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与隆中对

胡觉照 | 诸葛亮的皇帝梦确凿无疑

               诸葛亮的皇帝梦确凿无疑     说诸葛亮有皇帝梦,说错什么了?是污蔑吗?没有,这有很多事实在作支撑。     (一),九年多辅政不归。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候,刘禅已经十七岁,按照专制社会的惯例,少帝年至18岁时,托孤大臣扶少帝登位亲政,自己安守本分退回臣位。然而诸葛亮从托孤之日起,一直到死的九年半中,刘禅始终不能亲政,诸葛亮一直辅政不归,理由是刘禅不熟悉政务。这理由十分荒唐,政务是在实践中逐渐熟悉的,不亲政无法熟悉。将荒唐理由理直气壮地说给人们,当然具有不能告人的目的,说到底,诸葛亮贪恋实质的皇权。     (二)接受五锡与十锡。南征前后,诸葛亮已接受五锡封赠,即金斧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吹鼓各一部,虎贲六十人。表面上这是刘禅封赠,实质上是大臣特别是诸葛亮亲信朝议的结果。之后,李严上书劝进表,劝诸葛亮不必拘泥于臣道,应接受九锡。诸葛亮回信说道:“我的为人你还不知道?等到灭了曹叡,迎接皇帝返回洛阳,我和你们一起升迁,那时候,即令十锡亦敢接受,况乎九也!”这里要作点说明,自王莽之后,九锡已成为从臣位荡向皇位的秋千,是权臣篡位的过渡态。曹操接受汉献帝封赠的九锡,被后世骂了千八百年,九锡已成为不臣的代名词,那么十锡呢?     (三),刘禅被诸葛亮控制软禁。出师“北伐”前,诸葛亮已经安排蒋琬、董允、郭攸之、向宠等在刘禅身边,将他严密地控制软禁,凡事都得听从他们,诸葛亮远在勉县遥控指挥。截止诸葛亮去世,刘禅没有走出过成都。正因如此,刘禅对诸葛亮愤恨不平,曾经发牢骚说道:“政务在姓葛的手中操纵,我不过是个傀儡皇帝,只有祭祀时候才出面用用。”(原文为“政在葛氏,祭在寡人。”)听听,父亲刘备叮咛他对 “事之如父” 的诸葛亮,他却称为姓葛的,差别天壤呀!诸葛亮死后,群臣提出立庙祭奠,刘禅不许;后来在一些人的坚持下,勉强将寺庙建在千里之外的汉中勉县,而且,从诸葛亮死到西蜀灭亡的29年中,西蜀政府从来没有祭奠过。所有这些,都反映着刘禅对诸葛亮的仇恨态度。 (四),夺取军权。自古以来,都认为皇权最高,皇权决定着一切,决定着一切人生死。其实不然,在整个专制社会,军权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拥有了军权,就会成为黑社会龙头老大,所以某一枭雄说:枪杆子里边出政权。白帝城托孤时候,刘备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同时任命李严为尚书令主管官吏任免;任命李严为中都护,都统内外诸军事,并且驻节在巴州远离成都。其中的一个目的,用李严牵制诸葛亮,使之不可能独断专行。诸葛亮知道军权大于一切的道理,南方少数民族起义发生后,本应由李严出兵征讨,他都统内外诸军事,是军队的总指挥,而且是久历战场的宿将。然而诸葛亮借口诸将才能皆不如自己,遂决定亲自南征。南征回来后没有将军权还交李严,借口准备北伐率领部队进驻勉县,改任李严做了北伐的后勤部长。打破刘备的监督安排,从李严手中夺过军权和官吏任免升迁权,当然不是无意的疏忽,是处心积虑的抢夺。 (五),宗派主义的组织路线。西蜀政权在刘备时期,主要由三大派系支撑维持,分别是涿郡籍、荆州籍、益州籍。直至白帝城托孤,涿郡籍还有魏延、刘琰、赵云、王平等。荆州籍有诸葛亮、廖立、董允、蒋琬、杨仪等。益州籍有李严、吴懿、邓芝、马忠、张翼等。刘备始终掌握着三派力量之间的平衡,绝不使一派独大。随着涿郡籍人才资源的枯竭,对荆州籍和益州籍官员有所重视,但是仍然是三驾马车的官吏配置。请注意,这里的籍贯,只是一个粗线条,是一个不准确概念,还包含着同最高当权者关系,以及最高当权者的恩惠等主观因素。