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

刘植荣:从撒玛利亚好人法看国外如何应对施救顾虑和见死不救

从撒玛利亚好人法看 国外如何应对施救顾虑和见死不救 作者: 刘植荣 (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转发本文)2011 年 10 月 13 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的小女孩悦悦先后被两辆车碾轧, 18 个路人见后未施援手,而是被 58 岁的拾荒妇女陈贤妹相救,加之媒体经常曝光的老人摔倒路人围观无人搀扶事件,引发了对公民道德、义务与良心的大讨论。陌生人遇到危险该不该救助?如何救助?遭被救助者诬陷怎么办?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个撒玛利亚好人法,该法就是调节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的关系,很值得我国在相关立法或处理类似案件中借鉴参考。   一、撒玛利亚好人法的宗旨:打消人们施救的顾虑,惩罚那些见死不救的人。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 10 章记载,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去,途中遭强盗抢劫,连衣服都给扒光了,被强盗打个半死丢在路边。 过了一会儿,一个祭司路过此地,看到了躺在路边的这个人,但他没停下来施救。 又过了一会儿,来了个利末人,照样从他身边走了过去。 最后,来了一个撒玛利亚人动了悲悯之心,停止赶路,走上前去给他包扎伤口,用毯子把他裹好,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在附近找了一家旅店住了下来,精心照料他。 第二天,撒玛利亚人见他伤势好转,自己才肯离开。临走时,他拿出二钱银子交给店主,托付他好好照顾伤者,超过的费用他回来必定还上。 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度,人们几乎都知道这个故事。基督精神鼓励人们“爱人如己”,希望别人对自己怎么样,自己就要首先对别人怎么样,也就是换位思考。这个故事引导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自己被强盗抢劫暴打后丢弃在路边,是不是希望得到路人的救助?如果自己希望得到救助,那么碰到别人被打伤,就应该走上去帮助别人,不要瞻前顾后过多地考虑个人私利。 这个故事,蕴含着很多伦理和法律之间的纠葛。有人谴责祭司和利末人的自私和冷漠无情,但也有人对他们的不作为表示理解,他们认为也许这个躺在路边的人是强盗的同伙,引诱好人上来救助,然后,埋伏在周围的强盗再一拥而上,抢劫好人。也有人认为,如果这个撒玛利亚人不懂急救知识,外行的救助会加重伤势,反而害人家。 鉴于这种伦理与法律的冲突,很多国家立法,对公民的这种救助行为进行规范调节,打消人们施救的顾虑,惩罚那些见死不救的人,这样的立法统称撒玛利亚好人法。 撒玛利亚好人法分为两个法系:普通法法系(英美法系)倾向于保护救助者免于民事侵权起诉,而在民法法系(大陆法系)则倾向于惩罚见死不救者。   二、英美法系:倾向保护施救人,鼓励见义勇为者放心大胆去救助危险中的人。   因为实施救助时,可能会因处置不当导致被救助者伤病情况加重或死亡,或者被救助者“反咬一口”诬告救助者,撒玛利亚好人法就是为了让做好事的人免于因做好事引起的民事伤害责任,让人们放心大胆地去救助危险中的人。 美国 50 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都有自己的撒玛利亚好人法。美国《布莱克法学》对撒玛利亚好人法解释为:免除一个人(非专业救护人员)在救助极度危险中的人的过程中,因疏忽加重危害的责任。 虽然采用普通法法系的国家不规定一个人对陌生人有救助义务,但也规定,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构成对他人的危害,则这个人就有义务救助受到伤害的人。如汽车撞人,肇事司机负有救助被撞人员的义务,不施救不仅要承担民事伤害责任,还要受到刑罚处罚。 此外,如果存在“特殊关系”,则也有救助义务,如消防队员、急救医护人员、专业救援人员等,在他们的工作范围内有义务救助遇到危险的人,如不救助,则会构成刑事犯罪;父母有救助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如果在学校和幼儿园,老师作为临时监护人也要代替父母履行这种救助义务;公共运输承运人有义务救助乘客;雇主有义务救助雇员;主人有义务救助客人;配偶之间有互相救助的义务。 撒玛利亚好人法保护的是采取“合适的措施”的救助者,如果因救助过程中有严重的疏忽导致被救助者伤病情况加重或死亡,救助者仍要承担民事伤害责任。美国多数州的法律规定,虽然这种救助是自愿的、非强制(刑法另有规定的除外),但是,一旦实施救助,就不能中途停止,必须满足三个目标方可离开:被救助者康复或脱离危险,有专职救护人员到达,救助者过度劳累已无法持续下去。如果不是这三个原因停止救助,那都被视为是“不合适的措施”而要承担民事责任。 撒玛利亚好人法还规定,如果处于危险中的伤病人员意识清醒,在救助前要征求其同意方可施救;如果失去意识,此时可推断其允许救助;对处于危险中的精神病患者、醉酒者、毒瘾发作者或有其他精神疾患而意识不到自己处于危险中的人,则也推断其允许救助。 撒玛利亚好人法还特别强调,一旦救助者因救助收取报酬或其他形式的金钱或物质酬谢,则被认为是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存在了契约关系,此时的救助就成了履行契约规定的义务,不能免除民事伤害责任。 同样,医护人员、警察、消防队员、专业救援队员的救助是受雇履行救助职责,也不受撒玛利亚好人法保护,对救助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被救助者伤病情况加重或死亡,要承担民事损害责任。 加拿大各省都有自己的撒玛利亚好人法,但各省叫法不一。《 2001 年安大略省撒玛利亚好人法案》第 2 章规定,如果救助者不收取任何报酬或奖赏而志愿提供救助,则不对救助中的疏忽造成的伤害担责,但严重疏忽除外。举例说明,发生车祸后并没有起火,车上的伤员也没有生命危险,也没迹象表明会发生第二次车祸,此时如果把伤员从汽车内移出,可能会对他造成第二次伤害,这被认为是“不合适的措施”,此时的救助就不受撒玛利亚好人法的免责保护。 可见,撒玛利亚好人法并非为救助者提供 100% 的免责保护,如果救助者的行为有严重疏忽,或心存不善,则仍要承担民事伤害责任。例如,一人驾车撞伤一行人,下车假装提供救助,实际上故意弄死被撞者,然后谎称不是自己车撞的,是路过做好事。撒玛利亚好人法考虑到了这种欺诈和谋杀行为的可能存在,所以,并非所有施救者都被认定是“好人”而给予免责保护。   三、大陆法系:倾向惩罚见死不救者,在法国不救人要被处以 6 年监禁和大约 70 万人民币的罚款,在塞尔维亚最高可被判处 8 年监禁。   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俄罗斯、塞尔维亚、西班牙、瑞士等欧洲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刑法规定公民有对处于危险中的人进行救助的义务,如果不履行这种义务,就会受到刑罚处罚。例如,发生交通事故,其他司机或路人必须采取救助行动,不应考虑个人因素而不提供救助。实际上,所谓的救助大多情况下就是拨打急救电话,因为急救部门接到电话后会在几分钟内赶到事故现场。 德国刑法也规定,公民有义务为发生意外事故或处于危险中的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出于善意在救助过程中造成进一步危害,救助者免于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在德国考驾照,还要考基本急救知识。 法国刑法规定,当他人遇到危险而没有提供必要的救助,可被处以 6 年监禁和大约 70 万人民币的罚款。 塞尔维亚刑法规定,公民有义务对任何处于危险中的人提供救助,但如果提供救助会危及自身安全除外。如果一个人遗弃需要救助的人或对一个危险中的人没有提供救助,则可被判处最高 1 年的有期徒刑,如果需要救助的人死亡,则可被判处最高 8 年的有期徒刑。 