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

爱思想 | 戴建业:瞧,这世道(十五)!

戴建业:瞧,这世道(十五)! 进入专题 : 微博 韩方之争    ● 戴建业 ( 进入专栏 )       《瞧,这世道》之十五仍然是方韩之争专辑,我觉得这场争论已经接近尾声——这倒不是人们对它已经疲倦,而是事情已经真相大白。这场争论持续的时间之长,参与的人数之多,为近二三十年来所罕见。打从争论的开始我就说过:“这场争论不仅具有社会学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文学史的学术意义。”这场争论戳穿了纸糊的偶像,让人们更清楚地明白当今的中国,商店里既有许多假货,社会上更有许多假人;“名牌”既可能被人山寨,名人更可能出自包装;舞台上的歌声可能是歌手假唱,电影中的要人也可以另有替身,天才作家更可能由人代笔;穷苦百姓的一生都在“被幸福”,文坛混混为什么不能“被天才”——谁说这不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拍案惊奇!     一张开口便走腔走调,一谈到自己作品便两眼茫然,一谈文学创作便不知所云,却敢于宣称“自己就是文学史”,敢于臭骂“文坛是个屁”,谁说这样的人不是“天才作家”?这种“天才作家”的崇拜者谁说不是“天才粉丝”?     韩寒这位《时代周刊》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名人,大陆的“公知”言之凿凿地认定,当代中国所有知识分子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韩寒,而台湾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韩寒是何方神圣。不知道这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悲哀,还是当代中国的公知们悲哀,抑或是当代所有中国人都悲哀!     最近由于在台湾课程比较重,无暇再去关注方韩之争,我将散落在微博上关于方韩之争的文字连缀起来,既是敝帚自珍,也是打扫战场。     对于方韩之争衍生的问题,我将另写一组系列文章。          (一)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没有耻感的国家,我们笑翻了自己,恶心死了全世界;中国还是世界上奇迹最多的国家,每隔几年就会人造一尊偶像,让神州大放光明,让世界堕入黑暗。     @张勇_: 中国不愧是世界上最有幽默感的国家,中国人的存在,至少可以让全世界天天可以听笑话。我们恶心死自己,娱乐全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一定要存在。     @头条博客: 【@易中天:韩寒的新衣】喜欢和不喜欢韩寒《谈革命》、《说民主》的,其实有不少人是没看懂。指责韩寒“读书少,学术差,不专业”,是很无聊的。你读书多,学术好,非常专业,咋说不出韩寒这样有分量的话?他的新衣就是什么都不穿,坦然裸露出自己的真实。当然,也就他能这样……http://t.cn/SIFBp8          (二)“方舟子值得尊敬”,但又“不宜效法”——看来,我们只能去效法那些被人鄙视的坏蛋了;“韩寒应该呵护”,可是“不必同情”——如果连“同情”就大可“不必”,“应该呵护”又从何说起呢?你知道易中天在说什么吗?如果天下的“公知”都像易中天先生这样说话,十三亿中国人都要去上猜谜学习班。     @易中天: 所以,方舟子值得尊敬,不宜效法。韩寒应该呵护,不必同情。出来混,是要还的,何况他这回的表现还那么差。这个烂摊子,当然得他自己收拾。而且,如果事实证明他确实有人代笔,那就更得他自己埋单。包括他过去的张狂、草率、漫不经心和花拳绣腿,其实都已付出代价。          (三)如果“值得尊敬”的人“不宜效法”,难道要去效法那些让人作呕的坏蛋?如果连“同情”就大可“不必”,我们又什么“应该呵护”他呢?这是一种只有外星人才会明白的玄妙“逻辑”,这是一种只有中国人才能运用自如的圆滑世故——六七十高龄的易中天先生,您老何必如此呢?     @易中天: 所以,方舟子值得尊敬,不宜效法。韩寒应该呵护,不必同情。出来混,是要还的,何况他这回的表现还那么差。这个烂摊子,当然得他自己收拾。而且,如果事实证明他确实有人代笔,那就更得他自己埋单。包括他过去的张狂、草率、漫不经心和花拳绣腿,其实都已付出代价。          (四)这是真话?假话?人话?鬼话?废话?昏话?读者在其中随便选哪一个都不会有错;这是在拍韩寒的马屁?拍方舟子的马屁?还是在拍当局的马屁?只有易中天先生才会有这种“一箭三雕”的绝技。不妨戏仿易先生造句:有韩寒和方舟子的社会“是可爱的”,有易中天的社会“更是可爱的”!     @易中天: 一个有韩寒的社会是可爱的,一个有方舟子的社会也是可爱的。一个既有韩寒也有方舟子的社会,更是可爱的。如果方舟子和韩寒在这场论争中,能够作为公众人物,引导大家走向理性,那就是无比可爱的。这些话,是我在2月7日说的。那时,还没写《我看方韩之争》,也还没人质疑我。这一点,恭请批评者注意。          (五)满脸皱纹的易中天先生,给满脸油脂的韩寒天才拍马屁,易老为我们精彩地演示了什么叫“肉麻”。     @吴稼祥: 有人搞不清楚才华与浮华的区别。@洪晃ilook: 我是完全同意韩寒的观点的,但是?18个胆,也不敢说得这么透彻,也没这才华。     @头条博客: 【@易中天:韩寒的新衣】喜欢和不喜欢韩寒《谈革命》、《说民主》的,其实有不少人是没看懂。指责韩寒“读书少,学术差,不专业”,是很无聊的。你读书多,学术好,非常专业,咋说不出韩寒这样有分量的话?他的新衣就是什么都不穿,坦然裸露出自己的真实。当然,也就他能这样……http://t.cn/SIFBp8          (六)方韩之争本来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文化事件,某些人想把它搅和成了一场社会闹剧;本来是一次有意义的质疑活动,某些人想把它变成一场乌黑战争。     @肖鹰_Tsinghua: [肖鹰修订: 绝不会签署《关于刘菊花硕士论文涉嫌抄袭问题的公开信》,http://t.cn/zO5b0Ef ]// @方舟子 @阎延文 @仙人指路010@刘仰 @笑蜀 @莱茵兰 @彭晓芸 @三思柯南 @虚逐子 @不加v @染香 @薛涌微博 @刘仰 @刘戈 @石述思 @吴稼祥 @北京崔卫平 @上海赵长天 @戴建业微博          (七)西方一位作家说: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朋友,但一定要精心挑选自己的敌人。过去我一直将它当作一句俏皮话,方韩之争才让我明白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方舟子即使想要质疑别人,也应该质疑一位像模像样的对手,否则别人会指责他是在欺负弱者。     @人性观察员 : 对@方舟子 说:看韩寒这傻子和嫖客样!其他两个人都是希望成为优秀的作家,韩寒则。。。呵呵!12分23秒,“我觉得一个写东西的人。。。要经历无数的女人”“你说什么我忘了”草包一个。http://t.cn/zO5N6xJ      进入 戴建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微博 韩方之争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244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阅读更多

徐贲 | 公共辩论中的“纳粹法则”和“红黑法则”

公共辩论中的 “ 纳粹法则 ” 和“红黑法则” 徐 贲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用坏的字眼将对手妖魔化,有的会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运用非人化、低等动物或妖魔鬼怪的比喻,但有的则与一个特定环境中被公认为特 别邪恶、丑陋、肮脏、危险的事物或观念有关。一个社会文化环境中被视为光荣、美好的事物,在另一个不同的环境中则可能成为妖魔化的说法,这在政治妖魔化中 尤其常见。 2012 年 4 月 10 日,美国共和党议员韦斯特( Allen West )在佛罗里达的一个市政会议上说,美国国会中有 78 到 81 人是共产党成员,引起哗然。 2011 年他就曾在电视上攻击奥巴马是一个“低层次的社会主义煽动者”,惯用“马克思主义的蛊惑言辞”,表现出“第三世界独裁者的傲慢”。韦斯特所使用的就是政治妖魔化的手段。 在美国,对自由派人士最极端的指责便是称他为“共产党”或“马克思主义者”。韦斯特的指责本不是公共辩论,因为他并没有提出那几十个国会议员是“共产党”或奥巴马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证据。因此,美国记者诺曼( Bob Norman )批评韦斯特,说他是在用吓唬小孩的“怪物玩具” (bogeyman) ,玩恐吓公众的把戏。诺曼说,尽管可以找到许多证据来把韦斯特称为一个“法西斯”,但如此一来,就会也犯下类似的政治妖魔化错误,这会与韦斯特使用“共产党”、“社会主义”的怪物玩具没有什么两样。 诺曼在使用“法西斯”一词时表现得特别小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在美国,对互联网和公开政治对立有所了解的公众,许多都知道 “ 戈德温法则 ” ( Godwin’s Law )。