比如刘封本来属于荆州籍,但是他是刘备义子,自然成为涿郡籍核心成员;诸葛亮出生在山东沂南,但是他从荆州起家成事,身边拥有一批荆州籍朋友,这使他不仅成为荆州籍,而且是荆州籍头面人物;姜维出生于天水,但是受诸葛亮额外眷顾,自然改换门庭委身投靠荆州籍。 诸葛亮掌权之后,排斥、挤兑涿郡籍头面人物魏延,杀了刘琰,流放了益州籍头面人物李严,搁置益州籍宿将吴懿等。荆州籍有一出类拔萃人物——廖立,孙权派人询问荆州地区经天纬地的人物,诸葛亮曾经回答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也。”但是刘备于廖立有知遇之恩,所以在诸葛亮执政之后,不仅不入伙,还对他多有批评,特别不能容忍的是,竟然批评诸葛亮提拔重用清一色的荆州籍官员,以至提拔重用毫无才能的马屁精,更批评诸葛亮盲目夸大西蜀的军事力量,进行不可能胜利的“北伐”。廖立批评到诸葛亮至痛之处,当然要将他从官吏队伍中剔除,直至廖立被被流放梓潼这一不毛之地。 显然,诸葛亮宗派主义组织路线已十分严重。而宗派主义的组织路线,是同皇帝梦的政治路线密不可分。 (六),开始称孤。在三国历史上,未称帝而称孤的非刘姓人物,最早只有曹操、孙权,那位肆无忌惮、目空一切的董卓也不曾称孤,他的名言是:“我相,贵无上也。”看看,自称依然只是“我”,后来称孤的就是诸葛亮一人。 谯周是西蜀少有的人才,只是有口吃缺陷。一次同诸葛亮谈话,结结巴巴的表达不畅,逗惹得左右侍从一起偷笑。事后,有人建议处分这些不尊敬谯周的左右。诸葛亮却说:“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敢于称孤,说明诸葛亮皇帝梦已经有了藏头露尾的嫌疑。 (七),改变政治路线的动机。在挽留杜微做官时,诸葛亮曾对他说:“今天利用曹丕麻烦很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闭关自守,奖励农业,与民休养生息,并训练军队,囤积物资积极备战。等到曹魏遭受挫折有机可乘时,再进行讨伐,那时可兵不血刃,民不劳累而天下统一。”西蜀小国寡民想要维持割据局面,这是唯一可供他选择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当时曹魏拥有1200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拥有三分之二的地盘,而且是当时最为富庶的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更重要的是,曹魏一直处于上升时期,不仅是曹丕、曹叡时期,即令是三少帝时期,虽然曹芳、曹髦、曹奂等或荒淫无道,或少不更事,但是权归司马氏父子,名义上的曹魏政权依然是上升时期。对西蜀来说,无机可乘。西蜀虽有四川、贵州、云南、甘南和汉中等地盘,然不毛之地居多,人口仅有94万。以此微薄之力,只能采取守势等待时机,最差结局也能苟延残喘较长时间。 然而话音未落,曹魏并没有遭受重大挫折,更没有败落迹象,诸葛亮何以忽然改变这一正确国策,要贸然进行北伐?没有任何正当理由。无正当理由还要极力“北伐”,只能从诸葛亮的皇帝梦寻找原因。说破了,通过在曹魏西北边陲进行骚扰取得侥幸成功,为登上皇位进行铺垫。 在几千年的专制社会,皇帝梦不是好做的,弄不好会诛灭三族诛灭九族,本人往往要受最严厉惩罚——剐刑,杀3337刀,杀三天,慢慢地折磨到最后一秒种。所以篡位逼宫等政变阴谋,始终隐藏得很深,不到时候绝不暴露。要审视皇帝梦意图,只能通过星星点点的蛛丝马迹,逐步形成证据链,不可能看到宣言之类的如山铁证。 没有理由批评诸葛亮的皇帝梦,更没有必要去做刘氏集团的遗老遗少,只是说,诸葛亮不应该为了皇帝梦实现,把西蜀94万民众捆绑在内战战车上为他卖命,去进行毫无胜利希望的“北伐”。五次“北伐”五次失败,给战场留下了多少冤魂白骨?给西蜀多少家庭留下了一批孤儿寡母?又给西蜀留下了多少灾荒饥饿?这不是算账,这是在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在警告后来的军事寡头,更是在呼号能有效制握权力膨胀的民主制度。

