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爱思想 | 戴建业:再谈微博

戴建业:再谈微博 进入专题 : 微博    ● 戴建业 ( 进入专栏 )       去年刚刚玩微博不久,就碰到了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我差不多整夜都在微博上关注事态进程,那些最新也可能是最真的消息都得自微博。当时我觉得微博不仅改变了新闻的发布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甚至预想微博可能改变我们的交往方式、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很快便写了一篇《谈微博》,对微博这种新文体表达了由衷的喜爱和热情的赞美。这篇杂文简直就是对微博的一首“抒情诗”。     现在,我已度过了与微博的“蜜月期”。     有些美人猝然相遇可能对她一见钟情,相处时间一长便难以容忍,同样,我刚玩微博时兴奋不已,没想到不到一年便对它意兴阑珊,有点想彻底关掉微博掉头而去了。这是因为对它认识越深,便发现它的缺点越多,甚至觉得它有点功不掩过。     我至今之所以还在上微博,是觉得它有极强的平民色彩和草根特点——准入门槛低,写作难度小,发布很容易。它使很多潜在的读者成为潜在的作者,它使许多社会看客成为社会演员,它使很多像我这样无官无职的平民,不再只是一味地洗耳恭听,还可以随意地评头品足。在微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以为是的“高见”,也可以看到你认为荒谬绝伦的怪论;一个仅识“之”“无”的半文盲,可以对一个学富五车的名流嗤之以鼻,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子,可以对一个超级明星死劲吐槽。今天高兴了就成为你的粉丝,明天老娘不高兴就“取消关注”;关注与被关注的互动,主要不是由一个人的权力而是由于一个人的魅力。尽管有些人因社会地位或出镜机会而受到更多的关注,但很多平民也可以成为“微博达人”,甚至可能通过自己在微博上的“倾情演出”引来无数喝彩,通过自己的机智才华博得无数掌声。总之,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比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大家有了更多的平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主动性。     对于普通个体,微博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人,可能因意见相同而结成松散的联盟,可能因情趣相投而成为“知己”,前者在这次方韩之争中表现得特别充分,后者则在无数的微博群中有所体现。微博能让我们更广泛地结识新友,还能让我们更紧密地联络故人。我在微博上的确“结识”了不少朋友,如果不上微博绝大部分“博友”肯定终生都是路人。     对于商人,微博可能提供了营销商机,轻轻在键盘上敲几条微博,商品信息很快就可能传给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对于网站,微博可能聚集许多人气,不仅迅速提升网站的知名度,更可能将知名度转化为印钞机;对于政府,微博可以了解民情,可以宣传政策和政绩,还可以在微博上尽情做秀……     尽管微博有种种优点使你留恋,但它有更多的缺点让你生厌。     从一个读书人的眼光来看,我觉得微博最大的问题是:一个人假如长期逛微博的话,可能造成他思想的平面化,知识的碎片化,感觉的迟钝化。     造成思想平面化,是因为140字符的微博,只能“端出”观点,只能宣泄情绪,只能插科打诨,只能滑稽调笑,根本没有办法阐述任何一个严肃的观点,更别说对一个论点进行逻辑严谨的论证了,所以,在微博上见到最多的是“立场”和“表态”,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见到一些“思想火花”——如果说微博上还有什么“思想”的话。我个人认为微博上见不到“思想”,充其量只能见到一些孤零零的结论。由于微博没有办法呈现一个人的“思想过程”,我们无法检验这一观点在逻辑上是否自洽,所以也就无从判断它的对错。审视一个主张是否合理,我们主要是看它的论证过程是否逻辑严谨,看一个观点是否成熟有效,我们还要看它的论据是否充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导论中曾说过,思想的运动过程比思想结论更加重要,也更有价值。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只是“偶触之思”,他不再诉诸逻辑证明,不再进行有效论证,他的思想就只停留于浅表层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深入思考”。微博上表达的非逻辑性,使它不能给我们提供深刻思想,这倒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危险的是养成人们思想的浅表化和平面化,养成人们“一句话管总”的坏习惯,只负责言论上的“表态”,而不计较思想上的明晰和严谨。我们不妨看一条名人微博——     “@易中天: 所以,方舟子值得尊敬,不宜效法。韩寒应该呵护,不必同情。出来混,是要还的,何况他这回的表现还那么差。这个烂摊子,当然得他自己收拾。而且,如果事实证明他确实有人代笔,那就更得他自己埋单。包括他过去的张狂、草率、漫不经心和花拳绣腿,其实都已付出代价。”     如果“值得尊敬”的人“不宜效法”,难道要去效法那些让人作呕的坏蛋?如果连“同情”就大可“不必”,“应该呵护”又从何说起呢?你看了这条微博后知道易中天在说什么吗?易中天先生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这是一种只有外星人才会明白的玄妙“逻辑”,这是一种只有中国人才能运用自如的圆滑。天下的“公知”要是都像易中天先生这样说话,十三亿中国人都要去上“猜谜学习班”。在这样的微博中玩久了,思想的平面化倒在其次,可怕的是思维的严重退化。     导致思想平面化的原因,除微博文体“表达的非逻辑性”之外,还在于微博的“一过性”和“流动性”。随着每条微博在不断移动,接触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你根本不可能专注于一个对象进行思考,微博本身这种特性导致思考难以深入。