巴西刑法规定,公民有义务救助任何处于危险中的人、伤员、残疾人、流浪儿,如果没有履行救助义务,会被判处 6 ~ 12 个月的有期徒刑,如果因为没有履行救助义务而导致需要救助者受到严重伤害或死亡,加倍处罚。 加拿大的魁北克属于大陆法系,《魁北克人权宪章》规定:“任何人必须救助处于危险中的人,通过亲自救助或联系急救机构,为危险中的人提供必要的急救,认为救助过程会给自身或第三方身体造成伤害或有其他法律认可的理由除外。” 另外,《加拿大航空法》也规定,如果一个人拥有飞机,在收到或发现救援信号后,必须立即驾机飞抵事故现场实施救援。 意大利刑法规定,对见死不救者处以最高 1 年的有期徒刑或相当于 2.2 万元人民币的罚款。《意大利公路法》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司机必须马上停车对公路上的受伤者实施必要的救助或通知警察,如果没有履行救助义务使受伤者伤势加重或死亡,则吊销驾照 1 ~ 3 年,并给予刑罚制裁。 即使在采用普通法法系的国家,刑法也规定在一些情况下的“见死不救”是违法行为。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刑法规定,如果看到有谋杀、强奸或采取暴力威胁手段引诱不满 14 岁的儿童,没有采取救助,判处 6 个月的监禁,或 1500 美元的罚款,或两者并罚。罗德岛州刑法规定,如果一个人知道另一人是性侵犯、谋杀、过失杀人、暴力抢劫的受害人,并且在案发现场,或任何人遇到另一人正遭受身体伤害,他有义务救助,如果不履行救助义务,可被判处 6 个月的监禁,或罚款 500 ~ 1000 美元。   四、撒玛利亚好人法引起的司法冲突:好人做错事怎么办?   撒玛利亚好人法的初衷是保护好人,惩罚见死不救者,但如果好人做错事怎么办?在司法实践中,撒玛利亚好人法引起的司法冲突并不鲜见。 根据美联社 2007 年 3 月 23 日的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丽萨与朋友亚历山德拉分乘两辆车夜间外出,途中亚历山德拉的车撞上了路边的灯杆,亚历山德拉受伤后被丽萨从受损汽车里移了出来,后来导致瘫痪。亚历山德拉把丽萨告上法庭,诉称她“像拖拽一个布娃娃一样” 把她从车子里拖了出来,导致脊椎受伤瘫痪。 2007 年 3 月 21 日,加利福尼亚州第二区上诉法院认定,事故发生时丽萨的救助措施存在“严重疏忽”,不受撒玛利亚好人法的免责保护,应承担部分民事责任。 丽萨不服判决,强调自己救助时是一只胳膊抱亚历山德拉的双腿,另一只胳膊抱她颈部把她从车上抱下来的,救助措施并无不妥。 最后,官司打到了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法院, 2008 年 12 月 19 日,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法院裁决维持原判决。 美国公众对该判决反应不一。有人认为这样的判案冤枉了救助者。一个叫“ Blwol ”的网友评论道:“照这样判决,我以后不会救助任何人,我可不想被起诉。” 网友“ Drvalencia ”则写道:“我已当了 7 年的急诊医生,我认为人们不但要知道拨打‘ 911 ’急救电话,还要知道何时可以移动伤病人员、如何移动。在没有紧迫危害的情况下,千万不得移动伤病人员,即使是消防队员和急救医生,都不得擅自移动伤病人员,要等必要的医疗器具等到场后方可移动。我认为,撒玛利亚好人法应该保护那些做出正确判断的人,对非专业救助者来说,想当‘英雄’的心理可能会杀害一个人或让一个人永久残疾。” 该判决争议的焦点在于,亚历山德拉的瘫痪是由于汽车撞击灯杆时的外力冲击造成的,还是丽萨救助时明显的疏忽(强行拖下车)造成的。丽萨的律师乔迪·斯坦伯格激动地说:“撒玛利亚好人法应该保护所有的人。我的当事人一心想救助困境中的一个人。这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撒玛利亚好人法应该由立法人重新修订。” 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也意识到撒玛利亚好人法存在漏洞,也就是《加利福尼亚健康安全法典》第 1799.102 条规定的:任何人出于善意且不是为了获得报酬,在紧急状况下提供医疗急救,可免除因任何行为或疏忽造成的民事伤害责任。 该规定只对“提供医疗急救”免责,没有医疗经验的人提供救助则不能免责,这显然有利于被救助者敲诈救助者。于是,立法者决定修改撒玛利亚好人法,在“提供医疗急救” 后面加上 3 个英文词“ or non medical care ”(或非医疗救助),这样,就把各类救助都包括到免责范围。 2009 年 8 月 7 日,施瓦辛格州长签署了这个修正案,该项法律生效。 从此,对实施救助的好人的保护力度加大。   五、除了要有好人外,还要有基本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   国外实施撒玛利亚好人法的国家大多数都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这样,被救助者就可以得到完善的医疗服务,使救助得到延续,这样救助才有意义。如果在路上发现有生命危险的人(或被车撞伤,或突发疾病),把他送到医院,医院坚持救助者交两万元押金,救助者掏不出押金就不得不中断救助,这就属于医院或政府见死不救,没有尽到救助的义务。美国虽然没有实现全民免费医疗,但他们对穷人和急诊病人免费提供医疗服务,不问病人的经济状况,也不收押金。 可见,撒玛利亚好人法牵扯到医疗保障和公共服务等诸多政府职能,要求政府必须首先要履行这些基本的公共服务职能。谴责冷漠的路人,也应谴责冷漠的政府,如果政府也见死不救,则撒玛利亚好人法就成了一纸空文,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irong  本文发《 羊城晚报 》2011年10月29日B7版) 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法律解读 “华尔街”vs“美恩街” 从“占领华尔街”反思股市 “占领华尔街”的启示 国外慈善怎样管? 对慈善的反思 到非洲搞“希望工程”有必要吗? 论投资与投机 钱,是财富吗? 货币的材质上通胀的内因 中国中了美国国债的圈套 通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 税收 增长30%,说明了什么? 高铁,在傲慢中跌落(附2011年7月10日以来高铁故障和事故统计) 高铁,收回成本希望渺茫 发展高铁不可回避经济效益 高铁热下的冷思考:高铁能耗是飞机的1/12纯属胡扯 ! 中国高铁故障/事故统计(更新中 ) 

阅读更多

香港独立媒体 | 重新认识头上脚下的占领地

作者: 香港獨立媒體  |  评论(0)  | 标签: 香港 , 占领华尔街 , 占领香港 , 占领中环 , 金融霸权 , 汇丰 , 一蚊健 文:一蚊健 先来一个利益申报,我自己没有深入参与占领中环的行动,也没有留守,只是在互联网和朋友得知占领者的行动和想法,所以如有错漏,或理解不准确,请大家指正。 我在看OCCUPYCENTRALHONGKONG网页( https://occupycentralhongkong.wordpress.com ),因为参加者能亲自表达他们的见解,没有主流媒体编辑。我在网页里面看到他们会讨论如何对抗资本主义,在电影里参考外国反资的经验。而更明显的是,他们在实践民主决策和营造社区生活,例如“透过讨论去寻求绝对共识,以减低暴力的程度 ”以及互相贡献自己才能和物资,不论下厨、剪头发、歌唱奏乐等,结连社群。当然,参加者来自五湖四海,不满港式资本主义的原因和诉求也不同,抱持的意识形态各异,所以要协调出一致目标(包括声明)就很困难 。参与者只能代表其组织发言,而不是代表整个行动。正因如此,共同生活的体验就显得重要,先建立一个兼容并包的社群,再构想纲领和主张。 也许要想的东西太多,加上当初占领汇丰银行地面的决定相当仓卒,又或者参加者其实都是不愿活在问题处处的银行金融体系下(甚至希望它早日消失),他们也许没有时间思考占领地跟港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这有异于年前的保卫天星皇后利东街行动,支持者会特意翻查,重塑和介绍那些地方的由来和保留的意义。)然而,我认为认识占领地是重要的,否则占领地就犹如“借来的空间”,甚至给人家“诙谐”地想成“一群社运人士受着象征资本主义的建筑物的保护”,因为这公众地方实令汇丰总部起高了──增加地积比率的结果 (见另文)。在这几天,我速看了《金融帝国──汇丰》 一书,希望拉阔一下占领的意义,并希望促进反抗的对策。 