阅读更多

胡觉照 | 诸葛亮何以要将刘琰杀后弃市

                            诸葛亮何以要将刘琰杀后弃市  三国时,杀后弃市是最为严厉的惩罚之一,非十恶不赦的反逆、大逆、恶逆、叛逆、不道等,其他死罪处死足矣,不会再弃市暴尸不许收敛。刘琰是刘备宗室,刘备担任豫州牧时投奔至麾下,担任过固陵太守,是从龙大臣,后封都乡侯,升迁为车骑将军,在小朝廷地位略亚于李严。身居高位的勋亲故旧,不仅被杀,而且遭到弃市处置,更是一件小事酿成的巨祸。  年轻美貌的刘琰妻胡氏,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 正月入宫朝贺皇太后,太后特别留下她,一个多月后放其回家。正不得意的刘琰无所事事,看到妻子朝拜太后一个多月后才回家,怀疑妻子胡氏与皇帝刘禅勾搭成奸,以至于难分难舍,遂令士兵殴打500,而且用鞋底抽她面,打完后休妻回家。 胡氏将刘琰告官后,有司以 “ 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 ” 的罪名,判处刘琰死刑,被杀后不准收尸,摆在大街上让人观看。  这段史料有三点值得细究。  首先,胡氏一月多留居皇宫没有回家的原因。 太后特留胡氏于宫中 难以说通,太后没有留其久住的理由,也没有常留不遣的需要。可能是,刘禅与胡氏缠绵得难以割舍,丑事传出来之后,太后为解脱儿子乱伦丑行寻找的遁词,由自己承担责任,母子两人便都没有了责任。  其次,胡氏本该是满面蒙羞的人了,敢将前夫刘琰告官是有恃无恐!在几千年的专制社会中,男尊女卑已成为定势,女子无权选择丈夫;出嫁后,更得遵循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棒槌抱着走的“至理名言”。然而丈夫不仅可以三妻四妾的不断迎娶,还有特权将妻子休掉。胡氏被休回家后,应该是满面蒙羞,惭愧难当了,那里有胆量将前夫告官!然而胡氏敢。因为同皇帝通奸不叫通奸,而是被皇帝临幸。被临幸过的女人,自然是光彩无比。    这里分析的两点,不是想给这类事件区分泾渭,而在于强调,当时蜀国民众知道 “ 经月乃出 ” 的事情后,都会有如此猜测。在花边新闻特别是皇宫花边新闻中,人们宁肯想得过头一些,绝不会打了折扣。  最后,将刘琰 “ 弃市 ” 大有文章。按照专制社会 “ 为尊者讳 ” 的惯例,这件事因为牵连着皇帝刘禅,只能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寝而不发, 绝不能张扬出去。处理刘琰这样树大根深的宿旧人物, “ 有司 ” 绝不敢擅自作主,必须由诸葛亮拍板。诸葛亮,难得一见的事务主义者,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士兵,他都要亲自定罪;处决刘琰这样的政·治·局官员,绝不会交给下边。 “ 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 ” 的罪名,不能构成刘琰死罪的理由;而且仅只是打了妻子,并没有闹出人命。  在专制社会,高官殴打以至杀害妻妾等,大都不构成罪名,更不会构成死罪。尽管诸葛亮强调严刑峻法,但从对法正多次报复杀人不予追究;对朱褒叛变形迹显露时,反而诛杀了追究此事的常房一家五口的事例中观察,他是通晓权变的人物。将刘琰处死可以理解成借机剪除异已力量的举措,那么弃市不准收尸呢?弃市的本意在于张扬罪恶,以儆效尤。但这里的 “ 以儆效尤 ” 无从说起,诸葛亮不是女权主义者。只能理解为有意扬布刘禅昏庸、荒唐、贪色、淫乱的丑行。  陈寿对此案处理之严厉大惑不解,所以在《三国志·刘琰传》中,惊鄂地著下一笔: “ 琰竟弃市 ” 。一个 “ 竟 ” 字,把诸葛亮以法治国的响亮招牌砸得粉碎,也给后世留下了细究弃市动机的疑点。    

阅读更多