在微博上斗的是机智和敏捷,看哪个出言更迅速,看哪个说话更俏皮,人们不会在意你的思维是不是严密,也不太在乎你的说理是不是充分。微博上的争论有点像平时斗嘴,大家只图嘴巴一时痛快,语带机锋就会招来观众,说到极端就不愁没有掌声,因而,偏激常常被误认为“犀利”,尖刻更往往被当作“深刻”。这会养成微博上“斗嘴者”的劣质思维,也会造成围观者对思想评价的价值混乱——发微博的人没有“优质思维”,围观者不知道什么是“优质思维”。     微博上知识的碎片化显而易见。微博传递的海量信息中,内容上是五花八门,形式上是零零碎碎,你刚才看到的是天上日蚀,转眼就可能看到日本地震,过一秒钟可能又是明星丑闻。这里时政评论、经济要闻、文化视点、感情八卦、海外奇谈、鬼魂迷信、小道消息、流言蜚语轮番轰炸……你如果在微博上逛的时间长了,天上的事知道一半,人世的事无一不知。然而,这种情况套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熟知并非真知”。微博上获得的知识只能作为夸夸其谈的材料,只能当作炫耀“博学”的资本。且不说微博上的信息无法确定其真假,即使这些信息全部为真,它们提供给我们的也是支离破碎的知识。首先,对任何一个信息都难以进行全面的了解,你只能在这方面略知一二,七嘴八舌中更可能前后矛盾,你不知道到底要信哪一种说法。其次,微博的知识极不系统,这些乱七八糟的信息越多,你的头脑一定会越混乱,你在微博上看到的这些知识只能浅尝辄止,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你难以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再次,微博的信息流动极快,这条新闻给你带来的兴奋还没有过去,那条消息就可能让人沮丧得想要跳楼,同时接受反差极大的各种信息,你无法对它们进行冷静的处理。从微博上下来,吹起牛皮别人觉得你无所不知,到真正要用知识的时候你就一无所知。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不能扩展你的知识结构,反而会将你的知识完全“解构”; 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不能开拓你的胸襟,只在你的胸襟中填满垃圾废料。要想成为一个有真知有学问的人,尤其是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你的知识就必须系统化和条理化,古人说求学的要诀是“入门须正”,读书的要诀是循阶而上渐入渐深,不知门径终生是外行,信手翻书难以成学。正因为这样,清代一位学者说要学有所成,既要善记也要善忘——就是说要学会过滤掉许多无用的知识,使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变得很有条理。     为什么微博容易造成感觉的迟钝化呢?刚上微博时你一定对花样翻新的信息感到十分新奇,对有些海外奇谈感到非常震惊,但这样的刺激太多太频繁,你慢慢就从新奇变为乏味,从震惊变为麻木,对任何一种传过来的信息和知识,你都会认为它们“似曾相识燕归来”。天天接触一些爆炸性的信息和稀奇古怪的知识,久而久之对什么都不敏感,好像有一种“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自然”的“淡定”,有一种“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的漠然。要是对什么新鲜事都不觉得新鲜,对任何变化都没有“感觉”,这种迟钝和麻木比没有知识还要可怕。知识贫乏尚可弥补,感觉迟钝便无药可医。     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眼光来看,年轻人沉湎于微博或成了微博控,和网络成瘾一样有百害而无一利:它虚掷了你黄金般的青春,它养成了你为人的任性,它让你和世界更加隔膜。     据相关单位报告数据表明,现在微博成瘾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每天泡在微博上六七个小时,先由微博爱好者变成“微博达人”,再由“微博达人”变成“微博病人”,要不马上戒掉微博,最后就由“微博病人”变成“微博废人”。在微博上看到大量稀奇古怪的信息,有刺激性和娱乐性,在微博上可以找到“情投意合”的“知音”,发两句议论偶尔还能引起共鸣。现实生活中被冷落的朋友,在微博世界里可能被热捧,微博成了他逃避现实的“有效”途径,这容易使他在喜爱微博——依赖微博——沉迷微博的路上越滑越深,一回到真实世界就烦躁不安,一打开书本就魂飞天外,一干正事就注意力失控。     在目前尚未施行网络实名制的情况下,许多没有经过认证的博友,人家不知道他们是何方神圣,他们发言完全不负责任,这使有些人发言随心所欲。几个月前在新浪微博上,一个化名博友骂人大教授张鸣先生是“不学无术的白痴”,我点开他的微博看了一下,在几年之内他只发了十几条微博,每条微博只寥寥几字或十几字,也没有找到他开的博客,而张鸣教授这六七年来,差不多每隔二天就写一篇杂文,他的专业领域估计这位博友一窍不通,我不知道他有什么底气骂人家五十多岁的教授是“白痴”。这一二十天我连续写了10篇“方韩之争随感”系列文章,可能有些微博朋友觉得我触犯了他们的偶像,开始一段时间把我骂得狗血淋头,很多粉丝纷纷取消了对我的关注,骂我是“白痴”,骂我是“混蛋”,骂我是“淫棍”,更恶毒的是诅咒我“一出门就被车压死”,“一吃饭就被毒死”。大概有十几个同样是化名的网友盯着我骂,我一发表博客文章就说我的文章极臭,我一发微博就说我胡说八道。这些随便骂人的化名网友都没有开博客。博客和微博有很大的区别:博客上要学会以理服人,你的任何一个论点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微博上只是发泄一下自己的怒气,晒一晒自己的感情,博客上你必须注意自己言论的影响,化名微博上你不必顾忌自己的形象,所以在博客上要“穿皮鞋”,在微博中可以“?拖鞋”,在博客中你要“穿西装”,在微博上你可以“穿三角裤”,甚至可以赤身裸体。这样“隐姓埋名”的时间一长,你可能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一个不能高度自律的人,开始是在虚拟世界里张狂,后来便是在真实世界里任性。出口成“脏”固然十分得意,最后受到伤害的不是咒骂的对象,而是你破口大骂的本人——除了骂人之外,你还会点什么呢?     沉迷于微博好像让你与世界很近,其实你与世界一直隔着厚厚的玻璃。