这个法则是由美国知名律师迈克 · 戈德温( Mike Godwin )在 1990 年提出的,先是用于网上的在线辩论,现在也用于一般的政治辩论,指的是,当一个对立的讨论不断延展时,参与者用纳粹或希特勒来类比对方的概率会趋于 1 ,也就是 100% ,简直没有例外。 在美国的政治对立中, “ 戈德温法则 ” 似乎并不只是朝一个方向延展,必定趋向“纳粹类比”(或法西斯),而是也可能朝另一个方向延展,最终趋向“共产党类比”(或马克思主义)。这两种趋向看似相反,其实都是极端性质的类比。 戈德温所说的“纳粹类比”是一个在公共话语或文化意义中起作用的语义“基因”( meme ) , “一个基因也就是一种想法,它在人的头脑中所起的作用,与基因或病毒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一个有传染性的想法(可称其为‘病毒基因’)可能在头脑与头脑之间传染,就像病毒在身体之间传染一样”。而且,“一旦某个语义基因传染开来,它还可能成为形成一整套想法的核心 ” 。 戈德温把“纳粹类比”基因当作一个与公共话语健康有关的问题提出来,其关键不在于辩论时是否可以提到纳粹、法西斯或希特勒。在涉及人类屠杀、暴力残害、集体 洗脑的统治问题时必须使用这类字词,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如果随便把这类字词作为政治标签,用来抹黑对方,简单粗暴地给对方定性,那就不仅会把纳粹罪行 琐屑化,而且还会使辩论再也无法继续下去。 因此,这样的语义基因是有害的,戈德温对此提出的问题是,“当有害、不实的基因弥散时,我们该不该努力用反基因将之驱逐呢?我们是不是有责任保护我们的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呢?” 胡泳在《中国式辩论中的 “ 文革法则 ” 》一文中指出,中国式辩论中有一种类似于“纳粹法则”的 “ 文革法则 ” ,例如,方舟子和韩寒之战(包括他们的“粉丝”之战)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双方都以 “ 文革余孽 ” 的标签相互指责。运用这一标签的还包括了知名的学者和教授。不仅是方韩之战,“中国任何形式的公共讨论,都会出现对立者互指文革余孽的奇观”。中国式辩论的 “ 文革法则 ” 现象固然存在,但与“纳粹法则”毕竟不同。在美国,对于纳粹和希特勒的反感,用人神共愤这四个字来形容,应该不算夸张。“纳粹类比”之所以能够在美国成为一种被滥用并污染信息环境的语义基因,是因为纳粹被揭露得太彻底了,以至成为一些人不动脑筋就随意使用的现成字眼和空洞符号。 然而,人们今天对于“文革”还远没有形成像纳粹极权或希特勒那样的共识。公然赞美或怀念“文革”的还大有人在。由于现实中还存在着关于“文革”正确、必要或 管用的神话,在公共辩论中,如果能够经常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作论理证据,提一提“文革”,提醒一下“文革”是一个多么极端疯狂的时代,发生过哪些极端疯狂 的事情,未必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反倒是另外一些有害的语义基因更值得我们关注,红与黑的对立便是其一。一切与“红”有关的,自动成为好事,一切好事也都能用“红”来标志——红心、红歌、红 色传统、红色后代、红色接班人、红色江山。相反,几乎所有的坏事都能用“黑”来标志——黑帮、(政治)黑线、打黑、黑窝、黑心肠、黑五类或黑七类。比起 “西狗”、“五毛”这类明显的骂语,红与黑是更深藏在中国人思维方式中的有害语义基因。红与黑是一种思想短路,时刻在削弱和瓦解人们对错、敌我和是非的真 实观念,像病毒一样侵害着人们的信息和社会环境。它总是朝一个极端的方向延展,不是红便是黑,红黑必然对立。一旦公共话语被套上红、黑两色,对话旋即变为战斗,任何的理性辩论都被终止,再也无法进行下去。  

阅读更多

猛禽 | [一周八卦]2012-04-22

南方周末 – A的“悲剧”——假如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原版”通过…… 2012-04-20 : 法律, 版权, 著作权法 这就是兲朝的狗屎法律 撕扇记:美言不信的蒋勋 -上海书评-东方早报网 2012-04-19 : 蒋勋, 写作, 忽悠 读了《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我觉得中古的几位大诗人,陶渊明,李白,王维,白居易,都会出来找蒋勋拼命。我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不严谨的写作,比所有的“戏说”和“大话”都强,几乎算得上“穿越”了。