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承美 | 留守儿童的哭喊声, 其实是社会的撕裂声
每年的春节,成千上万的家庭经历一年一次的聚散离别, 在父母离家出走远方的时候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人更揪心,孩子的哭声是有声的祈求, 更是无声的控诉。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2月 27, 2021
每年的春节,成千上万的家庭经历一年一次的聚散离别, 在父母离家出走远方的时候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人更揪心,孩子的哭声是有声的祈求, 更是无声的控诉。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12月 26, 2020
随着纪录片的播出,强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却仍在艰难维系。种种现实问题汇聚到一起,凝结成了“棒少年”们未来出路的巨大不确定性。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12月 6, 2020
尽管对于底层的书写,我一直心生警惕,但刻骨铭心的感受,还是让我担心这个世界的声音将变得无比悦耳,当像哥哥这种家庭的孩子、孙子再也不可能获得任何发声机会,关于这个家庭的叙述自然也无法进入公共视野,那么,关于他们卑微的悲伤,既失去了在场者经验的见证性,从而也永远丧失了历史化的可能。社会的结构性差距已经在这个家庭兑现,对哥哥、嫂子、侄子、侄女,他们的孩子而言,通过念书,社会再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如丈夫一般改变命定人生的机会,逃脱乡村、跻身城市的简单而朴素的愿望,在下一代的身上终将如海市蜃楼一般缥缈。不从根本上促进一种更为持续的发展,和我们曾经同呼吸、共命运的亲人,必将在撕裂的社会较量中,被彻底抛入尘埃中的生存,无从反抗,也毫无声息。
而我今天所写下的一切,不过以一个亲历者的见闻,以一个农民儿媳的身份,记载我与他们之间偶遇的亲人缘分。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12月 6, 2020
这些出身农村的少年,被从中考、高考的“独木桥”上挤下来后,难以得到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十几岁时开始“混社会”。实务学堂像一个避风港,给了他们学习技能并思考未来人生方向的空间,但离开学堂后,他们的人生又将如何展开?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11月 27,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