胡觉照 | 诸葛亮何以要罢黜投怀送抱的李严

    诸葛亮何以要罢黜投怀送抱的李严     李严字正方,后改名李平,荆州南阳人,蜀汉政权中,这是位文韬武略均属麟角的人物。     刘备入川后,担心受益州豪强势力胁迫,当然要重用涿郡籍和荆州籍官员。但是又不能过于冷落益州籍地方势力。除使用许靖、吴壹等之外,更需要以与益州籍关系较深的其他籍人物作纽带。李严与法正一样,正是刘备所需要的这类人物,以便软化益州士族对外来者的排斥情绪。李严原籍荆州南阳,本该属于荆州籍,但到益州已有十一年之久,同益州士族的渊源关系亦颇深厚;加之才干又十分突出,在益州上下很有威望,是典型的准益州籍,在荆州籍与益州籍之间,是典型的三氧化二铝,见酸显碱性,见碱显酸性,或此或彼都能化合,故需加延揽。李严投奔刘备后,先任命为裨将军,后升任独当一面的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后以军功政绩迁升辅汉将军,尚书令。     刘备主蜀时,考虑到复杂的派系关系,所以将政权搞成三驾马车,以涿郡籍将领驾辕驻守要地,以荆州籍左骖辅助政理,以益州籍右骖分辅军事及政务,刘备不仅是乘者还是御者。永安宫托孤时候,     从人事安排看,仍然是三驾马车的构想。所不同的是,情势已发生很大变化,涿郡籍的“铁哥们儿”关羽、张飞、刘封、糜竹等已经作古,跟随入川的人员也逐渐凋零,儿子刘禅又是可为乘者却无能力成为御者的角色,所以将原先的三匹马卸下来重新换套,改由荆州籍驾辕,益州籍左骖,涿郡籍右骖,所以定下了“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为副”的格局(益州籍代表人物法正在之前已经物故)。     李严成了蜀汉政权的兵马大元帅,掌握了最为重要的军权,并从外部对荆州籍实施监督。军政分理后,涿郡籍刘琰、魏延、赵云等居右侧平衡力量。即是说,由诸葛亮、李严共同协助刘禅担任御者。     在诸葛亮眼中,李严早期叛变刘璋投奔刘备乃是不忠,前期的托孤身份对自己有着严重威胁,之后请求分出东边五郡设置巴州,由他出任刺史乃是分庭抗礼,再之后曲意逢迎更是滥行。诸葛亮既然想做皇帝,当然把李严视为最大障碍,又视之为极其奸险的佞臣,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李严手握军权且羽翼丰满,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搬掉的,得一步步逐渐实施。     为了达到拔除李严的目的,诸葛亮采取了三个手段。     其一,夺取军权。公元223年,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又担任了益州牧。蜀汉政权仅局限于益州,益州牧就是无冕皇帝;更加之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威决于亮”就成为必然。皇帝得有军权支撑,否则便流于傀儡以至于死囚。诸葛亮当然心知肚明,所以他必须掌兵。南中“叛乱”发生后,按常规,由李严领兵镇压最为合适:他是兵马大元帅,职责是当;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有多次取胜和以少胜多的经验;叛乱发生在南方,距巴州较近,从这里出兵省时省力,但是诸葛亮借口“诸将才不及已,意欲必往”(见《三国志·王连传》)。当王连劝阻他“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时,诸葛亮确曾动摇了,故“停留者久之”(即久久不出兵)。宁可不讨伐“叛乱”让其坐大,也不让李严出兵,显然是出于一已私利的原因。在踌蹰了近三年之后,诸葛亮终于做出了亲自领兵的决断,遂将军权收揽于己。当年秋南征回来,再没有还权于李严;移驻汉中准备“北伐”时,遂调李严到江州;再之后,命其率二万人入驻汉中,做了“北伐”军的后勤部长。     其二,虚衔抚慰。