如果说这是中文世界的三聚氰胺或者塑化剂,不算是过于严厉的指控吧? 出来混,迟早要穿帮的…… 大非_曾顾曲_新浪博客 2012-04-19 : 韩寒, 方舟子, 有罪推定 我看不见冯唐提出的“文学上的金线”,但得益于幼时所受的无妄冤屈,能看见人性上的金线,也即是母亲从小谆谆教导的:与人为善,不妄猜疑。反之,则为“大非”。 方教主就是大SB 莫须有与想当然_守门老鹤_新浪博客 2012-04-19 : 法律, 文明, 抄袭 “如果你不能查出你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 [转]你应该知道的中国版泰坦尼克,1999年烟台大舜号海难 草榴社區 – powered by phpwind.net 2012-04-19 : 海难, 大舜号, 烟台, 解放军 中国也发生过这样的海难,304名乘员中死亡282人。22位生还者全部是年轻力壮者,其中7名为船员,一位海军军官,一位人民警察。只有一名26岁的女性生还,没有老人和儿童获救。这才是现实,永远比艺术加工过的影视作品更能震撼人心。 艹榴是中国媒体的良心。。。 地狱到底有几层?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2012-04-18 : 历史, 人物, 李思怡 旧事重提……你会发现这个国家还是老样子…… 个人信息泄露形成黑色产业链 几乎人人“裸奔”–社会–人民网 2012-04-17 : 法律, 安全, 隐私 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江锴表示,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个人信息保护法》初稿已出台多年,但至今没有面世。虽然2009年《刑法》将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入罪,《民法通则》中也有关于个人隐私的条款,但这些规定零散、抽象,现实中普遍缺乏可操作性。 法律顶个球 亚马逊CEO贝索斯:出版服务令作者从中受益 – 趋势观察 – 数字出版 – 大佳网 – 中国数字出版门户 2012-04-17 : 电子书, amazon, 出版, 亚马逊 传统出版业和图书流通业将会有一大批人失业…… 南方周末 – 中国留学生只身探访亚马孙 2012-04-17 : 中国, 投资, 南美 “海外中资企业的真实形象,被误读,还是被遮蔽?” “一位中国留学生,两度只身深入南美洲腹地,探寻中资企业在那里的开发痕迹,遍访当地政府官员、民间人士,发现了另一个你或许陌生的“中国脸谱”,这些观察未必足够客观,但也不会偏颇得不值一提,他还试图给出善意的解决药方。” 中文独立媒体「文摘」: 艾未未:中国政府的审查永远打败不了互联网 2012-04-16 : 中国, 审查, 互联网, 控制 但是他们必须认识到,从长远来看,他们是不可能完全控制住互联网的,除非把它整个关闭了,但其后果又是他们无法承受的。互联网是无法控制的。如果互联网是无法控制的,那么自由将最终获胜。事情就这么简单。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 平谷观桃花看到的人性丑恶一幕,没看到最终结果,哪位看到了?给解个惑! – 汽车论坛 – 色影无忌 – 2012-04-16 : 安全, 素质, 狗 素质,注意你们的素质 医患大战之一–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病_阿鼠_新浪博客 2012-04-16 : 政府, 医院, 医患, 医改 不可否认的确存在医德不好的医生,但从全局来看,的确是政府的原因为主。 买卖宝:神秘的移动电商 – 资讯- 派代网 – 电子商务入口 2012-04-14 : 经济, 政治, 城乡二元 民工、保安、军人以及路边餐馆的服务员,这些长期无法接触电脑从而无法体验网购的‘三低人群’(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利用手中仅有的一部手机,把自己和这个时代最新的消费潮流联系在一起。 我早就说过,这才是光鲜表面下真正的中国。他们钱不多,但是人多。这不止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智慧的泡沫—-反智论的思维迷宫术 | 哈佛商业评论网 2012-04-14 : 反智, 智慧 1、公开宣扬知识无用、逻辑归宿是反智的各种思想,即各种精妙的反智论逻辑,是中国社会的真正敌人。 2、中国社会最令人错愕的文化现象:反智论的最精妙表述,恰恰是掌握了权力、资本、话语权的“前知识分子”发动的反戈一击。 3、唯一真理的信仰或期望,是反智逻辑的根源;反智是唯一真理信仰的归宿。 4、反智论逻辑的死穴在其不经意实际错误的起点:知识不等于智慧。 5、中国精神缺少的,是超越个体经验观念之外的“精神的逻辑”,即波普尔倡导的客观知识的增长与进化论逻辑。      6、知识论的逻辑,是人类思想进化的逻辑。 7、认同并建设知识的内在独立性,人类思想的自由性才得到真正的“解放”。 供批判。能把并不复杂的问题说得这么长篇大论让人找不到重点也很不容易啊 更多八卦请看《 8周刊[第223期] 》

