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答应 | 我为什么要离开东北:不想自我消耗和自我贬值
昨天接到个任务,让我写篇“我为什么离开东北”,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虽然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但是东北在我脑子里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现在只是每年回去探亲两次的所观所感。
阅读更多发布者翻翻更健康 | 7 月 29, 2015
昨天接到个任务,让我写篇“我为什么离开东北”,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虽然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但是东北在我脑子里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现在只是每年回去探亲两次的所观所感。
阅读更多发布者翻翻更健康 | 6 月 9, 2015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络版六月九号星期二刊登题为“中国经济增速‘被高估’”的评论文章。评论认为,由于统计方法的不同, 而非人为因素或出于什么政治目的,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被高估一到两个百分点。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独立宏观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提供的分析认为,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12个月里, 中国GDP 增长速度只有5% 到6%, 而非中国政府公布的7%,因为中国在统计计算GDP时存在一个技术问题,没有使用经济学中的所谓“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进口商品的价格没有被排除在外。GDP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胀的指标, 用于将名义GDP转换为通胀调整之后的实际GDP数据,涵盖范围比通常所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更广,是美联储优先采用的通胀指标。对此, 中国广州经济学家党爱民星期二表示,:“既然凯投宏观讲得那么专业,中国经济增速被高估就有可能, 中国在今后的GDP的统计计算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世界其它国家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是非常专业和技术性的问题。”凯投宏观表示, 如果他们的分析正确,那将意味着包括印度在内的一系列新兴市场国家都可能无意间高估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数据。由于GDP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指标, 理论上使用平减指数就是为了反映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排除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不使用GDP平减指数虽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在进口商品或服务价格通胀变化与国内的通胀变化大不相同时,例如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涨或下跌时,不扣除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因素就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对此,北京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星期二表示:“GDP的衡量虽然本身就充满了争议, 但基本反映了一个国家所创造的财富,或新增的生产力,问题只是GDP到底多少存在争议, 很难准确无误地评估。凯投宏观说中国没有排除进口商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GDP 被高估, 那可能就是一个中国统计计算方法与其它国家不一样的结果。这就像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总是很低, 与老百姓的感受总是不一样,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我们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方法有问题。”凯投宏观的分析显示,由于中国在计算多数经济领域的平减指数时没有扣除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结果使中国的平减指数更加紧跟消费者价格指数;这样一来,当进口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时,中国的通胀就可能被放大;当进口价格下跌时,通胀则可能被低估。党爱民认为,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经济增速统计方法,中国经济运行未来一段时间还会徘徊向下: “中国政府现在在宏观经济方面能使用的招数都已出手,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已经非常宽松。虽然货币宽松了,但只要中国消费不振,中国经济不会有什么起色。现在的情况是, 中国有的钱人消费饱和了,没钱的人缺乏购买力。这样肯定导致国内消费不振,消费不振,怎么生产?货币宽松解决不了消费不足的问题,因为没有购买力但需要消费的人没有偿还能力,宽松货币情况下也贷不到款。 一言以蔽之, 现在要解决广大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问题,让他们能够消费, 否则中国经济难以有什么大的起色。”虽然凯投宏观的分析认为, 中国的GDP平减指数不能精确衡量中国国内产出价格的变化, 但胡星斗教授认为,由于中国还不是完全成熟的市场国家,很多经济活动, 像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家庭经济活动和地下经济活动在GDP计算中并没有被统计在内;如果这些活动被计算在内,也许中国的经济增速并不低。 那中国经济增速在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12个月里究竟是多少?对此, 胡教授表示:“如果按照现有的统计方法计算,我认为中国GDP增速最多也就是5%, 低到2%到3%都有可能,的确达不到官方公布的7%。然而, 如果将农村经济活动和地下经济活动等考虑在内,或者说改变一下统计方法,也许中国经济增速比官方公布的还要高一点。 未来中国经济可能会持续下行,就像有些国家那样可能在2%到4%的范围内低速徘徊很多年。至于政府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那要取决于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能否有进展。如果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改革没有进展, 中国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增速在2%到4%之间低速徘徊若干年之后出现负增长。”中国经济增速一直受人质疑。以往的质疑往往认为中国政府高估GDP是出于维稳等政治动机。现在,凯投宏观的分析似乎排除了外界就中国政府给GDP数据灌水的质疑。(记者:闻剑;责编:嘉华)
阅读更多发布者布鸣真象 | 5 月 16, 2015
本周一,印度政府任命当地知名银行家卡马特(KV Kamath)为新开发银行(即所谓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行长。卡马特最为人所知的,是其对印度经济一贯乐观的态度。...