为了麻痹李严,诸葛亮在爵位上给了他很多甜头:公元223年封其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公元226年又封为前将军。然而此时前将军只是虚衔,不能同关羽的前将军相提并论。而且,又封魏延为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属县侯,高于乡侯一个等级)、凉州刺史等,这虽然也是虚衔虚职, 却也压李严一头。但是这勉强能解释得通,魏延毕竟是刘备勋旧,功劳殊多,而且还得利用他的军事才能,所以李严亦难提出不同意见。     其三,坚决摘除李严的羈绊。刘备设计的新三驾马车,是以儿子刘禅作乘者。诸葛亮既然怀有取而代之的念头,当然要将三驾马车的政治格局加以改变。相比较而言,涿郡籍势力最弱,一时半时难构成威胁,而且其代表人物刘琰已被虚悬,已“不预国政,但领兵千人,随丞相亮讽议而已”(见《三国志·刘琰传》),之后又借故将其杀掉;赵云是刘备勋旧,然能力有限,缺乏号召力;魏延虽为涿郡籍代表人物,可又是赳赳武夫,对政治一窍不通;且在性格上有致命弱点,即虽善待士卒,但性格高傲,缺乏亲和力,与同僚关系紧张,难以担当代表人物的重任。     既是荆州籍,又是益州籍的李严就不同了,在诸葛亮眼中,这是位“部分如流,趋舍罔滞”(处理事务如行云流水,十分得当;该取则取,该舍则舍,从不迟疑)的人物,有杀罚决断;他是荆州人,又入川较早,同这两州官员都有渊源,容易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白帝城托孤虽处于副贰地位,但掌握着兵权,这是一柄悬在自己头上的利剑。既然这是位威胁自己登上九五皇位的代表人物,当然要加以剪除。当诸葛亮独揽政务,自任益州牧并开府治事后,李严请求分益州五郡为巴州,由他出任州刺史一职;并以司马懿已开府治事为谈话由头,启发诸葛亮准许他开府治事。诸葛亮把这些请求均视为不怀好意,是向自己公然挑衅,当然要严词拒绝。但为了麻痹对方,也做出一定妥协,即任李严儿子李丰主督江州,算是不菲的安慰了。     再从李严的角度考察其似乎极为“卑劣”的设州要求。永安宫托孤时,他是副贰。表面上看,是让他协助诸葛亮。稍一思索则大谬不然,刘备的用意,是让他协助诸葛亮辅佐新皇刘禅的。又让他以中都护身份“统内外诸军事”,且驻节江州。这种安排当然含有更为深刻的用意:军、政分开,便于他自成独立体系,以维护新三驾马车的正常运行;驻节江州是作为王室藩屏使用的,可对变生肘腋的皇室威胁起牵制作用。中都护不符合汉时官制,是刘备的发明创造,官名本身已经赋予李严以特殊使命——保护皇室及都城。看到皇权被架空,三驾马车被摘套,李严当然有反对的充分理由。请示划出五郡由自己担任刺史,启发诸葛亮批准自己开府治事等,不是要分皇室权力,而是分已被诸葛亮独揽的权力,是完成刘备寄予的监督与制约使命,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显然,不是像有人所说的,李严挑衅了什么原则,而是李严触犯了诸葛亮砸碎三驾马车的意图。     细究李严传,不难发现他在与诸葛亮相处之中,犯下了三个制命的错误。     其一,轻而易举地交出兵权。南征讨伐叛乱时,李严应当仁不让地领兵出师,但是因软骨病困扰,当诸葛亮意欲自己领兵时,李严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当诸葛亮迟疑不敢出兵时,自己更没有主动请缨。军权交出去之后,李严就已成为砧上鱼肉,被贬被杀只是时机的选择。     其二,不该书写“劝进表”。当他发现诸葛亮的皇帝意图之后,本应该据理力争,并敦促诸葛亮及时归政于刘禅。或干脆退身隐居。这虽然无补于事,也维护了自己的清正名节。千不该万不该的是,为投诸葛亮所好,公然写信去,“戒以勿拘之道”(不必遵守臣子忠君的名节),劝“亮宜受九锡,进爵为王”。劝进表一出,就失去了辅臣的身份形象,是公开卖身投靠。卖身投靠并不能打消对方的戒心,只能以失去涿郡籍、益州籍官员及士族的支持做代价。