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杰

张耀杰: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作者: 张耀杰  |  评论(0)  | 标签: 张耀杰 , 中国学术史 , 抄袭争议 燕山大讲堂77期预告 网址:http://view.news.qq.com/a/20100806/000048.htm 2010年08月06日21:25 2010年3月10日出版的《文艺研究》,和3月2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先后刊载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出《反抗绝望》一书存在抄袭剽窃现象。钱理群、孙郁、赵京华等多名鲁迅研究专家,认为该书只是存在引文不够规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恶意剽窃难以成立。但是,就笔者的眼界所及,无论是作为汪晖的研究对象的鲁迅先生,还是指导汪晖写作《反抗绝望》的博士导师唐弢,在抄袭与剽窃问题上,都曾经留下过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得到澄清的类似瘕疵。限于中国现代教育史和现代学术史来说,最早的一例抄袭争议,应该从1919年北京大学教授马叙伦与北大学生傅斯年说起。 主题: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从马叙伦到汪晖 主讲嘉宾:张耀杰(历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史专家) 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承办:腾讯评论 时 间:2010年8月14日(周六) 下午15点-17点 地 点:银科大厦1601室(海淀大街38号,地铁10号线苏州街站东北出口北行约600米,地铁4号线中关村站西行约600米,26路、374路、运通114等公交车北京地震局站下车北行20米可见) 公益论坛,免费参加。因座位有限,感兴趣的朋友请预先报名。 报名邮箱:622002624#qq.com(请将#替换成@)。 报名格式:姓名 职业 联系方式 。 嘉宾简介: 张耀杰,男,1964年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人员,苏州德源文化研究所学术主持人,历史学者,戏剧史专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话剧史》、《戏剧大师曹禺——呕心沥血的人间悲剧》、《影剧之王田汉——爱国唯美的浪漫人生》、《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北大教授:政学两界人和事》、《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等十三部。写作之余还参与过《小关一家人》、《山河作证》、《农电之光》等数十部长短电视片的拍摄与编导。 附:燕山大讲堂 简介 “燕山大讲堂”,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主办、腾讯网评论频道承办的、网友免费参与的公众论坛,创办于2008年5月,每周末邀请著名学者和公众人物就当下的热点话题发表演讲并回答提问。燕山大讲堂坚持建设性、开放性、独立性、学术性,培育国民的理性精神,推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张耀杰的最新更新: 聂造:我的外婆与唐骏、禹晋永的关系 / 2010-08-06 12:02 / 评论数( 2 ) 关于《鲁迅所谓的“偷”》的两点补充 / 2010-08-03 13:01 / 评论数( 2 ) 鲁迅所谓的“偷”与唐弢的抄袭剽窃 / 2010-08-03 13:01 / 评论数( 0 ) 唐弢:怎么能这样写“书话” / 2010-08-01 23:09 / 评论数( 1 ) 道听途说之新世说新语 / 2010-08-01 10:33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甘沟驿的穆斯林:黄河万里溯源行(010)