阅读更多

蒋方舟:中国作家梦魇

去海口见马原。 缘起是一个纪录片项目。二十年前,马原做过一个《中国作家梦》的记录,采访了110个作家,内容有关他们那时候的生活和写作状态。 如果你把它看做中国版的《巴黎访谈》,那就错了。在《中国作家梦》里,作家们聊的最多的,不是“你觉得卡夫卡和海明威谁对小说语言的贡献最大?”,而更类似于“你觉得王朔和苏童谁更有钱?” 在当时的采访里,有几个问题是被问得最多的:“你家住多大的房子?”“你的稿费是多少?”“你海外版税能拿多少?” 那时候的铁凝,语气中有可以想象的天真情态:“我爱音乐,爱做菜,爱芭蕾。”“我的菜做得很好,我写的小说不能赚钱,我还可以开个饭馆。”她当时是河北省作协主席。 那时候的刘心武由于《班主任》《5·19长镜头》等一系列针砭时弊的小说,而成为时代最红的作家,他已经在大谈文学商业化的前景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采访过后的一年,他转入红学研究。 那时候的余华还住在宿舍,他一边挠着腿一边说“我就想写出霍桑的《红字》那样伟大的作品。”一年之后,《活着》出版了。 回看过往,有趣的是和今朝的对照。时代弄潮儿们也曾风生水起,坚守者们也曾守得云开。今日的命运和当时的豪言遥遥呼应,中间隔着中国文学失落的二十年。 失落的二十年,相对的当然是黄金的八十年代。七十年代,政治压制的年代中,有知识有文化的少年人被放牧至管理相对松散的乡村,阅读贫瘠,思想却自由,翻过几座大山只为了促膝短谈。 禁忌压抑的七十年代过去,政权开始迟到地寻找执政合法性,慌忙弥补失去的信用,在大环境的鼓励和默许下,思潮反弹式地井喷而出,王蒙说那时候的作家“各领风骚三五天”。 先锋写作兴起,作家们自封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那时候更像是文学上的大跃进,作家们都是兴奋而乐观的,觉得照这样下去,三五年之内就够赶超英美。二十年后,马原才承认,欧美文学发展了几百年,中国白话文写作才不到一百年,与自己师承的欧美大师“齐肩”,岂是我辈、我后辈、我后后辈能完成的? 八十年代的作家们是明星,他们既拿着体制内的工资,又有额外的稿费收入,周围没有什么人下海致富,他们的生活相当优越。不仅如此,每当一部小说出版,就会像现在又出了一部宫斗剧一样引起社会范畴的反响与讨论。作家走在街上,会被粉丝拦住,热情地讨论他的作品。伍迪·艾伦梦回的巴黎,在中国也曾出现过。 然后是1989,八十年代提早一年结束了。那一年,我印象最深的小说,是张承志的《西省暗杀考》,小时候读,觉得哪里是书写,简直是一碗热腾腾的刚歃了的血。 马原做采访的时候,刚好处于“时间结束了”这个戛然而止的时候。他想做文学的断代史,他意识到虽然这些作家还处于创作的盛年,但是有些东西改变了,永久地、不可逆转的。 文学的式微自此开始,虽然接受采访的大部分作家对此还毫无察觉。可从他们反复询问彼此的稿费和收入的焦虑,大概也能窥得端倪。 我没有想到的是,马原会把这次采访当做人生中的一次败笔,这部花了两年录制的纪录片不仅没有卖出去,还让他中断小说写作,一中断就是二十年。 那之后沉默的不只是一个两个。 鲁迅讲过最残忍的故事,不是《娜拉出走之后》,而是《在酒楼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也只能是年轻,为了理想永远热泪盈眶不是作秀就是乡愿,热血总会化为虚无啊。“五四”时候充当启蒙者的进步青年吕纬甫,在坠入现实生活后变得颓唐失落。 吕纬甫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回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马原也飞回来了,他时隔二十年又写了新小说。他如今患了绝症,在海口养病,房子正对着海。我去海口那几日刚好下大雨,乌云铺天盖地扑向海,只间隔一条细细的白线,这样的末日不知道是不是日日上演。比他小三十岁的妻子是海南本地人,运动员出身的修长四肢,眼如小鹿,抱着他们精灵可爱的儿子。这画面已经像是小说开篇。 马原这二十年和作家少有来往,最近的一次相聚是因为隐居云南的作家洪峰被打,吹响了作家的集结号,余华等作家纷纷奔赴云南去探望。 马原有些欣慰地说:“当地的政府,对我们的态度很好。还是比较害怕我们这些作家的影响力。” 我听了,却觉得非常非常难过。