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猫猫

OhMyMedia | 中国周刊:失信如柴 危机似火

2011年第11期【封面故事】  中国周刊记者 周昂 北京报道 信任危机从未像今天这样,让每个中国人感同身受。新技术的发展,又为信任危机的熊熊大火添了一把干柴。 岳敏君作品《The Execution》 一段时期以来,被中国人反复温习的一个概念是,这个社会似乎充满了“陷阱”。 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包括: 2011年8月的一天,江苏一位名叫殷红彬的大巴车司机,发现一位老人倒在路边。他停车,下来搀扶。可一个普通人“学雷锋”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老人非但没有感激他,而且向他泼了一盆污水,指责他就是“肇事者”。 司机的清白最终被车上的电子眼证明。但在类似的事件中,南京的彭宇、天津的许云鹤等人均被法院判决赔款,引发轩然大波。遇到倒地的老人是否搀扶?对于中国人来说,这问题从未这么难以抉择。 2011年7月23日,D301次动车与D3115次动车在温州发生追尾,41名乘客遇难。事故发生后,铁道部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极为拙劣甚至荒唐,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也迟迟未出。 很快,新的动车驶过事故列车残骸,但它是否意味着更加安全?很多人恐怕会套用铁道部前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的那句“名言”——“反正我是不信”。 2010年1月的一天,一位唐姓女士,花费了280万元,购置了四十余件达芬奇家具,她以为高昂的价格意味着高档的做工,但是这些家具自从送来,便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后来经央视曝光,人们得知这些所谓进口家具,不过是冒充贵族血统的劣质产品。于是,达芬奇家具的销量在两周内下跌九成,连其他进口家具品牌也失去了人们的信任。 当然,你可能不会遇到讹诈的老人,不会登上出事的动车,或是消费高档家具,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会遇到别的“陷阱”。 也许你在商场中乘坐的扶梯会突然改变方向,将你重重摔落;也许你在街边饭馆中吃饭时,后厨的师傅正往锅里倒地沟油;也许你为某慈善组织的募捐箱投上十块钱,回到家中打开电视,发现刚刚捐出的钞票,可能正好圆了某个炫富女的玛莎拉蒂之梦。 “市场、政府、社会三个领域同时遭受信任危机的现象,前所未有。”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指出。 一则来自最高政府部门的消息,或许可以从侧面证明中国当下的信任危机严重到了何种程度,10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将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这一切也许让人很难想象,中国曾是一个以“守信”为最高美德之一的国家。 失信没好报,这个道理曾经被中国的古人深信不疑。据明代笔记《郁离子》载:有一个商人坐的船沉了,见渔夫时呼唤:“我是济阳最大的富商,你救我,便给你一百两金子。”但获救后,商人却翻脸不认账,只给渔夫十两金子。还说:“你打鱼,一生都挣不了多少钱,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后来,富商又在原地遭遇沉船,有人想救他,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个故事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说话要算数,不然后果严重。第二,陌生人难信,富商必须开出一百两金子的价码才确信有人救他。 从中可以窥见,正如费孝通所言,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的一圈一圈的波纹,形成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张张关系网。这种社会便是“熟人社会”。它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 可当人们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后,就必须从“家”中独立出来,频繁接触“难信”的陌生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社会强制方式对承诺加以监督、制约和实施,可以从制度上保证人们的互信。例如,一个人走在斑马线上,尽管对过往车辆中的驾驶者一无所知,但依旧可以信任司机会靠右侧行驶,而不会撞到他,这是由于靠右行驶是交通法规的规定。扶起老人不用担心被讹,因为人们天然认定,向善行为可以得到保护。 但是,随着僭越法律和规则的行为不断涌现,由公权力构筑的一道社会心理堤坝,已经日渐脆弱。 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河北大学的一起轰动全国的车祸,当满嘴酒气的青年人高喊“我爸是李刚”时,他引爆的除了公众的愤怒,还有难以抚平的不安——如果有人能够肆意作恶,又逃脱制裁,还有什么法律可以切实保护自己,什么规则又可以确信不疑? 对郭美美事件的质疑,则更加直接地指向了公权力本身。 据报道,2011年9月22日,山东泰安彩民张鹏(化名)喜中双色球一、二等奖,获得863万元巨额奖金。他考虑将部分资金用来资助慈善事业,但想到“郭美美事件”后,决定把奖金的一部分用来给家乡修路。就连其他慈善机构也遭到了丑闻牵连,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志愿者在广州募捐时,甚至被市民直接询问其行为与郭美美“有没有关系”。这些慈善机构基本均被老百姓认定和公权力有关,是由政府行政命令建立的、不受监督的团体。 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监测显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 而今,政府失信的后果体现在各个领域,无论是地震或高铁事故所报道的伤亡数字,还是某某政绩成果,抑或是与政府有关的慈善组织募捐,都备受质疑。一辟谣,人们就发笑。 一幅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漫画,颇能代表当下中国人的无奈心境: 一男一女相遇,发现对方还活着,喜极而泣。 男:“你没有被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毒馒头毒死真是太好了!你家的楼也没有着火!你家门前的桥没有塌吧?上班扶梯也没有故障真是幸运!太好了!我们又活了一天!” 女:“我真担心你上班路上遇到70码!或者被人连捅8刀!最担心的还是城管打人误伤了你!害怕你坐动车!也不敢给你打电话,怕你手机爆炸。” 这时,铁道部前发言人王勇平的声音传来:你们都是生命的奇迹! 这段对话中所提到的种种事件,几乎无一不是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新技术的发展,为信任危机的熊熊大火添了一把干柴。 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曾被广为诟病,而今天,那些曾掌握在某些人或者机构手中的信息渠道,正逐渐被网络瓦解。互联网公开、平等分享的特点,让普通百姓也可以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生产信息的自媒体。 2009年1月,24岁云南玉溪青年李乔明死在了晋宁县看守所。晋宁县公安局负责人对此事的解释是,李乔明是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而死的。这种离奇的死亡方式经过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激起强烈质疑。更猛烈的质疑来自无数的自媒体,他们挑战而且咒骂了看守所官方结论。“躲猫猫”一词成为当年的流行语。 