不要期望此书有甚么批判金融体系和抨击银行过度借贷引起经济泡沫的信息。即使在新修订版加插了金融海啸重挫了汇丰 ,又引述前主席葛霖指,收购Household International令银行卷入次按危机是“一个但愿没有作过的投资”,作者刘诗平仍然想“它能否依然像凤凰一般,在这场金球金融风暴扫荡的废墟中升起?”反之,我尝试运用此书及相关的资料阐述银行的发迹史,如何壮大,扣连本地华资财团,卷入金融风暴,以及紧扣你我生命,然后构想占领地的意义。 以“发战争财”起家 汇丰银行在1865年3月3日正式开业,总部就是设在占领地──皇后大道中1号。那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对外开于港口通商,在香港经营的洋行大班们“迫切感到创办一家本地银行的需要,以便提供及时而充足的信贷,应付急剧膨胀的对华贸易”(页5),不用如其他外资银行那样,等待外国总行的指示决策。组成银行的洋行来自欧洲、美国和印度,而银行在开业首十年已经在上海、伦敦、横滨、旧金山、马尼拉等开设分行及办事处。有别于当时其他外资银行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汇丰积极吸纳存款,又发行钞票,手握大量流动资金,从而能办理商业抵押贷款和商业票据贴现业务,以及放贷给满清政府建立军队(页21至28)。说得白一点,银行其实是“发战争财”,在1874至1884年间,银行先后贷款多次给左宗棠西征新疆,和给两广总督筹建海防防御法国的入侵。作者引述数据指在这十年间,清政府共借外债12次,汇丰承借8次共1,675万两,占借款总额约80%。在1876-1888年间,这些借款所得盈利,占全部净利一般超过两成(页45)。在后来的马关条约赔款和庚子赔款,汇丰和其他国家银行也竞相借款给清政府,收取利息和手续费(页76-80)。银行后来也借钱给清政府建铁路和给袁世凯解决政府的国库空虚 。银行所属的国家在借款时开设严苛条件,左右政府大局,例如令中国失去财政和盐政自主权(页89-102)。在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汇丰在内地和香港的资产和盈利一直稳定,在1935年10月更建成新大楼,应付新的业务需求,包括接运金银和增加保险箱,发挥战时财产避难所的角色(页133和146)。 战后与华资财团建立关系 香港沦陷和中国抗战,令汇丰业务停止,战后香港的业务恢复过来,而中国共产党上台和韩战爆发,使汇丰撤离内地业务迁至香港,并迎接上海的企业家和资本及广东的劳动力。接下来的故事,是香港工业发展,汇丰借款给工业家买地建厂房和购置原料,同时着力发展东南亚贸易业务(页167-172)。1959及1965年,汇丰对外收购印度的有利银行和中东英格兰银行,对内则承着华资银行危机,以低廉价钱收购华资老号恒生银行51%股权,吃掉对手,成了本地银行业龙头。 1970年代是世界和本地政经变革的时刻。在本地,那体现于华资地产商进占市场。本地洋行在那时候不断并购,间接导致今天财团掌控市民日常生活的情况。当时香港有“英资四大行”,即怡和、和黄、太古和会德丰。汇丰积极跟称为“英资四大行”合作。同时间,华资地产商在1960年代低价买地,又上市集资,兴建楼房,力量渐大,银行意识到要跟华商建立关系,其中一位是李嘉诚,例如在1974年,汇丰跟李嘉诚共同出资重建华人行。 本文之所以提及李嘉诚,重点是汇丰是长实的Kingmaker,契机是汇丰把手上的和黄股票卖给李嘉诚。在这儿不妨花一点时间记下这段历史。和记黄埔的前身是两间不相关的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在1969年,和记国际收购了黄埔船坞三成股权,石油危机令港股大泻,和记被汇丰收购约三分一股权。及后汇丰把和记和黄埔合并,成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旗下包括地产、建造、货柜运输和零售等业务,并伺机出售。在1979年,李嘉诚看上了和黄,加上汇丰主席在劝说长实放弃九龙仓收购事件上欠了李嘉诚一个人情,于是双方不久达成协议,优惠李嘉诚,使其以每股7.1元收购汇丰手上全部九千万股和黄股票,总售价6.39亿元。长实成为和黄大股东 ,更在1年内增持至40%,成功控制和记黄埔并取得船坞土地,发展成现在的黄埔花园。1981年,李嘉诚做了和黄主席至今。1985年,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直至1992年。《明报》也指出到现在汇丰和李嘉诚的关系仍然良好。汇控在2009年3月世纪供股,李嘉诚及其他华资大亨参与包销供股 ,支持汇丰。 新自由主义下的银行国际化 七十年代也是新自由主义开始实践并取代凯恩斯主义的时间。我们可以综合夏菽、冼丽、和刘诗平的时代背景描述,理解汇丰为何在这时候除了看重本地华资企业外,还进一步开拓国际业务: 石油危机结束了战后全球资本主义的荣景,失业率高企、经济增长低、利润也低,资本和金融机构要寻找高回报的投资。此时,右派经济学家和英美为首的领导人吹嘘只有新自由主义能经济起死回生,于是去除资本流动的限制,促进自由市场,于是金融机构四出向外扩张,并且产生更多投资产品,例如把资产证券化 。。汇丰在1978年持有51%美国海丰银行股权,1986年落实5年后收购宾夕法尼亚银行,同年收购加大英属哥伦比亚银行,成立澳洲汇丰银行,以及收购英国詹金宝公司,涉足资本市场和证券业务。 1985年,汇丰第四代总部大楼──也是占领地──落成启用,主席并声言建筑物会跨越廿一世纪。大厦工程耗大,设计摩登,表明银行走进国际,并认为香港有能力担当国际的金融中心。在1988年汇丰已逐渐将“香港准中央银行”的角色移至港府的金融管理局和外汇基金,象征汇丰在香港的地位减退。银行在1992年重组,成立控股公司和把注册地迁移伦敦,同时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为业务国际化及香港主权回归买『政治保险』铺路”(明报2011/02/27)。 强积金和楼宇按揭市场一哥 话说回来,汇丰虽说国际化,但香港一个地区业务在2006、2007、2010和2011年汇丰的税前利润中,占了23%至30%,相当于28.77至73.39亿美元,在2008和2009年两年,由于北美洲亏蚀,香港就撑住了58.7%和71.0%的利润,相当于约50亿美元。当中包括保险,按揭和投资产品等。 随便搜寻一下资料,发现香港汇丰经常于现楼按揭业务中首三位,而目前于强积金市场占总体比重最大。汇丰连续十个月在现楼住宅按揭排名首位,达到总市场的22.5% 。事实上,随着《中英联合声明》签署,订明每年卖地不多于50公顷,土地供应大减的因素,加上内地开放改革,香港开展1985-1997年12年的大涨小回,带有投机性质回报较高及较快的行业却成为投资者上上之选,楼宇有买贵没买错。地产商不断建楼,不论住宅还是商业,也造就了按揭市场。九十年代以来,香港本地使用的贷款中,对地产业的贷款迅速增加。汇丰当然不会错过放贷赚取利息的好机会。这也就是“生息资本透过资本主义信贷系统在现今社会已牢牢地扣紧地产资本的流通”。 (※香港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贷款统计数字请见附图,资料来源:(许宝强 2011:1988年及以前数字引自《香港房地产年鉴1990》,香港经济导报社,1991。1989-1996年数字引自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Annual Reports, 1993, 1994, 1995 & 1996。1997年以后的数字引自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 Annual Report 各期。) 因着香港政府、工商界和支持自由市场的学者反对,忧虑全民老年退休保障“违反政府一贯自由市场的经济方式,走到财政紧拙的地步”,加上 不少国家和跨国组织倡议和实行退休基金个人化 (和金融化),香港前立法局在1995年通过成立强制性私营公积金,至今推行超过十年。在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退休基金已成为金融资本的重要来源,也是不少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生财工具。小市民只能祈求强积金只升不跌,希望可以捱到退休后三数年的支出──尽管过去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基金可以亏蚀,而且难以控制。基金公司盯实这块肥猪肉,并收取高昂的管理费。