微博的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原样复制,你在微博中骂人可以不负责任,在现实生活中骂人就可能挨拳头;你在微博上走极端可能有人喝彩,在社会上走极端必定碰得头破血流。最后,你可能像那个童话中的孩子,只想呆在虚拟世界里享受温暖的春天,不想再回到日常世界面对生活的风雨。     我要是只逛微博而不写文章,就会感到非常空虚,我发的很多微博往往是草拟的文章提纲,所以在微博上特地标上1、2、3等数字序号。就自己的感觉而言,读书比逛微博更加沉静愉快,写文化随笔和社会评论富于激情,摆弄学术觉得最为充实。     我们不可能永远躲在虚拟世界里,就像我们不可能生活在天上宫阙中一样,现实世界的确非常残酷,但现实世界的确非常真实。在这里,成功了可以开怀大笑,失败了也不妨抱头痛哭;在这里,干得出色你能听到噼噼叭叭的掌声,有了成绩你可以得到现实的回报。虚拟世界里的捧场是不能充饥的画饼,微博上的恭维又岂能当真?     朋友,不能只在微博上找感觉,回到现实世界来拼搏吧!          2012/3/7于台湾      进入 戴建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微博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1002.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易中天:中国不能再用活人献祭

学友讨论 常识胜于判决。 秋韬 2012-03-07 18:55:21 既然是韩氏父子决意要上官,那就用不着别人多操心了。因为鄙人看来,民众是不可能将某个人弄成“活人祭献”的。精神过敏会影响情绪。 事实胜于雄辩,常识胜于判决。 鬼都不信秋韬不是五毛 郭海涛 2012-03-06 20:33:39 秋韬说自己是常在新华论坛上发帖的人——很好。你的帖子被删还说没有感觉“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还“感到有一定的限制也有它的好处”。——这就不是一般的好了。 秋韬提到“韩氏父子已经撤诉”,我不知道他依据的是猴年马月的新闻,而且还是被篡改了的新闻。韩寒没有撤诉(恐怕这不是五毛的主子所愿意看到的吧,所以五毛就根据其主子的意见对自己不利的消息视而不见、极尽扭曲、混淆视听),只是去掉了刘明泽的名字而已——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秋韬你还不知道吗?你的五毛当得很不称职、很没有职业素养你知道吗? 我一天没有敲打你们,你们五毛就要上房揭瓦了。 不可能发生“用活人献祭”的事情 秋韬 2012-03-04 08:40:46 易先生大不必担忧,方韩之战只要公权力不介入,就不可能发生“用活人献祭”的事情。一是韩氏父子已经撤诉。二是斑竹删二个帖子,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本人在新华论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被删掉和不准发的帖子就有十几个。虽然心理上总有不悦的体会感受,但我并未得觉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实际上,有时也感到有一定的限制也有它的好处。 带错了徒弟当然是个痛苦的事情。也怪那孩子不学无术就算了,他不应太张狂了。易先生总不会责怪公众不仁不慈吧。易先生历来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你并未做到,比如你的“节妇和淫妇”的那些说法,就证明你没有遵守这个金科玉律。 比美国还霸权 能饮一杯无 2012-03-02 20:54:51 和他不同意见的人就是五毛,还恐吓“咱们就走着瞧”,真是笑死人了!不想浪费口舌,就此打住。 我就是和五毛对着干的 郭海涛 2012-03-02 13:20:09 五毛是中国目前最丑恶的一批人,比妓女丑恶百倍。妓女不过是出卖肉体,而五毛则是出卖灵魂。 如果秋韬、能饮一杯无、老看老想能够承认自己是五毛并滚出论坛,我就尊重你们还是汉子,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可如果你们执迷不悟,咱们就走着瞧。我从来都是五毛、走狗和一切禽兽不如的人的克星,不信可以试试。 五毛大受刺激,组团取暖来了! 郭海涛 2012-03-02 12:43:21 秋韬、能饮一杯无把易中天的五毛文章奉为杰作,可见易中天已经转型成功,没有辜负某些人的期望。而我,就算身败名裂,也绝不愿获得脑残五毛的一句赞扬。 天堂,我会去的,现在还不着急。可是五毛们恐怕只能去地狱了,因为天堂怎么能容下出卖灵魂的人呢! 非为私情,乃出公心 能饮一杯无 2012-03-02 11:27:38 秋韬先生的留言很有道理。但本人认为易老师的文章名为讨论“方韩之争”,实则已经超越“方韩之争”。易老师是经过“文革”的人,深知“文革”整人的那套把戏;他又浸淫中国古代文化,深知封建制度下“文字狱”的伎俩,所以才有本文的深度。 高明的易先生呵 秋韬 2012-03-02 11:05:35 郭先生没有读懂易文。易先生仍尽力为落井的人或悲鸣,或劝阻发难者,或转移大众的视线,或乞怜或警示公众放那孩子一码等等,不一而足。不过,一看文题便知易先生在乞怜之际仍不失自己高出公众一等的智慧与气派和气质,体现了对同仁的怜悯之心,同时又不失自己的高雅的身份。 估计易先生再不会有涉韩的文字出来了。易先生已经仁致义尽。这正是易先生的高明之处。 姜还是老的辣 能饮一杯无 2012-03-02 10:54:26 易中天老师的文章真是一针见血,将独裁体制的特征和某些国人的劣根性刻画得入木三分,佩服之至!本不想掺和这事,看见楼上几位的发言,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故此留言。 可悲可“敬” 秋韬 2012-03-02 09:59:13 没见到郭先生与小韩同在天堂,难道郭先生要与他同下地狱吗?值得不? 易中天变犬儒了 郭海涛 2012-03-02 00:55:34 易中天这次被修理得不轻,文风大变。这篇文章和笑蜀前面发表的一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骑墙主义的杰作。 可悲!一次方韩之争竟毁了那么多一开始看来形象良好的公知。不过,真金不怕火炼,真正有操守的公知是不可能这么快就投降的。 本不想像那些落井下石的五毛那样在这个时候对易先生大打出手,可你的表现确实令人失望—— 再见了,“公知”易中天!做你的“私知”去吧! 易中天,不”治疗休假”了? 老看老想 2012-03-02 00:38:21 还喋喋不休,伤神,没啥动机?活雷锋?毛泽东也将死雷锋,死人送上祭台呢。因老毛深知”话人”是靠不住的。 东拉西扯,显渊搏?方舟子既非伟人,又非圣人,美国生化博士找不到工作或不屑从事蓝领为生,回国打假为生而己。能将韩寒,这个上海活宝送上政治和道德祭台吗?他老婆刘菊花正被海内外156位学者联名送上政治和道德祭台呢–向社科院党政领导控告刘,2002年硕士论文抄袭! 韩寒去厦大为你站台,从录象看,形同白痴,李双江三奶梦鸽扶正儿子李天一,跑车飙车,还能唱唱呢。张默吸毒,演技不错,还要和爹张国立切葛呢。韩寒算啥?你的过房儿子还是几亿点击率的脸熟?   讨论标题: 作  者: 密码: 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参与讨论。若您尚未注册,请 按此注册 进入爱思想社区    

