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

把监督权交给消费者

  “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毒豆芽”等等又接踵而来。近来性质恶劣的食品安全丑闻的频频被曝光,甚至引发了溫家寶总理关于我们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到何种程度”的怒斥。   当然,道德滑坡是根子上的原因。但道德滑坡的原因说来话长,而且道德重建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使命,并非短期内有可能立竿见影的,而杜绝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是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并见到成效的。因此,当前全社会都在反思:食品安全屏障为何屡屡被突破?监管到底缺失在哪儿?把好“入口”安全关该有哪些突破?   很显然,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國食品安全状况全无改善的事实,已经让绝大多数国人懂得一个道理,在市场经济和开放多元社会的条件下,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那种运动式执法是注定不会有多少成效的。眼下许多人转而把问题归咎于政府的监管不利、甚至监管腐败,要求政府提高食品的准入门槛,问加大对相关监管部门的问责。   这无疑是对的。,新华社4月18日的一篇报道揭露了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的严重的“马后炮”监管问题,采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下述触目惊心的事实——现行体制下,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要依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这多少造成了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执法为利”。例如,山东某县质监局一位食品审查员曾多次向记者反映基层监管问题:“现在的财政供养机制不是很顺,收费罚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约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资福利就从收费、罚款中出,这样的监管能没漏洞吗?如果说之前曝出的上海出租车运营是‘钓鱼执法’,我们现在就变成了‘养鱼执法’,每天的工作目标就是想着如何完成‘创收’任务。”该这位食品审查员甚至还举例说,执法中即使发现造假也不能罚死,罚太狠了,下年找谁收钱去?本来罚10万元的现在罚1万,企业交了“保护费”,焉有不放之理?这样的怪象下,监管人员快与违规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了……而且据说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   于是,舆论纷纷将呼吁的焦点集中于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和廉洁程度上。   然而,我认为,即便给各级政府监管部门配备再多的人力物力,对他们给予再严厉的监督,要指望这些尽心尽责的公仆们替全国消费者万无一失地把住食品安全的每道关,恐怕仍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靠谱的期望之一。如果企业没有强烈和紧迫的自我监督的压力和动力,那么中國的食品安全(乃至其绝他大多数产品质量问题)是不可能的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的。而这种压力显然主要来自消费者自己,没有什么人比婴儿家长和厨房主妇更加痛恨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了。   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什么很少食品安全丑闻,并非那里的政府特别能干和廉洁。