截至去年十月,汇丰的强积金账户管理超过1,150亿港元的资产,是10年前的28倍。在去年9月,汇丰(和恒生)于强积金市场的占有率以资产计为32.4% 。在今年二月前,旗下三只强积金的管理费,高达1.50%,之后才调低至不足1% (明报2011/02/11)。讽刺的是,正是因为退休保障失效,市民才更需要投资股市楼市,希望老年多个钱傍身。 国际化和业务并购:逃得过金融风暴,逃不过海啸 汇丰在九十年代继续并购,而书本作者刘诗平就把此行动来解释银行能安然度过亚洲金融风暴: “正是汇丰多年来的国际化策略,沈弼、浦伟士精心策划的大量兼并与收购,把汇丰的经营业务拓展至世界各地,从而最大限度分散了亚洲金融风暴及香港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并分享到了美、欧经济稳定增长的成果”(页251)。 往后几年,集团拿着简单的六角形的品牌,和“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口号继续往法国、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美国和内地等收购和发展业务,重点放在新兴经济体。作者引述集团当时的行政总裁葛霖在2003年的话,指集团会“不断拓展企业银行、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表明这是我们集团的策略目标”(页285)。在2005和2006年度,这些业务占整体税前利润约四分之一(页350)。 当然,在这并购历程包括事后连葛霖也称为“但愿不曾进行过这项收购”(”It's an acquisition we wish we hadn't done with the benefit ofhindsight, and there are lessons to be learned)的消费融资公司Household International。Household从事美国的次按房贷业务,收取高利息,可令汇丰大量存款有出路,遂被汇丰看中收购。2006年美国房贷违约情况比预期高,牵起次按风暴,汇丰在2007年要为Household预期坏帐作大幅拨备,发出上市以来首次盈利警告。两年半以来汇丰融资的贷款减值拨备,累积已达约250亿美元(约1,984亿港元),大约等如汇丰控股集团1年半的整体盈利。汇丰决定除信用卡业务外,不再以经营消费融资业务,并且结束其大多数分行,在美国裁减6,100职位 (经济日报2009/03/03)。 汇丰银行今趟因为沾手次按而蚀大本,而原本坚称资本水平充裕的汇控,亦终于在2009年3月供股集资约1,380亿港元。这趟世纪供股牵动全港大小股民和机构的心,不少股民抱着对汇丰的深厚感情,加上不愿股份被摊薄而参与供股。不久因为美国政府拯救华尔街,各国政府也放松银根,大量资金到处投资,让股市楼市再次上升。汇丰股价由那时的低位33元上升约一倍,集团继续寻觅东南亚和拉丁美洲新业务。 在太岁地上动土? 占领中环行动落脚汇丰总行地面,而汇丰银行以至整个集团也是体现着新自由主义的证券化和金融化。对我来说,今次占领行动是难得好机会正面跟在金融街的群众接触,彼此交流思想和形势。本文尝试勾勒汇丰几个发展的片段,再嵌入香港和资本主义的演变,从而了解这地方的历史,赋予占领地更多意义。参与者先要了解绝大部份的香港人也在不同层面跟汇丰和其他银行扣连上:雇员、强积金客户、投资客户、按揭客户、生意伙伴、技术支援,等等。他们当中是在这银行得到好处,曾经投放了感情和青春,又有不少给银行拖累,有些敢怒,有些敢怒不敢言(例如汇丰月前宣布裁员三千人,今天有报章引述汇丰职员“日日俾阿姐捽交数、要你上堂学 sell基金,惨到几乎要晚晚系office内扎营过夜call客 ”。)在这种复杂关系下,占领者和社运团体很难用两三句豪情壮语便鼓动他们出来抗争。占领者不妨可以多点扣连占领地。占领者也许举出几点诉求,例如减慢资本流动(如占领华尔街示威者那样倡议罗宾汉税 );认同银行汇兑、交易、存贷融资业务,但要减少投机,投资产品要简单易明(不再买卖Accumulator等复杂的投资产品);基本生活非商品化(增建公营房屋,脱离按揭市场);改革退休保障(整合和增加长者基本生活开支,提升职业安全和加强健康生活,减少日后医疗开支)等等。也许这些诉求说到底是为资本主义修补,不足以终结新自由主义,但至少这会容易得到社会主流──至少争取占领地楼上,包括那三千人,即13%未来被裁员工──的认同。 插图:“占领中环”网页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香港獨立媒體的最新更新: 占领中环的公社想象 / 2011-10-27 11:04 / 评论数( 0 ) 如果我们还有想象(未来) —— 一份支持占领的声明 / 2011-10-22 11:30 / 评论数( 0 ) 占领中环:国际金融中心前「打倒金融霸权」 / 2011-10-20 12:18 / 评论数( 0 ) 革命是隐喻,辛亥不是 / 2011-10-17 09:33 / 评论数( 0 ) 华尔街和交易广场的距离 / 2011-10-15 12:13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张信刚:我看大中东——历史演变、今日处境、未来展望

张信刚:我看大中东——历史演变、今日处境、未来展望 进入专题 : 中东    ● 张信刚        最近中东的政治动荡既反映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也有大国博弈的因素,更隐含着各地人民冀求通过变革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但“阿拉伯之春”是走向春天还是冬天,需要时间的检验            即使不是多年来都关心世事的人,最近打开报纸、电视也都会经常看到以下新闻:恐怖主义、资源争夺、伊拉克战争、索马里海盗,等等,而最近几个月非洲之角的饥荒再度出现,此外也少不了大家所说的“阿拉伯之春”,就是从去年12月开始突尼斯小贩自焚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这些都发生在阿拉伯国家,包括掌权30年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下台,利比亚强人现在也当不成了,至今不知去向——他一直自称为卡扎菲上校,40年间在利比亚没有再比上校更高的职位了。(编者注: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亚过渡委新闻发言人古贾与利比亚军事委员会主席贝尔哈吉分别证实,该国前领导人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被捕后因伤重死亡。)也门总统在持续多时的动乱中受伤出走,内部已然分裂。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最近软硬兼施,但好像软硬都不是十分得力,将来怎么样还不知道,但已很难扭转乾坤。约旦好像也有人跃跃欲试,国王允诺要进行改革。甚至远在大西洋边上的摩洛哥都有些动静。             何为大中东            这些事件让我们不免会把目光聚焦到一个地区,就是亚非欧交界或者临近的地区,我称之为“大中东”。中东这个词其实是西欧人发明的,他们向东走遇到比较有兴致的地方,近一点的叫近东,远一点的叫中东,再远的就是远东。在西欧人的眼光中,我们在远东,但地球是圆的,东西世界是相对的,所以古时候我们叫他们西域,近代他们叫我们远东。中东这个词也不过是100多年的历史,自从东方学者开始研究之后才有的。     大家所说的埃及、以色列一直到土耳其这些国家叫做中东,因为他们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在亚非欧三个洲交界的地方。传统中东地区包括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伊朗、土耳其,共16国。     但“大中东”的概念要更宽泛,比如说从北非一直到摩洛哥,它们都是说阿拉伯语,主要信仰伊斯兰教,文化上是相近的,所以我也把它们归为“大中东”。这一部分从欧洲人的角度,比如说法国人的角度看,在他们的西南,再怎么也不能说东了,所以我称这一广阔的地域为“大中东”。     当中东发生变动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比如地中海地区的马尔他,最近利比亚出事,马耳他就上了报纸,虽然他们是天主教徒。塞浦路斯60%的人口是说希腊语的东正教徒,我也把它放在里面了。