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纽约时报 | 艾未未访谈:他没什么好隐瞒的却总在注视之下

Sundance Selects 纪录片《艾未未:道歉你妹》(Ai Weiwei: Never Sorry)中的一个场景,该片拍摄的是这位艺术家在2008年到2011年这段时期的状态。 中国概念艺术家、雕塑家、摄影家和电影制作人 艾未未 的公司有个搞笑的名字——“发课设计公司”( Fake Design ),但是他所面临的挑战却是非常真实的。作为中国最为直言不讳的持不同政见者之一,他曾遭到拘留、逮捕和殴打,并且在实现中国宪法规定理应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时,经常遭到骚扰和审查。 《艾未未:道歉你妹》( Ai Weiwei: Never Sorry )这部纪录片由美国导演艾莉森·克雷曼( Alison Klayman )拍摄,它近距离审视了艾未未的艺术与政治活动,并展示出二者如何变得愈来愈难解难分。这部纪录片将于周一晚上在PBS电视台播出,作为“独立镜头”(Independent Lens)系列片的一部分(详见当地放映表),该片主要集中在2008到2011年这段时间。该片去年夏天发行后受到评论界的好评,还在圣丹斯等电影节上获奖。 艾未未现年55岁,是著名诗人艾青的儿子,但他成长期间,艾家政治上处于失势地位。“文化大革命”之后,他进了电影学院,后来又在纽约呆了10年。1993年他回到中国,很快成了先锋艺术运动的领袖。他被聘任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馆的设计顾问,但就在2008年,他与政府决裂,批评奥运会是“假笑”,并批评政府在四川大地震中的处理措施。 上周艾未未在北京的工作室内以英文接受了电话采访,谈了自己的艺术与政治活动,以及在纽约的岁月带给他的影响。下面是采访节选。 问: 《道歉你妹》在2011年结束,当时你刚刚结束81天的秘密监禁,被羁押在家中。那么你的现状如何呢? 答: 我现在应该说是个自由人了,但他们 从没归还我的护照 ,所以不能出国。在中国,我周围的环境宽松了很多,但我仍被密切监视着。如果我出门,仍然有人秘密监视我。 问: 在那部影片里,你去接近那些被派来尾随你的国家安全机关的盯梢者,试图和他们交谈。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 我一直都觉得我们没什么可隐瞒的,所以我希望他们知道这一点。一般来说,被尾随的人都会觉得受到威胁,感到很害怕。所以我总是说:“如果你想找我,我们可以坐下来谈谈。你们甚至可以来我的办公室,我会给你们一张桌子。你们可以看看我见了什么人,如果我出门旅行,我可以说你们是我的助手,所以不管我见到什么人,你们也能见到什么人。所以告诉你们老板,这是个好机会,可以好好观察一下这个被称为颠覆政权者的危险家伙。” 问: 类似这种对峙,以及你所做的其他各种事情,在西方被视为一种行为艺术。这个描述准确吗? 答: 我不想说这是一种行为艺术。这是一种表达,但不是设计好的表演。这很危险,很令人沮丧,是真实的生活。这是一种生存方式,是在向那些人表明你自己。因为你不想让他们觉得你被吓坏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这会让权力觉得自己强大无比,不可动摇。我想告诉做事的人或者年轻人:你们可以坚持自己的权利。 问: 所以在这样的时刻,你觉得自己主要是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政治活动家呢? 答: 这两个角色我都没有刻意去扮演,或者说没有刻意去想。我的生活非常丰富,由我自己主导,我有各种政治和社会关怀,还要搞很多所谓文化和艺术活动。它们彼此密不可分,这对我来说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就像你走路的同时还要呼吸,但你不一定非要注意到自己在呼吸。但当你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走路,比如说爬山的时候,你会注意到自己必须拼命呼吸才行。所以我的活动多少有点像这种情况。 