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封面

Co-China周刊 | 一五一十周刊78期——爱国主义的真与假

【编者的话】 近日,中日钓鱼岛争端引发了“反日游行”,而这些以爱国为名的游行中却出现了打砸抢等违法现象。有人说,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庇护所;也有人说,不应因一些过激行为否定爱国情感的价值。当我们走出那满腔热血的激情和路见不平的愤慨之后,应该静下心来问一问:国家是什么?国家和人民是什么关系?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它的价值又在哪里? 本期1510周刊,我们回归“国家”概念的本源,尝试探讨国家与爱国主义、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杨龙的《从城邦主义到国家主义》介绍了近代西方国家观的演变历程,解释了近代西方国家主义的许多重要论点,包括关于主权和私有产权的思想和对国家政体的分类。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从更宏大的世界史角度剖析了雅典、罗马和德意志从氏族社会走向国家的过程,揭示了国家的起源和它的本质。之后,顾则徐把我们的目光带回本土,重温自清末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形成。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过程中,也充满了理性精神”,也许能给我们这些“后人”一些启发。 爱国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它又带来了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秦晖指出了中国有一部分“爱国者”不爱国人却“爱国”、只“爱民族”不爱民的悖论。他提醒我们,“‘中国可以说不’要真有意义,中国公民就首先要有‘说不’的权利。没有公民的尊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尊严”。与其凌空蹈虚地高呼爱国,不如脚踏实地热爱每一个国人。在最近出现的“反日游行”中,正是出现了一些“爱”国的领土主权却不爱国人的人身权利和私有财产的“爱国者”。萧功秦结合最近的中日钓鱼岛争议,重发了《高调民族主义非中国之福》一文。他认为,当下中国越演越烈的民族主义可能会将中国带入危险的境地,国人应当警惕。 在这些以“爱国”为名的“怪状”背后,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思想脉络和理论基础。许纪霖的《近十年来中国国家主义思潮之批判》对过度崇拜国家地位的中国国家主义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国家理性在当代中国已经趋于神魅化,从而发出了“国家,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的感叹。 类似的质疑不仅发生在中国,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罗恩・保罗也提醒美国人,“在爱国主义的名义下,我们看到许多令人惊讶和沮丧的争论”。他相信,“爱国主义从不要求人们服从政府,它要求的是服从自由的准则”。 破除种种关于爱国的迷思之后,还需要回答: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怎样才是好的爱国方式?张千帆和李对龙的文章都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建议性的意见。而安希孟则把目光放得更远。他在《从国家主义走向世界主义》中提出,世界进入网络时代,人类逐渐连为一体,我们应该克服促狭的邦国主义,走向天下大同的世界主义。 下周适逢中秋、国庆双节,1510周刊将停刊一期。祝各位读者假期愉快!   1510周刊由「我在中国」(Co-China)论坛志愿者团队制作,每周出版一期,通过网络发布,所有非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均经过作者或首发媒体的授权,期待大家的关注和建议。  

Read More

Co-China周刊 | 为什么要上大学?——一五一十周刊第 68 期

  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 当这个帖子在网络上开始流传时,正值高考录取尘埃落定之际,又一批踌躇满志的高 三毕业生,将要在这个暑假之后,踏入大学的校门;另一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则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共同的问题困扰着这两个群体:上大学,究竟为了什 么?上完大学,我们得到了什么?如果没能挣大钱、当大官,上大学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意义了? 今年年初,江西农业大学的杜克海同学致信中国青年 报,讲述自己大学生活的困惑。杜同学发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与大学主流生活所赞同的“考证”、考研等活动并不相符,他在坚持与放弃之间挣扎。杜同学的信反映 了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迷茫。在上大学以前,他们人生的唯一目标便是高考,想要的东西也被规定为了好的成绩。而高考之后,大学生才真正开始有寻找自己人生目标 的自由。而此时,许多人难免陷入彷徨,并最终淹没在另一股“主流”当中。 本期1510周刊,让我们来谈谈到底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不是高考成功的附属品,而是我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给杜同学的回复中,曲晟认为,迷茫的年轻人总是可爱的,因为他们在努力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而非仅仅任人摆布。而牛晓则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诫大学新鲜人应当学会检视自己的大学生活,必要时寻求变化,并为自己的行动负责。 对 于大学生应该如何认识自己的大学生涯,不少前辈也给出了有益的建议。纽约时报刊登了两篇文章,分别来自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及一些大学毕业生,他们都给在校大学生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忠告。李开复则写下了 自己大学生活中所经历过的迷茫与进步,为后辈提供了参考的样本。 在本期周刊的最后一部分中,爱因斯坦提出,大学是传承人类智慧结晶的地方, 我们在我们创造的不朽事物当中得到永生。钱理群认为,人必须沉下心来做学问,要懂得“沉潜”。做学问的人,要知道自己的目标,然后不顾外界的干扰,潜心向 学,才能学得扎实。而Andrew Abbott则在芝加哥大学开学礼上告诉新生们,培养华尔街精英、高薪白领从来不是大学的目的,那些以实用作为上大学唯一目的的人,是会失望的。教育本身 就是目的,它不是任何其他事物的手段,而人在教育制度中是完全自由的,只有当他去寻找教育的时候,他才会得到教育。 1510周刊由志愿者团队制作,每周出版一期,通过网络发布,所有非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均经过作者或首发媒体的授权,期待大家的关注和建议。 目录 【编者的话】 【惑】 7-1 杜克海等:为什么我的大学越来越迷茫 【鉴】 7-2 曼昆:致当代大学生的忠告 7-3纽约时报:上大学究竟要学什么 7-4李开复:我的大学生活琐忆 【期】 7-5 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7-6钱理群:漫谈大学 7-7 Andrew Abbott:大学教育的目的 【FMN新闻】   周刊下载: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d256be975f182a47 所有周刊文章: https://cochina.org/topic/周刊/

Read More

Co-China周刊 | “独一代” 长大了

六月初,陕西一名身怀二胎7个月的女子被引产,再度引发了人们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 中国的计生政策出台于上世纪70年代末,第一代独生子女也随之诞生。这项政策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也塑造了史无前例的“独一代”。孩提时代,独生子女们独享着零食、玩具和家人的宠爱。不过,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没有兄弟姐妹陪伴的他们也许会一个人蜷在沙发的角落,盼望父母早些下班回家。如今距计生政策出台已三十余载,当年天真烂漫的独一代们长大成人,迎来责任与思考交织的成人礼。与此同时,中国还有一群丧失独子的父母,他们饱尝的丧子之痛,旁人很难体会。 本期一五一十周刊,关注独生子女的“独”性和“独一代”成人后的思索,聆听失独父母的声音。 本期目录 【独】 7-1  梁小桥:独生子女到底有多“独”? 7-2  Cloudia Chen:独生子女,生独子女? 【思】 7-3  蒯乐昊:兄弟姐妹如何影响我们 7-4  谢盛友:中国独生子女与德国汽车相撞 【熟】 7-5  沙莎:独一代的我们,独二代的他们…… 7-6  刘行喆、兰卉:“独一代”而立之年的责任 【亲】 7-7  武威:暮年丧独子,他们的人生该何去何从? 【FMN新闻】 周刊下载: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c52f877c90739d98 所有周刊文章: https://cochina.org/topic/周刊/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