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并公开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真相很快水落石出,李乔明系被牢头狱霸殴打致死,相关责任人陆续受到处理。 毫无疑问,新技术手段使那些见不得光的丑恶更迅速地曝光,激发了普通民众更多的情绪,与获得真相的信心。 2010年兴起的微博,是这场新技术浪潮的后起之秀。和美国的社交网络不同,它还主要承担了自媒体的功效。很多人改变了网络习惯,从此不看门户网站,而从微博上攫取新闻。 此前的郭美美事件正是这件技术利刃的结果。2011年6月,微博网友发现了一个网络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年轻女孩,挎着爱马仕包包炫富,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她真实身份的猜测,以及对她背后认证机构——中国红十字会不透明、官僚化的非议。不久前的723动车事故,也是典型的新技术推动结果的案例。从事故原因,到营救生还者,对各种官方说法的广泛质疑及全民讨论,其过程都在网络上时时更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微博的流行,根本上是社会有这个需要:“微博是对传统媒介言路开放程度受到限制的补充性反弹。” 不过,新技术一方面实现了民间对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信任危机烈度的放大器。荷兰尼尔森公司2010年9月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评论,也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 “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古罗马政论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这样解说他的执政和思考结论。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葛晨虹认为,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在这个新技术来袭的时代,已经真切地摆在了中国政府的面前:“走出这种‘低信任度’的社会怪圈,首当其冲是重举民众对政府的信心。” 那么,一切又回到了一个根本的命题上——今天的政府,如何重建公信力? 原文点击

阅读更多

杨恒均 | 经济、文化与价值观是中美较量的战场

无论是冷战,还是现在的“占领华尔街”,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民主两百年的历史就会发现,民主其实从来没有受到多么严重的挑战。相反,民主理念在地球上横冲直闯,所向披靡。弗朗西斯 . 福山说,美国过去的实力和影响力并非只是建立在坦克和美元之上,也是建立在全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人民的信念中,他们敬仰美国的政治体制并试图以美国为榜样塑造自己的国家。福山就是 20 年前提出“历史终结论”的学者,同时期还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理论,叫“华盛顿共识”。   简而言之,“华盛顿共识”包括:民主政治是最不坏的政治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是最能发挥人类潜力并营造共同富裕的经济模式,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论哪一个先到,另外一个会自然而然地跟随。   “华盛顿共识”对美国冷战后的战略国策直接影响就在于,美国改变了冷战时期那种全方位与苏联东欧进行对抗的模式,从而对一些他认为可以搞定的中小国家,从政治上改变它,颠覆它,最好让它一夜之间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之后再让市场经济理所当然地发展起来;而对那些他无法从政治上搞定,也不能像伊拉克那样直接派兵占领移植民主制度的国家,如中国,则鼓励他们实行市场经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中,以期自由的市场经济最终自然而然地带来民主政治。   “华盛顿共识”部分的论据来自苏联东欧的崩溃。冷战结束后,美国人发现苏联东欧是因为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而瓦解的,美国人并没有做什么事,所以他们认为,那些效仿苏联制度的国家,迟早也会垮台。而人权、自由与民主的价值理念一定会席卷全球。   但“华盛顿共识”遇到了挫折,甚至说是失败了。政治上搞定中小国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失败的例子也不少。移植过去的民主制度有时不能马上发挥效果,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带来了混乱。制度可以移植,但如何使用制度却无法移植;市场经济的规则很容易掌握,但如何运作市场经济却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学会的。   那么后者呢?中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搞了 20 年,可以说得到了美国很大的支持,例如十年前加入 WTO 时,美国那些支持者的潜台词就是:损失点原则把中国拉上市场经济的大船,这条大船迟早会把中国带到政治民主的主流上。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老二,可在民主政治上,在人权上呢?至少并没有按照美国人的预想演变。   这些美国人可以不介意,别把美国人想像得那么高尚,好像为了推广理念就不惜一切,只要有生意做,他也可以睁只眼闭只眼的。但美国人却无法忍受“中国模式”的坐大,甚至弄出了一个“北京共识”。下面我简单讲几点最近观察中美关系的体会。   一,从“中国不适合民主”到“中国不需要民主”,再到“中国已经民主”,这是中国模式下逐渐强大的中国在国际上传递的信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不但要在国际经济秩序中争得话语权,更要在民主政治领域抢得先机。   你们注意一下,以前西方领导人见到中国领导人后大谈特谈民主与人权,中国领导人几乎都是以委婉的方式传达如下的意思:中国地大人多,民众教育水平不高,现在应该集中力量解决温饱,我们正在努力让人民富裕起来等等。这至少说明,中国领导人是认同民主自由理念的,只是中国条件还不成熟。   在人权上的标准也是这样,例如美国每年要搞一个《中国人权报告白皮书》,还没有来得及翻译成中文,我们也立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搞出一个像模像样的《美国人权报告白皮书》,你说我侵犯人权,看看吧,你也好不到哪里去。美国人一看就乐了,好家伙,虽然这些资料都是从美国的媒体上搜罗来的,但至少说明中美两国对“人权”的标准并无异议。例如在美国人在监狱里折磨囚犯是侵犯人权,中国发生的躲猫猫也是侵犯人权。   这一情况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而有了显著的变化,现在中国要争取话语权,要从政治文化与价值理念上形成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从“我们不需要你们西方的民主”发展到“我们已经民主了”。 美国人感到了中国崛起的威力,反恐结束后就强势返回亚洲。这就暴露了美国一直宣称的那句话的潜台词:当美国人说“美国乐于看到中国的崛起”时他们其实是在说“美国乐于看到一个拥抱普世价值的中国崛起”。   二,昨天新闻报道美国与澳大利亚达成了在澳洲永久驻兵的协议,中国外交部提出抗议,加上中国特别多军事迷,结果一些纯军事的用语“第一岛链”“第二岛链”频频出现在电视上,弄得我打开电视机时,还以为已经开始打仗了。   美国要对付中国,军事围堵当然少不了,而且他正好可以消化十年反恐中剩下的军力。