大概是因为刚刚追忆完黄金的八十年代——虽然马原也认为那是不正常的,如今在一个村政府暴力后的安抚中便得到安慰。 中国作家梦,从与欧美大师齐名的梦,变成了畅销赚钱的梦,到最后,退守成了陶渊明的“田园梦”。 ——“田园梦”也不得啊,阎连科老师的房子亦被强拆。看他写的新文《我的丧家犬的一年》,看他写维持尊严的困难,写怪诞悲惨的人生,不再能给他力量,而只有无力和灰心。与强权对抗是死,不愿与野蛮文明直视的自我放逐也不得。 作家的责任是什么?格雷·厄姆格林曾说,他不希望对社会上其他受害者负特殊责任。但是,他想作为一个作家,起码有两项义务:一是根据他自己的观察来反映真实情况,二是不接受政府的任何特殊优惠。而现在,以上两点似乎都需要具有格外的道德标杆和格外的勇气才能完成的事情。 中国作家梦啊,到现在还没醒,早就成了梦靥吧。阎连科老师前段时间发短信说:“已经在写新长篇了,心也慢慢安静下来了。”在梦魇中,恐怕也需要继续写作吧,因为那也需要有人记录。 来源:蒋方舟博客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89803f0102e851.html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3686/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蒋方舟:中国作家梦魇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4/22, 09:51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蒋方舟:相信爱情 蒋方舟:控诉理科男 蒋方舟:我心目中没有理想的大学 方舟子VS铁道部,铁道部你涉嫌造假 蒋方舟:关于LOSER 和WINNER 标准问题的讨论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方舟子讲述遇袭前后:民间打假承担风险不应该 (@yixieshi) 评论:遇袭的不止是方舟子 (@yixieshi) 方舟子:唐骏躲在后方搞公关 (@yixieshi) 《财经》编辑遇袭 可能与方舟子案有关 (@yixieshi) 优秀项目推荐:跟单通、百度网盘、热地带、迅雷方舟等 (@yixieshi) 无觅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中国周刊:袁天鹏:我们该怎么说话

中国周刊记者 杨洋 北京报道  选自《中国周刊》2012年第4期   图片为唐志冈画作《chinese fairytale  2004 162x130cm》   听不清每个人在说什么,只听到一片“嗡嗡嗡”的声音。   “谁愿意举手发言?”袁天鹏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二三百位村民。没人响应他,继续“嗡嗡嗡”地私下交流。   今年三月初,受海口市大致坡镇镇政府邀请,袁天鹏给各村委会的主任和村民小组组长讲课。人声鼎沸,他不得不站在台中央,请大家安静。袁天鹏耐心地说:“大家要听发言者说话,这是基本的规则。如果基本的规则都不遵守,又谈何民主呢?”   一个村民跳出来:“袁老师,你说什么是民主?村里集体的树让附近的村民小组卖了,也没跟我们商量,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这是民主吗?我觉得你那套规则没有用。”   这在袁天鹏的意料之中。推广罗伯特议事规则至今五年,他听到了太多“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不认规则”的说法。   几年下来,除了著名的“南塘议事13条”,袁天鹏还在壹基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公益组织以及一些企业实施落地。“我期待的是更系统、深入和完整的实践,目前还没有很合适的机会。”袁天鹏说。   尽管企业、农村、教育科研机构,甚至政府,都找到袁天鹏做培训,但“都以讲课为主,让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是《罗伯特议事规则》”。他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写着“信仰”、“民主”、“权力”、“权利”等词语。在纸上圈圈点点的间隙,他说:规则和文化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在规则还不能大行其道的时候,推广这些规则的意识和文化也极为重要。”   最难推广的是政府。袁天鹏说:“人大和政协才是最该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这位议事专家在商务部讲过课,培训的是司局级的行政干部。