还有希腊,希腊当然是欧洲文明和整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但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渊源,它跟土耳其是很难分开的;当土耳其统治它的时候,周边是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等这些地方,所以不可能跟奥斯曼世界脱离。还有介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历史上历来受它们影响的属于东方世界的三个国家: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     因此中东外缘地区包括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苏丹(南苏丹已于2011年7月9日独立)、希腊、塞浦路斯、马耳他、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有15个国家。     “大中东”加起来一共是31个国家,其中23个国家人口的主要构成成分是穆斯林,有20个国家的语言主要是阿拉伯语,所以可以说阿拉伯语的国家差不多都在“大中东”,因此阿拉伯语、伊斯兰教是“大中东”的主要特征。     但是“大中东”之所以具有纷繁复杂的文化景象,就是因为有些国家又不仅是这样的景象,比如最近60多年来,以色列建国,犹太人重新建立起国家,造成“大中东”在历史政治上新的突破。还有几个国家主要以信仰基督教为主。再以埃及为例,埃及目前还有10%的基督教徒,而埃塞俄比亚和亚美尼亚教会建立的时间都要比罗马教会早。     中东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国家里面都有不同的宗教、民族、部落、阶级、语言、地域以及国家认同感的不同,所以每个中东人都有多重的身份。在中国人看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理解的。中国95%的人口是汉族,汉族之间只有方言的不同,并没有宗教、民族、文字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中华民族(主要是汉族)里面同质性非常高。法兰西民族和德意志民族的同质性也很高,日本、韩国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往往很难理解这些“大中东”国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认同,所以把它作为研究对象是非常困难的。             用历史解读硝烟            “大中东”是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区,是历史上不同文明冲突与交融最为显著的地区,也是当今世界各种矛盾集中表现的地区。     从古代到近代,比较强的帝国都曾经在这里建立商道,并且开始收税。因此富有的波斯帝国,在2500年前由大流士在今天的波斯湾东岸不太远的地方建立了首都。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灭了波斯帝国,然后继续征战到今天的印度河边上。统治埃及的希腊人托勒密家族的最后一个传人,也是埃及人最后一任皇后的克利欧佩特拉,嫁给了罗马大将安东尼,但是仍然亡国。此时在东方的是波斯的帕提亚帝国,领土一直延伸到伊拉克、叙利亚。     这些地方被占领的时候,罗马帝国真正进行管制。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帝国东部加设了一个新首都,叫做君士坦丁堡,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它是古希腊时代一个叫做拜占廷的小村,所以罗马帝国西部被北方蛮族灭亡后,罗马帝国的东部就成为后来历史学家所称的拜占廷帝国。东方此时是萨珊帝国,双方争斗了一两百年,结果两败俱伤。     相对说来中东地区发展比较晚的民族,就是阿拉伯民族,他们借用伊斯兰给他们新的力量,用伊斯兰统治和战斗的方法,很快把波斯、埃及这些古老国家都给消灭了。后来从蒙古高原一带兴起的突厥人慢慢向西迁移到了波斯地区,建立了塞尔柱帝国,之后又占领拜占廷帝国的地方。这引起了西欧的惊慌,从而使一部分基督徒开始十字军东征。     塞尔柱帝国被后来的另外一批东方入侵的人打败,那就是蒙古人。13世纪到14世纪是亚洲大陆交通最为通畅的时代,从亚德里亚海东岸直到朝鲜半岛都是相通的。在没有世界性海运之前,当时陆上交通是极为发达的。     近代统治这一地区的,是奥斯曼帝国。他们统治埃及和阿拉伯半岛是16世纪以后,但此前他们已经统治拜占廷帝国的地方长达200多年了。     还有波斯的萨法维王朝。奥斯曼人与波斯萨法维王朝有时候为了领土会进行斗争,比如说在今天伊朗北部有一个叫大不里士的地方,就被他们争来争去,几度易手。     后来英国、俄罗斯也进来了。法国进入了北非,1830年占领了阿尔及利亚,以至于“二战”后认为阿尔及利亚是自己的一个省,不肯让阿尔及利亚独立。最后,很晚才统一的意大利,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对大中东的一些地方进行统治,如利比亚。今天的索马里曾经是三个国家的殖民地,一个是法国区、一个是英国区、一个是意大利区。     “二战”以后美苏两国在这里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比如美国建立有巴格达公约。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后,跟阿拉伯连续打了四仗,阿拉伯四仗皆败,引起了他们的挫败感。十年之前“9?11”事件发生了,引起了美国和北约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直到今天还在打。     阿拉伯的民族主义是在欧洲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刺激下成长起来的,很多阿拉伯人期望着把阿拉伯民族统一起来,恢复他们往日的光荣、力量和影响力,所以无论是信基督教的阿拉伯人还是信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都对阿拉伯民族主义是予以支持的。其实很多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先声或者觉醒更早的人都是基督教徒。今天伊拉克和叙利亚都有复兴党,复兴党的早期领导人中有很多都是基督教徒;萨达姆的外交部长就是基督教徒。但今天的变局,反而让日后的伊拉克恐怕很难再有基督教徒出任外交部长了,无论将来谁掌权。     同时,由于伊斯兰教在8世纪至12世纪的时候很强,许多人还憧憬着他们往日的光辉,所以当受到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侵凌的时候,他们想到的就是恢复往日的光辉,伊斯兰各派都有这样的人。温和的想恢复伊斯兰社会的自尊和影响力,极端的人则认为凡是不符合《古兰经》的习惯,比如女人不戴头纱,都要根除。     近百年来,阿拉伯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及犹太复国主义激烈交锋;伊斯兰复兴运动、社会主义与民主思潮交相作用。最近的政治动荡既反映出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也有大国博弈的因素,更表现出各地人民冀求通过变革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     开罗胜利广场那么多人去的时候恐怕多数不是为了意识形态,多数人是认为最近30年、10多年来的日子越过越不容易,而权贵们的财富越来越集中。人们面临失业,失业就买不起房子,就不能结婚,而在伊斯兰世界普遍而言男女关系比较严谨,如果不结婚就很难有两性生活。一个正常的人到了一定年纪想要结婚或者有结婚生子的倾向而做不到的话,就会对统治他们多年的人存有反感。统治他们的人不只是穆巴拉克一个人,而是好多个。埃及正在写宪法,到底埃及的未来会怎么样,“阿拉伯之春”是走向春天还是冬天,需要时间的检验。             