阅读更多发布者翻翻更健康 | 4 月 26, 2015
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和健康成本上升、技术和知识产权成本上升等,并不是中国经济遇到的最主要成本问题,况且,劳动力成本等的上升本身就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这类成本的上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正面的。我所要谈的,从根本上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成本问题,是指“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和“政务成本”。一、融资成本上周,李克强总理在相关部门的座谈会上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可多方面调查的数据表明,企业利润目前平均只有5%,扣除财务费用之后不就成负增长的了吗?”“实体经济垮了,金融怎么支撑?”融资成本问题目前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国内的生存情况,也影响到中国企业的走出去问题。按照诸多在海外发展业务的企业计算,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业务,其融资成本比日本和欧美企业高至少高出2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就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欧美和日本市场依然在拼命的压低企业融资利率,千方百计地为更低的资金成本创造条件和理由。“融资成本”问题已经是中国经济难以回避的一个软肋。二、物流成本2011年的时候,新华社在报道中举过一个例子,1公斤货物从上海到贵州通过公路运输需要花费6元到8元人民币,而从上海通过海运到万里之遥的纽约却只需花费1.5元人民币。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院汪同三估算,全世界82%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流通成本占(物价的)50%-70%。据全球公共采购论坛发布的《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10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8.0%,是美国8.5%的2倍多;在铁路、高速等相对落后的印度,这一占比数据也仅仅只有13%。就在2014年经济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同比2013年依然增长了6.9%,其中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2.9%。然而,根据国际航协2013年定期航班货运量排名,中国大陆没有一家进入前六,美国联邦快递和联合包裹两家全货运航空公司占有绝对的市场优势,在2013年定期航班货运量前10名的航空公司中,联邦快递和联合包裹的货运量之和超过了其余8家之和。中国要提升制造业水平,增加出口竞争力,物流领域的成本和效率问题不容忽视。我们都知道“德国制造”拥有全球最好的口碑和竞争力,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在2011年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中,德国被评为世界物流冠军(世界银行通过针对包括物流服务、交货及时、海关清关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因素的考察、研究,对最高分获得者颁发此殊荣)。德国总理默克尔于2007年秋天在德国物流会议上说,“工业生产与物流技术和能力的连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国未来的成功。”自从德国再次高度重视物流行业后,在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中,德国从2007年的第三位上升到了如今的第一位。“物流成本”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当中,对国内消费和国际进出口市场影响最大的一个成本问题。而这一问题并没有因为中国大规模投资铁路、公路、机场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随着“铁公机”领域投资成本的上升,更加增大了中国物流业的成本负担。三、政务成本“审批难”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打造创新型和创业型社会的最大的障碍之一。比如一个商业零售企业,备齐工商注册资料,至少要和卫生、质检、食药监、公安、税务等七八个部门打交道,办理十几个审批流程。许多审批手续烦琐,过程漫长,诸多创业者因此望而却步。今年年初,关于企业在创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政务成本”问题,中央再次加大改革力度,在全国层面着力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治理“审批难”,不断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但其执行力和效果不明显。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斥责中介评估乱象时提到,“现在要建一个项目评估环节实在太多了:环评、水评、能评、安评、震评、交评、灾评、文评、雷评、气评……这个评、那个评,一些地方的同志都把这些评估编成了笑话!”实际上所谓的“政务成本”,除了“审批难”问题,在政府监管和服务地方企业方面,依然存在“选择性执法”的情况。一条龙服务、集中评估、降低门槛、事后监管等被认为是解决“审批难”问题的主要方向,但由于地方政府养成的“权力惯性”,以及法治意识依然淡泊和简政放权进入深水区,各类政务改革推行难度越来越大,在事后监管方面“选择性执法”问题依然在困扰诸多创业者。一系列“政务成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虽然不像“融资成本”和“物流成本”那么明显,但其隐性的不确定性风险十分令人担忧。
阅读更多发布者一国两智 | 10 月 30, 2014
路透北京10月30日 –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周四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影子银行继续急速增长,规模已列全球第三位。 根据FSB对影子银行采用的一种更有针对性的新定义,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居前。FSB是20国集团(G20)在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创立的一个机构,旨在改善金融监管。...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