作者: 老虎庙  |  评论(1)  | 标签: 黄河 , 考察 , 单车   我时不时要去捏紧手闸,提心吊胆地沿坡溜了15里,这个感觉不很爽。尽管刚刚推行爬了20里,那也只是累累而已。可现在向下滑行的感觉全在心理上的不适感受。那是幻觉,尽管风嗖嗖地刷过耳旁,尽管身体顿觉飘然,尽管骑座似乎硅胶垫子有了点席梦思的意味,而更大的威胁是在无端地幻想,尽管知道无端,可是总有一幅幅画面从眼前翻过,好像拉洋片儿。我不敢想像闸皮滑脱时的情景,我也不敢想象倘若失控,我该如何自主撞向山崖而非冲出悬崖……   那夜,我住进甘沟驿的小旅馆里,行装都未能来得及解开就躺倒在床上,揉搓起我的已经僵直的双手虎口。   我决计一定要犒劳自己。去楼下馆子里点了盘牛肉,要了盘干煸肥肠,主食则是一碗白面。这是新学来的吃法,卤汁不拌进面里,由你自个儿选菜,一般点的是牛羊肉,下水,秤好再切,单炒,后和白面一起上桌。大概青海到甘肃一带都有如此吃法。平时只喝白酒的我那夜却也只喝了五泉山啤。大概是为压惊,若是白的,惊上加惊。   夜里,我拖着鞋子去街镇观览,见小媳妇大姑娘们对我的后身叽叽喳喳,长着藏民般彪悍脸庞的男人则对我先是惊异,后则似乎来点挑衅。我对付这些个熟悉,就走上前去搭讪。因为明天早起赶路,对这里的了解已经没有机会,我问:“这里有什么可以看看的吗?”有男人问我:“是旅游吗。”我默认。他说只有个古代驿站,和镇子名字相同:甘沟驿。一老人插嘴说:“没有人管的地方,百姓在上头盖了几间庙,算是大敬……早些年这里回汉相争,常有厮杀,你来了我往,谁占了古堡就谁称王,直到解放一直也没有人修复。”   说这话的老人叫马德林,今年八十五岁。第二天我就是和他去了甘沟驿驿站的遗址。   马德林家住驿站的古墙一旁,古墙则雄伟的不亚于一座城堡。在先我看到的书中关于各种驿站的描述绝非我现在所见。看那城墙根部已经斑驳,夯土被洪水冲刷,露出了基砖,打远去看酷似狮身人面像。   甘沟驿一带无水,人以窖水为生。我说名字里有“甘”,想必哪一年这里有泉,若是没有,那就只能是一种祈愿了?马德林却肯定说从没有听过有水。   老人在村里算作文化人。早年父亲是回民宗教领袖。能写擅书有谋划,因此成回民主心骨,这样的日子不长,到1958年,马德林的父亲被甘肃省以“民族宗教反革命分子”的名义抓捕,接着挨到60年,就直接饿死在了监狱里。马德林以及兄弟姐妹几个因父而株连。成了一串儿反革命,到文革中继续遭难,马老至今落下一身伤痛。马老在谈话中口口声声感激邓公,以至在房里写了中堂“谢邓公”。我问为甚?马老说:“解放后第一次吃饱了肚子嘛!”后来谈起89风波,马老却直摇头,直说邓公不妥,至于深的却不再谈及……   甘沟驿的甘沟村是一个地处公路边的村子。土地贫瘠,村民们目前外出打工者多。马老的两个孙子,一个在青岛上大学,一个则今年刚刚考上大学,却苦的是没有钱供养。因此马老的儿子和儿媳去了外乡打工,长年不着家。就是为了图个现钱,以便供养俩孩子上学。   和老人谈话是件难受的事情,也许是因了年岁长,老人说到旧事就往往落泪,水儿含在眼底,干涸多皱的眼角就有晶莹闪烁。这情景直到老人送我到村边,我们挥手相别……   为了和马德林老人谈话,我在甘沟驿多呆了一天,却不想和老人产生了感情。老人执意留我夜宿驿站。而我苦于连夜要写笔记。离不了电脑。因为没有3G,我须得借助旅馆老板联网公安的网络,因此婉言谢过。