伊斯兰传统            苏丹在埃及的南部,19世纪末期英国和埃及名义上共同管理苏丹,当然是英国又管理埃及又管理苏丹,苏丹北部人虽然较黑,但说阿拉伯语,自认是阿拉伯人,南部人更黑,语言不同,许多人信仰基督教或是原始拜物教。今年7月9日苏丹就分成两个国家了,南苏丹算不算“大中东”我还不敢说。     很多人可能对中东或者“大中东”地区有误解,认为中东就是伊斯兰地区,这是不正确的。中东有7个基督教国家和1个犹太国家,如果不是这样中东的问题可能会减少很多。同时这个犹太国家是全部大中东最为发达的国家,那就是以色列,而以色列的位置又恰恰非常重要,怎么样也不能排除在中东之外。它境内虽然也有许多穆斯林,却怎么也不能说是伊斯兰国家。     但是23个国家毕竟主要人口是穆斯林。首先从历史来说,后来不管怎么变化,分了多少不同的政权,伊斯兰教从起源上看,大家认为所有穆斯林都是属于一个社区的,有一个首领,这个首领最早是穆罕默德,管理、教育、经济、军事一手抓,后来慢慢衍变有地区性的首领了,中亚一带出现了波斯人建立的萨曼王朝,但这些人还是不敢堂而皇之地说我是统治者,还不敢用自己的名义出货币,只僭用哈里发的名义。现在有些人希望恢复到当初在麦迪那,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直接统治的时代,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伊斯兰酋长国”。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就是在伊斯兰世界中政和教从来没有分离过。     中世纪的时候伊斯兰世界,经济、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和医学,绝对是领先全世界的。因此今天的穆斯林,尤其是学者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中有相当一段时间他们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比如代数,以及许多化学名词,都来自阿拉伯文。     传统上伊斯兰统治者都是专权的,权力一把抓,但在伊斯兰社会里面,很多统治者又是勤政的,会定期邀请子民入宫,倾听他们的要求,所以也有亲民的一面,不是说高高在上,很多年不上朝。依伊斯兰规定,每周五的中午大家要尽量去公共的地方去一起祈祷,这时候清真寺里都会有一个讲经者,讲经不光讲《古兰经》,而是把当时发生的事情结合在一起,因此许多统治者极力地贿赂或者控制这些在清真寺讲经的人。伊斯兰教里是没有教阶的,但能讲经的人影响很大,德黑兰大学每周五都有重要的讲经,对某某事进行教法裁定,这是伊斯兰社会中间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仍然如此。我在开罗就遇到过,把《古兰经》一段跟现在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讲(其实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礼拜中的讲经也很类似)。     伊斯兰的宗教仪式是绝对的一神教,对真主选定的先知是绝对崇尚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宗教的教理与仪式比较枯燥。因此,在伊斯兰社会里自然而然出现了一批人,他们寻求自己直接的宗教体验,想用祈祷、冥思这种方法跟真主接近,这些人叫苏菲。由于许多最近强盛的穆斯林政权都是由10世纪才开始进入伊斯兰世界的突厥语民族建立的,所以很多中亚的穆斯林保留了突厥民族里故有的萨满教的痕迹,比如跳大神一类的仪式。他们念的是《古兰经》,说的是真主的99个名字,但是却借用了突厥民族在草原上信仰的萨满教的仪式去高颂、低吟、舞蹈或冥思,就像出神一般,感觉跟真主结合了。尽管这些被严格的宗教学者谴责为异端,但这类宗教体验难以禁绝。所以在任何地方的不同的伊斯兰教派里都有苏菲教团。苏菲一般有一个能教导大家如何与真主合一的老师,这人就是所谓的“谢赫”或是“老头子”。苏菲教团在各个不同的伊斯兰社会里都有各自的力量,彼此之间他们是有联系的,在政治上往往看法一致,在社会生活里互相照应。     最后一点我想讲的是,有人认为伊斯兰是游牧者的宗教,其实不是的,它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但伊斯兰早期的信奉者都是工商业者,所以伊斯兰不反工商业者,但禁止高利贷。             发展的困局和民主之双刃剑            现在开始回到现代的世界。对现代世界的“大中东”国家,尤其是穆斯林国家来说,最近“阿拉伯之春”明显地显示出来,民主对它们来说是把双刃剑,对外界包括以色列和西方国家来说也都是双刃剑。     基本上来讲,中东伊斯兰国家政治制度比较落后,经济缺乏竞争力,它们的文化传统,包括光辉的文化传统,受到了挑战;这就使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环境非常动荡。     政治的落后就表现在“家天下”,比如最近下台的一些人个个都是“家天下”,子女都飞黄腾达,还有“子承父业”“克绍箕裘”的倾向,而一般人的日子却越过越差。同时部族的力量很强,国家政权的力量往往是靠部族的首领来协调。卡扎菲就是这样。有些人误以为多数的伊斯兰国家都是把伊斯兰教法当国法,其实并非如此,只有两个国家把教法当国法,就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据我的观察和阅读,他们虽然坚信这个教法,比如说男女在街上谈恋爱,手牵手,警察要禁止并要处罚,但是往往“刑不上大夫”,上层人物有出国的机会,如果到伦敦这样谈恋爱就没问题,而这也造成了一般老百姓心中的反感。     “家天下”又是有来历的,不是说这几个强人非要家天下,是因为在伊斯兰社会普遍把神权和父权混杂起来,转借过来。往往神权、父权是结合起来的,而军权则是体现神权的手段。     中东国家经济普遍缺乏竞争力,除了以色列以外其他都是发展中国家。有油的国家当然富有一些,但富有的国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脱离“单一经济”,就是不靠石油吃饭。有油的国家真正做事的工人都是外国人,社会分成五等,头等是皇族以及他们的亲信,西方大公司的技术人员和经理是二等,然后本地普通人是第三等,然后是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埃及等国家的工程师、教授等为第四等,第五等就是从事底层体力工作的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人等。到现在为止他们没有培养自己的人才,需要人就从外面引进,而没有油的国家更糟糕,有的如索马里,实在是穷得厉害。     最近这些年,“大中东”各国我几乎都去过,感觉这几十年来在全世界中,东亚的改变是最大的,而中国的改变尤其突出。东南亚国家诸如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改变也都很大。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巴西也都改变很多。可是在埃塞俄比亚、黎巴嫩、埃及这些地方改变不多。看到埃塞俄比亚今天的农村市场,说这是60年前的景象你也可能会信。还有吉布提,它独立以后法国还在那有几千驻军,海港也由迪拜承包,当政者没有把心用来真正建设他们的社会;法国驻军的花销,迪拜的租金,都不能让这个小国家的大多数人免于贫穷。     中东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挑战。我在埃及开罗大学待过一个月,当时的助理是一个英国文学硕士的女孩。有一天我问她,你有三种身份:埃及人、阿拉伯人和穆斯林,你觉得哪个身份最重要?她说当然是穆斯林最重要,相比穆斯林,埃及人的身份、阿拉伯人的身份都是次要的。这个女孩的选择表明纳赛尔时代所提倡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在今天的年轻人中已经不流行了。     中东女性的智力有待发挥。女权在穆斯林社会,看起来是个文化的问题,其实对于经济发展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50%的智力资源都受到限制,那这个社会的力量怎么能发挥出来呢?听说最近在也门以及其他地方的反政府示威中,有女的也参加了,还被男的骂,说你应该待在家里,跑来干嘛?这是男人的事。