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肩负自由的疲惫

哈维尔,曼德拉,想想,那句不被仇恨而压倒是多么的伟大。我总是为我内心的刻薄而不齿,我觉得我看着我以前写的东西完全可以一大堆反驳说simple naive之类的,是的,我替现在的自己反驳过去的自己。     肩负自由的疲惫   文 / Lyx(南京林大)     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9年美国宪法前一部分被通过,1789年在独立6年之后,美国才通过民主选举选出总统华盛顿。 1791年《权利法案》即宪法修正案的前十条被通过(成为宪法的一部分)。 美国宪法200多年来一字未改,不由让人为美国国父们的智慧和理性所折服。 “美国的建国者确是一批真正热爱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作为,尤其是他们在得到这个国家之后的作为,为美国成为一个自由国家奠定了基础。” 国家权力内部的制衡;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制衡;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讲权利,有责任;无数社会团体及社会机构;自由的舆论,开放的媒体。 表面上五光十色,非常感性,但实际上正是一种高度的理性和智慧在统治着这个国家。 人民的权利并不是宪法赋予的,而是天赋人权,宪法只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不受侵害。       国家机器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一个怪兽,作为建国者们,不吝以最坏之心揣测政府,定下各种条条框框。包括对被告人的指控,都是证明负担在检方,也就是“宁可错放千人,不可误判一人”。人民在国家机器面前是弱小的,所以法律种种都是倾向人民。所以突然特别能理解政府对于维基解密的恐惧。 对于内战,他们认为,没有谁是胜利者,所有为战而亡的灵魂都值得悼念和惋惜,而战争永远值得人们反思。 对于种族,奴隶制是一个社会制度的罪恶,而不是种族的罪恶。于是,在马丁路德金那Washington watch的几十年之后,他们的演说开始说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仇恨。       1964年的民权法案,1972年的平权法案,以及之后对于平权法案的种种争议,无不彰显着这个社会的活力和进步。      是的,自由是一种权利,你无权因为别人发表他自己的见解(即使ta可笑幼稚不可理喻)而指责他人,但是,作为个人,你需要为你说过的话负责 。 还是康德说的,头顶上的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有人嘲笑邪教,我不了解,我只知道,即使民运当中也有种种派别。其实,道德上的缺陷是多么容易被人利用啊。何况big brother对付你有不止一万种办法。另一方面,如果说,为了达到一个高尚的目的可以使用卑劣的手段,那么,你走的历史也将会重蹈覆辙。  我通常很怀疑一个不了解历史的人能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我一直觉得,你站在这里,你的身上血液里就流淌着过去,不了解过去,那就是不了解自己,不正视过去,那也就是不正视你自己。对历史充满温情和敬意,对生活充满温情和敬意。 哈维尔在狱中的时候,政府跟他说,你只要同意去美国那我们就放你走,被他拒绝。哈维尔,曼德拉,想想,那句不被仇恨而压倒是多么的伟大。我总是为我内心的刻薄而不齿,我觉得我看着我以前写的东西完全可以一大堆反驳说simple naive之类的,是的,我替现在的自己反驳过去的自己。 温和而不消极,明辨是非而不急于求成。亚里士多德说过,公共生活中对善对真对理性的追求,是个体自省和提升的必由之路。 美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于自由的执着。新闻自由和国家利益的互为代价,你也可以说有些披露的资料可以被恐怖分子利用,然后,这代价甚至是血泪和生命。然而,他们经过权衡,愿意为之付出代价。 所以,追逐自由是需要勇气的。 所以,所有追求自由的人都需要为这种代价做好心理准备。  因为如潘恩所说,那些享受自由的人,必须忍受肩负自由的疲惫。     作者注:文章题目取自于醉钢琴老师的一篇博文《肩负自由的疲惫》。     标签: 国家 , 宪法 , 民主 , 法制 , 自由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水晶棺里的列宁 (2) 自由,抑或民主? (0) 北大精神在哪里? (2) 亚洲的戏剧 (4) <特稿·悼念蔡定剑>在悲伤中 继续前行 (3)