临出村的时候,老人陪我到路边,看着苍凉寂寥的黄土山岗,我不禁惆怅:何时,我会再来陪陪老人呢…… 视频在这里 http://24hour.blogbus.com/logs/72216689.html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1 个评论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周曙光:努力走向公民社会(021) / 2010-08-07 12:38 / 评论数( 9 ) 张耀杰:努力走向公民社会(020) / 2010-08-06 12:21 / 评论数( 3 ) 黄河万里溯源行-水与人(009) / 2010-08-05 23:00 / 评论数( 2 ) 傅国涌:努力走向公民社会(019-1、2) / 2010-08-04 23:01 / 评论数( 2 ) 汉岔洋水:黄河万里溯源行(008) / 2010-08-04 00:32 / 评论数( 2 )

阅读更多

张耀杰:努力走向公民社会(020)

作者: 老虎庙  |  评论(1)  | 标签: 转型 , 张耀杰 在北京,我和耀杰的居住算是很近的了,他在鸟巢西,我在鸟巢东。 认识耀杰前,先是传闻多……他和许志永同往早期访民村看望访民,当然后来才知道这是误传,耀杰去访民村的时候许志永还在校攻读……后来看到耀杰写的书,并且知道了他的著作的高产,不禁由心底佩服……而更多的是看他具备渊博历史知识积淀且多有自我见地的博论……直到一次他来鸟巢东边我的居所附近参加一次朋友们的聚餐,我们开始了更具实际的人与人的接触。 耀杰出身农村,曾当过学校教员,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所成为研究员,这些经历所历练就的人格精神都似乎在他的为人处事,治学态度方面得到凸显。 也许是当过教员的原因吧,在许多的时候耀杰会显示出组织、运筹以及推介更恰当他人担当某项事务的细发和精准来。我有过被他邀请参加他的新书发行研讨会的经历,而我在这样的会上有幸结识了茅于轼、铁流、高瑜姐这样的人杰;当有媒体对耀杰进行专题采访的时候他却推介采访者就此话题和我谈谈才更具实际,我知道那绝不是推诿,而是他的治学精神严谨的表现,因为他为此不惜放下自己的工作陪同一旁;甚至有一天我接到过耀杰的一个电话,约我前往建国门外一位我不熟识的朋友家去。直到去了那里,我才知道那原本是他的几位世交的聚会,之所以邀请我参与是知道我的户外运动喜好,而那位朋友是台湾定居大陆的一位著名的户外运动领袖,一位职业旅行家,一位富有爱心的慈善人士。我因此得到了那位朋友的精神鼓励、专业技巧指点,甚至临走时获得了那位朋友馈赠我的旅行睡袋和他自己加工的驴友小礼品:一只用牛角自制的解死绳结的工具,那件牛角小工具此刻就呆在我的黄河溯源行行囊中…… 在一系列的细节上,耀杰的为人热情和于人真诚我是不能忽视的,这些我全都记在了心底,并且时有模仿。因为我缺了,所以我索取,不失时机。 有一个时期,我常邀请耀杰来鸟巢东侧与本地或者外地的朋友聚餐,耀杰来了,由每邀必到到后来频次的减少,原本距离不远却有许多的事务似乎缠身,我们是自己逐步悟出其中的原由来的。“我有老母、妻儿,还有在体制内工作多年尚未获得丰富物质的家境,我需要工作,需要比常人更是加倍的工作,才能对得起我的家人……”那时候,耀杰因为思想而被所在单位做了“处理”。一个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赢得了工作的权力和治学成就的人,却终因个人思想的富有而被排挤。这也是你、我、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环境。耀杰的不能聚会渐为我所理解。我也只有默默地祝愿他,更多的出版,更多的获益,这里面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精神的拿来我们大家分享,物质的除了耀杰自己享用,也让我们认识一个对思想的拥有者如何采取下作手段的组织的卑劣。 耀杰近些年来著作颇丰,单就我搜集到的资信,就有如下十多部:《中国话剧史》、《戏剧大师曹禺—呕心沥血的人间悲剧》、《影剧之王田汉—爱国唯美的浪漫人生》、《阳光天堂—曹禺戏剧的黄金梦想》、《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路线图》、《北大教授—政学两界人和事》、《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大陆官场黑社会》等。