这对于中国是很不妙的,我们过去 20 年经济大发展就得力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一旦北京决策者像年轻人一样头脑发热,要在军事上应战,像前苏联一样勒紧裤腰带、穷兵黩武,那么离苏联曾经走过的路就不远了。   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与历史时期,我认为中美之间开战的可能不是没有,但战场是在经济领域。真正能够打得起来的战争其实是“经济战”,或者说“经济冷战”,军事部署只不过是美国人的大战略的一部分,决定胜负的是经济——是民众的生活水平能否提高,民众是否感到幸福,人心向背等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价值理念等“软实力”、“巧实力”的交锋。   让我们回顾一下冷战时期,美苏两个大国表面上是在军事上争霸全球,其实决定胜负的是经济,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苏联实行僵化的计划经济,弄得民不聊生,美国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战后人均收入直线上升。当然,除了经济,或者说比经济力量更关键的因素,是政治理念与价值观。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举个例子,那就是美苏对峙最激烈的 50 、 60 年代,苏联东欧集团用于镇压民众、侵犯公民权利的借口往往是所谓来自西方的威胁。那个年代,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别说上街游行要求宪法赋予的权力,即便你什么也不做,躲在自己的卧室里,都可能会被秘密警察拉出去逮捕、流放、枪毙,说你是叛徒、特务与反革命,根本没商量。   可这同一时期的美国呢?虽然也出现了麦卡锡的白色恐怖,但很快出现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权运动,多的时候,高达一百万民众冲向华盛顿,要求平等和自由等公民权利。毕竟,冷战也是战争,当时的美苏算是处于交战状态,如果美国民众涌上街头要求人权的事发生在苏联东欧国家,还不被说成是美国的反华——反苏势力在煽动颠覆?   我们现在回头看,恰恰是肇始于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把美国推向一个道德的制高点。这也使得里根总统上台后,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布苏联是邪恶的帝国。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权的美国民众与被迫妥协的美国政府一道打赢了冷战。至于美国有多少枚核子武器,多少艘核子潜艇,在什么地方部署针对苏联的驻军,还真没有起到那么大的作用,充其量是扮演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如果我没有说错,中美在经济领域的前哨战已经打响了。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在经济上全面出击了。我们告别了“中国可以说不”的时代,迎来的却是“世界开始对中国说不”。   第三,“北京共识”虽然言之尚早,但这些年由于北京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的扩大,在国际上确实有了一些追随者,例如北朝鲜、古巴、缅甸以及非洲一些非民主国家,当然也包括一些想从中国搞一些钱的西方民主国家,他们对“中国模式”是羡慕嫉妒恨。   中国不靠飞机大炮,不靠政治强制,只靠人民币,就部分取得了前苏联无法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与拥护,这不能不让美国刮目相看。起始于奥巴马上台后的重返非洲,以及如今的重返亚洲,很大程度上是要遏制中国在这些区域的影响力。在可见的未来,美国与中国所代表的两种价值理念将会在这些地区展开争夺,所用的武器是钞票与价值观。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面对美国的挑战?且听老杨头下回分解。   杨恒均 2011 - 11 - 18 香港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曾胜泉:根上稳定才是搞定,让人服气方显水平

面对舆论危机千万别瞒,别拖,别打压;官员回应一定要快,要准,要诚恳。   “你不说,世界永远不知”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隐瞒事实无异于掩耳盗铃,歪曲真相只能是自毁形象。   舆情应对能力当成为衡量执政水平的重要指标。各级官员应抛弃“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敌视心态,不念“封、捂、堵、压、瞒”的五字歪经,善处舆情危机。这也是推进“善治”的现实途径。 (向春/图)   当下中国,正值发展机遇期,充满活力,又处矛盾凸显期,不乏危机。突发群体事件频仍,暴力泄愤事件多发,是突出的风险。如何妥善处置,已成各级执政者的必修课。舆情应对,则是其中重要课题。   最激烈的舆论博弈在微博   中国社会正面临剧烈嬗变: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员流动、利益分化,信息爆炸、思想多元,观念更新、权利觉醒……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不断显现,突发性群体事件频繁发生,“风险社会”的特征愈发明显。   网络已成为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新闻信息的集散地和民意表达、社会监督的新渠道。特别是微博、QQ、手机等传播力和影响力强大的新媒体,更是“意见领袖”、“网络推手”、“异见人士”、“维权公民”、“草根记者”等传播信息、发表言论、争取民意、组织动员的首选工具,也伴随着不实信息、流言、低俗恶搞等的滋生蔓延。   有人说,中国网民表达的热情举世罕见,虚拟社会迸发的力量改变现实。近年来,全国影响较大的公共热点事件中,有相当部分由网络率先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即使披露于传统媒体,其后的舆论发酵、扩散过程也由网络主导。   无论何种突发事件,只要涉及官员、警察、城管、央企、富人、下岗工、农民工、拆迁、房价、物价等敏感因素,就极易在网上掀起铺天盖地的批评质疑声浪,直到真相大白,责任追究,网上舆论才平息。   一些局部、偶发个案,往往在网络舆论聚焦下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全民围观乃至政治性的危机事件。传统媒体一旦对此类事件“失语”,会立即遭到网民嘲讽,即便后来跟进发声,也多半被视为“为政府撇清”,更加激起网民的“习惯性质疑”。这从侧面说明,我国社会信任度特别是地方政府公信力在明显滑落。   调查显示,迄今5亿网民中,八成未到不惑之年,七成月入不足两千。相应地,网络舆论往往有“为民请命”的色彩,富于激情和担当,而同时理性思辨不足,甚至夹杂误传谣传和语言暴力。虽然网上声音不一定代表真实民意,很多公民可能因网上“无声”而“被代表”,且有一些网民的发言超越道德法律底线,但不能否认,网络舆论已成为搅动社会人心的巨大力量,网民声音已是不可忽视的舆论强音,一条微博也可能成为引发舆论风暴的“蝴蝶翅膀”。可以预见,随着关注民生权益、公平正义和公共治理的网民日益增多,网络这个公开、便捷的利益表达和舆论博弈场,将更加频繁地拉响“风险社会”的警报。   从这个角度看,舆情的重头是网络舆情,舆论博弈的主战场在网络,尤其是极具“真相探照灯”“言论核裂变”功效的微博世界。   部分官员患了“网络恐惧症”   从人民网近年连续发布的“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来看,一些地方官员对待舆情的理念和方式还严重滞后。面对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引爆的汹涌舆情,第一反应不是以诚恳、负责的态度,及时准确发布信息,而是一味掩盖事实真相,回避矛盾问题,甚至祭出打压手段,试图令媒体收声,让网络沉默,结果常使质疑批评不绝于耳,流言蜚语蓄势发酵,加剧公众焦虑情绪,促使事态扩大升级。