真实的原因在于企业实在不敢冒这种险,因为其成本往往是不堪承受的。一般来说,在西方国家,企业,尤其是像食品企业这样的事关国民身体健康的企业,一旦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它基本上就不会再有为自己辩解或改正错误的机会了。倒不是说政府会用行政命令强行关闭它们,政府的确会课以重罚,但那对企业来说通常并不足以致命;关键是各种消费者权益组织的无穷无尽的索赔官司,特别是媒体的持续曝光等,使企业今后不可能再有任何市场生存空间。因为企业根本犯不起错误,于是就非但不敢主动坑蒙拐骗,还必须克勤克俭地时刻进行着自我检查,以防疏漏。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國的所谓监管往往恰好相反,它的首要指导思想是把消费者排除在监管力量之外。正如本月初《新世纪》周刊的一篇报道中援引中國政法大学学者王涌所指出的,“在每次公共安全的危机之中,每每看到的就是拙劣的作秀、严厉的信息控制和舍卒保帅的问责惩处。表面文章做足,制度内在的毒瘤依然顽固,然后悲剧不断重演——这就是中國式监管模式的宿命。”他认为,食品安全监管本身必须设有最终的问责机制。   我的期望值则更低,我以为,政府监管部门其实并不需要做得更多或更好,它只要停止或哪怕稍微放松一些对媒体和各类社会自发组织的不遗余力的“监管”,中國的食品安全顽症就算不能迎刃而解,也至少会痊愈一大半。当然,我也知道,做到这个其实是最不容易的。想象一下,像三鹿和双汇这样的企业,有多少层级的政府千方百计地想要和正在设法保全它们?请不要误解,我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几个贪腐官员。实际上,在现有的体制下,三鹿和双汇正是政绩的重要源泉,我们怎么能指望它们轻易倒掉呢?   说老实话,眼前我最担心的一件事情是: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极其官员可能并不会像老百姓期待的那样利用这次机会对食品安全领域作一次彻底的整顿和改进,而是利用社会上下要求加强监管的绝好机会变本加厉地设租寻租——不是吗?是上级和老百姓授权我来加强监管的,我手里的那张食品安全质量许可证的含金量当然就高了……   因此,真正有效的一劳永逸的办法只有一个:那监督权还给消费者自己,而媒体和各类消费者组织就是他们的代表。   写于2011年4月19日,本文系我应约为《新京报》撰写的该报2011年4月20日社论,有删节。   见报标题:防“养鱼执法”,把监督权交给消费者;链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4/20/content_222703.htm   作者:陈季冰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5-04.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把监督权交给消费者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中国观察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黄静冤狱事件中媒体在搅浑水 (8) 钉子户受黑社会荼毒属于刁民的内政 (4) 野蛮拆迁中的犯罪不受追究? (3) 谁是少数不法分子? (9) 话说近代首次维权运动——保路运动 (1) 绝对不可向群众开枪 (9) 特殊时代下的中国维权 (0) 海外作家如何维权 (0) 求见中央巡视组 (0) 探访京城黑监狱 (42) 持不同意见者则等于精神病患者 (3) 我在精神病院的日日夜夜 (3) 想大家吃柑,你可以做广告,但不可以搞动员 (9) 应尽快将在拘留所意外死亡者的家属送入精神病院 (1) 已经到了还权给农民的时候 (6) 同样维权,为什么王海没进去黄静进去了? (11) 前有犬獒东东,后有太监成龙 (1) 假芯索赔案——事实面前华硕还敢撑多久? (11) 你现在是尘肺三期,你高兴吗? (0) 不花国家一分钱就可以拉动老百姓的内需 (9) “黄静案”的启示,公众应该怎样获取舆论支持 (7) “维权者”是这样一种人 (0) “散步”——中国特色的维权方式 (15)

阅读更多

我被“约谈”后的回复