问: 现在你的生活经常处于监视之下,为什么又让艾莉森·克雷曼拍这部片子呢?这不是更多的打扰吗? 答: 我觉得表现这种日常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人们想到中国,他们会觉得中国现在又强大又富裕。但他们必须知道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有多少牺牲。有太多悲惨的不公正事件发生了。这个党只是不去和你讨论和谈判这些问题。 所以这部影片非常重要,它向人展示了权力的存在。他们非常强大,但有时候也极度软弱,他们其实无法承受任何抵抗或质疑的态度。 问: 中国最近进行了 领导人的更替 ,你对共产党新的领导人有什么看法,他们会放松这样严密的控制吗? 答:我看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不管洗多少次牌,拿牌的还是同一只手。这就是他们的玩法。他们从不遵守规则,从不尊重他们自己的宪法。他们的权力从来不受到任何真正的限制。没有言论自由,没有司法系统的独立。一切还差得太远,他们要做任何改变都很困难。我对改变不抱任何希望。 问:在那部影片展示你是社交网络的积极使用者,既把它当做艺术工具也当成政治工具,你现在还能使用社交网络吗? 答:它是一个工具,但只在海外有效。中国的社交网络上,我的名字都是被禁止的。这太具有象征意义了。你可以看到整个世界都在努力建立快速的信息流,但在中国,他们还在努力设置各种限制,想让信息的传播慢下来,或者阻挠它,这样他们的年轻人成长中就永远不会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永远都不知道真正的挑战。我觉得他们设立国家网络防火墙,实际上是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力,牺牲了整个一代人的未来。 问:你提到个人与国家权力的关系这个话题。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你住在纽约那段时间就开始系统思考这个问题了。 答:是的,没错。我刚到纽约时,看到基本的社会公正是如何落实的,以及在很多情况下,又是怎样没能落实。我想了很多,我也参与过汤普金斯广场公园暴动( Tompkins Square Park riots )和艾滋示威游行,甚至还参加过反战游行。我经常说,我看过伊朗门事件(Iran-contra)听证会,每一分钟都没落下。所以我一直都对正义在每个具体实例中如何实现这个过程非常感兴趣。这对我一直有很大的吸引力。 问:在纽约的日子一直对你的创作有影响,那段时间是怎样把你塑造成一个艺术家的? 答:那段时间非常重要。它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明白艺术是怎样与现实生活,乃至我们的态度和生活方式发生关系。我觉得这些东西不应当分割开来。我觉得那些试图把艺术与现实割裂开的艺术我都不会真正感兴趣。这也是给我上了一课。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奧斯卡對對看

文 /李照興 奧斯卡九部最佳電影提名看了六部,發現若把幾部電影分作三對來看,每對題材有近似,可表現手法或反映的現象各異,相當有對比效果。有一端拍得很 old school,題旨宏偉敘事手法傳統,另一端則較走偏鋒,嘗試突破傳統,更反映這時代的多元價值及創作思維。大家不妨這樣對對碰來看:《獵殺本拉登》對《逃離德黑蘭》,《黑殺令》配《林肯》,當然還有《少年派》比《悲慘世界》。 《獵殺本拉登》對《逃離德黑蘭》,好看都在導演,分別是《拆彈雄心》的女導演和演員出身的賓艾弗,兩片的導演都不約而同用了美國外交危機作題材,創作人得知CIA 詳細的營救過程後設計出這個扮拍戲實救人,既荒誕又確有其事的橋段,可謂同時反映時代不同下,美國海外政治行動的不同透明度。因為伊朗人質事件以至美伊關係一直難拍,賓艾弗最後找到一個幽默的角度來處理這嚴肅的問題(美國人到現在還不能常開伊朗的玩笑),跟原來事件距離都有三十多年,奇在新意,但拍法規矩。 換轉拍追殺拉登行動,而且拍得逼真傳神,最後衝入巴基斯坦大宅的紅外線鏡頭,就完全像帶觀眾直達現場追緝。