阅读更多

<摇光>网络时代的信息摄取

更进一步想,所谓的学理艰深,难道真的胜过常情的把握和决断吗?屡作杂文妙品的韩寒,在某些人嘴里也不过是“没有理论基础”,在他们看来,只有通篇引号的文章,才叫做好文章。关键是,我们门外之人,要甚理论基础?理论对于妙笔和精见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基石,而所谓的大经大典,也不正是层层的妙笔精见的堆叠么?   网络时代的信息摄取     文/陈轩 (兰州大学)   一年前的二月,以一种倏然消失的姿态,我关了校内,退了北斗。总的来说,当时我抱着一种对网络信息流浸泡之后的厌倦。面对网络信息洪流,总有一种匹马西风听大潮的焦虑、惶恐,一种对自身消解扑面而来的字节的能力的飘摇无定的不自信。每每希望自己回到前网络时代的阅读状态。也即那种掩卷长思对日落,或雪夜闭门读禁书的感觉。那样的状态轻缓舒落,悠然自得,可以将思绪在头脑中轻拢慢捻,斟酌玩味。 因为在那之前,带给我主要信息流的源头就是校内,每当点开一个好友分享的理论性阐述的冗长文章,我都怀着急于看完关掉此页面的深深焦虑,这种焦虑来自迅速检阅信息流和尽力吸收信息、观点的矛盾。并且,由于时有作文,不免关注回应,参与讨论。总觉得这不是提升功力的正途。我以为,观而不语,读而不作,才是玄门大道。我以为,关掉了校内,切断了信息源,我能回归。 但我发现,虽然离开校内,但我还是栖身于网络比特海中。我还有别的信息源流。Google,Reader,豆瓣小组,twitter,如果你拥有对各个渠道的信息点的足够收集,那么这些都是比特海中的信息暗流。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对网络渠道快速获得的信息产生程度不等的依赖。比如我百无聊赖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意志去理顺自己究竟有多少线下未完成的待办任务,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刷新Google,Reader的首页,或者是反复地折腾twitter,妄图发掘出一些新的信息节点,好让自己沉浸于其中,暂时麻痹自己,使自己失却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 而且随着自己越来越熟稔于网络信息的获取手段,会发现信息(或是你觉得有价值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消化的信息)会呈指数级别地增长乃至于爆炸。在我而言,经常性的情况就是,墙内的浏览器打开了数十个页面,墙外的浏览器亦如是,中文的,英文的,大多是冗长的学理文章。每次上网却都撇开这些,先捡些轻松不费脑的信息浮光掠影地瞥过,总是想着将那些挤榨脑汁的文字留待空闲时仔细理会。但是网络时间有限,这就发现留待仔细理会的时间段永远不会到来。而那些标签页,也就随着我每一次重开浏览器时,顽固、倔强、嘲弄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仿佛有意侵蚀着我对自身收割信息能力的估量。 好的,现在的问题很清楚了:是否要逼自己去做一个网络史前人? 据说,如今《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已经超过了十八世纪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那么我不禁遥想,在全面印刷时代到来的时候,那些知识人是否有和我一样的惶恐。他们和我一样,生活在一个媒介信息流装载量阶跃式突变的时代,他们作为信息接收者,是否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肯定有人退却,意图回到羊皮卷鹅毛笔的诗意岁月;肯定有人走进对之令人惶恐的新媒体,努力更新自己的接收能力。无论怎样,我知道,时代的前进,不会随着人们的选择而有丝毫驻足。 实际上,面对变化,可行的态度不是决然地掐断自己与新媒体的连接,而是尽量配合外界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对信息吸收的理解、对信息吸收能力的锻炼提高。举例而言,往时仕人只需熟读几本圣人教诲,便可达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治平之境;现今如欲读个MPA,所需研究的案例不知凡几;中小学时几本薄薄的教材一学就是几年,老师恨不能带你把课本上每个字挖筋剔骨,和血吞服;而如今大学每学期都有几大本厚厚的教材等着我们囫囵吞下。如若抱守旧时方法,如何是解决之道? 