书写《劝进表》是李严的旧病复发。当年李严去益州投奔刘璋,先任成都令,后以才能升任为护军,并被派往绵竹抗击刘备,这是他第一次由行政长官转入高级将领直接领兵打仗的开始。李严到绵竹之后,并没有分兵布防,而是开城归降了。这一次不过是当年变节的故伎重演,荆州籍对他提防自不待说,涿郡籍、益州籍因之唾弃他亦在情理之中。     其三,更名李平耐人寻味。公元230年,因曹真出动三路大军直扑汉中,诸葛亮提升李严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原来的职能,命李严率两万军队开赴汉中。第二年,诸葛亮举行第四次“北伐”,命李严为中都护参与相府事务,李严遂改名李平。自古至今,成功者考虑到姓名中积淀了太多的政治资本,所以罕见更名者,除非有特殊原因,如避讳。李严是在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下更名的,严字有严格、严肃等含意,进而有坚持大节不随流俗的延伸。更名可以理解为想痛改性格中“严厉”的弱点,但他没有这个弱点。从更名时间上观察,更像一封别具一格的效忠信!表示他能放弃原则决不信守刘备的嘱托,不再坚持忠于刘禅的立场,心如止水,不生波澜,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并拥护诸葛亮取而代之的举措。也许,这一分析不符合李严更名的本意,但在客观上,已经准确无误地传达了以上信息。更名是一个强烈信号,是低三下四恳求诸葛亮信任自己。然而在诸葛亮看来,李严之前已有变节经历;如今又变节投靠,如此反复无常的小人岂能使用!向以忠顺作为选才第一标准的诸葛亮,当然十分厌恶这类人了。然而李严是大才,己不用必为人用,定会对自己构成巨大威胁,当然是废掉为好。     其四,被弹劾是李严倒持干戈。诸葛亮是在准备不足情况下进行第四次“北伐”的,粮草并没有先行,而是随后不断给甘南输送。时值秋夏之交的霖雨天气,又是妇女、儿童推着所谓的木牛即四轮车向前线运送粮食。一辆木牛装四、五百斤粮食,群行时,一天只能走二十里路程,即令有油布之类遮挡大雨,但在崎岖不平的栈道上行走,特别是上下台阶时得装上卸下地不断折腾,粮食肯定会淋雨霉坏。而且,运送者衣食及健康都受到严重损害。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李严派人请诸葛亮退军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李严患有软骨病,更怕诸葛亮乘机杀他,所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前往前线,以皇帝刘禅名义让诸葛亮退军汉中,见面后又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这个表演太拙劣也太低级,倒持干戈的结果,只能是授人以柄!     已经犯下了语无伦次的错误,更不该再用新错误掩盖旧错误。大概是为了逢迎诸葛亮,又写表章给刘禅:“军伪退,欲以诱敌与战。”对诸葛亮来说,这是除掉李严的大好时机,哪里能轻易放过!他当然不领李严为已开脱的人情,拿出他前后不能自圆其说的书信奏疏,并向刘禅详细奏明事件本末。证据一摆,李严除认罪之外,当然没有可说的理由。     倒是刘禅还有头脑,对诸葛亮罢黜李严的奏章并没有朱批。除掉李严是诸葛亮既定方针,千载难逢的机会更不会轻易放弃,遂以刘琰、魏延、袁琳、邓芝等二十三人名义,呈上第二份奏章弹劾李严。诸葛亮这次拉着其他二十二人联合俱奏的目的,是在向刘禅施压,造成一个非罢黜不可的态势。在第二份奏章送达之后,刘禅不得不依着诸葛亮意见,将李严“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流放到梓橦郡去做庶民。     怕是李严至死也没有弄清被废黜的真正原因,所以闻知诸葛亮死讯之后,竟失望的激愤而死。

阅读更多

胡觉照 | 现代的四大美女都是谁?