  我是1995年毕业于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现已升级为武汉商学院。因1995年工作分配无着落情况下,1996年被逼南下打工。到现在为止,打工过的企业不下十个,呆得长的企业也有4年多时间,短的将近一个月;在这之中,自己曾经两次想做点事,但开局不利,只折腾两三个月被逼迫停止。   我是99年结的婚,2001生一子,2006年,结束了居无定所,选在毗邻珠海的坦洲镇中澳新城而栖。一家三口,虽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虽说生活中时时遭到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这类食品侵扰,在这避而不及的遭遇中只能自我解嘲:眼不见不净,活着一天,就好好享受一天,我知道生命有一半是没办法掌握在我的手里。因此,当我父母想我再多生一胎时,我思之再三,在如此不安全的社会环境,多一个家庭成员,只会给我多一份恐惧。因此,我只想一家人能健康过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虽是出生于农村,但背景有点特别,祖父早年毕业于黄浦军校,为抗日作过贡献;49年解放后,被投入监狱,不到三年,死于狱中,死时42年;丢下小脚祖母,11岁父亲和2岁多的姑姑。一家三口,靠我年幼的父亲撑起这个家,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父亲还遭到階級斗争的压迫,虽然,他只读过三年私熟,凭他的聪明才智,在地方一带享有很高声誉,但由于社会束缚,一直走不出社会。   我是在这样社会家庭成长起来的,在感情上,我是不可能对共產黨能发出内心的爱,因此,读书时,从未有如此热心过想入团或入黨的政治活动。但是,在某一方面来说,我又是中國改革开放所带的受益者,才使我走上大学殿堂,也为我后面打工生活,有了可靠的保证。这也是说,社会的进步同时带来了我个人和家庭的进步,这点是我必须承认。真因为社会进步,才能带来家庭的进步,才促使我对中國开放所带来的弊端,进行批判,目的也使中國能健康发展。   08年,由于失业在家几个月,闲时写写文章,可能在网络上有一些影响,被邀请到一些博客圈,到09年之后,因工作占用时间多,文章只是偶然写写,大多转载一些别人文章,因为经常被删,自己也丧失写博热情,大多时间看别人的写的东西。   我一般不大喜观QQ聊天,只是偶而为之;有一次被网友介绍加入博友中國群,这个群的群员大多还是比较理性,能促使中國民主转形,但也有个别愤青。在这个群里,我也了解很多信息,当然,我也转贴一些东西,当然,我也说过很多愤青话,也就把他作为对社会不满喧泄口吧!   我曾经写过一篇《对中國未来局势分析》文章,谈过中國目前有三股力量在互相胶着,一是人心思变;二是人心思乱;三是人心思稳。我的观念是:中國高层能“稳中求变”,和知识界“变中求稳”对接起来,才是中國最好的出路。到现在我仍然不会改变我的观点,我不知道这是否象《人民日报》所说“异质思维”能否包容。我知道中國宪法35条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但我知道“法律不是挡箭牌”,因为宪法其中也有规定:伤害政府也可说你诬陷颠覆国家政府罪。   今天,我再次声明:   (1)我不会加入什么组织活动去串联,去推翻或声援什么东西,对于政治,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东西,我只喜观当一名观众,但不愿渗入进去。   (2)对敏感时期,我不会发表任何看法,不刻意去渲染什么,只当一名旁观者。   (3)由于目前网络敏感多多,说“獨裁”敏感,谈“民主”更敏感;说“利比亚”敏感,谈“朝鲜”更敏感;说“毛澤東”,谈“孔子”更敏感;说“重庆”敏感,谈“西藏”更敏感;说“五四”敏感,谈“陆肆”更敏感;说“药家鑫”敏感,谈“李庄案”更敏感;说“十八大”敏感,谈“鍅耣功”更敏感。现在又没有规定那些可以说,哪些不可以谈,没有参照物,只能靠运气。也就是说被网管删除是敏感,没被删除就不敏感,也就只能这么捉摸了。   (4)至于,我的文章和言论能不能颠覆国家政府,我想中國共產黨有7000多万黨员,掌握社会全部公权力,又增加那么多维稳经费,我一个草根阶层,连我的儿子我都很多东西颠覆不了,何况于国家政府。如果连这点自信没有,那么这维稳不是我的问题,应该是你们的问题。   (5)对于我爱不爱黨和爱不爱国,这是感情问题,感情是发自内心,是无法勉强的。我爱不爱黨,黨还在那里;我爱不爱国,国也在那里。不能说我“不爱”,那是一种“颠覆”。   (6)我籍贯在湖北,我生活在广东。我对生活十几年广东有着很深感情,对汪洋總書記,在我个人感情上,我还是带有更多偏爱,相对内地来说,媒体还是相对开放,行动还是比较自由,这也是我对中國改革还抱有希望原因。   写了以上这么多,不需要你们调查,我就基本已经透明了。我的手机号码和QQ号及家庭住址都给你们,现在已经在你们监控中。