阅读更多

云之 | 萧瀚:扭曲社会里的伪公正

    “以方舟子为核心的“科学真理教”、“科学裁判所”,其基本操作规程是集网络虚拟警察、检察官、法官甚至陪审团于一身,在公共领域私设法庭,肆意抨击普通公民无论是否有害于他人的言行,对于一切有效或可能有效的反驳性证据几乎完全视而不见,毫无边界地肆意践踏他人私权、毁人清誉,从而形成一股肆意侵凌公民权、毫无基本公共理性与公民精神的法盲势力。惨遭方舟子势力攻讦的人,无论有错无错,都会受到舆论上的精神蹂躏。”   扭曲社会里的伪公正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时间:2012-03-02 14:44  萧瀚     《关于刘菊花硕士论文涉嫌抄袭问题的公开信》——156名学术界、传媒界人士联名呼吁中国社科院处理一位硕士论文的涉嫌抄袭者,如此高射炮打蚊子之举或许仅仅因为刘菊花是方舟子的妻子。     此事无法简单论对错,而必须将它置于当代中国具体社会背景下来讨论,但必须从方舟子开始谈起。方舟子以十年之力专业打假,他以现有某些科学结论为依据——也许在他眼里,那些就是科学的全部——横扫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气功、宗教、中医、社会学、法学等领域),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没有他不懂的,没有他不打的——只要他认为可以打就可能会打。     必须承认,方舟子在有些领域的打假是对澄清社会风气作出了贡献的,比如针对禹晋永的学历造假事件等。但是,十年打假,方舟子也遭到诸多质疑,包括被打者的自辩性反击或旁观者的批评,有些事明显就是他出错了(比如他作为一个学生物学的人,对肖传国“肖氏反射弧”如此专业的医学问题,到底有没有打假的专业学术能力?),但他从未道过歉。     方舟子建立了一个无形的“科学裁判所”,以他所谓的科学真理,攻击一切他认为不科学的人和事,仿佛除了他眼中(仅仅是他眼中)的科学之外,其他的信仰、观念、学术、情感都不配存在于世,并且在他周围形成一股巨大的舆论势力。以微博而论,方舟子的大量支持者(他的关注者目前已超过247万,虽然关注者未必一定是赞同者,但如此庞大的关注数无论如何都代表着某种舆论势力),和他一样,心中殊少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对存疑事物的谨慎,对持有不同于他们观点者的自由和公民权的基本尊重。     以方舟子为核心的“科学真理教”、“科学裁判所”,其基本操作规程是集网络虚拟警察、检察官、法官甚至陪审团于一身,在公共领域私设法庭,肆意抨击普通公民无论是否有害于他人的言行,对于一切有效或可能有效的反驳性证据几乎完全视而不见,毫无边界地肆意践踏他人私权、毁人清誉,从而形成一股肆意侵凌公民权、毫无基本公共理性与公民精神的法盲势力。惨遭方舟子势力攻讦的人,无论有错无错,都会受到舆论上的精神蹂躏。     方舟子及其法盲势力——至少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厌恶,它是中国这个公民社会极端幼弱国度里的瘟疫。与易中天先生的看法不同,我并不认为有方舟子的社会是可爱的,以我之见,不但不是可爱的,反而是丑陋和有害的——一种毫无边界感,随时肆意越过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怕冤枉别人(关键在于他们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公民而不是公权力)、不怕侵犯别人、不怕伤害别人的势力,我实在想不出来有什么可爱的。     但是,方舟子及其法盲势力的可恶并不是延祸其家人的理由。设想,倘若刘菊花不是方舟子之妻,她的涉嫌抄袭问题还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吗?那么多被揭露剽窃的有头有脸的学术界人物,有谁遭到过她这样的对待?即便从净化学术空气的角度看待,是追讨一个学术界名流的抄袭问题合理,还是穷究并未专业从事学术研究者的硕士毕业论文抄袭更合理?     此公开信的联名者或许会觉得委屈,难道公开信里讲的道理错了吗?孤立地看,这封公开信所传达的理念正确得如太阳的光辉般耀眼,但任何落实到具体个体的公正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语境,作为正义的个体性“得其应得”存在着心理比较。     当代中国的伦理自觉尚未得到正常发育,错误的基础性制度一直在强力阻挠这种发育,公权腐败延祸致社会性全面腐败。如此语境下,批判和穷究的主矛头理应指向不受限制的公权,尤其是在公民权随时可能遭到公权侵凌(无数的血拆案例、刑事冤案、民事司法不公正都在证明这个事实)的当下。     因此,对非公权性质的普通公民罪错抱有一份“千万不可冤枉”的谨慎,以及“千万不可过头”的节制,是公民社会的义务。即使已有明显证据表明普通公民的某种罪错,也应当视具体语境而待之以公正基础上的仁慈,注意对这些罪错施之以社会性惩罚时的比例———即不可对某个较小的过错实施严重超过同类较小错误的惩罚。这绝非法不责众之意,而是说在一个缺乏正常司法制度的地方,对非公权性质过错的社会性惩罚,应该宁可轻罚而不可重罚———因为一旦错罚,通过司法途径救济的希望渺茫难求。     在此公开信发布之前,我曾收到过征集签名的邮件,但我一看邮件标题就有种莫名不快,所以连内容都没看,后来就完全忘了这事,也没回复。应当说,此事我处理得有些草率,如果不是阻止,至少应该给发件人回信,这也是基本的礼貌,因此,我在此公开向发件人道歉。     