培训后有人给他写纸条:“这个东西是个方向,但要在国内推广、实践还有难度。”另一次培训的是武汉的人大。让袁天鹏颇为奇怪的是,去听课的不是人大代表,而主要是负责起草文件和举办会议的工作人员。当时做了一个不署名的调查问卷,问题是:你觉得这个规则能不能使用?“他们的评语很有趣——‘民主不足,集中有余’,总之很难用吧。”   早在2007年,袁天鹏把《罗伯特议事规则》引入中国,并在接下来的推广和实践中,取得了小范围的成功。最知名的,要数“南塘议事13条”。2008年,袁天鹏来到安徽省阜阳市南塘村做了四天的培训,他把582页的原著压缩成乡土气浓厚的“南塘议事13条”,并索性把议事规则叫做“萝卜规则”。这些规则中有“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尽可能对着主持人说话,不同意见者之间避免直接面对发言。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只能就事论事;发言人应该首先表明赞成或反对,然后说明理由”。在南塘村合作社的良好实践,增加了袁天鹏用规则解决问题的信心。   袁天鹏发现,在会议上认可罗伯特规则的人,也会在生活中受到影响。   在北大EMBA讲课,一个学员告诉袁天鹏说,他和妻子为了女儿小升初的问题常常吵架,有一次,他们约定了规则。一是每人两分钟,不超时;二是不打断;三是提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他妻子先发言,一张嘴就是抱怨小升初的种种不合理之处。在他看来,这都是废话,但他忍住。妻子抱怨过后,开始说自己的方案。两分钟到了,他发言。一开始,他也没忍住,指责妻子的抱怨毫无价值。说完,觉得宣泄了,也就趋于理性了。几轮下来,他们达成了共识。   “如果在他说废话的时候,你去指责他,实际上是加剧了情绪的对立,开始翻旧账,就会开始无休止地跑题。提动议也不是仅仅说对方不行,而是要说如何改进的方案。”袁天鹏分析说。   “过去中国人不说话,现在又开始乱说话。甚至很多谈论民主和言论自由的人,在自由边界上都存在很大问题。自由是有边界的,言论的自由也有边界。如果真心想辩论,就不要去激怒对方,不要把语言指向对方的人、人品、人格,最好不要提到对方的人,而是说道理。”   “想好好说话,解决问题,必须得有规则意识。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个工具,以小见大,从身边每个人的规则意识做起,能推动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所以你看,我要做的事情很多,恐怕一辈子都没办法退休。”    Q=《中国周刊》    A =袁天鹏   Q:“南塘议事13条”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据你所知,他们现在还在用这个规则来议事吗?   A:还在用。因为他们合作社的理事长杨云标又一次当选了。他本身就很认同这个规则,也一直在推动这个规则。他不希望用权力来治理这个合作社。他在,所以这个规则还是在的。尤其是遇到冲突的时候、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这个规则就比较明显地发挥出威力。平常没有那么大的分歧,这个规则就好像看不出来。这恰恰说明规则的意识建立了,规则的形式反倒不一定明显。   Q:在农村,南塘那样的项目推了几个?   A:只有南塘。别的(村子)就没有真正实践的。   Q:没有实践的原因是什么呢?   A:很多时候是当地的政府找到我,想解决农村的问题。但是真正落地很难。村民也有很多误区。我去海口的大致坡镇讲课,就有村民向我挑战什么是民主。他说村里有大户,很多人都一个姓,是个宗族。投票选举的时候,他们都投一个人,那其余的小户也只能随大流。他问我“这是民主吗?搞民主就搞成这样子吗?”他觉得搞这些规则没有用。   还有操作上的问题,比如资金支持、政府协助以及进驻村里推广的方式方法。   Q:现在主要在哪些领域推广罗伯特议事规则?   A:有企业、非营利组织,也就是NGO,还有教育科研机构、农村业委会,以及政府部门。   Q:在这些领域里,哪些推广的顺畅?哪些相对困难一些?   A:相对来说,非营利组织这块好一些。推广也分两部分,一种是实施,一种是讲课。非营利组织、农村和一些类型的企业还有实施。其他的就很少,主要是讲课普及。最难推广的是政府。人大和政协才是最该用这样的规则的。   Q:公共话题的讨论适用罗伯特议事规则吗?   A:当然。对公共话题每个人都是利益相关方。一定要搞清楚边界在哪里。比如归真堂要不要上市,是由归真堂的股东决定的。能不能上,批不批准是由证监会决定的。证监会是政府部门,它代表公共利益。