我知道:你们希望国家稳定,其实,我何尝也不是那么想的呢!只是稳定不稳定已经不是掌握在你我的手里。   2010年4月30日  佘开晓   作者: 佘开晓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5-03.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我被“约谈”后的回复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杂感随谈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防民之口重于防灾救灾 (6)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 说了真话贾平凹会死吗? (20) 论权利岂能拿捏在权力手里 (1) 让公众说错话,天不会塌下来 (0) 让人家说话 天不会塌下来 (0) 言论的力量 (0) 袁腾飞“错误言论”与钱穆“洪杨之乱” (2) 草泥马不能承受之重 (0) 老报纸——重温无数革命先烈的遗志和遗言 (38) 王帅案中谁更应道歉 (0) 渭南封杀《大迁徙》前后 (0) 民国时期的言论自由情况 (0) 捍卫常识,拒绝谎言 (1) 报喜还是报忧,这是个问题 (0) 我并不因别人的反对而沮丧 (10) 我为啥活得像一名罪犯? (3) 如何界定谣言的边界? (0) 失败者的胜利 (0) 地震信息公开天才塌不下来 (15) 在自己的空间才有言论自由 (1) 国家秘密越少社会就会越自由 (5) 善待民间舆论 (0) 善待不同声音 (0) 只因穿了一件文化衫 (12) 北洋军阀时期言论自由的状况 (0) 北京的“示威秀” (36) 刘晓波和中国幻象 (0) 八零后挑战官方话语权 (1) 全民监管,刻不容缓 (0) 你没有说假话的自由,也无权保持沉默! (0) 从贺卫方和胡星斗的遭遇谈我们的自由和救赎罪 (1) 从党对意识形态的操控看“楚门的世界”的构成 (4) 从“信息核实论”看盐碱地上的秦始皇和毛泽东 (74) 从“信息核实论”看中国现状 (12) 人们有造谣的自由吗? (0) 为何失实的总是批评 (0) 为什么“散布谣言”不能轻易入罪? (0) 为了让更多中国人民看清楚外媒的“丑恶面目” (49) 中国人说话太“自由”了 (34)

阅读更多

洋奶粉涨价多少信用就值多少价

  洋奶粉涨价,自4月以来部分品牌提价10%.媒体发出惊呼,在发改委纷纷约谈国内企业,洋妢粉顶风作案,底气何在?   洋奶粉的涨价理由颇具本土特色,声称受成本上涨、配方改变等因素推动。但媒体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即便不涨价,洋奶粉的毛利率在60%左右,成本上涨的理由根本说不通。   洋奶粉之所以顶风涨价,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极度恐慌。   2011年3月,海关总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八成以上的国内消费者认为,国外奶粉质量优于国内奶粉,大部分消费者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进口奶源奶粉或通过网购等方式购买国外原装奶粉,甚至越来越多的国内乳品生产企业,为适应国内消费需求也开始使用进口奶源,导致对进口乳制品的需求居高不下。报告指出,当前洋奶粉已垄断一线城市市场,洋品牌已占据国内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80%以上的份额。而我国近2000家乳企中,规模较大的200家企业30%在亏损,其余1800家规模较小的企业绝大部分亏损、甚至停产。   洋奶粉层层进逼的过程,就是国产奶制品安全信用节节败退的过程。   据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透露的数据,截至2010年11月底,中國奶粉进口总量达到37.06万吨,进口奶粉已与国产奶粉平分秋色;预计到2011年,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有可能超过50%,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被蚕食。