這當然也和這年頭的戰爭資訊透明有關,行動沒多久就被發現(最初在普通平民的 twitter中報出來),逼得白宮也要盡快公布細節。《獵殺本拉登》給我們看到的更多是高科技之戰,以及用了一個女特工角度來敘事,各種美國人虐囚場面出現,戰爭再沒百分百正義。 而再正經地談正義這普世價值還有人聽嗎?相比《林肯》我毫無疑問更投向《黑殺令》。同樣是以黑奴自由之戰作背景,在電影中重現議會政治與人權理想,《林肯》當然輕易得到美國精神頌揚,可是從拍攝手法來看,史匹堡也就只能這樣了。有可敬的故事與偉人事蹟,教課書式的一字一句,確是 old school典範。 反觀《黑殺令》則勝在節奏起伏,着迷黑人流行文化的塔倫天奴搗蛋地走進黑人世界,製造黑人超級英雄,這就比拍高貴白人坐在議會討論如何解放黑奴更進入黑人世界。當然,最佳演員方面,我也一定投向《黑殺令》的基斯托夫華薩(可惜卻不獲提名)而非翻生林肯丹尼爾路易斯。 至於最難比較的該是《少年派》對《悲慘世界》。除了都有孤星,可比什麼呢?重拍雨果的《悲慘世界》,無疑是再一次重申主流的歐陸西方人道價值人文精神。革命的追求,真理的追尋,有艱難但不會模糊。而相比起印度裔加拿大作家再加上華人導演的老虎與少年冒險故事,後者對真相的刻意模糊,對信仰以至存在的多重側面思考,則可說是後現代多元文化的體現:真理或真神都可以有好多,事實更為相對,生命更似圓圈,較為東方色彩。相比之下,雨果代表的是前現代時期的大文豪西方想法,直線思考,真理真相只有一個。總體而言,今年的各套熱門大戲,比去年戲碼可觀得多。個人遺憾是《雲圖》的缺席,這部很多人看不懂的長片,我也不太懂,但就莫名的被吸納進片中,重拾電影給觀眾的良好快感──它帶你進入另個估不到的世界:只感受,沒明白,也很high。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空間詮釋的聽覺藝術

文 /梁偉詩 上周,有超過 90年歷史的影音零售品牌 HMV債台高築,由管理人接管,面臨清盤。更有傳聞指,有零售業改革旗手之稱的 Hilco UK私募基金,將會買入 HMV的債務,讓HMV避過破產一劫。未知後事如何,但不少香港樂迷惟恐 HMV一類傳統影音零售業一夜倒閉,有的趕緊到門市光顧賑災,有的一面回顧小時候光顧 HMV的青葱歲月、一面哀悼實體唱片零售已走上不歸絕路。 記憶中首次踏足旗艦式巨型唱片店,大概是 90年代初,銅鑼灣突然出現一座名為 MEGA STORE的唱片大樓。沒錯,那真是一整幢把不同音樂分門別類的百貨公司。只記得當時的唱片架都特別大特別大,爵士一堆、藍調一隅,我便如同劉姥姥入大觀園。小女孩站在大唱片架前的渺小,震撼至今。 正如馬傑偉《酒吧工廠》所提及,當一名從農村初出城市的打工妹,走進超級市場看見種種洗髮水護髮素沖涼液整整齊齊排列,突然感到一種現代感的震撼和崇高。我初遇巨型唱片店的感知也大概如此──唱片店的社會使命,除了提供試聽、零售,還有啟蒙。 1994年,HMV進駐香港,反而沒讓我有太大記憶,只記得它的唱片標價都特別貴。最明智的消費方法,就是先去 HMV試聽、再去信和買碟。在網絡下載還沒成為青少年取得音樂的最便捷途徑時,我們「得到音樂」的經驗,往往就是如此迂迴曲折。後來,記得北京道 HMV是我最佳的等人勝地,早點去試聽,朋友遲到就多聽幾張唱片,不傷脾胃,曲線增值。因此,唱片店和圖書館其實同是要來閒逛、亂翻的,現在的網上下載歌曲方式,如同閉架式借書,沒有進過現場翻呀翻,在OPAC查到哪本在館便借哪本,快而準。當然,減去很多意外,也失去很多驚喜。 唱片店,原是一張唱片的縮影。我不能接受只上網下載某唱片的某首主打歌,那完全喪失了好好一張唱片,由唱片封面、唱片概念、文案到歌詞本子,都在在傳達創作意念的整體感。我知道香港的大型唱片,還有替客戶訂購黑膠碟服務、販售T-shirts、樂迷收藏品、一些不容易在網上下載的商品等。唱片店既是 Pop Culture的店舖,唱片店的意義,也是釋放着一種音樂氛圍、孕育着聽眾未來對音樂的看法,用空間詮釋着聽覺的藝術。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 | 莫言小说中的民间戏剧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擅长使用巧妙的比喻:辛辣,有时很粗俗,通常都令人难以预料。相较于把女人的乳房比喻成“成熟的芒果”几乎已经成了俗套,描述乳头“优雅地翘了起来,宛如刺猬之类的小兽噘起了秀丽的嘴巴”,就很引人入胜了。