亡羊补牢,我要问的是,此公开信的联署人,你们心中是否还存有株连的思维习惯或潜意识?是因为反对方舟子,所以要追究刘菊花涉嫌抄袭,还是真的对刘菊花涉嫌抄袭那么义愤填膺?当然,有些联署者可能根本没有深想,只是看内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对于这些人,我只能对他们的粗心表示惋惜。至于怀有其他想法的联署人,我希望他们能静心想一想公共行动中的公共理性和建基于此的规范,以及行动者的公共品质,并提醒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思考此次事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公正存在于人们心中,即使仅仅是直觉上的,甚或模糊的,公正始终与仁慈相连,不考虑具体语境的绝对公正从来就不存在,丧失了仁慈这个底线伦理基础的公正,随时可能蜕变为名为公正实为偏狭甚至邪恶的伪公正,从而不公正地伤害无辜者,或同样不公正地过重惩罚小错者。     在今天这样的中国社会,社会力量真正最有价值的追究对象是公权腐败与贪赃枉法及其对人权的践踏,而对普通公民罪错的追究,即使是必需的,也得是谨慎的、尽可能善意的——— 因为我们千万不可忘了这个 基本前提 ,社会性惩罚施之于个体普通公民之疑似罪错时,在中国并没有可期待的独立司法足以纠正当事人可能遭到的不公正。这一前提不但于被方舟子打假者如此,于方舟子如此,于刘菊花如此,于任何缺乏足够权势者都如此。     我当然知道,写这种文章,几头不讨好,尤其是可能会更深地得罪方舟子们,但我始终相信公正存乎一心,古人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可不慎欤?   http://sp.ycwb.com/2012-03/02/content_3734511.htm

阅读更多

荣剑:为公民韩寒辩护

荣剑:为公民韩寒辩护 荣剑:为公民韩寒辩护 ——关于中国下一步的思考之六   两个网络意见领袖的单打独斗,目前已经演变为由各色人等参与其间的群殴事件。起初看起来完全像是公民社会内部的一个正常纠纷,不管方舟子这次是否反常地扮演着一个无厘头角色,质疑这项权利,总是他这些年来经过浴血奋战后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武器。人们尊重他,是因为他的坚持、韧性、无情、甚至偏执,他总是在恰当的时候,把那些原本穿戴光鲜闪亮的人物,脱得一干二净,让他们屁股后面露出那根难堪的尾巴。这回他把韩寒作靶子,却演出了一种风格别样的悬疑剧,在人们期待他像以往那样拿出关键性证据的过程中,他只是试图用推理和逻辑演绎来让人们相信:中国文学史和网络传播史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骗子,这个骗子依靠一个强大的写作团队,在无良资本的操纵下,通过商业包装和推广,精诚团结,严丝无缝,十几年如一日,炮制出大量文字产品。这项指控如果坐实,意味着什么,我想谁都清楚。 面对韩寒的起诉,方舟子或许知道其后果,他的这项指控原本就不指望能获得什么证据支持,他宁愿输掉钱也要继续纠缠下去,这桩在法庭上有可能是赔本的买卖,在他看来自己未必是真正的输家,况且他还可以从言论自由中为自己找到正当性理由。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在法律上注定站不住脚,而只企图通过占据一个道德制高点来进行一场莫须有审判的做法,在相当一部分人中间,得到了程度不同的回应和支持。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写的《论方韩之争》,具有代表性,为了有助于把问题说清楚,我愿意在此复述经他概括的所谓方阵营对韩寒的五大质疑: 1、一个在初二还在阅读少儿报刊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在高一就写出涉及众多政治、历史和文学知识的《三重门》,这些知识浩大晦涩,绝非一个中学生能够掌握。 2、韩寒公布的《三重门》手稿,十分干净,修改很少,分明是在誊写了别人已经写完的稿件。 3、《三重门》明显具有文革和上世纪80年代的话语、场景和思维方式,一个本世纪90年代的中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大量运用文革时代的话语和思维方式。 4、现实访谈中的韩寒显示出知识贫乏,不知自己《三重门》这个书名为何意思,平常只会谈赛车和女人,完全不是一个具有大量阅读经历的文学家和一个对时政有自己见解的公共知识分子。 5、韩寒对方阵营质疑的反应很不正常,只是辱骂、发毒誓、两千万元的悬赏,不敢正面回应,不敢辩论,完全看不出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天才青年的内涵。 上述质疑,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正常积累是需要时间的,这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毫无疑问是无法越过的门槛,即使对于像我这样具有20年正规教育和方舟子这样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人来说,困难可能也都是来自于智力和知识不足的挑战。尤其是写小说这样的活,写出来有人看,还能卖钱,没有相应的智商和情商,根本做不到。这大概就是赵教授说到的那个“常理”。按常理来说,十几岁的小屁孩,一般无法拥有征服成年人的文字能力和思想能力,但这不等于说,他们中的某个天才或特异功能者,在表现出某种和他们年龄不相称的品质时,就可以用这样的“常理”来否定他们的存在,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弱智去衡量别人的智慧。在涉及是非真假问题时,不管在何种领域,是科学还是文学,呈堂证供只能通过事实、证据和证人来说话,哪里可以用一句“我怀疑”来打发了事?世界上不合常理的事情很多,其中有过无数骗局,但也有真实甚至奇迹。判定骗局和真实的区别,其实非常简单,有时拿出一个证据来就足矣。这么简单的事情不做,故意置之不理,在推理上绕圈子,不得不怀疑其中是否有别的打算和企图。 许多卷入方韩之争的人都说,在写文章帮谁的腔之前,好像开始都没在意此事,随着帮腔的人越来越多,才感觉必须由他进去主持公道或作出仲裁。这个时候,局面已经大乱,劝架的、起哄的、架秧子的、打乱拳的,都跑进来了,这或许就是始作俑者一开始就希望看到的局面,为此赔出十万元,大概也物有所值。