有的即便作出回应,也是因循守旧、敷衍了事:要么惜墨如金、语焉不详,缺乏令人信服的细节和数据,反指群众“不明真相、被人利用”;要么罔顾网络、无视网民,只在传统媒体上讳莫如深、避重就轻地辩解和推脱,祈求“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要么采取“鸵鸟政策”,或心存侥幸、犹疑观望,或岿然不动、不理不睬,直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惊动上级,才慌乱处置,但为时已晚,结果是公众疑虑挥之不去,负面影响难以挽回。   上述钳制媒体、搪塞舆论的种种态度和行为,直接反映出个别地方政府舆情意识不强、应对能力欠缺,间接折射出部分政府官员对网络传播规律的懵懂、对和谐社会治理理念的曲解,从中窥视出有的官员还不适应网络新媒体,甚至患了“网络恐惧症”。   追根究底,是个别官员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总喜欢用“官”和“管”的态度来对待负面舆情和异质思维。   广东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和社会情势新变化,网络问政肇始南粤。汪洋同志连续4年与网友互动交流,坦诚相见。他强调网络问政应该是平等地问、虚心接受,不计态度、不问来历,鼓励网民为建设幸福广东当好“潮人”、“脖主”,坚持“灌水”、“拍砖”,多多“围观”、“给力”。   放下架子,快速准确地回应   舆情应对,自古方法有三:或防,或壅,或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属“危机”意识;“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是“封堵”恶果;“决之使导,宣之使言”,乃“疏导”良策。不同的方法,体现不同的社会治理思维。面对当今严峻情势,如果走不出传统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哪怕抱最开明的“决”字法,也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   突发舆情复杂多变,应对方式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法则有三:   “快速”为先。这是舆情应对的第一要务。舆情未起时,原是荒山头,假消息先蔓延,便成谣言之所;真信息先到位,才是舆论阵地。欲先声夺人、赢得主动,必须抢发新闻;要释疑止谣、摆脱被动,唯有快报事实。   2005年8月的兴宁特大矿难,之所以未生成舆情危机,制胜关键是政府在事发5小时内及时发声;2008年11月的珠海泥头车疯狂撞人事件,也因事发4小时内发布权威新闻而快速消除了公众的猜疑和恐慌。   时效决定实效。微博、QQ、手机等“即时播报”的自媒体备受推崇,网上信息汇聚、舆论生成速度比以前更快,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应遵循“黄金两小时法则”,抢占信息传播第一落点。受众往往以此形成第一印象。   “准确”是本。信息准确、细节真实,发掘真相、还原全貌,尽量不让事件留下疑点,力争不给公众带来困惑,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取信于民,方可促使问题尽早查清,更好解决。简言之,权威来自准确。   就广东而言,如果对深圳“海上皇宫”的违法事实、处置措施不及时准确披露,2010年1月爆出的这起海上违建事件,就可能在真相焦虑与信息遮蔽的拉锯中演变成“官商勾结”的又一版本;假若检察机关不同意家属提出的第三方尸检申请,2010年3月发生的广州少教所学员“睡觉死”事件,也极易在公众质疑和媒体拷问中变为与“躲猫猫死”同样炙手的网络热词。   “互动”增信。舆情汹涌时,如果居高临下,自说自话,不但无济于事,相反会激起更多质疑,加剧官民对立;群情激愤之际,只顾动用警力,强行清场,虽可立竿见影,但问题终未解决,后患依旧存在。   经验表明,对话胜于对峙。舆情处置者只有放下架子,主动与媒体沟通,积极与公众交流,以信息公开消除谣传猜测,以回应诉求赢得信任支持,才能有效引导舆情,妥善处置事件,避免“小事闹大、大事闹炸”。   2009年9月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风波引爆后,如果政府有关负责人没有接受质疑的雅量和勇气,不敢或不愿与居民代表真诚对话、平等协商,此事的处置就不可能成为“官民互动的双赢样本”,相反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群体事件,损害政府形象。   解决问题是根本   作为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一环,舆情应对与事件处置本身互为表里。事件处理得好,舆情自会应声平息;舆情应对得当,亦可促进事件处置。个别地方政府之所以陷入突发事件的舆论漩涡而难以自拔,多因事件处理不当或舆情应对失误所致。但从因果关系来说,实情决定舆情,网下决定网上。如果没有对事件的实质处置,仅空洞表态,舆情难以平息,甚至反弹升级,加大事件处置难度。   舆情危机的生成跟突发事件一样,表面上看,具体触点多属孤立个案,偶然性大。但究其根源,也有必然性,那就是一些地方矛盾问题的日积月累或处理不公,令利益共同体乃至社会公众的怨恨、愤懑、逆反情绪潜滋暗长,一旦接近燃点,就会被某些看似孤立、诱因很小的个案引爆。   看来,“许多问题都是媒体惹的祸”的抱怨有失偏颇,“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多好啊”的慨叹幼稚可笑。即使媒体不介入,问题及其负面评价依然存在。媒体既非问题的起点,亦非问题的终点,而应是相关部门扎实接棒、破解问题的“拐点”。   应对技巧不要沦为诡术   舆情应对常被视为一种技巧。舆情处置犹如“钢丝上的舞蹈”,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风险,甚至铸成灾难。决策、执行者对实操方法的掌握运用十分关键。   教训反复告诫我们,对于社会敏感舆情,遮掩躲避或粗暴扼杀,不但不会使之偃旗息鼓,反而很可能酿成更大的社会问题。因为舆情升级之际,往往是群情喷涌之时,政府部门如果封锁信息、堵塞言路或回应迟缓、虚与委蛇,社会公众的怒火就可能在此起彼伏的质疑和焦虑不安的情绪中引爆。这就如同治水,一旦疏导不善,极易壅决而溃。   但也不能让污水浊流泛滥成灾,对于虚假不实、恶意攻击、造谣惑众、煽动闹事之类的违法有害信息,必须及时屏蔽删除。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可谓舆情应对之要诀。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态度和行为关乎政府形象,影响官员仕途。如处理得当,不仅不会丢分,反而能提升形象;若应对失误,即使是“正面事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   经验证明,透明度决定公信度。维护形象不能靠拼命捂着、无可奉告,而是要直面质疑,开诚布公,满足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你不说,世界永远不知”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隐瞒事实无异于掩耳盗铃,歪曲真相只能是自毁形象。明智的做法是及时公开信息,消弭舆论对抗,让公众看到政府的诚意和努力,使社会力量成为政府行动的有效支撑。尊重新闻规律,善待善用媒体,则是达此目标之法门。   但本质上看,舆情应对并非纯粹的技术活。舆情是民意的“晴雨表”,是社会的“预警器”,只能充分理解和尊重,有效吸纳和疏导。应对舆情危机时,程序正义和制度公正至关重要。只有用刚性的制度,让知情得到保障,让批评找到出口,让真相浮出水面,让疑虑得以化解,才能免遭信用危机,吸引民众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获得民意和舆论的信任和支持。唯其如此,微观层面的技巧运用才不会形同对付媒体、掩饰责任的诡术,才不会沦为卖弄口舌、适得其反的鼓噪。   故此,舆情应对不仅是技巧问题,更是态度问题。任何事情一旦照在舆论聚光灯下,处事官员都应摆正心态诚恳回应。有平等的心态,才不会有“你是哪个单位的”、“你准备替谁说话”之类的高傲官腔;有尊重的心态,才不会有“没时间跟你闲扯”、“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之类的轻慢雷语;有开放的心态,才不会面对监督不是正视问题,而是将记者当“敌人”,列入“黑名单”;有包容的心态,才不会遭遇批评不是反躬自省,而是“出警抓捕”、“诽谤定罪”;有纠错的心态,才不会陷入围观不是快报事实,而是把“保密”“辟谣”当作掩盖真相、文过饰非、压制异见的挡箭牌……   综上所述,舆情应对能力应成为检验执政理念、衡量执政水平的重要指标。各级官员应抛弃“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敌视心态,不念“封、捂、堵、压、瞒”的五字歪经,学会新闻执政,提升媒介素养,善处舆情危机。这也是推进“善治”的重要目标和现实途径。   (选自《舆论博弈——广东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案例选编》一书,发表时作者有修改。作者系广东省互联网新闻信息中心主任)