                现代的四大美女都是谁?        前年,我在西安科技大学讲授创作课,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写出自己心中的现代四大美人,条件是不许商量,独立完成。两个班94个学生,统计出来的结果,不能不令人哑然失笑:得票最高的是电影演员赵雅芝,十一票,第二名是国务院卸职副·总·理吴仪,九票,第三名是电影演员蒋丽雯,七票,绝大多数美女都是一人一票,还有一个学生奖票投给了自己,自信心十足,或者说,在她眼里,女人都有自己的美丽和魅力,难分伯仲。       这个结果不是学生的随手乱写,相反,他们填写的很认真;也不是没有标准,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随着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及其性格的千差万别,标准自然千差万别,心目中的美女才各各不同。       我将得票宣布给学生之后,再问他们:你们谁见过古代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四大美女?学生哑然。由此我得出结论说,所谓的四大美女,充其量,不过是人云亦云的结果。古人也是人云亦云,毕竟见过这四大美女的人不多,他们依了统治阶级的是非为是非,并没有见过却肯接受,当然是盲从的产物。西施成为最美的女人,是因为夫差、范蠡认为她最美;王昭君成为最美的女人,是因为汉元帝和呼韩邪认为她最美,杨贵妃成为最美的美人,是因为唐玄宗认为她最美。至于貂蝉,历史上并无有此人,不过是罗贯中笔下的艺术形象,连罗贯中都没有见过,何以能成为最美?       两相比较,古代的四大美女属于钦定,其他人无权置喙;学生眼中纷乱驳杂的的美女,是学生自己的认识,是自己意志的伸张。不统一是正常的,统一则是意志的强奸。     作这一测试的的原因,不是否认古代的四大美人,那种否认或肯定毫无意义。是要说明一个普遍的,十分错误的社会现象:中国人有以统治阶级是非为是非的不良嗜好,喜欢盲从,却不肯动脑子多想。       在中国,世世代代的老百姓谁研究过孔子?没有。甚或,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条件下,一天书都没有读过,然而都承认孔子是万世师表。结论是哪儿来的?统治阶级灌输的,依了统治阶级的是非为是非,尽管孔子学问是帮助统治阶级奴役他们的学问。       中国有多少人研究过诸葛亮,肯定不多,包括很多知识分子,以及顶着学者头衔,大谈特谈诸葛亮的那些学者。在电视、报纸这些人都亮过相,依据的资料,大都是小说《三国演义》。拿着文艺作品的虚构评论历史人物,夫复何言!近两千年来,统治阶级为着巩固自己夺取的社会公权,总是树立塑造诸葛亮忠臣形象,他们的文化鹰犬们,以及不明事理的文化人,也跟着摇旗呐喊。直至现在,真正把诸葛亮当做历史人物,放在解剖室仔细解剖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大多文化人以无端歌颂代替了研究,所谓的诸葛亮少年时代,民众中的诸葛亮,诸葛亮传说等等书籍中,有几句真话实话!包括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及各类三国电视剧,诸葛亮形象也掺杂了太多水分,即令真实的故事,也因扬刘拟曹的正统思想,也弄得是非颠倒、面目全非。       看来,要选择美女,得亲眼所见,更需要通过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不靠谱。要评论历史人物,最好的办法是仔细研究。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研究的条件,没有条件的须得兼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几千年中,中国老百姓经常上当受骗的原因,是因为缺乏兼听,或者是统治阶级屏蔽了另一种声音的结果。       承认古代的四大美女,不过是没有动脑筋而已,无伤大雅;将四大美女作为梦中情人,不过是自作多情,浪费精神。如果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呢?我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学会了喊口号,跟着人喊,还要举拳头。回过头看,有几句口号是正确的?如果举国都抵制错误口号,能冷静思考后保持沉默,绝不会形成举国疯狂。       可惜的是,没有人认真总结,直至今天,依然有人只允许一种声音,还要强调四大美女空前绝后,这怕不是认识的落伍。       《千秋功过话诸葛》出版之后,很多网友写纸条或者留言,询问购书的书店。为方便读者,今提供网友汇款方式。我的银行卡是中国 工商银行大雁塔支行,卡号是:622202 3700011610245,户名:胡觉照。每本书定价30元,挂号邮费5元,合计35元。汇款时,请一定留下您的详细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以便快捷地把《千秋功过话诸葛》直接送达您手中。         要询问书籍内容,请看本博博文《千秋功过话诸葛》目录。