今年1月10日,在中國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与全产业链模式研讨会上,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再次披露,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达60%,而到2010年,进口奶粉已经与国产奶粉平分秋色。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刘佩智委员作大会发言时透露,三鹿事件后的2009年,我国乳制品进口由12.06万吨猛增到59.7万吨;高端婴幼儿进口奶粉所占份额接近90%.今年春节,由于内地客蜂拥到香港扫货,香港迎来罕见的“缺奶”春节,一些药房店主表示,由于货源紧张,他们提升了部分热销品牌奶粉的价格,从二三成到一倍以上,仍无法抵挡扫货客流。香港的缺奶春节,是对内地奶制品质量的黑色控诉。   拜三聚氰胺所赐,洋奶粉已经彻底拥有了中國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权。   国内的消费者并非不爱国货,但市场信用已经影响到生存质量。三聚氰胺事件刚消停,两年后蒙牛、伊利的A股股价恢复常态,迎来了双汇瘦肉精事件;瘦肉精事件未了,蒙牛再曝中毒事件,榆林榆阳区食安委公布的检测结果显示,出事的蒙牛奶并未检出致病菌,但没有解释学生不适的原因,暗示臆症集体发作遭到媒体炮轰。此外,墨汁粉条、毒素腊肉等等,让消费者如坐针毡。不要说到香港扫货,只要能力所及,就是到北极扫货,中國的家长们也会义无反顾。   处于食品安全恐慌之中的中國消费者,正在给食品信用最高的溢价。这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规则,洋奶粉价格上涨,并非成品上升或者利润下降,而是在收获信用溢价,试探中國消费者愿意为信用支出多少。只有信用食品获得了高额溢价,中國的企业才愿意付出成本打造信用体系,如果信用一文不值,企业就会视信用如弊屣,从这个角度说,洋奶粉涨价刺激国内企业,未必不是好事。   一个市场的质量底线是食品与药品,都与生命息息相关;一个社会的秩序底线是公平的法律,两大底线受到挑战,社会也就失去了安全边际。   面对洋奶粉涨价有两种做法:或者斥责国外乳制品企业趁火打劫、顶风作案,游说政府部门约谈国外乳品企业,让这些企业打消涨价的念头;或者加强制度建设,在制度上让造假者付出终身难忘的代价,从文化上让全民族对普遍的失信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民族的诚信刮骨疗毒,从市场上对于信用给予高价。只有三管齐下,才能治愈造假顽疾。否则从上到下的造假者将食髓知味,从历史到食品,无处不假。   笔者坚定地支持后一种做法,并且,正是出于爱护民族品牌的本心,希望为洋品牌涨价放行。无论国货洋货,都应该享受同样的信用溢价;无论消费者贫贱富贵,都应该有起码的安全保障。   来源:2011-4-30南方都市报   作者: 叶檀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5-01.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洋奶粉涨价多少信用就值多少价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百家争鸣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鸟巢、大剧院、黑砖窑、毒奶粉 (39) 领导有特供,百姓无生理 (23) 近观“特供”,遥忆“三同” (30) 谁是三鹿奶粉事件的真凶 (43) 谁吃了三鹿奶粉? (14) 让我无语的三鹿奶粉 (8) 要公告,不要上报! (8) 蒙牛OMP风波的“台前幕后” (0) 蒙牛教训 (0) 蒙牛事件凸显中国商业文明缺失 (8) 考问“三鹿事件”公关——中国媒体的“谎言大接力” (18) 老子戏说之三鹿奶粉 (12) 结石婴儿,有一些疾病是穷人的专利 (14) 祸起政府自身免检 (32) 祸国殃民中宣部是始作俑者 (9) 石家庄市政府的道歉太有才了 (34) 相信政府是中国人的胎教吗? (25) 监管部门应对毒奶粉事件承担责任 (9) 监管官员缘何不与田文华同堂受审? (0) 牛根生,你何必要撒谎 (0) 牛奶掺假物检验26招 (8) 泛滥的有毒食品分明是国家纵容出来的 (6) 沐猴而虎与指鹿为奶 (5) 毒奶事件中的官员表演 (33) 毒奶事件与中国环境危机三定律 (8) 敦促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辞职书 (57) 政府有毒怎么办? (50) 拜托,能帮助我戒毒么? (9) 我为什么要公布问题奶粉“三鹿”的名字 (39) 对牛奶,消费者知情多少? (6) 可怕的牛奶 (12) 凭什么相信你们的宣言? (21) 假蛋白、假民主和假道德 (0) 伪良心是怎样炼成的? (1) 从泰国政坛大戏到孩子的奶粉问题 (44) 为了那些被活活疼死的婴儿 (46) 中国灾难公式 (13) 中国急需一场政治革新 (60) 中国人的生命不如美国的猫狗吗? (32) 业内认为“不法奶农添加三聚氰胺”说法存疑 (14)