阅读更多

叶檀 | 三大折价逼出移民潮

三大折价逼出移民潮   2011-10-16 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       财新传媒10月10日举办“公权力与民营企业家财产权利保护”研讨会,著名律师陈有西指出,财产与人身安全的不确定性,使很多民营企业家纷纷移民海外。       该论点可以得到另一份研究报告的佐证。今年4月,招商银行联合贝恩资本发布了《2011私人财富报告》,个人资产超过一亿元人民币超高净值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个人资产超过一千万元人民币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       移民潮汹涌的三大主要理由分别是,方便子女教育占58%的比例,保障财富安全占比43%,为未来养老作准备为32%,其他分别为方便海外投资业务发展(占比16%)、便于国外旅游(7%)、可以多生子女与税率较低(各占6%)。倒推回去,说明中国的高净值人士不满意国内教育环境、担心财产不安全、担心未来无法养老——中国移民潮反映了中国三大制度性折价。       教育折价是僵化教育体制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基础教育国内尚存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希望,在高等教育领域满盘尽墨,中国高校成为行政体制、关系寻租的顽固堡垒——行政意志凌驾于教育规律之上,教授让位于校长、院长、处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院士评选、国家项目遴选成为关系圈与公关能力的较量。中国一流的研究人员如国际知名的生物学家北大饶毅在院士评选第一轮就被刷下,中国发现治疗抗疟药物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日前被美国授予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同样因人际纠纷与院士绝缘。       希望发挥子女天性、希望在未来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的家长们,最好的办法是将子女送到欧美等国进行深造,工作数年后被光荣引进回国。我们需要能结合东西方文化之长的精英,悲哀的是,目前的教育土壤无法培育出这样的精英,只能通过中国粗加工、国外深造而后引进的方式,制造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符合市场要义的人才。       财产不安全是中国富裕阶层头顶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中国产权体制匮乏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投射。中国的富裕阶层或者无法洗刷转型时期的原罪,同时被历史上革财富之命的心理暗示所震慑,担心中国无法形成现代的产权体制,纷纷去国。       不仅企业主,包括官员在内的隐性高净值人群,以制度漏洞作为寻租来源的体制内人士,一旦获得财富,同样感受到制度折价对财富的损耗,中国官场特有的配偶携子女移民、一人当官的“裸官现象”蔚为大观。以至于政府不得不专门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规范。2010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连既得利益者、连寻租者都不相信制度的保障力量,借助于移民实现财富保全,财产制度弊端尽现于此。       一个个案例让财富拥有者惶惶不可终日。山西驱逐炒煤团,一些企业家以“参与黑社会”为名,旗下财产被公安机关非法没收,河南老板杨金德遭遇刑讯逼供。甚至委内瑞拉等国采用黄金矿业国有化,都让中国企业主兔死狐悲。官员自杀成风,10月6日下午,绍兴市计生委主任叶锦茹因“抑郁“跳楼”自杀,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有13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自杀。2010年官员自杀事件更是不断,公开报道的起码有8起以上。缺乏独立而公正的法律必然让所有人缺乏安全感,普通人可以“躲猫猫”而死,官员也可以“抑郁”而亡。       养老折价举世皆同,在基本养老体制不发达国家,普通人养老忧患更甚于高净值人群。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在发达国家养老可以保持体面生活,可以享受清洁的水与空气,可以少吃含化工品的食物。这是所谓的自然环境溢价。       国外有教育溢价、物权制度溢价与环境溢价,中国则对应有三大折价,折价越多,国人移民的心情也就越迫切。中国存在工作机会溢价,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移民以国外身份在国内揾钱,坐拥工作机会与制度保障双重红利。拥有庞大的市场,无数的工作机会,却无法形成完善的保障体制,公平的发展机会,无法形成智慧、文化与财富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的大悲哀,独立的法律与公平的市场从未能内化为基本制度。       从上世纪60年代关闭国门到国门初开,中国曾有三拨移民潮。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有两拨移民潮,现在处于第三拨高峰期。       第一拨移民潮是人身不安全与饥荒倒逼的结果,人们陷于运动的恐惧中无法自拔,可以视为对既往体制的拒绝;第二拨移民潮是对西方高等教育、工作机会追逐的结果;第三拨移民潮是在认可国内工作机会的前提下,追逐财富安全、体面生活的结果。当然,移民国外未必有尊严,却有思想、迁徙等各方面的自由。       移民并不可怕,我国台湾地区发展时同样经历过移民潮,当台湾富裕后很多人回乡奋斗,印度、韩国移民潮不在中国之下,对社会发展没有造成根本损伤。留学、到国外无需恐惧,让人恐惧的是绝大多数人的集体移民倾向,是精英阶层的集体大逃亡,是裸官现象的蔓延,背后所折射出的财富与制度的巨大裂痕。       每个理智、热情的人,都会为国家、为文化感到骄傲,都会为后代的生存环境改善而奋斗,当越来越多的人甚至超过半数的高收入者只能在他国身份保护下捍卫自身的安全感时,只能说明,基本制度缺失已经动摇了学术自由、财富公平、物权独立的根基。   注:上周六,与几个朋友在一起。     桌上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移民。     理由各不相同。     绝大多数人指向两点,孩子的教育与家族的安全。     大多数人支持偷渡,原因还是孩子,为了下一代过得像人。     有具体的案例。       饭吃得热闹,丝丝凉意袭上心头。     有人以为历史一页过去,没人会记得当时的痛苦,狂热的斗争。     错了,作为潜意识,会在民族集体记忆中永久留存。

阅读更多

颜昌海:中国大陆的人们为什么如此冷血?