阅读更多

胡觉照 | 诸葛亮重用马谡的深刻用意

                                 诸葛亮重用马谡的深刻用意      经历了荆州之败、夷陵之败这两次剧创之后,西蜀人才匮乏更为突出,诸葛亮当国之初,就为此绞尽脑汁。据《华阳国志》记载,西蜀曾在成都南边筑高台延揽四方贤才。这时的延揽,只能局限于益州,所以益州籍人士如广汉人李邵、巴西人马勤在相府做掾(属官的通称),犍为人五梁为功曹(汉代,郡守、县令之下设功曹,分管人事),梓潼人杜微为主簿(典领文书,办理事务的官员,相当今天的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由此可见,这时候,一批益州籍人士登上了西蜀的政治舞台,但都是下级官吏。真正被重用的,则是荆州籍人士。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美梦,挖空心思地组建荆州籍帮派体系。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推荐了一批人才,蒋琬,董允、郭攸之、向宠等,启用被刘备弃用的杨仪掌控军队,第一次“北伐”时候,极力排除众将领推荐的魏延或吴懿担任“督前部”(前敌总指挥,相当于副帅),硬是提拔没有行军作战经验的马谡担任此职。     这是不同寻常的任命。刘备永安宫托孤时候,曾经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马谡何人也?刘备竟然如此眷顾,直至临死前,依然要念念不忘。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马良之弟。马良兄弟五人,俱有才名,尤以马良最为出色。刘备占据荆州时,马谡随兄长马良投奔到刘备麾下,马良官至侍中,是刘备的重要幕僚。马谡以从事身份随刘备出兵益州,曾担任绵竹、成都两县县令,后升调越嶲郡太守。     以马谡被杀时三十九岁推算,刘备对诸葛亮说及此人时,马谡应是三十三岁。西蜀朝廷中王侯将相比比皆是,刘备都没有提及,独独对一个边远地区的年轻郡守十分在意,不反常么?这得从诸葛亮同马良的关系说起。据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推测,马良“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裴松之的推测,依据了《诸葛亮集·马良与诸葛公书》,书中有“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句。以尊兄称呼诸葛亮者,除了马良外,西蜀满朝文武中再无他人,所以裴松之大致没有说错;至少,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又都是自荆州成为从龙大臣。刘备之所以特别提出马谡不能大用,就是考虑到自己身后,诸葛亮大用马谡的可能。当然,马谡也具有被大用的条件:因为他“才气过人,好论军计,”所以为“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见《三国志·马谡传》)。     诸葛亮当国之后,并没有遵照刘备的叮咛,而是立即将马谡调任参军,这不是疏忽而是蓄意。东汉时没有参军一职,曹操以丞相身份总揽朝政时设此职务,意为参丞相军事,诸葛亮遂加以沿用。参丞相军事参与到什么程度,没有定数,完全看本人才能和丞相对其才能的认定。马谡担任参军后,每每同诸葛亮“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同上)。     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置满朝送行文武大臣于不顾,将马谡拉上自己的车辆说:“虽然相议了几年,今日临别,请你给我再献良谋。”马谡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促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见《三国志·马谡传》注释《襄阳记》)     马谡所说的,不过是军事常识,已经在一起议论了几年,还有拉上车辆再议的必要吗?既然有必要,马谡又是参军职务,何不带其一同出征?不带是没有必要,最后交谈只能是一种借口,用拉上自己车辆的特殊礼遇,向朝臣放出氢气球,用意在于暗示众人:他要破格启用马谡,你们得有思想准备。     重用马谡的根本原因,在于马谡的荆州籍贯,更在于诸葛亮同马良马谡弟兄几个的特殊关系。一旦马谡成长起来,则是诸葛亮在军队中有力助手,是实现皇帝梦的一部妙棋。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