至少有这样的效果,是在口水仗前没有的,一些为韩寒说话的人,不经意间表达出一种暧昧态度:韩寒文章即使是“代笔”也无妨。易中天就认为,“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要紧的是内容和质量,不是作家的署名。《老子》何人所写?不知。《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吗?疑似。《金瓶梅》作者是谁?天知道”。法律学者萧翰坚持从私权不可侵犯出发,认为代笔不代笔是私权问题,如果作家在世,在没有发生署名权纠纷时,“代笔”二字,就是对作家人格的肆意羞辱和诽谤。企业家王功权也是这个意思:“如果韩寒骗了你给你造成伤害或损失,你可以依法起诉他;如果韩寒找人代笔,代笔者若不主张自己的知识产权或著作权,韩寒也没犯法。”洪晃说的最狠:“韩寒是中国唯一可以被称为公知的人,小时候文章的出处已经不重要了。他至少从来没有当过御用文人,从来没有�领导写过违心的报告或讲话。比韩寒老的、干过这种恶心事情的教授、知识分子应该休息了。交班吧。下一代人不会因为你们亲自写过一堆垃圾更尊重你们”。 上面几位说的都很好,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韩寒作出了有力辩护,但不知内情的人是否也会从中读出这样的意思:代笔有可能,代笔无法查实,代笔是私权不可侵犯,即使代笔也比那些垃圾制造者强百倍。这些说法,不正是方舟子需要的吗?他会对易中天说:你这个意思和我差不多,我没说韩寒作品不好,我是说这些作品是他爹写的。他会对萧翰和王功权说:韩寒在法律上没问题,但道德有问题。他当然会更同情洪晃的愤怒:是啊,那些亲手制造垃圾的教授的确该死,但韩寒骂别人的文章不该由别人写吧。事情就这么被搅和着,在道德通往法律的路途上,有的是空间或空子可钻,只要事实真相无法确定,谁都可以声称拥有这个真相。方舟子正是在这样一个模糊地带游刃有余,在可能性中制造出真实性,他代理的那个“代笔者”,不就是荒诞剧《等待戈多》中那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戈多”吗?恰恰就是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原来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逐渐变得好像有点可能了,人们通常都会这样理解:社会风气如此,大概谁也免不了。就是这种将信将疑的气氛足以毁掉韩寒,对他来说,等待真相的过程就是一个信任消耗的过程,一个信用流失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完结,人们就一直都会用狐疑的眼光看他。一旦韩寒费劲周折洗净身上那些别人的唾沫时,方舟子也许会从被告椅上站起来拍拍他的肩膀说,抱歉,可能搞错了。这是韩寒可能争取到的一个最好结果,更有可能的是,他持续一生都无法从方舟子的质疑中自证清白。 这样一个无厘头的事件,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以致那些更有意义的公共事件和话题被淹没在泛滥的口水中。事件的当事人看起来都是失败者,韩寒不用说了,这个事件几乎让他对文学绝望,他在最近接受一家刊物采访时,提前对他女儿留下遗言,大了千万别写小说。我能理解他的悲愤,因为别人同样可以说,那是她爹也可能是她爷爷写的留给她发表挣钱作嫁妆。现实的荒诞还不仅如此,韩寒目前的应对被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昏招迭出,王朔骂他可以理解,那是反讽,话反着说;易中天则像个老江湖,把小伙子当孙子一样教训,无非是打官司晒手稿那些事情在他看来做的不当。我看哪有什么不当?正常行使权力,真诚面对世界,难道不是做人的原则?这些做法之所以失效,无非真是遇到了街上的牛二,说什么做什么都不是,不说不做更是被人看笑话,反正是陷在泥坑里,要拔出腿来还真是要费点劲。 韩寒的窘境,方舟子看了肯定偷着乐,问题是他占的了什么好处?官司尚未开始,十万元未必输出去,但信用损失这个帐他不知是否算过。方舟子这些年来的学术打假,的确树起一面旗帜,赢得广泛尊重。他看的准打的准,全在于功夫到家,功课做足,用真凭实据,一剑制敌。他的信用是依靠科学求实精神、确凿事实和缜密实证建立起来的,仅拿打诳语式的推理和逻辑论证是无法赢得人们的信任。唐骏一案,做的干净利落,案中人不管如何辩解,无济于事,证据在那里,谁都看的见。没有来自大西洋大学的那些材料,方舟子能扳倒唐骏吗?有例在先,深入人心,效果显著,这回为何不接着以同样方式扳倒韩寒呢?方舟子这次只要公布出韩寒代笔的一个实质性证据,比如,一个知情者的举证,一个合伙人的材料,一份能够揭示真相的物证,我可以肯定,所有挺韩的声音立马都会停止,我也不会写现在这篇文章再来趟这浑水。如果没有证据,我只能对方舟子说:你应该闭嘴,如果你还是不闭嘴,继续不顾真相、不讲情理、不计成本、不管毁誉地捏造事实、混淆视听,诋毁一个和你既无杀父之仇又无夺妻之恨的普通公民,那我只能问你居心何在?难道仅仅是因为对方说出了你过早谢顶这个事实而触犯了你的尊严?抑或你内心实在无法排遣对这个拥有如此之多粉丝的年轻人的不满或不解?我想你不会这般心胸狭隘吧!那么,你这种不惜代价不在乎赔出自己信用的行为,完全超出了人的正常理智和利害算计,你图的是什么呢?易中天说,在这个时候,最好不要问人有什么动机,当然更不要猜测有什么阴谋,这都是一些无法证实或很难证实的事情。我愿意这样理解。 我是从去年才开始阅读韩寒的,说实话,我对他的小说没有任何兴趣,包括那本《三重门》。他的博客文字,在汉语世界尽显颓败腐朽气息中,无疑洋溢着一股青春自由的朝气,灵动,鲜活,机智,不乏犀利,对时事反应敏捷,富有正义。在文化人已经普遍堕落的时代,他的文字让人看到了一些希望。就思想的深刻性而言,我从来不认为,只有那些迂腐晦涩的表述才能作为深刻的标志,有时候能够说明白一个道理,恰恰是有些思想家的困难所在。说到这些,我并不想否认韩寒文字对于思想表达的不足和其它各种局限,这些都不是他的耻辱和无法逾越的障碍。重要的是,韩寒就是以他现有的知识构成和表述,确立了他在网络意见世界中的领袖地位。任何时代,都是时势造英雄,韩寒能够成为这个新的时代的英雄,就在于他迎合或引领了信息化时代网络话语生成及其表达的主流。他拥有三个多亿的点击量,一篇博客可以拥有上百万的阅读者,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大概就是十个人民日报再加上若干份地方报纸。