这些书,有的耀杰送过我,有的还未能看到,就他所著,我深知其用心良苦。近年来耀杰所著主要为20世纪中国政学两界重要人物及重点事件的个案研究,而他这样的研究又从不只在故纸堆里缠绵回转。读者能够在他的书中,他的书中历史里读到的恰恰是“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让我也从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问题上获取了一个来自侧面的教诲,十分感谢! 我和耀杰,我住鸟巢东,他住鸟巢西,这样的格局也许很快会被打破,对此我隐隐地已有预感,但不论在何处,我将持续注视耀杰的著作的生产。并且在此发布他的演讲《努力走向公民社会》之时,我愿意多写如上。一场温和而坦诚的演说却意外遭到许多的禁忌,我为此深感不平。现在我只好先提供它的下载,以飨民意。 张耀杰演讲《努力走向公民社会》(020)[306.11M] 下载 > > > 视频地址在这里 http://24hour.blogbus.com/logs/71986806.html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1 个评论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黄河万里溯源行-水与人(009) / 2010-08-05 23:00 / 评论数( 2 ) 傅国涌:努力走向公民社会(019-1、2) / 2010-08-04 23:01 / 评论数( 2 ) 汉岔洋水:黄河万里溯源行(008) / 2010-08-04 00:32 / 评论数( 2 ) 邂逅驴友:黄河万里溯源行(007) / 2010-08-01 01:13 / 评论数( 7 ) 第六集:黄河溯源行-贡井窖水 / 2010-07-30 09:26 / 评论数( 6 )

阅读更多

张耀杰推荐《从袁纯清全票当选看……》

作者: 张耀杰  |  评论(0)  | 标签: 张耀杰 , 袁纯清 , 全票当选 张耀杰注:程江河先生的原文标题为《程江河:从袁纯清全票当选看小事比大事更值得关注》,(2010-07-30 17:49:06)。原文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b1d8e0100kblw.html?retcode=0 本人在博客中国网看到程江河先生的这篇博客文章,点击了无数次却一直打不开。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他的新浪博客里的同一篇文章。觉得很值得郑重推荐给所有的左派、右派以及护裆派学习欣赏。特此说明。 程江河,男,1976年出生于山西省长子县。电子信箱:sxcjh@126.com。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请转载时注明作者及出处。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某网友说我不关心国家大事,常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平常琐事。实在是人微言轻,自觉即便谈及国家大事,也无人理会自己的观点。有一段时间,自己的博文在某网站删除比例高达30%以上,与其写大事只能给自己看,不如说点家常理短与网友交流。 再说,近来网络监管有所加强,政府部门和官僚阶层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常常不是某网民因为发文章“诽谤”被抓,便是记者被通缉。 记者仇子明在被网上通缉后,可以和警察叫板,蔑视法律、与法律对着干。如果是我等无业游民,那是绝对不敢的,即便自己真得心胸坦荡,也会在第一时间“投案自首”。别人可以不遵守法律,可以亵渎法律,我等小民却是只有法律才能保守自己的,所以,必须对法律五体投地。 