阅读更多

【装聋作哑之】南都周刊:习惯性颠覆,习惯性开炮(2009)

艾未未:习惯性颠覆,习惯性开炮 2009年03月13日 南都周刊   纽约十年:“东边是正确的”   离这里三百米的三影堂正在展出《艾未未纽约1983-1993》摄影展。那些黑白照片记录了当年纽约东村的诗歌朗诵会、汤姆金斯公园广场的暴乱、假发节上男扮女装的同性恋者。而更让中国观众感兴趣的是镜头里年轻时代的艾未未、陈凯歌、顾长卫、谭盾、冯小刚、北岛、舒婷等等,他们都是1983年到1993年在纽约东村混过或路过的一群人。   1981年,艾未未在很多人觉得“有病”的情况下从北京电影学院退学,靠女朋友的关系去了美国,随身只带了20美元。当时全国比他更早留美的只有陈逸飞一人。   在纽约,艾未未体验到纯粹的个人自由以及十二年海外生活的无聊厌倦。而尽情逃课的后果就是,1993年当他为了看望生病的父亲回国时,连学位也没有拿到。他承认纽约的生活对他影响深远,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个人的权利受到充分的尊重,没有人敢轻易找你的麻烦。”艾未未的特立独行和颠覆性格显然跟这段经历密切相关。   这十年中,艾未未在纽约东村租住的房间成了那个年代文艺青年们赴美的一个根据地。当时他的电话自动答录机的录音是:“东边是正确的(East is Right)。”“那时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总是闲着,随手拍了一些遇见的事,去过的地方,熟悉的人,我的周围的住地、街道和城市,打发每天的闲散时间。”艾未未说,20年后的今天,纽约下东城的东村的面貌全变了,甚至照片中的很多人已经不在世。1993年回北京后,艾未未组建了一个实验性的,类似纽约艺术家天堂东村的社区。在这里产生了令人震惊的行为艺术和激进绘画、摄影以及装置作品。   三影堂的荣荣和映里从艾未未15年积攒下的350多个胶卷,1万多个画面中选出200多张照片——那些难以辨认的面孔,地点,艺术作品和活动。“生活在过去的50年中,很像是一片落叶,没有目的没有方向,但最终还是会落在某个角落。图片出现的方式和秩序也会是如此,杂乱无章的,有些思路好像只有混乱时才可以清晰。”艾未未说。     博客:“觉得太好笑了就说两句”   “你打断了我写博客,说实话我挺不高兴的”。艾未未拖着庞大的身躯,很不情愿地从工作室里出来,似乎忘掉了是自己答应的采访时间。从早上8点钟开始他就坐在电脑前奋“键”疾书,主题是评论追讨圆明园兽头的行为。在里面他骂了律师、骂了媒体,骂围观者“装死”,骂得淋漓尽致。   愤怒中年艾未未的博客已经成为新浪博客的一个热点。每天都有一帮固定的粉丝在这里等候他更新。他评论的话题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畴,杨佳案、“躲猫猫”事件、CCTV配楼着火,等等等等。近期唯一与艺术搭点边的是给左小祖咒的音乐写评论,也相当的“不务正业”。   2005年,当艾未未还在用一根手指头笨拙地敲击键盘时,发现了博客这个有意思的东西。一开始还是比较艺术气质的,往上面贴点图片视频什么的,一度成为当代艺术教学厅。他一度在博客上贴他给自己和别人剃的各种头型,他下剪子不假思索,由推子剪子自己决定走什么路线。他只是玩,别人或许就看成了艺术。   后来博客的内容慢慢变了,很少艺术气息,倒是很多社会新闻的评论,充满了艾未未式的爆破力。艾未未说,现在他最关注的是“社会公平问题”。“我说话没顾忌?我太有顾忌了,我觉得我要不说这话,倒霉的是全部的人。就像那个矿要塌了,大家都不说,进去的就砸死。”   下午再去的时候,艾未未还在电脑前。因为博客终于写完了,他看起来心情大好,一副骂完人之后的畅快感。“博客让我能说点真话。有时候觉得有些事太好笑了就写两句。”对80后90后艾未未充满欣赏和期望,因为他们生活在信息快速的时代。“幼稚或错误都不是问题,只要他们有热情,有判断能力,他会逐渐辨别是非”。   艾未未已经连续三年获得当代最权威的艺术杂志英国《艺术评论》的年度“当代艺术最具影响力一百大人物榜”,共有三名华人入选,他列三人之首。然而他对此并不上心。作为鸟巢设计顾问,鸟巢建成以后似乎也跟他毫无关系了。谈鸟巢在奥运后的使用,他一脸不耐烦:“都是伪命题,他们把它拆了卖废铁都跟我没关系。