下火车的旅客就像“屎壳郎滚着宝贵的粪球”。肥腻的猪肉在一个人的胃里“像一窝快生下来的猪崽子一样翻腾”。 莫言将极为精彩的文学想象与农民精神结合起来,这为他的小说赋予了非常特殊的气质。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翻译极好地把握住了这种氛围。变成英文后读起来非常流畅,中文里特殊的地方并没有损失掉,但这里的中文绝非传统的古典中文,莫言的语言不是普通话,甚至也不是城市化的语言。他的小说中保留了来自山东农村土地的特质,他就是在那里的农家长大成人。 Yuko Shimizu Yan Bo/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莫言 《檀香刑》与《四十一炮》和他的大部分小说一样发生在农村,和他的家乡高密县很相似。关于《檀香刑》,他曾写道,与世故老练的读者相比,“也许,这部小说更适合在广场上由一个嗓音嘶哑的人来高声朗诵,在他的周围围绕着听众。”事实上,这部小说巧妙地使用了一种叫做“猫腔”的地方民间戏剧风格,它现在几乎已经失传。书中主要人物之一就是一个戏曲演员。猫腔的节奏、语言和叙事技巧天衣无缝地交织在全书之中,只有讲故事的大师才能做到这一点。“讲故事的艺术”确实是这两部小说的主题。 《四十一炮》的叙事者罗小通是一个有着恐怖成长经历的年轻男人,进入了道德败坏、弱肉强食的成人世界。莫言在后记中解释,罗是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的《铁皮鼓》(Tin Drum)中那个心理年龄不断成熟,身体却停止生长的小奥斯卡的反面。罗有成长的身体和孩子般的心智。他是那种聪明的傻瓜,中国版的好兵帅克,这样的人物经常出现在莫言的小说里。当罗望着父亲的情妇“野骡子姑姑”时,他感觉“自己仿佛还是个七八岁的孩子”,然而“我心中一阵阵的激动和双腿间的东西不时地昂头告诉我:你已经不是那个孩子了”。罗通过观察成年人,认识到性爱会把人们引向非常黑暗的地方。所以他宁愿保持某种程度上的天真无知。但是,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在一个道德败坏的世界中,成长的痛苦变得令人无法忍受,天真在极度暴力的行为中土崩瓦解。“炮”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罗用来把成人世界炸成碎片的日本军队迫击炮;此外也有吹牛,讲故事的意思,在北京俗语中甚至有性的含义。 罗把自己童年的奇异故事讲给一个居住在衰败寺庙里的和尚听,这座庙是用来祭祀好色的马通神的。贪婪、淫荡、滥用权力,这便是罗眼中世界的主要特点。全书中最贪婪、最好色也最有权力的人物是他的恩主,一个名叫老兰的男人,此人是地主的后代,和罗的母亲睡过觉。他利用人性的贪婪,垄断了这个以屠宰动物为业的村庄中的肉类加工行业。 在这个饕餮肉食的奇幻世界里,甚至有肉神庙和肉食节。对肉食的贪婪并不会受到谴责(对性欲的贪婪也不会);这是曾经长久忍饥挨饿的人的自然反应,是紧随饥荒历史而来的怪诞放纵——莫言出生之后没几年,毛主席可怕的大跃进便给中国农村人口带来了饥馑。 罗是一个肉食者,对于老兰的企业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资产。他对食物的胃口无穷无尽,是食肉比赛的冠军。罗热爱肉食,肉食也爱他,甚至到了对他说话的程度。他是中国最棒的食肉艺术家。食色与权力在罗奇幻的故事中紧密相连,在莫言的所有小说中都是如此,也包括《红高粱》,它曾被张艺谋改编为广受赞誉的电影。《檀香刑》也是如此,我认为它比《四十一炮》更加精彩。 放纵食欲与性欲是主张个人自由的一种方式。令一门艺术变得完美则是另一回事,甚至连食肉这样的艺术也是如此。《檀香刑》中的两个艺术家是戏曲演员孙丙和他的行刑者赵甲,赵甲的儿子娶了孙丙的女儿。赵是他这个行业内的大师,擅长用一千刀将人慢慢凌迟致死的天才,是用檀香刑将人处死的伟大艺术家,这种檀香刑可以让受刑者被钉在檀香木桩上活5天后才死。 孙丙被判处以这种痛苦的方式处死,因为他在1901年参加了摧枯拉朽的义和拳运动,袭击了德国士兵。孙丙是一个有英雄气概的地方爱国者,他憎恨那些傲慢的外国人,他们在他的家乡趾高气扬,他们修建的铁路会永远破坏这里的生活方式。