昨天,看到山西省委袁纯清全票当选山西省“人大”主任的消息,让我又想起了“全票”这两个字。“全票”二字好像已经成为我们选举的一种传统,惟有全票才能体现代表意见的一致性,惟有全票才能体现被选举者当选的众望所归。 呵呵,那么多代表,一个思维,一种意见。实在不如让程江河一个人去代表了所有代表。那样,既省事,也省得浪费纳税人的钱。 在电视上看到袁纯清同志也参加了投票,如果袁纯清同志是全票当选的话,他一定是把手中的选票投给了自己。我不知道这省“人大”主任的选举是不是只有一个候选人,如果只有一个候选人也就罢了,如果还有第二个候选人,作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袁纯清,是不是应该表现出一点谦逊精神呢? 中国的许多大事情,不是我们不关心,而是不能说,不敢说,即便说了也没有用! 近来,市里好像又在迎接全国文明城市验收,街上的交警多了,协警多了,志愿者也多了,交通通畅了,环境变得更好了。这是好事,大家应该高兴,应该支持。 高兴之余,我们是否想过那些小商小贩,是否想过那些靠蹬三轮车拉客养家糊口的下岗工人?为了这城市的文明,虽然他们还不至于挨饿,但是,也只能是坐吃山空。 我们希望着文明,我们更希望着人人都有饭吃,有衣穿。许多时候,社会动荡不是因为制度不好,国家大事没有做好,而正是因为平民百姓没饭吃、没衣穿之类的小事所致。 关注袁纯清当选,关注“人大”选举,应该是国家大事吧,但是,不管怎么选,不管谁选,与平常百姓并无什么本质关系。选谁当官,谁当官了,平常百姓都一样过,只要有饭吃,有衣穿,他们就知足了。 文明城市验收却不一样,小商小贩不能上街,蹬三轮车的不能营业,靠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换来城市的文明,为了一时的文明验收而让一些人暂时无饭吃、无衣穿,值得吗? 所以,我认为还是关注那些没饭吃、没衣穿的平常百姓的小事更好!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张耀杰的最新更新: 张耀杰:又见公安抓记者 / 2010-07-29 18:54 / 评论数( 4 ) 张耀杰推荐网络新人:艮砦 / 2010-07-26 23:51 / 评论数( 5 ) 张耀杰:鲁迅离今天的韩寒已经很远 / 2010-07-25 22:19 / 评论数( 23 ) 孔子露出了鲜活的面容(转) / 2010-07-24 23:24 / 评论数( 1 ) 张耀杰:鲁迅离韩寒有多远? / 2010-07-24 23:24 / 评论数( 16 )

阅读更多

唐弢:怎么能这样写“书话”

作者: 张耀杰  |  评论(0)  | 标签: 唐弢 , 怎么能这样 , 写“书话” ——为被《晦庵书话》长期诬陷的范纪曼同志辩诬 作者沈鹏年,文载《山西文学》2007年10期 [张耀杰删改注解:唐弢是所谓的鲁迅研究专家,王晖博士的博士生导师。沈鹏年是唐弢1949年前的老学生,他的原文长达13000多字。其中谈范纪曼同志如何搞地下工作,读来实在令人气闷。为了使话题能够集中展示,删除了多余的一些段落。凡删除部分一律用双省略号表示。] ………… 唐弢写《书话》泄怨,范纪曼险遭不测 抗战胜利以后,裆要范纪曼以大学教授的身份留在上海,继续从事革命的地下工作。此时,由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戏剧大师熊佛西为校长的上海剧专(解放后称上海戏剧学院),从内地迁回,在上海四川北路一幢多层大厦复校。范纪曼在北大听过熊佛西的课,熊更把范视为自己的得意门生。一拍即合,范纪曼接受了上海剧专的教授聘书。由艺术大师刘海粟为校长的上海美专也迁回上海,刘早已听说范在南京中央大学的艺术课很叫座,上海美专的聘书也送来了。 范教授白天要在“剧专”、“美专”上课,课余还要完成裆交办的任务,晚上还要备课。分身乏术,木简书屋的事务自然无法兼顾。裆组织决定,要范纪曼把木简书屋移交给地下裆员张子羽同志负责。 在此期间,唐弢以“晦庵”笔名在《文汇报》连载《书话》,这本来是谈论新文学作品版本的题跋式的随笔,与政治毫无关涉。