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拆迁不血腥
在拆迁冲突已经尖锐到连自焚和凶杀都不稀奇的时候,看看香港处理拆迁冲突的新闻是不无裨益的。 9月9日,香港紫田村拆迁大限来临,气氛紧张,港府强拆势所必发,村民立下遗书誓言抗争。此时,一纸法院“临时禁制令”延缓了强拆步调,立法会议员与政府紧急斡旋下,政府决定拆迁推迟两周。 很难说两周时间,对这场仍然分歧重大的拆迁意味着什么。但既然一场暴力将在瞬间爆发的拆迁能够及时避免,两周时间可以说仍然为分歧尽量缩小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接下来,村民的主张仍有机会得到商议。 这已是政府8月3日拆迁行动以来再次延缓期限,港府从“不提高赔偿标准,不推迟拆迁期限”的最后声明立场临时后退,不仅无伤尊严,而且因知所退让而得分。 追溯紫田村拆迁全过程,可以看到区议员对组织被拆迁村民形成力量,向政府和社会表达意见,起到了重要作用。强拆现场,可以看到立法会议员与政府紧急沟通,对避免暴力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区议会议员就是一个“信访接待站”,一个立法会议员就是一个权力监督、制约和官民沟通的作用点,民意代表在这种具体的利益冲突中代表了民众的利益。 这是别有异致的“齐抓共管”。当我们说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时,脑海里马上呈现出各种体制性权力步调一致地解决某一方面权力认为应当对付的人群。紫田村拆迁冲突,作为一个焦点问题,吸纳了社会体制的各方面力量,但这些力量各自在法治框架内独立行动。 法院对政府强拆发出临时禁制令,而不是为政府发出强拆执行书。区议员和立法会议员代表村民的利益,而不是在政府立场上“做工作”。村民组织的拆迁“关注组”合法存在,未被视为非法组织。公益律师免费帮助村民向法院申请临时禁制令,未被视为“非法介入”。媒体自然而然地投入采访报道,而不被要求“回避”。 正是各种力量各依本份、各谋其事,使一个社会冲突不是被简单处理,而是展现在公众面前,并得以及时规避了暴力。这是利益充分表达形成的合力,而不是权力粗暴对待利益的合力;这是各种力量相互折冲所形成的合力,而不是权力相互保驾共同凌驾于社会的合力。这种合力属于整个社会,使社会的存在显得坚实。 紫田村拆迁冲突是全程公开的,冲突过程是全程体制化的。这里没有看到断水断电堵门塞锁眼,没有看到“不明身份的人员”去威胁或打伤村民。拆迁后的土地将用于公屋建设,提供5000公屋单位,这一土地用途将不会被改变,不会是以“公共利益”拆迁,以商品楼盘开发终结。 紫田村拆迁冲突的处理,不仅超越了内地拆迁给人造成的一般印象,也超越了几十年前香港电影中拆迁所显示的暴力场景。 港府市区重建局主席张震远的意见,表明了法治政府的基本取向:“以前曾有市建局董事到内地参观市区重建的做法,这位董事回来后非常兴奋地对我说,他参观项目整个旧区收购时间只需要46天,如果香港市区重建也有这种速度该多好。但我看法不一样,收购速度是很快,但一个涉及老区居民居住环境的重建项目,速度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重建时间短,必然是剥夺了居民表达意见和提出反对声音的权利”。 一个充分照应民众利益的体制,才能使民众服膺于体制,使民众寻求体制内理性解决问题。一个不靠制服人员乃至“不明身份的人员”去压制民众的权力,才能赢得基本的尊重与尊严。一个各种社会力量能够各依其职地运行的社会,才具有良性的社会合力并形成社会的厚度,才能拥有“社会实力”。法治不是权力恃法而逞蛮,而是权力依法而收敛,暴力哪怕合法也是损害社会的毒药。 香港紫田村拆迁冲突表明,法治体系下,权力可以更加理性和克制,而社会可以更加有力和成熟。 2010-9-14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