和许多农民起义的故事一样,莫言对义和拳与外国鬼子作战的重新描述是反现代的。对传统的忠诚是莫言农民气质的一部分,但是对于过去,他并不多愁善感。 猫腔在小说中象征着中国传统,但是这种“欧洲人无法想象”的酷刑艺术也同样是中国传统。用《檀香刑》中一个叙事者的话来说,中国的死刑就像舞台表演一样“由刽子手与他的犯人共同出演”。在小说末尾,孙丙唱起了自己最后一段花腔,把口水吐在木桩上,这两种戏剧相遇了。追随他的演员们在刑场上演了一出戏,以此向他们的大师致敬,反抗德国士兵与汉奸。剧团被外国人的子弹毁灭了,孙丙死了,一个有同情心的中国官员不忍再看到他受苦,一刀捅在他的胸口上杀死了他。全书最后一句话是:“戏……演完了……” 总之,没有艺术、神话、故事和想象力,生活就不值得生活。而这带我们进入了莫言的政治世界。他一直因没有在政治上更加直言不讳而受到广泛的品评。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称他为“一个体制下的懦夫”。而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赫塔·穆勒( Herta Müller) 则说,授奖给莫言是“一场灾难”。 莫言当然不是持不同政见者,甚至也可以被指责为懦弱。他本可以使用自己的特权,更强硬地为刘晓波说话——刘是一位勇敢的文学评论家,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就因为在中国宣扬民主而被监禁。此外莫言在斯德哥尔摩为审查制度辩护,这对于一个如此重视讲故事的自由的作家来说显得很奇怪,更不必说是一种懦弱的行为。 事实上,他拒绝发言几乎成了一种原则。他说过,自己的笔名“莫言”意思就是“别说话”。起这个笔名是因为父母警告他说太多可能会惹麻烦。他在《四十一炮》的后记中写道:“我向来以没有思想为荣,尤其是在写小说的时候。” 莫言确实有一些强烈的观点。他犀利讽刺的对象很明确:现代中国粗俗的拜金主义、贪污腐败的政府官员、滥用政治权利、与外国侵略者勾结的中国人那种卑劣的机会主义。但是这些都是相对轻松的目标。党的领导人一直都在公开指责腐败和拜金主义。共产党宣传中也有这样一个原则:只有党能抵抗外国侵略者。 也许莫言真的和现在的共产党体制很合拍。也许他只是想平安无事而已。但他小说中的政治观点也是他农民气质的反映。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所有的政治都只限于本土,特别是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就更是如此。天高皇帝远。国家大事不是农民关心的问题。桌上的食物、土地的丰饶、性爱与远离灾祸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有必要,可以对掌权者让步,管他们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这种狭隘的观点有它的优势。莫言把视野集中在人类的欲望之上,也包括那些最黑暗的欲望,这样便可以比政治评论更加深刻。和他所赞美的那些流浪艺人、弄臣以及在广场上讲故事的人们一样,莫言也可以为他的国家描绘一幅准确得令人惊讶的印象画。虽然很扭曲,但也极度真实。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和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Mikhail Bulgakov)与捷克大师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一样,属于极权社会中极为重要的幻想主义传统。 要求莫言也成为持不同政见者,用一句荷兰谚语来说无异于“想从青蛙身上拔毛”,而且也是不公平的。评判一个小说家的标准应当是其文学价值,而不是他或她的政见,但诺贝尔委员会并没有一直坚持这个原则。这一次,我想他们是遵循了这个标准。如果莫言能更加勇敢一点当然很好,但他为我们贡献了一些优秀的故事,这也就够了。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波德萊爾的詩還有什麼用?