但唐在谈海涅时却指责了范纪曼。据范纪曼说:“木简书屋开张以后,有一个三十多岁身穿西装的人,经常光临来看书。锁在玻璃橱内的非卖品也一再要求打开来翻阅。对精装的外文书反复查问来历。对珍贵版本缠住不放、硬要购买。还要查问:说化了大本钱开设这样阔气的旧书店,不一定有利可图,是否别有所图?甚至不经同意擅自推开隐蔽的小门闯进去,十分讨厌。”范纪曼起先误会他是一个“文化侦探”,对他很冷淡,后来才知他是唐弢。 范纪曼无意间得罪了唐弢,事隔二三年后,唐弢耿耿于怀、满腔怨气,就在书话《海涅还乡》篇发泄了出来。唐弢写道:“(海涅)《还乡集》是以《歌之书》里分出来的一个集子,计收短歌九十首,到了1943年上海沦陷期间,这本书又有另一译本出现,根据的大概是德文原本,译者范纪美,出版者木简书屋。这位范纪美曾在汪记政府中央大学当过艺术教授,后来不知怎的闹了别扭,大掼纱帽,从南京跑到上海,在静安寺路一个商场里开起旧书店来,这个书店便是木简书屋,里面陈列着许多原版西书,颇有一些珍本,我在那里见过一册插图本《鲁滨逊漂流记》,由哥伦比亚大学印行,精美绝伦,便在荑国恐怕也很难买到了。还有许多德、法文书,我是外行,不敢瞎说,可是富丽堂皇,一望便知都是古董、令人歆羡无限。书屋里偶然也有线装古籍和新文艺读物,我的精装本《西洋美术史》和春野版《达夫代表作》,就是从他那里买来的。木简书屋陈列各书,定价奇昂,好书又往往标作非卖品,望之兴叹。”(见三联书店1980年9月版第373页;1998年5月重排大32开第2版第 307-308页;2007年7月重排袖珍版第370页。) 唐弢发表这篇《书话》时,木简书屋作为地下裆的秘密联络点依然存在。在国民裆“劫收”人员以“惩治汉奸”为名到处搜刮房产、古董声中,唐搜的发泄对于范纪曼及其木简书屋,十分不利。 唐弢公开写出了书屋的地址,指出书屋“富丽堂皇”,陈列的英文、德文、法文书“精美绝伦”、“在美国也很难买到”、“一望便知都是古董、令人歆羡无限”,对于书屋主人的政治背景则诬称是汪伪汉奸政府的人员,“闹了别扭、大掼纱帽,从南京跑到上海来的”。当时军统特务每天以狼犬的嗅觉在侦查《文汇报》,这篇《书话》自然引起了注意。据说小特务的“报告”打给他们的“上峰”特务头子警察局长毛森,引起毛森很大兴趣。毛森拿着这张《文汇报》亲自来到木简书屋,幸而有张子羽同志从容应付,推托说“书屋主人的背景是美国新闻处,现在美国领事馆任职,每星期天回来一次,平时无法联系。”毛森听了,悻悻然表示:过一个星期要你们书屋老板到(警察局)局长办公室来具结。否则,这里要按“逆产处理”来查封。 裆组织通过当时在美国领事馆担任“美国新闻处中文部主任”的秘密裆员刘尊棋同志,为范纪曼弄到了一张“美国新闻处干事”的工作证。范坐了美国领事馆的汽车理直气壮地跑到警察局长办公室。毛森见状,前倨后恭,不了了之。 唐弢出于私心泄怨,信口雌黄,无意间使木简书屋在“敌特”面前曝了光,几乎使范纪曼险遭不测。 事后,木简书屋经理彭雅萝告诉我这段险情。我写信向唐弢提出:“范纪美先生是好人,说他‘闹了别扭、大掼纱帽,从南京跑到上海来’的说法,不够确切。他是为了躲避敌伪的逮捕而离开南京的”唐弢给我回信说:“承教甚感。” 这是《晦庵书话》第一次失实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 《〈书话〉序言》捏造罪名对范纪曼落井下石 1955年春末夏初发生的共产裆内部的“潘(汉年)、杨(帆)冤案”,几乎是同文化界的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冤案同步发生的。株连的地下裆员以数千人计。他们在隐蔽战线上出生入死,坚苦卓绝,为裆和革命的事业做了无与伦比的卓越贡献。裆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陈云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潘、杨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我为范纪曼同志的冤案走访了前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人寿同志,解放前后,刘人寿一直是潘汉年的重要助手。