时新网文显然不可以研习经典著作之法读之。面对浩大的比特海潮迎面扑来,也不可能字斟句酌。不想被海潮吞没的最好方法就是早日练就凫水之道,而不是装作这世界上本没有大江大海。企业管理者往往一天就有成百上千封的邮件需要处理,如果没有过硬的信息处理本领,岂不是在这些涓涓细流面前就要被冲垮,何谈谋划企业发展,带领企业攻城略地呢?信息内容的筛选过滤,信息类型的存档归类,这些都是必须早日练就的基本功。而这些需要将自己投入到更多的比特海潮中方能练就,直至“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才可称道。 当年我还有一个念头,总觉得纸质媒体捧在手上感觉靠谱,仿佛纸上的每一缕字句,每一言思考,比数字化的屏上同类更加值钱,更加牛逼。而今这个想法有所改观。举例而言,和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不同,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处于对思想流通速度广度的追求,深刻的头脑也越来越倾向于在网上发文。以此一斑可以窥见,网媒和纸媒的境界鸿沟也愈加被抹平。纸媒和网媒的体裁之别也往往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秦晖《传统十论》是由十篇文章组成,如果在网上东西摸索,看全了这十篇博文,那么和捧书在手,也并无太大分别。何况,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网络信息的获取渠道相较纸媒应该愈发受到重视才对,而不是出于思古心理,主观上抑此扬彼。 更进一步想,所谓的学理艰深,难道真的胜过常情的把握和决断吗?屡作杂文妙品的韩寒,在某些人嘴里也不过是“没有理论基础”,在他们看来,只有通篇引号的文章,才叫做好文章。关键是,我们门外之人,要甚理论基础?理论对于妙笔和精见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基石,而所谓的大经大典,也不正是层层的妙笔精见的堆叠么?我承认,读书人要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谦卑,但过度地依赖经典,甚至如我之前放弃自身言说的机会,那样恐怕才是欲修名门正派武功却堕入邪魔外道的见知障。就比如, 之前还有个幼稚想法,总觉得待学有所成之后再出来指点一二是个正途。殊不知“学成”二字难以定期。何谓学成?读研么?读研自有读研时的忙处。工作么?工作自有工作时的计较。人生何时是闲时?关键所在是明了主业副业各自分量,合理分配各处精力,否则,岂不是一辈子抛却“述作之后,方得心安”的乐趣了么? 而且反省离开校内的一年,我未曾时时做到专心投入专业学习的地步。闲置的光阴亦使我常常抱愧。所以正如左右两派应当基于各自的底线共同追问政府的权责一般,我也应该向那些抛却的闲情索要光阴,而不是割舍有意义的述作而成全课业。 正如我今天会重新反省一年前的想法,将其形诸文字。或许之后我也会否认今天的想法。我总将自己看做一个不断进步的个体,而不是自己曾经的话就要为面子而反复为之找理由。而读和写,正是进步的无上良方。 标签: 信息 , 反省 , 取舍 , 新媒体 , 网络 , 过滤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绿坝,官方舆论的滑铁卢? (44) 心理分析——人格分裂与赛博空间里的“生死爱欲” (0) “要做网络杂志,我以为……” (1) 仰望北斗——我心中的新媒体 (0) 这是一个争夺用户注意力的年代 (3)

阅读更多

古拉格之门——105条第二款

中国的法律规定,任何人对皇帝不敬就要处死刑。因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什么叫不敬,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作借口去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去灭绝任何家族。
 如果大逆罪含义不明,便足以…

阅读更多

你爱的是哪门子国?

 
你爱的是哪门子国?
 
文 / 李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最近经常有人转载、引用一些名人名言痛批爱国主义:
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爱因斯坦
爱国主义是无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