“惊人”是一个容易被滥用的词。然而,国际媒体、中国大陆公众,甚至大陆官方在形容当今中国大陆的时候,还是常常不得不用“惊人”一词。例如中国大陆,经济增长是惊人的;环境污染是惊人的;食品安全状况是惊人的;大款对高档奢侈品的购买力是惊人的;在号称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大陆,财富集中的速度和幅度更是惊人的。而2011年10月12日,中国大陆又给国际社会提供了另一个令人震惊、愤怒、难以言说的惊人。 当日下午,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发生一件惨案,一个两岁女童在路中央被卷入车底,客货车撞人后,不但没有停下来救人,反而明知撞倒人后,仍然继续急踩油门,令后轮再辗过重伤女童。垂死女童在地上挣扎,途人无动于衷,总共18个途人路过,都对重伤者视若无睹,另一架货车经过,更是完全不避,直开过去,令重伤女童再次受创,伤上加伤,到最终才由拾荒妇拖起,。但一切都变得太迟,女童最后更因伤重而告脑死亡。 据法国广播电台网络报道,有关的报道和现场实况录像在通过互联网传开,显然让报道这一事件的西方媒体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包括法国在内的法语国家新闻媒体转载法新社的报道,题目是“一个小女孩被两辆车碾压,大众不管不问。”瑞士法文报纸《晨报》在发表这篇报道的同时,还配发来自中国大陆的录像,并在录像链接图像下面配有这样一番解说和警告:“过路人对受重伤的女孩完全视若无睹。这一事件在互联网上激起愤怒。请注意,此录像包含一些画面,有可能激起反感。” 请注意“此录像包含一些画面,有可能激起反感”的说法,其法语原文是:Attention, cette video contient des images pouvant choquer。其中的“pouvant choquer翻译成“有可能激起反感”显然是一种很无力、很无助翻译。这里的关键词是choquer,标准翻译是“导致反感”,即相当于英语当中的“offend”;然而在英语和法语中,这种反感不是一般的反感,而是指由惊恐、惊骇、震惊而导致的令人毛骨悚然、令人发指、令人撕心裂肺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极端痛苦、厌恶和反感。因为,一个两岁的女孩路上被车撞倒,假如有一个人从她身边路过不管不问,可以有很多解释:那个人或许是没看见,那个人或许是特别胆小,那个人或许是个坏人或许是个精神病等等;有两个人从她身边走过不管不问,合理解释就会大幅度减少。假如三个人从这样可怜的女孩身边走过不管不问,已经难以找到别的解释。然而,闭路电视录像显示,两岁的女孩小悦悦被汽车撞倒、碾压、躺在血泊中,至少有18个人从她身边经过,但他们都不管不问、若无其事地走过去。小悦悦被撞、被碾、被无视的监控录像记录清晰地显示,当今中国大陆社会的冷漠和残忍已经高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令人发指、令人撕心裂肺的程度。 喜欢进行数量化研究、以数字说明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可设计一个各国冷漠和残忍度试验:把一个满身血污的十分逼真的假娃娃放在某一国家路上,看到底是第几个过路人会对她伸出援手(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第五个?第十个?),由此得出的数字越高,即表明该国的残忍度越高。在这个所谓的“令人反感”的残忍度数字指标上,中国大陆要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18个路人已经为此做了极端的证明。一些敏感的中国大陆人也已经得出结论,演员袁弘通过新浪微博发表评论说:“看完这段视频,被强烈的民族自卑感击倒在地。连续18人,这自卑的腰杆怕是再多18个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也挺不起来的。” 面对如此残忍的画面,西方媒体目瞪口呆,张口结舌,只能简单地复述事件,描述那段惨不忍睹的录像画面。英国《每日电讯报》驻北京记者彼德·福斯特发表有关小悦悦的报道,也提出了18这个令人惊骇的数字:“这是一条让千百万中国人深深不安的新闻报道。它向人们提出了若干令人不安的问题:30年来专心致志的经济发展是否只是留下一种道德真空?……让千百万普通中国人对中国的走向感到困惑的,不是撞人事故本身,而是接下来发生、也可以说接下来没发生的事情。闭路电视显示,从小女孩身边经过的人不下18个。小女孩清清楚楚地倒在路上,血流进水沟里。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她。” 见死不救只属道德问题,而非法律责任,对中国大陆人来说,这没有甚么大不了;可如果意外发生在法国,事情将会向完全可同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国的法律下,见死不救乃属刑事责任,每一个国民,都有法律责任去救护伤者,上述情节令中国大陆人震惊,在欧洲却只会更加惊天动地,因为重视人权的欧洲,不但伤人者有罪,这18个见死不救的途人都同时犯了法,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国这种法律观点或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更应该想想,为何人家的法律竟和我们有如此大的落差?这种差距显示了一点,就是大陆不但是制度上差了近百年,社会文化更有绝大的差距,辛亥革命一百年了,究竟中国大陆人本质上没有改善,还是和人家越差越远。这绝对是反面教材之最,这种国民,情何以堪?! 从有文字的历史开始以来,中国人传统上就讲究尊老爱幼,扶助弱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见义勇为”是检验一个人是好汉还是孬种的最终尺度,而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则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基本人性的最终尺度。尽管大陆政府与民间批评者对当今中国大陆很多问题观点冲突,看法相左,但双方也有一些共识,其中包括认为在当今的“新中国”或“新时期的”中国大陆,“见义勇为”和“恻隐之心”成为濒危物种一样的稀缺物,甚至濒临灭绝,就像小悦悦的录像显示的那样。而这位女童小悦悦,说明了在所谓“新中国”,人命是如何的卑微,如何的不值一哂;这件惨案只不过是一件交通意外,类似意外几乎天天都在中国大陆发生。 这段影像告诉了人们, 在一个法制不健存的国家,人为了自保,最终会连人性都失去,会令最基本的人权,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熟识中国大陆国情的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要自保,不强出头;公安警察破不了案,多事的你往往会成为勒索的对象,更甚者如果撞人司机乃高干子弟,随时把你拖累成为撞死人司机的替死鬼; 除此以外,不合情理的法律,也令撞人者为了利益,宁杀人赔少些,好过伤人而赔多些;在中国大陆,车死人只须赔几万,车伤人却往往十倍百倍之,这种制度下变相鼓励杀人,发生意外后,不是第一时间照顾伤者,而是担忧伤得不够,于是停下再踩油,在外国黑色电影的荒谬情节,却每天都在中国大陆发生。