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选举与治理 | 中国政治改革的前景
中国政治改革的前景 易明 著 文刀 译 特逗 校 作者:易明 来源:中国改革网 来源日期:2011-7-19 本站发布时间:2011-7-19 3:49:39 阅读量:8次 本文系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分会主任、高级研究员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2010年11月9日在美国国会中国问题委员会上所做的证词。原文较长,本站做部分摘译。原文阅读请点击 这里 引言 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中国内部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但对于政治改革后的中国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还缺少共识,更不要说实施政治改革的“路线图”了。 虽然自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以来,有关政治改革的讨论就一直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进行着,但相关的争论在过去数月里重新活跃起来:中国总理温家宝数次对政治改革做出与此前相比更为直接的阐释,退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元老和知识分子们则呼吁采取更大胆的政治举措,所有这些都将政改议题置于中国政治议题中最突出的位置。在更加活跃的纸媒和网络媒体以及颇具参与性的公民社会这一大背景下,这样的讨论就被赋予了更大的分量。中国的崛起以及其作为全球大国的责任使得中国外交政策专家们现在也加入到国内政策的辩论中。这些外交政策专家们意识到中国的全球形象以及在环境、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国内政治和实践。 政治现代化 在大多数官方表述中,如领导人讲话和政府支持的社论里,政治重构或改革意味着使政治体制更有效、更具代表性,而同时又能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010年10月中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未来5年党的工作定了基调,其公报称,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日报》10月刊登的一系列社论也清楚地表明了党中央领导人赞成的是一个相当有限的政治体制改革模式,这些社论认为,在政改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并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在实际操作层面,可以看到,北京已经推出了若干措施,以建立官员问责制度并促进现有政治体制内的透明度。这些措施包括开展反腐败运动、增加公众对环保等领域的知情权、决定“党代会的召开、官员的选拔、退休和固任期限制”,以及尝试对预算体系进行改革等。北京还允许一些党外人士在政府重要部门任职,如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卫生部部长陈竺。 随着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增加,中国共产党也在寻求对民众的利益做出更多回应的方法,前提是不完全改变政治体制。努力之一就是开通网上留言板–“直通中南海”,民众可以借此给最高领导人留言。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政府总理温家宝都已经在网上与民众进行过对话互动,地方官员可能也会做客电台节目,一些全国人大和区人大的代表也已安排时间与他们的选民见面,倾听选民们的诉求。但全国人大内部的讨论认为这种见面也存在问题,因为官员们可能会借此机会发展其个人选民和大众追随者。 社会公正 近期中国的一些改革提议,来源于政治光谱中强调社会公正的要素,如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提法。虽然西方媒体可能会盛赞中国所取得的非凡经济成就,但是一些知识分子连同前军方官员、工人和农民都已对30年来不受约束的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表示出严重的担忧。裙带资本主义、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以及环境挑战的增加都被视为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的失败。这些学者被称为“新左派”,他们对进一步的市场改革持怀疑态度,要求政府采取更强有力的手段调控市场以确保社会公正。 但在政治领域中,这样的状态很难被界定。一些与“新左派”联系在一起的学者,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对当前的西方式民主表达了不满,但他们也无法提出另外一个清晰的方案。他们寻求的是一个可信赖的、能做出回应并负责任的体制,但他们不确定什么政治机制能够最有效地实现这样的体制。除了对代议制民主的担忧,他们还对寻求更具革命性变革的人构成了挑战。 革命性改革 尽管相当一部分中国政治精英致力于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另外一些人则在寻求更激进一些的突破,他们推崇普世价值、直选、宪政民主、权力分治、保护私有财产以及其他一些制度改革。 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精英视根本性的政治改革为一种必须。这些改革者无疑把温家宝总理视为他们在中国领导人中的支持者。