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

联合早报 | 刘佳:中国的劳动力“枯竭”了吗?

刘佳:中国的劳动力“枯竭”了吗? (2012-02-17) 早报导读 [名家专评] 叙利亚动乱和什叶逊尼派之争 [中国早点] 他是哪里人? [中国政情] 任志强自嘲开发商是政府“夜壶” [预算案] 有了特别津贴 两百余户圆了买屋梦 ● 刘佳 经济纵横   中国劳工的低廉价格,近几十年来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头脑中的定式。“两条腿的青蛙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多年来成为了中国工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形象比喻。信奉着这句名言,在改革的大潮中,中国的劳工阶层过了几十年吃苦耐劳的生活,不论你是不是真的能吃苦,反正非吃不可。   但是这几年,忽然出了件奇事,人,特别是工人,变得越来越值钱了。从东南沿海一直到中国内地,很多企业开始叫着招不到工人。于是,车接车送,涨薪减工时,成了企业中通行的招术,似乎工人一下子真的回归主人翁地位了。各路学者也纷纷研究此现象,什么人力资源枯竭论,什么高薪时代,种种论点纷纷出笼,说到底似乎中国人真的快不够用了。好像“人在家里等,工作找上门”的时代真的要来了。   其实“人”值多少钱?这个问题很招人讨厌。因为开多少价,都会被批评。人是无价的,这是很多人的观点。从感情的角度和人格的角度,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然而,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时,人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劳动力,进入市场寻找自己的工作岗位,付出自己的能力,收获自己的需求时,人作为一种商品就有了自己的价值。   中国学者、作家周国平说过:“绝大多数人的生命潜能有太多未被发现和运用。由于环境的逼迫、利益的驱使或自身的懒惰,人们往往过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条窄缝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让潜能中极小一部分从那里释放,绝大部分遭到了弃置。人们是怎样轻慢地亏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   现在的中国,劳动力资源枯竭论成为了某种共识,于是有人开始兴奋了。每一次工潮,每一次涨薪,似乎都为很多人所不满,总觉得涨得太少,有些人似乎觉得,这么多年来,劳工吃的亏应该在一夜间拿回来才过瘾。   于是,政府也将眼光瞄向了日本,一份中国版的工资倍增计划也雄心勃勃的出炉了。社会上关于中国工资应该上涨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劳动力资源枯竭,二是中国人素质的提高,三是产业升级的需要。其实细想一下,这三点都有可以商量的地方。   劳动力资源的枯竭观认为,中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提高,可供使用的劳动力已经不多。且不说中国当前的城市化率只有50%左右,就算在农村,所谓的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不多,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低效率和低生产力基础上的。中国农产品近几年价格起起落落,反映出中国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失效与困境。事实上,中国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稍有提高,便会有大批劳动力需要进入城市谋生。如果土地资源稍稍走向集中,农民失地的问题就会突显。在中国农民一家只有几亩地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劳动力资源不足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中国有一批现代化的农场,恐怕如何安置失地农民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关于中国劳工人口素质提高的看法,主要的支撑来自于中国农民工受教育年限的提高。2011年中国劳工的受教育年限平均达到10年,也就是说平均水平已经接近高中程度。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 中国该不该放松计划生育?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中国放松生育,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中国出生率下降,给呼吁放松生育的人提供了新的论据。 笔者不支持放松生育,正如鄙视此前政府鼓励生育。 第一,生育是个人与家庭的选择,但在中国的某个特殊时期,却当作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或者鼓励、或者抑制,生育偏离了正常的人性选择,而成为政治选择、社会选择。 如果说以往鼓励生育、光荣妈妈等措施,实际上是把人等同于未来的战争储备,那么,现在鼓励生育的人,以人口红利相恐吓,则是把人当作了经济的工具。人口红利在经济上是否适用暂且另说,无论是鼓励还是抑制,其内在的逻辑并没有变,就是人没有自由选择权,在生育问题上成为彻底的无脑动物。 第二,中国生育增速下降,但人口基数依然庞大,业已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环境接近崩溃的边缘。 仅看华北一地,就可以了解资源的极限。 2009年12月15日,人民网有一则题为《世界上最大地下水漏斗 华北危机怎解?》的报道,其中提出,华北区域人口约1.2亿,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粮食产量占全国10%。华北平原水资源仅占全国1.7%,却维持了这一地区几十年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目前华北平原75%以上的用水需求靠地下水支撑,每年开采量达到206亿立方米。在过去50年中,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已经使地下水储存量减少约1300亿立方米,因为超采造成的浅层地下水漏斗超过2万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漏斗7万平方公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 据“973”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与调控”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石建省先生的介绍,华北平原已经出现地下水枯竭的现象, 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分析,如果地下水的补给项小于排泄项,自然的水均衡条件被打破,就可以说危机发生了。危机的效应包括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区域上发生地面沉降,地表干旱沙化。 其中有降水减少等自然原因,但人为原因不可忽视。几十年来,山区大规模建设水利工程,修建水库1600多座,总库容300多亿方,控制了山区汇水面积的85%以上,直接导致下游华北平原上的主要河流基本上成为季节性河流,甚至全年断流干涸。水库的建设也增加了水资源的蒸发。上游地区因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用水量增加,也导致对下游华北平原地下水补给的减少,国际上公认的河流开发程度应控制在30%~40%左右,现在华北平原主要河流上游控制利用已达70%~90%,给下游剩余的生态流量严重不足。人对自然的掠夺式开采已经到了恶性循环的地步,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将进一步短缺。 这绝非华北地区一地的资源恶化,事实上,长江变黄河、黄河断流,显示中国的自然生态已经处于危机状态,而中国政府斥巨资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三峡大坝一样,是对自然有史以来最大的改变,从未来说很难说是破坏还是造福。 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办公室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批复设计单元工程84项,概算核定总投资约1405亿元,占已批复可研报告动态总投资2289亿元(不包括东线治污和中线水源地保护投资)的62%;截至2010年7月底,下达投资865.5亿元,完成投资574.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38%和25%。仅丹江口移民工程,就需动迁安置总人口约33万人,其中湖北省18万人,河南省15万人。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中国独生子女政策面临终结