这些枯燥的数字不仅仅是新浪所关心的,让新浪的股东喜出望外,肯定也会让有关方面不安,有时候甚至会有所恐惧。一个完全仰赖于这个年轻人的博客文字而被整合起来的意见平台,链接着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一句话都会在瞬间产生蝴蝶效应,如何化解、消解或对冲其影响力,正是人们解读方韩之争需要关注的一个背景。在这个背景下,许多不合情理乃至无法解释的事情或许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 谁都知道,主导或控制网络话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关经验也是在做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完善的。通过比较,或借助于专家高人的指点,聪明人一般都能够认识到,解构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可能还是通过制造网络事件这种方式最为有效。以前用政治的方式,让某些人失声或进去,制度成本非常高,且信誉流失,引致国外抗议,最失败的是加速培养出某个奖的获奖者。最近几年流行的水军和五毛党,围追堵截,上街骂人,对于拥有几百万粉丝的网络名人来说,更是毫无效果。现在看来,惟有制造方韩之争这样的网络打架事件,可以收到奇效,且制度成本最低,对外影响最小。挑事者最好是有公信力的名人,有专业知识,看起来完全是出于主张正义;从言论自由出发,质疑公众人物,天经地义;如果手里掌握猛料,那更好,放出来,瞬间就能产生轰动效应;随后就会有那些明白和不明白的人自动冲进来,说三道四,打成一锅粥;闹到法院,双方后面都已站满了看客,哪敢轻易下判决,最后还是以言论自由说事,不了了之。这个过程下来,防守的一方肯定头破血流,心灰意冷,最悲催的话可能想死的心都有;挑战的一方看起来没占到什么便宜,信誉和信用受点影响,如果有其他补偿,这些损失都可挽回,算总账肯定划得来。 方韩之争目前所呈现出来的局面,有无我上面所描述的内在逻辑,在没有掌握证据时,我不做判断,但争论的效果还是看的出来。韩寒自己就有体会,这也是他最近才意识到,方舟子就是想不择手段地把他搞臭。对一个以依靠公共写作为生的人来说,“代笔”这项指控涉及到他最基本的诚信和生存底线,如果被证实,不就是他整个伦理生命的终结?即使无法证实,只要这样的怀疑持续存在,在社会上被广泛议论,对其公信力就是无法遏制的消解。在诚信被质疑的巨大压力下,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能经得住这种莫名考验,选择自我放弃,退出认栽,不和你们玩了,一个网络意见领袖很可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消失。这个时候,一个网络打架事件的最终胜负者也就分出来了,不管有没有后面的故事,我想总会有些人在屋里笑的满地找牙。 我之所以把方韩之争置于对中国下一步的系列思考之中,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这个事件关系着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基本伦理,关系着对“80后”乃至更年轻一代的生存思想状态的认识,当然,也关系着对韩寒的公民权利、荣誉和尊严的公正态度。为此,我概述如下: 1、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涉及众多领域,物质基础,财产独立,思想自由,法治秩序,理性交往,协商对话,多元共存,缺一不可,其中法治是基础。公民社会的基本伦理也必须以法律为准则,违法的事情一定也是不义的事情。人的道德状态就是事实状态,道德瑕疵和缺陷最终也是通过事实判断来加以价值判断,道德质疑和批评只能以事实为依据,必须持之有据,不得违法侵害他人权利,这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底线。否则,不仅违法也是不道德。公民社会是个多元的集合体,每个公民都容许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既可以为底层说话,为相关人群说话,也可以为政府为利益集团说话,不同话语之间的争论,可以通过理性民主协商的方式形成共识,也可以以法律的方式解决冲突和分歧,但绝不可以超越法律进行道德审判和裁决。公民社会内部基于法治的理性秩序,是对所有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有赖于全体公民的共同遵守,这是中国宪政制度建设的基础。 2、以“80后”为代表的中国年轻一代,是网络世界的主要力量,也是现实世界中正在承担起生活重任和社会责任的最大群体,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潜在危机已经构成了他们成长的主要背景,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决定中国的未来。如何在这一代人中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理性精神和道德责任感,是全社会和执政党都必须考虑的事情。网络世界的无序和混乱,是现实中道德失序和制度失效的反应,责任决不在年轻人那里,以威权管制的方式进行碎片化治理,让他们处在分散流离状态只会适时形成无组织网络暴力事件,最后会演化为现实的社会冲突。韩寒作为这一代人的意见领袖,他的言论充分体现着一种理性精神,有着他们这一代人所特有的智慧,对社会制度弊端的批评具有警示性和建设性,行为处事冷静,遵循法治,符合社会伦理。韩寒无疑代表着年轻一代的优秀品质和最积极的一面,由这样的意见领袖来主导或影响他的同龄人和更年轻的一代,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3、韩寒最初是以传统教育体制的叛逆者而崭露头角,以自由不羁的性格和文学天赋赢得众多粉丝,再以尖锐犀利的社会批评获得成年人的认可,他的成长和心路历程在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制度下,都应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荣誉。他的成功,包括在商业上所取得的成绩,表明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和宽容。