即使在西化的土耳其社会里面,清真寺祈祷的时候,也还是按照传统女人在一边;人不多的时候女人在后头,人多的话女人在外面。     此外,国际动荡使中东地区很不和平。以巴之间的“奥斯陆协议”等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巴勒斯坦第一次的“因提发达”(起义)刚刚过去,又来了第二次:2000年以色列的前总理沙龙去了一趟圆顶清真寺,又引起了第二次冲突,现在也没结束。     “9?11”更不用讲了。由于本?拉登的死亡,基地组织本身受到严重的打击,很难再起大作用,但会不会因此恐怖主义就少了,目前来看不见得。     没有“阿拉伯之春”,不把这些“家天下”的总统、国王拉下台的话,社会可能很难进展,政府改革可能很难进行。但是不是说把他们拉下来就能成功。今年是我们辛亥革命100周年,你想想把清朝推倒了,可宣统皇帝退位不久,袁世凯又想上去了。     叙利亚的反对派是很难达成协议的,因为他们每个派别都有不同的民族、宗教和阶级意识,这跟100年前的中国不一样,更难得多。所以“阿拉伯之春”我不敢抱以盲目的乐观,但应该说有很善良的愿望,希望他们能在“阿拉伯之春”里面慢慢地取得成绩,希望这是一个婴儿出生前的阵痛,而不是一个宿疾的痉挛。     现在穆巴拉克走了,老百姓要试一试他们的想法,许多人包括我个人在内坚信民主是潮流,坚信任何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应该有个比较好的政治制度,但是民主的表现形式却是各式各样的。民主最简单是人民可以选择和监督政府,但选举和监督政府的方式有所不同。目前的“大中东”国家里面,每个国家能够选择的方式不多,而且局限于它们的人口组成,它们既有的社会矛盾以及历史经验,会有很多的制约条件在那里。     就拿埃及来说,今后它的宪法会怎么样?埃及有一部分极端的人,最近烧基督教堂,当权的军方是反对的;但是民主没办法解决这个认同的问题。所以看“大中东”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民主一投票问题就解决了。现在美国也认识到了,伊拉克人在萨达姆的强权之下,什么都听他的,但他去了以后逊尼派和什叶派对立,而假如阿拉伯人都统一了,库尔德人又会不高兴而造反,所以民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基本的问题。     中东的人们一定是相信民主的,但是他们对谁先民主谁后民主也是要选择的。巴林人也起来反对政府的时候,就没看到北约在那里采取行动,反而是沙特阿拉伯派人帮巴林的国王把纷争平息了。所以未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很难说。     从以色列的角度看,现在能看到这些国家动乱对他们不是好事,增加了更多的不可测性。这些国家如果取得共识,而共识是说我们要帮助巴勒斯坦人真正建国,对以色列又不是好事。所以唯一的好事就是他们能够真正跟巴勒斯坦人谈判,以1967年的联合国的决议为基础作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协。             三条道路、两个选择、一点看法            最后我想讲一下“三条道路、两个选择、一点看法”。     “大中东”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改变的时机毕竟出现了。     整个“大中东”地区有三种不同的语言和民族存在,他们恰巧是大国家,惟有这三个国家的影响力能够作为其他国家的模范。第一个是伊朗模式,第二个是埃及模式,第三个是土耳其模式。     最近我坐飞机从德黑兰到北京,发现一些伊朗女士在飞机起飞后不久就进了洗手间,出来就变样了,头巾没了,口红也抹上了,有的还换上了一身裙子。所以我想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伊朗一般人最后还是要跟现代感拉近的。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无可置疑的中心。它有辉煌的古代历史与前伊斯兰文化,目前也还有大约10%的基督教人口,但是全部都用阿拉伯语。近60年,自从废止君主制之后,埃及一直由世俗化倾向较强的军人当政。今后埃及的走向肯定会影响其他阿拉伯国家。     今天的土耳其仍有很多人是相当虔诚的穆斯林,而且连续十年来三届政府都是温和的伊斯兰政党当选。在位已十年的总理埃尔多安早年曾经因为公开背诵一首诗,里面引用了《古兰经》的一段话,而被判坐监;因为自从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政治活动中引用古兰经是犯法的。现代的世俗化的土耳其还有个硬性规定,大学校园里以及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特别是军人,绝对不可以有宗教的表现,即不可以戴头巾。     穆斯林每年正式朝觐的最后一天要杀牛、杀羊,把肉分给穷人吃,现在还有很多人庆祝这个节日(即“古尔邦”),但他们的庆祝方法已经有所不同,你可以捐钱交给一个屠宰场杀,然后通过屠宰场把肉分给大家吃,只是保存了原意。因此可以看出,土耳其遵守伊斯兰教法已经有所改革了。还有人干脆把钱捐给一个基金会,基金会把钱用来周济贫困的人。     不管是哪个模式,伊朗模式、埃及模式,还是土耳其模式,被其他国家采取时都要解决两个困难,就是用什么方法得到民主?以及要不要世俗化?如何世俗化?     民主有很多概念,但实施的步伐是怎样的?议会制还是总统制、协商制,多党制还是一党制都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国家环境也有一定影响,比如在巴勒斯坦有两个组织,一个温和的法塔赫,一个宗教上和政治上比较激进的哈马斯。以色列原来比较愿意和法塔赫打交道,即使哈马斯在2006年赢得了选举,也得不到以色列和美国的承认。现在以色列又觉得法塔赫更麻烦,要进联合国,哈马斯可能还得不到这个号召力,所以又有了另外的看法。     在世俗化的问题上,许多人认为,天经地义穆斯林国家应该是把伊斯兰的教法当做他们的法律。但伊斯兰教法跟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不是能够完全符合呢?基督教曾经发生了马丁路德对天主教的改革,产生了几个派别。结果这个新教革命使欧洲社会没有脱离基督教的基本轨道,却脱离了中古世纪,促进了现代社会的成长。伊斯兰社会中的部分有识之士也希望见到他们自己的宗教改革,但将来会不会是这样呢?还很难说。     在目前的土耳其,特别是东部的安纳托利的小商人们很有经济活力,他们渐渐地脱离了很多穆斯林都有的宿命的想法,渐渐觉得真主是要的,但是自己努力帮助自己,真主可能会更帮忙,这就是天助自助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宗教的极端主义者对中世纪的伊斯兰传统很尊敬,希望重新恢复那时的情况,但从19世纪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欺凌,很多人也在强调如何在不违反伊斯兰基本教义的情况下创建一些新的方法进行现代化。19世纪末埃及的一个学者叫阿卜杜,他主张宗教可以跟科学合作,认为信仰可以和理性互补。假如将来伊斯兰世界通过土耳其也好,其他国家也好,能够找到一条既符合他们本身传统的基本原则,能够符合科学的先进性,又能够让社会比较容易进步、和谐安定,可以用坐下来谈话解决社会矛盾,也就是比较民主的办法,那么“阿拉伯之春”可能是真的春天开始了。     我觉得可以用中国“五四”时的一个口号,即“德先生、赛先生”。也就是说,如果伊斯兰加上科学加上民主,可能会创造出来一个良好的三结合,那么就可以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取得他们自己的人民和世界人民都为他们庆贺的结果。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现任北京大学叶氏鲁迅讲座教授;此文系由其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演讲整理而成,经本人确认。     来源:《财经》杂志    进入专题: 中东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讲坛 > 人文社科讲稿 > 国际关系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5642.html    

阅读更多

中国人还反美吗?