中国公布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其中一个令人警惕的数据是0-14岁人口占16.60%,而10年前普查结果是22.9%。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认为,这些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已经低于1.5。根据普查得出的生育率数据大大低于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1.8。人口计生委负责监管独生子女政策。 有学者认相信,人口计生委故意捏造生育率数据以继续维持独生子女政策。王丰说,如果生育率是要稳定在1.8,那么中国现在需要的是鼓励生育,把生育水平从1.5提高到1.8,而不是继续早已过时的独生子女政策。事实上,如果中国当前的总和生育率为1.5 ,这就大体相当于西班牙与俄罗斯的生育水平上,远低于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这对未来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力供应、养老保险体系都是极大的挑战。

阅读更多

人口普查报告:中国可能未富先老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城市化速度也相当迅猛。周四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政府正面临着设法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和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新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将近13.4亿,在过去的十年里,儿童比例锐减,而领养老金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数据显示,中国30年前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目的地使人口出生率降到了每个妇女生1.5个孩子,是世界上最低的出生率之一。现在,一些统计学专家表示,也许国家必须调整这个政策了。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统计学专家杜鹏说:“人口老龄化比预想的还要快,如果我们控制住了人口增长,那现在问题是,考虑到老龄化和人口生长率,该如何调整政策。”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化      在坚持“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的总政策下,近年来政府对此已经有所放宽。这是为了抑制老龄化趋势,因为它有可能使中国未富先老,一些经济学家警告道。      比如现在,几乎在全中国,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有两个孩子。在农村,头胎是女孩的家庭允许生第二胎,这个政策也显示传统中国人更喜欢男孩。      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在过去十年里,政府为方便社会服务供给,推动了中国人口城镇化。这样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市人口飞涨了45%,现在中国城乡人口几乎是五五分。       伴随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大部分是去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他们去建筑工地或者工厂找工作。      2010年11月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马建堂就普查结果说:“流动人口增长了81%,一共是2210万人。” 女孩子们的好消息       人口普查数据也显示,中国人口增长过程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意味着上千万适龄男人将来会面临“娶妻难”。      计划生育政策和传统上——尽管已经有所改变——喜欢男孩子的想法导致许多女婴被流产。马建堂说,目前出生性别比是118个男孩比100个女孩,这在世界上依旧是最不平衡的比例,但相比2009年的119.5个男孩比100个女孩,比例已经有所下降。      杜鹏教授说:“2009年是个转折点,现在确实是应该有下降趋势”,二十年来,政府一直努力地通过经济补贴和其他激励手段鼓励父母生女孩。      马建堂强调的另一个成就在教育方面。他说,与200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了250%,这反映了政府推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添加新评论 相关文章:    男人在第一次约会时犯下的五个错误    初次约会男人易犯的5个错误    【纽约时报】科学家称细菌把人分为3种类型    新市政厅    看电视里的富人们