文/凌越(詩人、書評人) 《鏡中的憂鬱》是一本小書,如果剔除譯者「漫長」的序言——裏面有大段大段生吞活剝般的引用——和書末所附的斯塔羅賓斯基兩篇著名的文章《波佩的面紗》、《批評的關係》,這本「關於波德萊爾的三篇闡釋」不過是幾萬字的小冊子而已。相對於《惡之花》雄心勃勃的抱負,這幾萬字顯得過於纖細了。斯塔羅賓斯基在前言裏也坦承:「這些文本是不完全的,是部分的……未曾對波德萊爾的憂鬱之表現的全局提供一個分析。」但是他也不忘為自己辯護:「危險在於迷失道路於大量的材料中。因此,必須劃出一條道路,放棄附屬的小路。」 對於本書,這條道路就是考察憂鬱和反映之間的微妙又詩意的聯繫。因為這個主題,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斯塔羅賓斯基選擇討論的波德萊爾詩作通常並不是被後世批評家廣泛讚譽的那些詩作,所有被選的詩作都和斯塔羅賓斯基關注的核心姿態——低垂的頭、朝着鏡子的觀看、憂鬱的沉思有關。 可以說讀完了《波佩的面紗》,你才可能更好地去理解《鏡中的憂鬱》。前者是斯塔羅賓斯基批評觀念綱領性文本,無疑寫得更為出色。在文中斯塔羅賓斯基以淫蕩著稱的古羅馬美女波佩總是蒙着面紗為隱喻,探討了遮掩和不在場之間所醞釀的奇特力量,並且將批評家的批評活動纖毫畢露地呈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斯塔羅賓斯基終於將批評上升到詩的高度,至少我們從中可以發現批評的敏感和詩的敏感其實是一回事。也許是波德萊爾強大的詩篇覆蓋了斯塔羅賓斯基絞盡腦汁的思辨,波德萊爾詩作的自在、直接的魅力,使斯塔羅賓斯基努力的思辨變得沉悶,偶然的閃光也在黑夜幕布的襯托下漸趨沉寂。 《波佩的面紗》比《鏡中的憂鬱》早問世二十多年,但兩者之間依然有清晰的承繼脈絡。在《波佩的面紗》裏斯塔羅賓斯基花了大量篇幅描述對於凝視的「凝視」:「凝視具有一種躍躍欲試的力量,它不滿足於已經給予它的東西,它等待着運動中的形式的靜止,朝着休息中的面容的最輕微的顫動衝上去,它要求貼近面具後面的面孔。」雖然斯塔羅賓斯基承認「看是一種危險的行為」,但他也意識到「凝視保證了我們的意識在我們身體所佔據的地方之外有一條出路」。他對凝視的深入思考衍生出許多有意思的觀念,批評活動也被囊括其中,甚至以「凝視」的名義,將批評抽絲剝繭,還原出最本質的面目。二十年過去了,斯塔羅賓斯基依然在「凝視」,只是在他視線的前方加了一面鏡子,所有的思考都因為這面鏡子變得更加複雜——鏡子的反射充滿自省的意味,激情亦在這一過程遭到抑製而變身為反諷——斯塔羅賓斯基不得不以波德萊爾的詩句作為中介予以闡明。 看起來,沒有比波德萊爾的詩句更合適的批評中介了,他的詩句情感充沛而複雜,正好對應着斯塔羅賓斯基在思之漩渦裏的掙扎——如果不能說是沉淪的話。他選取的波德萊爾詩句並不巧合地都含有「鏡子」的意象。波德萊爾對於鏡子意象的痴迷終於以一種肅穆的注視改變了憂鬱,反諷逐漸浮出水面,成為詩人隱藏羞於示人的痛苦的絕佳障眼法。反諷在現代性的照耀下幾乎所向披靡,因瘋狂的噬咬的嘴臉而具有一副禽獸的面貌。作為批評家,斯塔羅賓斯基關注鏡子的原因和詩人們稍有差異,他早就以注視所蘊含的多重意義來闡述批評的特點。對批評家來說,所評對象(詩人、小說家)也是一面反射着批評家的鏡子,而且因為其中裹挾着所評作品的顏色和氣息,這束幽暗的反射之光變得格外朦朧,如同波佩的面紗輕柔又邪惡地披拂在脆弱的鏡面上。鏡子的效果專橫而虛無,它接受又探尋,將所有疑問毫不猶豫地回擲給我們。作品終將會擺脫掉糾纏在自己身上的注視之網,顯出自身熱情的面貌,而批評家也會主動將自己拋出去的魚餌收回,批評家將贏得自己。正是在此意義上,斯塔羅賓斯基的名言會再次被確認:「注視,為了你被注視。」 《鏡中的憂鬱》 讓·斯塔羅賓斯基(J.Starobinsky) 著 郭宏安 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2012年 9月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