刘部长给我看了《中央组织部给上海市委组织部(84)组建字1272号文件》: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廿一日报来《关于恢复范纪曼同志裆籍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同意你们的意见,恢复范纪曼同志的裆籍,其裆龄从一九二六年转裆时算起,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从一九二五年入团时算起。 上海市委组织部指示:为此,解放后强加给范纪曼同志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全部推倒,给予彻底平反,恢复其政治名誉,消除影响,并按规定做好善后工作。 解放后在报刊和书籍中一再公开“强加给范纪曼同志的诬陷不实之词”、损害他政治名誉的,就是唐弢的《晦庵书话》。 1955年7月,范纪曼是秘密被捕的,审查也是在内部进行的。唐弢当时在上海作家协会《上海文学》月刊编辑部工作。他听说范纪曼因“潘汉年案”株连被捕后,幸灾乐祸,充当“事后诸葛亮”,向魏绍昌等同志表示: “我早就看出范纪曼不是好东西。沈鹏年还一再向我说‘范是好人,我就不信。” 魏绍昌兄下班后赶来我家,好心地嘱咐我“当心被人‘打小报告,不要被范纪曼的事情牵连进去。”绍昌兄知道我家中孩子多,带来十根雪糕分给孩子们。我的孩子都已年过半百,至今还记得这件事,还在感念魏伯伯。 唐弢不但口说,还动手写了《〈晦庵书话〉开场白》,编造谎话,自高身价,以诬陷不实之词强加给狱中的范纪曼,发表在1956年10月24日出版的《读书月报》第十期第20页。原文如下: 十年前我替《文汇报》连续写过一些《书话》,所谈的主要是五四以来新文艺书刊。从作者、书的内容、版本、封面、装帧一直到有关的遗闻逸话,无所不谈。有人喜欢它,说《书话》有文献价值,而且本身就是美丽的散文;也有人反对,劝我不要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候,做这种无裨大局的工作。我对这两个意见都极感激。自己有时也的确感到无聊:岁月如白驹过隙,为什么不好好地爱惜它,借以益世,而老是在故纸堆中讨生活呢? 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此时此地的苦闷。 然而世上偏多嗜痂的人,读者追问,编者催逼,弄得我无法应付。我想:好吧,《书话》就是《书话》吧,我应该改变一下写法了。于是就开始谈禁书,挑破绽,渐渐的不“安分”起来。 有一次,我的《书话》(即《海涅〈还乡〉》篇)竟然碰痛了一个大特务,他在汪伪时期担任过伪中央大学的教授,在上海开过旧书铺,做了一些鬼鬼祟祟的工作。“八一五”以后,国民裆“从天上飞过来,地下钻出来”,他又成为红极一时的“要人”。我把他的底子揭穿了。他便派人通知我。一定要更正,否则就以手枪对付。派来的人要我当面和他谈谈,我诚然闲得发慌,却还没有“吃讲茶”的工夫,而且既是事实,又怎么能够更正呢?决定由他去。乱世人命,本来就很难说呀,我只好在那里坐以待“毙”了。 但他也没有真的来枪毙我。 编者知道了这件事,爱惜我,以后就不再来逼我写《书话》了。我便趁此放下这副担子。时隔十年,真有往事如烟的感觉。 唐弢不愧为文章高手,如泣如诉、哀婉动人——于是一顶“大特务”范纪曼要用手枪迫害进步作家唐弢的大帽子、大罪名,便轻轻地强加给狱中囚犯的身上了。 范纪曼后来告诉我:“我为‘潘案'入狱审查,所有问题的责任,上面有潘汉年同志扛着,我充其量只是执行者。唐弢公开发表文章强加于我的罪名:用手枪迫害进步作家,这就非同一般了。还要我交代这手枪的来源,因为潘汉年从来不会把手枪发给部下的。还一再追查这手枪的下落,严厉责问我‘藏在哪里?——这真是从何说起,没有的事,我实在无法交代。反复向我交代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我坚决说没有。