因为所有的公众都是弱利益相关方,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外。所以公众都可以发表意见。   Q:在你看来,目前公共领域发生的争论是否存在问题?   A:在中国,议事规则并没有完全推广开。在公共话题领域,包括我们看到谈民主权利的人也存在很多边界不清的问题。跑题、抬杠、钻牛角尖、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甚至人身攻击、扣帽子、贴标签,说脏话。在公共领域缺少一个主持机制和裁判机制。   Q:微博上的“方韩之战”,在你看来存在哪些问题?   A:有人很强调言论自由,觉得方舟子是言论自由。但凡是自由必须有边界这个概念。如果每个人都无限制地强调自由,那么谁也得不到自由。在“方韩之战”中,无论方舟子还是韩寒,以及参与论战的普通大众,都有很大问题。比如方舟子说:“韩寒文品人品不正。”方舟子指责韩寒代笔是“事”,说韩寒“人品不正”就针对“人”了。说“看韩寒的视频,几乎像文学白痴”,骂人“白痴”是人身攻击,可以说“我不觉得他懂文学”。   方舟子说韩寒:“采取这种拿钱砸人的架势,这不显得内心实际上是很虚吗,很虚弱吗?”这是在质疑动机,与讨论是否代笔的话题没有关系。   Q:那么韩寒呢?   A:韩寒称:“方舟子如何证明他的书和论文是自己写的?”实际上,韩寒不应该这么问、也不需要这么问。这是一种典型的辩论模式:“你说我不好,那你呢?你就好吗?”但问题是无论你证明谁不好,也不能推导出你好。现在讨论的是韩寒的代笔问题,不是方舟子的代笔问题,这是两个问题,所以“萝卜规则”说:不能跑题;韩寒的反问似乎隐含着一种逻辑:因为方舟子不能证明他的书和论文是自己写的,所以韩寒也不用证明——这逻辑不成立,所以韩寒的反问没有意义;如果韩寒想问的是一个纯粹抽象出来的问题:对任何一个作者来说,用什么办法才能证明文章是自己写的?——那么就直接这样问好了,不要反问方舟子,萝卜规则有一条“不互相辩论,面向主持人说话,提到对方时用第三人称”,说的是一样的道理,辩论事情,不要辩论人,尽量避免提到对方的人,而是说你要说的事儿!这规则目的就是避免给对方人身攻击的感受。   很多网友也加入了论战。比如有网友说:“挺方舟子,方舟子多了,韩寒之流就无处存在。”“之流”属于扣帽子,“文革”语言。凡是说挺方,挺韩的,都是“对人不对事儿”,凡是对“人”的都是跑题,因为论的是事儿,是“代笔”的事儿是否成立。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文章一出,微博上很快开始散布过去十年里方舟子的各种劣迹,比如老婆论文抄袭啦,比如MSU的哲学系教授声称他的文章被抄袭啦,等等——这是一种惯性套路:证明方舟子人品有问题,那么方说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就不重要了,这是跑题加人身攻击。   Q:如果方韩双方以及关注这个公共事件的人,了解一些罗伯特议事规则,那么,此次论战会有何种不同?   A:如果大家了解一些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应该知道,自由是有边界的,言论的自由也有边界。不会以言论自由的名义,谩骂、攻击人格;不会把“人”当作自己的立场,“挺韩”、“挺方”、“倒韩”、“倒方”,这些都是以“人”当争论目标,关注的已经不是事儿、观点或道理;如果真心想辩论,就不要去激怒对方,不要把语言指向对方的人、人品、人格,最好不要提到对方的人,而是说道理。   已经有很多人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这次的“代笔事件”,非常非常有价值。罗伯特议事规则和逻辑是紧密结合的一对儿“兄弟”。而且,如果说逻辑判断比较有难度的话,罗伯特议事规则就要相对简单一些:不跑题、对事儿不对人、面向主持、不说脏话、不尖酸刻薄、不攻击动机。   Q:大家为什么不好好说话?   A:一是因为斗争思维。有人认为暴力的语言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写大字报、扣帽子的方法把你打翻搞臭就能解决问题。二是因为觉得没有其他解决问题或带来改变的渠道。三是因为骂人确实也是普遍人性的一部分。规则是一种平衡,但不可能消灭这种东西。   Q:如何好好说话?   A:学习规则,相信规则能解决问题。 原文: 点击 © Chiquitita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2/04/20.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中国周刊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