你们不如关注下CCTV的火。”   跟艾未未谈话很有趣也很困难,这个善于逆向思维的人,习惯性地颠覆所有既定的问题和标准,到最后你会发现问题本身也变得荒谬,提问者已无立锥之地。说到父亲艾青对自己的影响,“他告诉我,要做一个自由的人。”   的确自由。自从1993年回国以后,从鸟巢的顾问到SOHO现代城的雕塑设计,从雕塑、建筑、影视到当代艺术,艾未未都做过。但他从来没有一个所谓的“工作”,一直散漫地做着一些自己愿做的事情;游离在所有圈子之外,不参与国内艺术界的任何活动,称知识分子呆的地方是“停尸房”,对一切看不惯的人和事开炮。   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是幸福的。“我最重要的是成为我个人,就是我的独立性,不依附于任何权力”,艾未未说。做艺术家对于艾未未来说就是为了能够正大光明的“不务正业”,就像他给自己的定义“狗揽八泡屎,泡泡舔不净”。艺术、建筑、政治、音乐,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他还要往哪里“第三者插足”。   至于未来,“还是这样子吧,我想没有什么人能够改变我。其实我本质上是个挺无聊的人,真的”。   艾未未突然冒出一句颇富诗意的话:“这个世界一切都会坍塌,唯有人会站起来。”这时他的表情稍稍有点严肃。   “没有表达就不是人”   南都周刊:照片上的人现在都是腕儿了,当年这些人都什么状态?   艾未未:混呗。照片都出来了,你自己去看吧。现在不一个个人五人六的,都活着呢。   南都周刊:在美国呆了10多年,对你现在的性格有影响吗?   艾未未:这个很难说,肯定是有影响的,我毕竟在相对自由的社会里呆了那么多年。最大的影响就是他们从来没有找过我的麻烦,只有我找他们麻烦的时候,虽然我是非法移民。个人的空间大,而政府权力很受限制,不能随便伤害个人。当每个人都认为个人的权利很大,不可被伤害的时候,政府权力就会变得很小。   南都周刊:你现在是美国国籍?   艾未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我都把我的护照放到博客上让人看了。最初他们说我敢说话是因为我是美国国籍,我赶紧把护照拿给他们看了。后来他们说我敢说话是因为什么宽裕,我赶快让自己破产了。然后他们又说可能是我家里有背景,我又赶紧把我父母“抹杀”了,他们还要怎么样?   南都周刊:发言对你来说很重要?   艾未未:是个人就能说话。表达是人之为人的一个特征,没有表达你就不是人。个人地位也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地位,做人最高的地位。只是大多数人都放弃了这种权利。   南都周刊:大家觉得,至少知识分子可以多说话。   艾未未:他们只是知道怎么保存自己,躲在一些机构、学院和协会里面的蛀虫,知识从来没有为社会提供过有效的作用,他们叫什么知识分子?除了抄袭以外就是张冠李戴,他们是所有的腐败和社会无能的一部分。   南都周刊:你需要为谋生考虑吗?   艾未未:很多人以为他们是中产阶级,或是上流阶级,其实仍然生活在精神的贫民窟当中,他们才是真正需要谋生的人。而我无论处在什么状态下,注重的是精神上的谋生。 艾未未:习惯性颠覆,习惯性开炮(2)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3月13日 15:06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你最近关注文怀沙么?   艾未未:我觉得很好笑,中国有这么多跟人的生命有关的假,跟科学有关的假,大家都回避不谈,却找了这么个人,讨论这么热闹。中国的学术作假有多厉害,教育成天毒害孩子,三聚氰胺几十万孩子受损。卫生部教育部有人讨论过吗?有人敢大张旗鼓地每天放在头条上吗?讨论文怀沙和追究圆明园兽首是同一性质。   南都周刊:追讨兽首有什么问题?   艾未未:中国历来毁掉了多少文物,就说“文革”,砸掉了比那个兽头要贵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一亿倍的文物,有谁追究过?有谁做过统计?那是无可估量的价值,没有人追究,却盯着圆明园爱新觉罗家族的东西,几个意大利人设计的兽头。第一它不是中国文化的东西,跟我们传统没关系的,我们历来不做这种写实主义的创作。中国人搞不清楚的,没有人问这个。那些律师懂吗?100个律师为了一个烂兽头,我一天能给你做出100个来。太好笑了。   南都周刊:你都在博客里写了,很尖刻。   艾未未:博客对我来说蛮有意思的,因为可以说点真话。有时觉得太好笑了就写两句。过去信息闭塞,现在因为博客、网络,情况已经好了很多。