒比裔同当地警察之间更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达根在上周四遭警察枪击身亡后,其家人和亲友不接受警方指控他是毒贩或帮派分子,于上周六在托特纳姆区警局前举行和平集会,要求警方给个说法。倘若当地警察愿意与民众沟通,问题可能不会演变成今天的局面,可惜警方选择动用骑警和镇暴警察驱散示威者,结果引发了这一系列的暴乱。由此可见,英国警察对此负有相当的责任,连托特纳姆区议员大卫·拉米都认为,导致暴力升级的警务工作存有诸多问题。 至于发生在托特纳姆区的这场局部警民冲突,为什么会迅速扩散到伦敦其他地区,进而蔓延到英格兰各大城市,则有更加深层次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以来,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美各国,经济不振,失业率高,债台高筑,民怨甚深,就像装满炸药的火药桶,只要引信沾上一丁点火苗就会爆炸。今年3月26日的伦敦50万人示威活动演变成反政府暴动,以及希腊、西班牙各国民众在今年内持续发动的好几场暴力示威事件,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英国经济在金融风暴后,始终表现欠佳,为了应付经济低迷,卡梅伦政府上台后采取了紧缩措施,在社会福利方面削减了相当的幅度。可是,由于经济增长缓慢,第二季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0.2%,加上失业率高企,通货膨胀远超预期目标,人民生活压力极大,尤其是置身社会底层的下层民众,更是朝不保夕。据了解,这次伦敦发生骚乱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族裔集居的贫穷区。这些地区的民众,多数都是依赖救济金度日,政府削减福利开支已经令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而叛逆心强、看不到前途的青少年更是对社会心怀不满。这些不满的情绪长期积聚下来,就像活火山那样,只是等待爆发的时间点,而达根被警察枪杀引发的托特纳姆骚乱,就是引爆更大范围不满的导火索。 当然,推特、黑莓等先进通讯技术,也是促使那些青少年能够互通信息,在英格兰各大小城镇组织和发动骚乱,致使警察疲于奔命的原因之一,但这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政治与经济方面。 与卡梅伦首相的强硬讲话相比,伦敦市前市长利文斯通的看法则是一针见血。利文斯通认为,“那些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非常绝望,政府需要聆听他们的需求……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

阅读更多

中時電子報 | 內鬥?北京故宮醜聞連環爆

北京故宮博物院近期連爆「哥窯門」、「封口費」傳聞和「瞞報4起文物損壞事件」。北京故宮人士表示,這是內部鬥爭的結果。但有評論質疑,此時出現「內鬥」說法是想轉移輿論焦點,只會欲蓋彌彰。 《北京晨報》指出,從一開始的「哥窯門」,爆料網友就稱是來自故宮內部人士的消息。而隨後的4起文物受損與「封口費」事件,再到清代屏風浸水事件,也都是內部人士爆的料。一位故宮退休專家擔憂表示,年輕人不懂事弄壞了文物,該處理整頓絕不能手軟,可故宮自己人不能趁亂內鬥。這樣內耗下去也不利於故宮的管理和文物保護。 確有私吞票款 但有評論認為,問題關鍵在於「為什麼要內鬥」,是出於責任感揭露故宮已存在的問題?或是工作人員彼此不合,文人相輕?還是內部分配不公(如私分錢款)、利益不均,於是一氣之下,「捅」出一些東西。且正當故宮應該給公眾一個滿意答覆的時候,居然有人高舉起一頂「內鬥」的大帽子來嚇唬人,以達到欺騙公眾輿論的目的,行嗎?殊不知,欲蓋只會彌彰。 北京故宮醜聞層出不窮,繼失竊、商業會館、錯別字、打碎文物之後,日前又傳出故宮內部人士與導遊勾結,讓遊客逃票進入故宮參觀,錢款由導遊和故宮的警衛人員分成。結果逃票過程遭人錄影作為證據,故宮最後給予10萬元人民幣作為「封口費」,事件才得以平息。 對此,北京故宮回應表示,「封口費」的傳聞不實,不過確有私吞票款的事件發生,當年他們已協同公安部門對此案進行調查處理;而「瞞報4起文物損壞事件」同樣不實。 保護文物失責 北京故宮歷經「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哥窯門」等之後,再添一「封口門」。《京華時報》一篇評論認為,故宮諸「門」洞開,虛虛實實,但這也顯示故宮在文物保護方面失責。面對如許問題,故宮方面不能不直接面對,不能不深刻檢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能不給公眾一個徹底明白的答覆。做不到,故宮就難以取信於社會公眾。 有人說故宮諸「門」,有其內部糾葛因素。然而,既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就必須回答有沒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怎麼做了。 …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七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央视解说沉默了,直播这事不适合央视,不能完全把控局面”

【网络民议】中信建投实习生少爷的一天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