所以即使有人良心未泯,每一个国民,都不得不变成冷血的途人。在这种国度生存,要不清醒而痛苦,就只有选择变成魔鬼的同路人。 为什么在享受着官方所说的史无前例的盛世的中国,“见义勇为”和“恻隐之心”却史无前例地缺乏?批评者认为, 这是一种政治现象,而不是文化现象;这是中国大陆体制始终一贯地通过政治和法律手段无情打压胆敢“见义勇为”或坚持“恻隐之心”人所造成 。但官方对批评者多年来提出的这些批评从来没有做出正式的回应或辩驳,而是要么使用一种同义反复的说法,坚持说中国大陆当今社会呈现出的种种令人惊骇的不道德甚至是非人道的现象是道德败坏的结果;要么则归咎于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的糟粕。然而,官方从来没有解释为什么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糟粕特别容易感染当今中国大陆。 小悦悦的惊人惨剧,在许多大陆公众泛泛而论当今社会道德水平低下、人性泯灭的同时,也有网民指出,“不是人心冷漠,是现实让正义者的心冷漠。”而与此同时,官媒又开始进行所谓“大灾面前有大爱”式的正面宣传,即所谓的“正确舆论导向”,力图展示中国大陆依然是一个不亚于任何其他国家的道德高尚的国度。比如金羊网发出的报道题目是:“小悦悦母亲:这个社会好人太多了。”报道说:“两岁女童惨遭两车碾压,十多路人见死不救。佛山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牵动了广大市民的心。今天,小悦悦母亲向记者表示,感谢连日来人们对小悦悦的关心。虽然发生了这种不幸,但是她始终认为,这个社会好人太多了。”…… 在大陆媒体这两三年来披露出大量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而政府却一筹莫展之后,当权者执政合法性越来越得不到中国大陆人民的认同,于是温家宝总理出来讲话。温总理在2011年4月14日与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提高国民素质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他还表示,必须清醒看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来,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指出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他呼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来解决这些问题。不过问题是,这些人哪里去找?既然党领导一切,并且控制社会的全部资源,那么中国大陆社会的精英都在体制内,都在政府机构里 。 大陆第一代领袖毛泽东,他的“老三篇”就鼓吹“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还有雷锋的样板;但整个社会却发展成自相残杀的文化大革命。记得“最讲政治”、“最讲道德”的文革期间,就出了这么一个“英雄人物”:刘学宝。刘学保原是兰州部队才当兵一年的新任副班长,正在甘肃一个山区林场参加“支左”。据说他当时看到“革命形势一派大好”,特别是“革命委员会光荣诞生”了,认为“阶级敌人”一定要作“垂死挣扎”,他便认定了其中一个为企图破坏“文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反革命分子”。1967年底的一天,刘学保发现这个“反革命分子”正要爆炸一座“新建”的大桥,他就一边祷念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最高指示”,一边“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反革命分子”猛扑过去,经过一场“激烈搏斗”,用自己带来的短刀和斧头,将那家伙连砍带扎“砸烂了他的狗头!”这时他又见到大桥下的炸药包正在嗤嗤地冒着烟火,随时都会发生爆炸,就又背诵著毛主席诗词:“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喊著“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冲向大桥,取下炸药包,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激荡著山谷的夜空,火光映红了大地,刘学保被震倒在河滩上……”。结果当然是“社会主义”的大桥完好无损,被刘学保砍死的“阶级敌人”罪有应得,他立即成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巍巍高山”式的“革命英雄”。但事实真相是,被他“砸烂狗头”的那个“阶级敌人”李世白,是一个老实本分和勤劳的林场老工人。1967年12月17日晚上,刘学保偶然看到李世白外出,就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刀子和斧头悄悄跟了上去,等李世白走近一座已不通车连行人都没有的破旧废桥时,刘学保突然扑上去用斧头朝李世白当头砍去,使李世白死于非命。之后刘学保跑到桥下河滩上,将自己带来的一个引爆雷管拉响,炸伤了自己的左手表面,接着大声呼叫“抓反革命啊!”,待有人来后他见人就说自己是如何为“保卫大桥”与“阶级敌人”李世白激烈博斗并战胜了他,最后终于保住了大桥的“英勇事迹”。他所属部队领导机关听说后,很快将这事报了上去,军报迅速组织了报道。此后刘学保不仅连升几级成为部队营级干部,还当上了兰州军区的党委委员,直至被“选”为“九大”代表,神气活现地到了北京,多次“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与此相反的是,李世白一家突然成了“反革命家属”,被赶出林场,儿子因喊冤被抓进监牢,老妻被迫改嫁给一个疯老头,其余孩子都流落异乡改名换姓苦度岁月。 当年人们就对刘学保的“英雄行为”产生过怀疑,但在当时的政治空气下,这些怀疑者反而都受到了追查、重压和惩处。直到“文革”以后,当地的党政机关特别是政法部门,经过了反复调查核实和技术鉴定,终于查明李世白确实是无辜的冤死者,刘学保的所谓“英雄事迹”完全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为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刘学保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刘学保实际上是在包括军报在内的舆论工具宣传蛊惑和煽动教唆下,从一个20来岁的普通战士,变成了杀人凶犯和政治骗子。由于文革后政治伦理和文化伦理仍延续文革,刘学保似的人物至今犹存,表现在暴力和谎言上的极其残忍与卑鄙恶劣并无多大差异。所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经过开动全部宣传机器进行道德教育后,其结果仍如同温家宝所说的,整个社会充满“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及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 既然无法用道德教育来解决这些问题,可见问题的本质并非道德,而是政治问题。