2001年九一一那天,我的一个台湾朋友在中国某二县城市的餐厅中。当世贸大楼倒塌的消息传来,他听到全餐厅欢呼起来。 欢呼的不只是那个餐厅中的中国人。 在九一一十週年那天,许多人在微博上公开反思,说十年前他们看到美国人被攻击的確有高兴的心情。毕竟从美国轰炸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到该年四月中美战机在南海上空相撞,当时中国国內反美情绪高张。 然而现在,许多人公开认为当时的幸灾乐祸是不对的。 九一一十週年,正是中国与世界改变最大的十年。那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渐地,世界开始谈「中国崛起」(或者他们自己说「和平崛起」),中国也积极在非洲与拉丁美洲进行各种商业投资与政治结盟;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09年世界经歷金融风暴,中国屹立不摇,世界热烈谈论著G2。「中国模式」成为中国国內与世界的关注焦点。 旧的霸权衰落,新的大国崛起,这十年应该是中国民族主义高张,並且与世界关係最紧张的歷史时刻。也的確,08年西方民间团体反奥运圣火,中国民眾抵制家乐福来反制,似乎將这个矛盾激烈地展现出来。徐友渔、资中筠等知名学者去年都为文提醒说,现在在中国出现了民族主义喧囂,甚至是民族主义加上民粹主义,非常危险。 如今环球时报和部分网路意见领袖当然依然坚定地吹著反西方的號角,例如在今年九一一次日,司马南就说,「昨天早上,911十周年的直播,我的、我们的发言,隨后被全媒体铺天盖地的美国仪式、美国眼泪、美国思考、美国立场……淹没了。美国心,已经植入中国大眾媒体,美国感情,已经通过右派链接普罗大眾……中国媒体的独立性在哪里?中国的立场、中国的精神在哪里? 」 但另一方面,正如在九一一十週年时许多人反省过去反美的態度,这种反西方民族主义的號召力已经大不如前。这主要是因为,恰恰从08年到现在,中国內部社会矛盾加剧,所以不只中国对世界不高兴,而是许多中国人对自己国家不高兴。 最明显的例子之一就是在今年九一一前夕,骆家辉来北京就任大使,美国副总统拜登则来吃了炸酱面,而他们的简朴对中国人民造成很大震撼。虽然民族主义人士和党媒仍试图批评他们,甚至说骆家辉的清廉作风是「美国新殖民主义」,但已经没多少人相信这种傻话。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主义的发展,一个关键的起点是六四以及苏联东欧巨变后,原来统治的意识型態出现真空,所以中共需要寻求民族主义来提供意识型態正当性並且凝聚民心。 第一炮是90年代初何新为文批评西方顛覆阴谋、要求加强爱国主义,但当时呼应者不算多,接著在知识界出现一股反西化思潮,引起广泛爭论。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的出版则让这个议题真正火了起来,並成为一股好生意,如该年年底出版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当时这个主要背景是95年李登辉访美,次年中共飞弹试射,美国派航空母舰经过台湾海峡。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关係出现如上的转变,中国成为越来越有自信的大国。在08年的奥运圣火事件之后,《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群又出版《中国不高兴》──可以看出前者语气是低姿態的,后者则是霸气凌人的──依然引起不少討论热潮,但面对的批评也比1996年更多。2010年,早期以自由派知识份子著称的作者摩罗出版《中国站起来》,煽动文化民族主义,说「西方,就是掠夺、奴役、阴谋和反人类;中国,就是正义、自立、文明和公心。」「未来时代,將会由中国人从政治上统一全人类。」这是中国民族主义论述的高潮了。但大部分人却高潮不起来,因为他们被生活所苦。 一如在《中国不高兴》后一本反击的书《中国谁在不高兴》所说,在这本代表中国表达「不高兴」的书中,看不到下岗工人不高兴,看不到失地农民不高兴,看不到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不高兴,看到的只是愤青们对中国没能称霸世界而不高兴。「这是玩了一个焦点大挪移的把戏,把老百姓的实际利益打掉了,换上虚幻的沙文主义来谈高兴不高兴」? 这確实是这几年的事实。 民族主义未必本质上是不好的,但其太容易成为官方动员民眾情绪来对抗外部,並且遮盖內部问题的工具。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对自己国家的批判,来让这个国家更好;爱国主义必须结合宪政主义和自由主义。 九一一的一週后,正好是九一八纪念日。媒体主编西门不暗在微博上开了中国抗日的玩笑,遭到不少网友严厉攻击。环球时报特別发文批评他说,「不难发现他所信奉的是一种主张去民族化的自由主义思想。这种与民族主义针锋相对思想,在中国已经有一批信徒,但大多数人仍然很难以接受。」 不过,环球时报可能不了解,他们这句话也可以换一种版本:「去自由主义化的民族主义,这种与自由主义爭锋相对的思想,在中国已经有一批信徒,但大多数人仍然很难接受。」 或许,这种人才是大多数。 (亚洲週刊专栏2011.10)   来源: 張鐵志 链接: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66197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51998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 喷嚏图卦 】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

阅读更多

张铁志 | 中国人还反美吗?

2011年10月22日 11:10:36 2001年九一一那天,我的一个台湾朋友在中国某二县城市的餐厅中。当世贸大楼倒塌的消息传来,他听到全餐厅欢呼起来。   欢呼的不只是那个餐厅中的中国人。     在九一一十週年那天,许多人在微博上公开反思,说十年前他们看到美国人被攻击的確有高兴的心情。毕竟从美国轰炸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到该年四月中美战机在南海上空相撞,当时中国国內反美情绪高张。   然而现在,许多人公开认为当时的幸灾乐祸是不对的。     九一一十週年,正是中国与世界改变最大的十年。那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渐地,世界开始谈「中国崛起」(或者他们自己说「和平崛起」),中国也积极在非洲与拉丁美洲进行各种商业投资与政治结盟;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09年世界经歷金融风暴,中国屹立不摇,世界热烈谈论著G2。「中国模式」成为中国国內与世界的关注焦点。     旧的霸权衰落,新的大国崛起,这十年应该是中国民族主义高张,並且与世界关係最紧张的歷史时刻。也的確,08年西方民间团体反奥运圣火,中国民眾抵制家乐福来反制,似乎將这个矛盾激烈地展现出来。徐友渔、资中筠等知名学者去年都为文提醒说,现在在中国出现了民族主义喧囂,甚至是民族主义加上民粹主义,非常危险。     如今环球时报和部分网路意见领袖当然依然坚定地吹著反西方的號角,例如在今年九一一次日,司马南就说,「昨天早上,911十周年的直播,我的、我们的发言,隨后被全媒体铺天盖地的美国仪式、美国眼泪、美国思考、美国立场……淹没了。美国心,已经植入中国大眾媒体,美国感情,已经通过右派链接普罗大眾……中国媒体的独立性在哪里?中国的立场、中国的精神在哪里? 」     但另一方面,正如在九一一十週年时许多人反省过去反美的態度,这种反西方民族主义的號召力已经大不如前。这主要是因为,恰恰从08年到现在,中国內部社会矛盾加剧,所以不只中国对世界不高兴,而是许多中国人对自己国家不高兴。     最明显的例子之一就是在今年九一一前夕,骆家辉来北京就任大使,美国副总统拜登则来吃了炸酱面,而他们的简朴对中国人民造成很大震撼。虽然民族主义人士和党媒仍试图批评他们,甚至说骆家辉的清廉作风是「美国新殖民主义」,但已经没多少人相信这种傻话。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主义的发展,一个关键的起点是八九年以及苏联东欧巨变后,原来统治的意识型態出现真空,所以中共需要寻求民族主义来提供意识型態正当性並且凝聚民心。   第一炮是90年代初何新为文批评西方顛覆阴谋、要求加强爱国主义,但当时呼应者不算多,接著在知识界出现一股反西化思潮,引起广泛爭论。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的出版则让这个议题真正火了起来,並成为一股好生意,如该年年底出版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当时这个主要背景是95年李登辉访美,次年中共飞弹试射,美国派航空母舰经过台湾海峡。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关係出现如上的转变,中国成为越来越有自信的大国。在08年的奥运圣火事件之后,《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群又出版《中国不高兴》──可以看出前者语气是低姿態的,后者则是霸气凌人的──依然引起不少討论热潮,但面对的批评也比1996年更多。2010年,早期以自由派知识份子著称的作者摩罗出版《中国站起来》,煽动文化民族主义,说「西方,就是掠夺、奴役、阴谋和反人类;中国,就是正义、自立、文明和公心。」「未来时代,將会由中国人从政治上统一全人类。」这是中国民族主义论述的高潮了。但大部分人却高潮不起来,因为他们被生活所苦。     一如在《中国不高兴》后一本反击的书《中国谁在不高兴》所说,在这本代表中国表达「不高兴」的书中,看不到下岗工人不高兴,看不到失地农民不高兴,看不到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不高兴,看到的只是愤青们对中国没能称霸世界而不高兴。「这是玩了一个焦点大挪移的把戏,把老百姓的实际利益打掉了,换上虚幻的沙文主义来谈高兴不高兴」?     这確实是这几年的事实。     民族主义未必本质上是不好的,但其太容易成为官方动员民眾情绪来对抗外部,並且遮盖內部问题的工具。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对自己国家的批判,来让这个国家更好;爱国主义必须结合宪政主义和自由主义。     九一一的一週后,正好是九一八纪念日。媒体主编西门不暗在微博上开了中国抗日的玩笑,遭到不少网友严厉攻击。环球时报特別发文批评他说,「不难发现他所信奉的是一种主张去民族化的自由主义思想。这种与民族主义针锋相对思想,在中国已经有一批信徒,但大多数人仍然很难以接受。」     不过,环球时报可能不了解,他们这句话也可以换一种版本:「去自由主义化的民族主义,这种与自由主义爭锋相对的思想,在中国已经有一批信徒,但大多数人仍然很难接受。」   或许,这种人才是大多数。       (亚洲週刊专栏2011.10) 上一篇: 从占领华尔街到占领台北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46)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