这是一个独立于体制之外,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渐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主流层面的真正创业者,他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对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们产生了广泛影响。当然,韩寒不是一个完人,他的未来充满着多种可能性,他的文字能否载入史册时间自然会给出结论。在现阶段把他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青年一起成长的一个范本,而不是以非正常的手段来“杀戮”他,是国家和社会应当给予他的最起码的公正。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韩战”让人大失所望

“韩战”让人大失所望 作者:国洪新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3-1 本站发布时间:2012-3-1 10:13:39 阅读量:804次     前些天,去个老朋友家(我的文学上的启蒙老师),谈到最近的方韩事件。我说:韩寒的表现没让我失望,支持韩寒的人的有些表现太让我失望了。   方韩斗,斗的是是否“代笔”。这种事,无法证真也无法证假,所以看点不在结果的真伪,而在过程上。   方的表现一如既往,一个字:轴。   拥方的表现可参看凯迪和天涯上的高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谁说我中华无人?有时我真希望那是韩写的。   韩的表现不出所料:前倨后恭,进退失据,一个字:浮。在下这个“不出所料”,源自其评论电影《孔子》时的那句“一堆的子”。一个缺乏历史温情的人,不太可能“沉”的下去。当然,我那时是基于他看过诸子,现在来看,我也要问问他:诸子的著作,您看过几本?大言不惭是什么意思您知道吗?   让我大失所望的是拥韩们的表现:不是说你们的观点不对,而是论证过程太有问题了。拥方的文章,无论怎么论证,其结论只是“不太可能”,而不是“就是代笔”;所以只要针对性地论证“也是有可能的”即可,而不是什么“私权不容侵犯”等等。即使是论证“私权不容侵犯”,也不要给人留下党同伐异的印象。我的失望也在这里:我有种党同伐异的感觉。   萧瀚先生在其文章中说“韩寒有没有代笔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韩寒的诚信,二是韩寒作品的署名权。前者可视为某种公共利益,后者则是私权。”然后论述为什么不能去质疑“署名权”。署名权是否是私权暂且不表,萧先生为什么认为大家质疑的就是署名权呢?我想,大多数人质疑的是“诚信”吧?质疑的是“那些署名韩寒的文章和书,是否是名叫韩寒的人写的”?而不是“那些署名韩寒的文章和书,名叫韩寒的人是否有资格署名”?萧先生是学法律的,这两个概念应该是能够区分开的。当然,萧先生在其文章中也提到了诚信问题,这点我还是很欣赏的。   破破的桥写了篇长文,从逻辑上论述是否“代笔”,方向是正确的。但有片面之虞。如“举例来说,大家通过文本分析韩寒的《书店》一文。认为里头好多场景,什么书店闭架等等,是八十年代的事情,而不是九十年代的事情。所以这篇文章,是韩寒父亲代写的。咱们姑且不论这个分析和逻辑是否合理,我们先用逻辑的语言把这个判断标准梳理一下:   标准A:韩寒小说内容应该与韩寒生活体验一致。   材料:韩寒《书店》一文中的场景是八十年代的,韩寒不可能在八十年代小学生时期去买书。   结果:因此《书店》一文是韩寒老爸韩仁均代写的。   通过这个标准A,运用材料,得出结果。分析结束。当然这个逻辑的形式相当粗糙,很容易击破(比如代入其它作家的作品等等,像张爱玲20岁写老年妇女生活的惊艳之作等,来指出这个标准是失败的。比如指出《书店》文中出现了93年出版的书名等,来否定这个命题的材料)。但最基本的核心是完备的:材料、标准、逻辑、结果。”这段论述,没有太大的毛病,但在论述别人不合逻辑的同时,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个对八十年代不熟悉的人,却可以写出八十年代的特点?这个不是靠天才能够解释的,唯一的解释是他确实熟悉八十年代。所以关键点就是:他是如何熟悉八十年代的?”作者能够回答吗?我不知道,至少他的文中没有回答。如果不回答这个问题的话,这段举例就是授人以柄。   易中天易老师我看应该是大力挺的了,虽然他嘴上说要公平。我很欣赏他说的一句话:“因为但凡“问动机”,其实都是“设陷阱”。”(见http://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23854),这话说的不错,不要去猜测别人的动机,就事论事就挺好。美中不足的是,易老师随后又说:“这就是“杀一儆百”了。但恰恰是这似乎“很正当”也“很善意”的观念,大有问题。”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质疑是为了杀一儆百,亦即质疑的“目的”是为了杀一儆百。“目的”既然是,那么“动机”也应该是吧?鄙人才疏学浅,哪位高人给指点指点?刚说完的“不问动机”还在那里绕梁呢,这就问上了。您说说,我还能再说什么?   实际上,易老师的这句话,最该听的是他们的舵主。这不,那位韩老兄又有了新发现:“是 这样的,因为我也注意到了,比如说方舟子,方舟子其实是一个偏左的人。但是他的支持者里面有很多的是特别右的右派,所以很奇怪,其实就是对于一个人的仇恨,或者说想要搞倒一个人的一种欲望,其实可以跨越派系之争的,我真的发现了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派系之争可以暂时放一放,先把这个人弄臭弄倒了再说 。”   记得一个月前我曾说:“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出声,让事情凉下来。”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既然非要去讲,那就再给个建议:不要像韩那样“猪一样的发挥”为好。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 1
  • ……
  • 4
  • 5
  • 6
  • ……
  • 29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