在过去一年所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以及大受欢迎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专访中,温家宝总理认为,言论自由对于“任何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持续的进步,人民对民主和自由的向往和需求是无法阻挡的”。他进一步指出,政党必须演进–领导革命取得政权的政党与治理国家的政党应该有所不同。温在接受CNN专访时的结束语也进一步表明他正在党的通常原则之外推进改革,他用“风雨无阻,至死方休”来形容他的政改决心。 要求进行革命性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高度公开,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中国纸媒和网络媒体上,也出现了支持这种高调行为的热烈讨论。新闻记者、学者和积极的网民形成了对更根本性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持续支持力量。他们希望共产党能将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呼声作为优先考虑的事务之一。 一个广受欢迎的观点认为,革命性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观察报》2010年10月底刊登的一篇题为《何以解忧,唯有政改》的社论就表达了这种观点。 政改的支持者也常常提出,只有更多的根本性改革才能确保社会稳定,而稳定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所考虑的重中之重的事务之一。财新传媒和《新世纪》周刊那位率性直言的总编辑胡舒立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停滞不前,是因为“担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她进一步指出,“政改裹足不前才会成为动荡的温床”。 作为提升中国外交政策和形象不可或缺的一步,政治体制改革正成为一个得到广泛支持的话题。北京某国际关系学者表示,克服中国政治思维和评论在称霸和自卑或受害者心态之间来回摇摆的唯一方法就是,对外部世界更为开放、提高国内教育水平以及改善“中国社会和法制”。《新世纪》周刊一篇题为《抓住政改的战略机遇期》的社论也回应了这一主题,该社论指出:像强拆这一类社会问题带来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使民众对国家失去信心,并给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虚拟的政治体制 互联网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上升,这给中国共产党限制政治体制改革带来很大困难。事实上,互联网在中国正演化成为一种虚拟的政治体制,民众在网上传递信息,组织网络集会和线上抗议。 有些活动家使用互联网发动线上活动(其中一些还发展成为实际的抗议活动),成功地阻止了建设水坝和有污染的工厂,以及反对广东省播出的电视节目中禁用粤语等等。最引人注目的可能要算是一些文化人物利用互联网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势头已经出现。 尽管社交网站Twitter在中国国内被屏蔽,但它已经成为一个特别政治化的网站。在时下的中国,Twitter是最为重要的政治组织力量。 四处寻找政改前景 有关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争论中,一个似乎有些隐晦,但又常常是明确的话题就是外部世界的作用。而一个反复出现的论调就是既愿意学习西方的经验,同时又反对西方的模式。 政治现代化、社会公正和革命性改革这三者小心翼翼地融合在一起,最有可能出现在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试验中。就像中国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来开启经济改革进程一样,它也可以建立类似的特区进行政治改革。 在温家宝总理日前发表有关政治体制改革讲话的城市—深圳,目前正进行一个全新的政治改革试验。在温家宝总理和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支持下,深圳的政治改革处于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前沿。改革所确定的目标与共产党的有限改革理念严格保持一致,即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体系、发展一个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并打造完备市场体制和社会先进文化,创建和谐社会。 同时,这一改革还包括了一些革命性的因素,如逐步推进直选,在区一级领导干部选拔中引入更多候选人,考虑允许候选人通过在一定限度内组织竞选活动角逐区委和市委常委职位等。深圳已经“削减了1/3政府工作部门,数百名官员分流或退休、硬性规定官员放弃在行业协会和慈善机构中担任的双重职务。”但是深圳最大的创新是允许公民团体在不需要挂靠政府监管机构的情况下注册,允许他们寻求海外资金和雇用外国人。这些团体还可以向深圳政府提供包括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等领域里的服务。 深圳的改革以及其他地方将跟进的改革,可能至少会为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迫切需要的路线图提供部分参考。中国共产党正尝试着跟上民众需求的改变。不管这场改革是由共产党领导、还是由人民主导,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可以确定的是,一个和30年以来已经发生的巨变同等重要的政治改革正顺利进行着。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