因此也有领导人在吸取文革教训之后,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例如胡耀邦。 有关道德问题,温家宝此前也有两次呼吁:2008年9月23日,温家宝在纽约出席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盛大欢迎午宴,在回答听众有关中国大陆食品安全的提问时,他认为一个企业家身上应流着道德的血液。2011年2月27日下午,温家宝在新华网回答大陆网民的提问时,谈及房地产问题,他向获取了暴利的地产商喊话,要求他们应“流淌道德血液”。也有温家宝口中“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宪章”或其他改革措施,至少也得把祸国殃民、炮制豆腐渣工程的贪官污吏揪出来,以儆效尤,但他们被关进监狱,罪名是“颠覆国家政权”。 其实,最没有“道德血液”的,就是体制内的一些掌权者。 党如果不改造体制内的道德血液,就无法挽救中国大陆社会的沉沦。不论如何“唱红打黑”,或者把孔夫子抬到天安门广场上,中国大陆的血液只会越来越肮脏。党应该去研究现在龌龊的道德血液是从哪里来的,再研究如何给他们换血。比如:“一切向钱看”的重商主义,勿过问政治,闷声去发财。首先是高官们自己要发大财,不断更新的天下天下第一贪,都是党的高级官员;其次,中 国大陆的高干子弟阶层都成为富甲一方的“红色贵族”,权力与金钱勾结,是他们的世袭领地。就连业已落马坐牢的高级贪官,在监狱里都享受着特权; 比如中国档案网站提供落马贪官中几个例子:“中共上海前任领导人陈良宇,在豪华监狱里享有20平方米的单间,每日享用4餐,包括夜宵,香烟和巧克力。每月开销为6000元,是上海人每月平均收入的两倍。成都贪官马建国在被监禁刑期,被允许参加私人宴会,回家就寝,在狱中不受限制地使用手机。安徽贪官曹小明被判刑后,仍允许继续领取6个月工资。”在中国大陆,牢里贪官都比老百姓舒服! 今天中国大陆,有的人很有权,有的人很富,有的人很有知识,有的人很有名气。可他们普遍都没一样东西——良知 。因此,当官的鱼肉百姓,有钱的为富不仁,有知识的助纣为虐,有名气的麻木不仁。活生生使这个社会堕落成非人的人间:0.3%的人控制着86%的财富,3000名亿万富豪中有2895名是高干子弟,官员家属96%移民国外,民众3千万人无家可归,上访冤民突破一个亿,2000万小孩没学上,……;可余秋雨之流还在说什么“中国模式”、“中国梦”! 历史上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一些国王为发财通过对外贸易取得顺差,积累贵金属,实行重商主义,但任谁也不敢祸乱国计民生不敢以发大财为号召。后来,重商主义还是被欧洲经济学界权威亚当斯密批判为“人为的反自然的非理性的资本主义”,到18世纪被自由贸易所取代。而中国大陆居然在把探讨大国掘起的时间定到从15世纪开始,借用重商主义名义;事实上“重商主义”和“闷声发大财”不是同一个概念,发大财只能得自暴利,必然伤害民众。比如日本军阀财阀土肥原贤二在中国东三省造成多少万人坑,都是强力剥削和暴力镇压的铁证。以暴力保护暴利这种连环套结构,就是从日寇特工头目土肥原学来的“重商主义”。这种暴力与暴利并驾齐驱的双暴连环体系,对中国大陆民众的伤害,“18个令人惊骇的数字”还只是开始……。 人们欣赏着“大国崛起”,容易忘掉现实,冤死的何止一个小悦悦!其实,从枪杀17条人命的河北定州、广西博白、贵州瓮安、湖北石首,到广东新塘……,人们对“打死人白打”都很无奈,只能用“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的讥刺来表达愤悲,这长长的一条死亡逻辑线,串连着平均每年20万起暴力镇压事件。而比如今年温州7.23动车埋人事件,危害的不仅是农民,也囊括了大陆贫富各个阶层,谁都在这个圈里:买动车车箱不买安全控制系统,省下钱就为闷着声发大财,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一个副总工程师在国外存入美元28亿! “重商主义”还有配套措施,对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有打有拉: 出卖广大农民,收买城市居民;出卖下岗工人,收买知识精英;漠视弱势群体,豢养暴力机构:踩低农村,发展城市;牺牲农业,填补工业;变“工农联盟”为“官商联盟” 。…… 这里有许多悖理之处 :1、以快速发展之名来选择,而德国与日本正是在二次大战之后的民主政体,才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为什么不走二战后德、日真正快速发展之路?!2、15世纪以来发展成功的大国并不少见,为什么单单选择发动侵略战事双双惨败的法西斯德国和日本?!3、为什么不走人民幸福的民主之路,专门选择草菅民命,让人民来承担核灾难的二战前日本亡国之路?!说白了,是既得利益,需要以暴力保护“重商主义”之暴利 。 暴力保护“重商主义”之暴利,目前已进入“四个现代化”: 1、法律工具化或玩具化:首创非政治事件政治化,政治问题非政治化 ,从此欲加之罪,不患无词;2、 警察军事化或战斗化:以适宜对民作战的武器配畚,强化警察镇压民众力度 ,逐步建立不同档次,不同名目的武装警察、防暴警察、特殊警察、便衣警察、网上警察、城管部队,训练近战:拚刺刀、擒拿、格斗,也有钢管、狼牙捧,以城市工人、市民为对象;城管与军警结合:视抗议规模,灵活变动,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维稳”手段科技化 :购进美国高科技,建立金盾工程,居民楼内外与上下多设摄家镜头,仿满洲国的良民证,把居民圈起来,进“屯落”,出入检查;街道干部与户籍警、雇用农民与讯息员举报结合,不留空隙“三不管”,居民证全息化,电子化,全民全档电子化,普遍掌控居民信息; 4、权贵专政网络化 :广设6张网: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警惕协作网——实现对社会动态的全方位,全天候,无缝隙,立体化严控。…… 在国内,“重商主义”这样对内: 你摆摊,叫破坏市容;他们砸摊,叫整顿市容;他打你,叫执法;他们打你,叫联合执法;你跑,叫畏罪潜逃;你不跑,叫妨碍公务;你抵抗,叫抗法;你反抗,叫暴力抗法;他们打死你,叫围攻执法人员导致心脏病发;你防卫,叫故意杀人;你含冤,叫社会不稳定因素,你上访,叫精神病……。在海外,“重商主义”这样对外: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你和他讲政治,他和你讲国情;你和他讲国情,他和你讲接轨; ……。 总而言之,不论他们如何为所欲为,统统都是“主权”和内政,不容置喙。 “重商主义”和权贵专制主义是孪生儿。在这对双胞胎的毒害下,中国大陆的人们就变得越来越冷血 。目前,中国大陆正在努力“文化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但执政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符合世界潮流的政治伦理的话,就不可能有先进文明的文化伦理,文化大革命在当年也是一种文化大发展,“就是好,就是好”;其发展结果,全世界都已经见识了。  

阅读更多
  • 1
  • ……
  • 5
  • 6
  • 7
  • ……
  • 41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