没想到网络对中国的作用这么大,这是奇迹。如果有一百件“躲猫猫”这样的网络事件,中国人就自我教育成功了。   南都周刊:你想改变他人吗?   艾未未:在我的范围内,在我目光所及之处。他们不要来影响我就行了。   南都周刊:很多人都被你骂了,比如余秋雨、张艺谋。请举几个你佩服的人。   艾未未:鲁迅,王朔,韩寒。   南都周刊:你怎么评价韩寒?   艾未未:我经常看韩寒的博客文章,几乎每一篇都看。我觉得韩寒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是中国几十年来最优秀一类人的代表。勇敢、清晰、行动,加上幽默,谁也别跟他玩虚的。韩寒这一代人或者他所代表的这些人是旧时代的掘墓人。   南都周刊:评价这么高?   艾未未:是中国太缺少这样的人了。其实在国外每个公民都应该是这样的人,韩寒只是一个在他的位置上承担了责任的人,而大多数人都是放弃者,注定要被淘汰掉的。只要是年轻人,通过自我努力,不是去谄媚,不去谋求一些不该谋求的利益,不做价值上的简单交换,已经很了不起。   南都周刊:你对80后很看好?   艾未未:80后是中国第一代可以被称为“人”的。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有自己的信息来源,有自己的判断基础。   南都周刊:除了博客你还关心什么问题?   艾未未:这个社会应该相对公平一些。你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你有正常的途径表达自己,有公平的环境来追求幸福。现在个人的社会权利、个人的责任,都乱七八糟的。比如今年春节后,有一千万民工回不到城里,因为工作没有了。   南都周刊:怎么看中国当代艺术?   艾未未:我不了解,也没兴趣。我从来不属于这个圈子,在国内我没做过一个画展,我的展览都在国外做。   南都周刊:市场这么火爆你也不关心?   艾未未:市场都一样,大家有闲钱就开始炒这炒那,没钱首先撤的就是艺术。没什么太大的规律。我做东西也不是为了卖的。   南都周刊: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还有救吗?有人说被商业和功利主义毁了。   艾未未:文化艺术是人的行为,人若是被毁了,其他也是必然。   南都周刊:吴冠中画展刚刚开幕,他在前言里说艺术界有太多束缚艺术的东西。   艾未未:他敢说话,可惜没人听。   南都周刊:那你的话呢?   艾未未:我说的话就跟放屁一样,但还是得说。我要不说这话,倒霉的是全部的人。说真话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你的选择。   南都周刊:为什么你在国外的影响比在国内大?已经连续三年被英国《艺术评论》评为“当代艺术最具影响力一百大人物”。   艾未未:他们认为我是一个伟大的中国人,这是误会。他们觉得我的每一公斤和每一两都是有价值的。我也不觉得他们的评价有什么意义。   你总得活着,活在所有人的错觉中吧。100人名单算什么,整个西方世界都在坍塌,整个旧的体制都在崩溃。我还会在乎他们给我的某种荣誉吗?这个世界一切都会坍塌,唯有人会站起来。   南都周刊:在这个时代保持完全的独立有多难?   艾未未:独立是生命的完整性的问题,完全的独立在任何的时代都是不可能的,那意味着失去现实的含义。同样可以说,生命不可能是完整的,它必然是他者的一部分。   南都周刊:你很愿意对媒体说话。   艾未未:我愿意任何类型的交流,不只对媒体说话。我觉得媒体够烂的了,但我要面对这个烂的世界。我生活在这里,我自己是烂的一部分,我只是在挣扎。   南都周刊:你是艺术家,可关心的都不是艺术的事情,这算不务正业吗?   艾未未:我做艺术家就是因为想要不务正业,在我看来,艺术不是业,更无正可谈。如果我是,我的目光所及都会是,若不是,我就是再务也没戏。   南都周刊:其实你还是乐观的。   艾未未:必须乐观,生命只有一次,任何其他力量只是想消减你生命的意义。你是在维护这个生命的意义,这个生命的尊严跟他人的尊严是连在一起的。你怎么能不乐观呢,除非你对人类彻底失去了信心。 (编辑:琪鹏) http://goo.gl/L0azm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房屋养老金不要老百姓直接出钱,可不可以理解为‘要老百姓间接出钱’呢?”

【网络民议】“这种震耳欲聋的沉默何尝不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写照”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