就说我态度顽固、不老实,给我从严判刑二十年。” 唐弢《〈晦庵书话〉开场白》的发表,对范纪曼是落井下石,含冤难白。 继续编造圆谎,欲置范于“死地” 判刑以前,有关外调人员向唐弢调查取证,据说唐弢坚持宣称:“我写的都是事实。”当时经手发《书话》的责任编辑陈钦源同志说“不清楚”;《文汇报》副总编柯灵同志说“这件事从未听说过”。 这还不算,唐弢在1962年6月北京出版社为他出版《书话》单行本中,继续编造谎言圆谎,原文如下: 我写《书话》,开始于1945年的春天,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蛰居上海,有时披览书籍,随手作些札记。最初给我以发表的光荣的是柯灵同志主编的《万象》。至于再次为《书话》执笔,则是出于《文汇报》编辑的敦促,不过登载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还是《文汇报》。计算起来,大约写了一百篇光景。后来又突然中断了。这次中断也有一个为局外人所不知道的内幕。1956年,当《读书月报》约我续写《书话》的时候,我曾在《开场白》里交代过。现在就把它摘录在下面: 有一次,我的《书话》终于碰痛了一个大特务。他在汪伪时期担任过伪中央大学的教授,在上海开过旧书铺。利用书店做他鬼鬼祟祟的工作。“八一五”以后,国民裆官员“从天上飞过来,从地下钻出来”,到处“劫收”。这位“教授”兼书店老板摇身一变,居然成为红极一时的“要人”。我在《书话》里揭破了他过去的历史。他派《中央日报》总主笔来找我,要我在《书话》原地更正。否则的话,他手下有三百名全副武装的“豪客”,随时随地可以枪毙我。 人要活命,这是不错的,可是人也要有能够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我写的既然都是事实,事实又怎么能够更正呢?主笔劝我和他当面谈谈。我想,我诚然闲得发慌,却还没有“吃讲茶”的工夫,便决定由他去。乱世人命,这一点我很懂得,只有坐以待“毙”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没有执行这个枪毙的判决。倒是《文汇报》编辑爱惜我,从此就不再来逼我写《书话》了。天下可做的事正多,我也乐得趁此放下这副担子。 《书话》在解放前就是这样结束的。 请读者注意:唐弢在这篇《〈书话〉序言》中名为从《读书月报》的《〈书话〉开场白》的“摘录”,事实是做了手脚的继续说谎和改写。他把原来的“派人”改写为“他派《中央日报》总主笔来找我”;把原来的“以手枪对付”改写为“他手下有三百名全副武装的‘豪客’,随时随地可以枪毙我”。 这样一改,诬陷范纪曼的“罪行”大大加重了。他诬称范居然可以指派“国民裆裆中央的机关报《中央日报》总主笔”,由此可见,范的这个“大特务”身份,可以媲美戴笠、郑介民了;因为即使“军统上海站站长”也无权“指派《中央日报》总主笔”的。诬陷范纪曼“手下的三百名全副武装的‘豪客’,随时可以枪毙我”,由此可见,范的为人简直像当时上海宣铁吾、毛森之流的“杀人魔王”了。当时在李公朴、闻一多被特务枪杀,引起全国声讨“特务杀害文化人”的抗议高潮声中,即使戴笠也不敢贸然在上海“随时随地枪毙”唐弢的——除非蒋介石有“密令”。而区区一篇《书话》,没有触动国民裆统治的一根毫毛,居然会引出“三百名全副武装的‘豪客’”来“对付”他,简直“天方夜谭”。“浪头”未免甩得太大了。然而,这是唐弢的白纸黑字。 唐弢笔下如此杀气腾腾,莫不是意欲置范纪曼于死地?其时,“潘案”的主角潘汉年同志在“七千人大会”后已释放出狱,与夫人董慧同志一同住在北京郊区,可以偶尔进城逛逛王府井,到友谊宾馆餐厅用西餐、饮咖啡,生活悠闲。“文革”后重新逮捕,这是五年以后的后话。而受“潘案”株连的从犯范纪曼为唐弢《书话》所累,反而加刑,冤沉海底。 我反复追问过范纪曼同志:唐弢究竟为何要三次公开诬陷,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其故安在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