阅读更多

统计局专家:2032年中国或达人口零增长

中国十年来人口持续低增长,增速远低于上一个十年,预计到2032年人口会达到零增长。国家统计局昨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根据普查,加上港澳台的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马建堂分析,这表明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的控制。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人口净增长1.3亿,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表明中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发布会后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中国的人口增长将继续下降,预计中国将在2032年前后达到人口零增长。此外,此次人口普查发现有1370万人没有户籍,原因涉及多方面。 焦点 1 出生人口仍男多女少 总人口的性别比呈下降趋势,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但出生人口的男多女少问题依然存在,根据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不过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这个数据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尽管如此,118.06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于正常范围。他表示,要高度重视这个数据反映的挑战和矛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关爱女孩,进一步在就业、工资等等方面对男女一视同仁。 2 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普查结果显示,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60%;15-59岁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马建堂表示,1980年以后,特别是近十年,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少儿年龄的比重在缩小,“这样的状况,大家都在思索中国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 他认为,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此外,中国要重视人口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同时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3 流动人口十年增一亿 流动人口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里大幅增加。大陆31个省份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同时,人口的地区分布也呈现出一些变化。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马建堂分析,从反映人口迁移的数据看,中国的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更多的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人口的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发展条件。 关键词1 人口零增长 人口零增长未必是好事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增长将继续下降,预计将在2032年前后达到人口零增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口学家陆杰华表示,对零增长预测的时间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大致都差不多,2032年、2033年左右,十年前预测时大约是2040年以后才能进入零增长,现在提前了,这和生孩子少密切相关。 零增长实现前,人口的数量还是会增长,但更需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化,比如少儿比重、劳动力比重和老年人比重,将来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保持投资、消费和劳动力都是很关键的问题。 对于怎么看待零增长,陆杰华认为不能简单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过去认为零增长是好事,那个时候是考虑到人口是人‘口’,要占有资源像粮食,但是后来也发现人口也是人‘手’,是劳动力和家庭供养,到了零增长不完全是个好事,要看结构的变化。” 与此同时,老龄化伴随着子女减少和高龄老人增速越来越快是一种普遍的趋势。陆杰华说,“这个问题与我们目前讨论的人口红利有关,出生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对未来的劳动力供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我们还是劳动密集型。还有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政府在加大养老的投入,但中国目前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少了意味着养老资源减少,今后怎么支撑养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关键词2 计划生育 少生不是说“只生一个”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对于计划生育政策,陆杰华认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任务,但过去理解计划生育就是独生子女政策,这个观点在不断改变,少生不是说“只生一个”,要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合理的范围内要逐步调整,比如由现在的“双独”可生两个孩子,变成“单独”可生两个,这几年慢慢的都会改变。其实也都提到了日程,有些省份已经在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 他认为,将来肯定不会放弃计划生育政策,但二胎三胎都是计划生育,根据研究者的设想,十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国民无论城市人还是农村人,不论是不是独生子女,都可以普遍生二胎。但是在过渡的时候,总是渐进的,比如由“双独”过渡到“单独”,要考察政策长期累积的效果,如果一下普遍放开二胎的话,零增长就不是2032年了,可能就要推迟了。 至于各地的政策取向,陆杰华分析,计划生育条例都是各省制定,各省都对生育有长期监测,包括生育水平等各种变化,决定是不是要采取政策调整或完善,但不会全国一刀切的放开,肯定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步开始。 他认为,一些超低生育率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一些城市化比较快的地区,生育率比较低,就要考虑开始调整。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是一个临界值,这些地区都是相对很低的,需要完善调整。 关键词3 流动人口 地区经济受制于人口流动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1.03%。 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因有大量流动人口,因此并不觉得缺劳动力,不需要做人口政策调整。陆杰华认为,这些地区享受的人口红利都是靠外来人口,而这些劳动力不是长期的、固定的,将来这些人的流动就会对地区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他以北京为例,认为北京的人口红利也是暂时的、短期的,不解决二元体制问题,这些人很难在城市稳定,现在1000多万基本上都是年轻的劳动力。 陆杰华认为,现在13.39亿人口,两个超过亿的群体需要特别关注,“流动人口”和“老龄人口”。最重要的是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他认为,2亿多流动人口,只有“进口”,却没有融合的制度安排,将来会是很大一个问题。 此外,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上,虽然在五年或者十年完全做到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趋同很难,但是要有时间表,消除本地人和外来人在待遇上和服务上的差异。要让外地人成为社会稳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样社会才会比较稳定。 针对1370万人没有户籍,陆杰华认为,虽然这部分人从总量上不是特别大,但是和过去统计时瞒报、漏报有关系,有的人可能不愿意报,比如征收社会抚养费的这部分,生了孩子以后不申报。 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就要把人口的各种信息收集到,这1000多万中超生的比重应该比较大。由于目前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根据人头来算,比如教育、卫生等,这将是很大的一个利益群体,将来要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NN027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