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

德国之声 | 媒体大王黎智英全面退出台湾市场

在香港所向披靡的黎智英在台湾败下阵来,这是台湾媒体难敌“赤化”,还是台湾市场拒绝“八卦”?这一事件将对两岸三地的舆论环境发生重大影响。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媒体界传出惊爆消息:中信金控辜仲谅出价175亿元新台币(约合37亿人民币),买下《壹周刊》、《苹果日报》及壹电视,在港台叱吒风云的媒体大王黎智英全面退出台湾市场。仅在两周前,台湾壹传媒发布公告,称与年代董事长练台生签订出售壹电视备忘录。 这一事件标志着台湾媒体市场格局将发生极大的改变,也将会对香港及中国大陆的舆论环境发生重大影响。舆论普遍认为,经过与受到中共暗中扶持的红色商人的数年惨斗,黎智英败下阵来,认输走人。也有舆论认为,《联合报》昨日发表社论,批评黎智英的媒体风格。社论指出,黎智英”没人性”的传媒风格,反映出台湾新闻专业伦理的迷乱及媒体生态的困境。 黎智英败走台湾 因为支持”六四”事件,黎智英的服装生意在中国大陆受限,转而于1990年在香港创办《壹周刊》,1995年创办《苹果日报》,以旗帜鲜明的反共揭弊、狗仔八卦为特色,横扫香港市场,获得商业成功。 2001年,黎智英进军台湾媒体市场,创办台湾《壹周刊》,2003年5月创办台湾《苹果日报》,照搬香港的报风和商业模式,同样大获成功。2009年起,黎智英在台湾筹办壹电视,行政审批和市场环境均遭受困扰。在多次申请执照后,于2010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 壹电视立意打造电视先锋,对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创意设计,在设备上更是不惜血本进行投入,并大量赠送民众网络机上盒,以求突破困境。两年下来,壹传媒为了电视业务遭受约合人民币14亿元的损失,黎智英个人持股的身价则”纸上蒸发”上百亿元。 据台湾《财讯》杂志报道,黎智英原本对台湾的民主发展非常感动,但不喜欢民进党的草莽、反商,因此对马英九的执政充满期待,结果几年下来,”他对台湾政治彻底失望了”。民主失能、管制媒体,正冲击了黎智英的两大信仰──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 壹传媒高层更指出,黎智英透过管道了解并认定,旺中媒体集团老板蔡衍明阻挡他的电视版图,背后的支持者是中共,这更令人感到前途无望。 台湾电视名嘴陈文茜在微博中说:”辜仲谅为标志性商人,曾卷入扁案。中信金控全力拓展大陆分行,未来言论必定转向。那些前阵子抗争旺中之人,今日全成垫背,儍眼了。” 台湾抗议传媒”赤化” 创办于1950年的《中国时报》,半个世纪里倾向于自由民主主张,曾大胆报道”江南案”、”美丽岛事件”及民进党的抗争运动,在台湾民主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2009年被在中国大陆获得商业成功的旺旺集团老板蔡衍明接手以后,立场发生明显改变,亲中色彩浓厚。在刘晓波获诺奖、艾未未遭拘押等新闻事件中,自我审查严重。今年初蔡衍明发接受采访时称,”六四”事件不是屠杀,并且承认收受中共购买新闻资金以置入官方新闻等,引发学者连署拒绝为旺中媒体撰稿。5月,《中国时报》开除时常有异议的时论广场资深编辑蔡其达。7月,旺中集团併购中嘉有线系统公司审查获得通过,随即大肆攻击反对并购的中研院学者黄国昌,引发了蔓延至今的媒体人、学者和年轻人”反媒体垄断”的抗议活动。 在此运动中,知名学者余英时传真亲笔信函:”台湾有一些有势有钱的政客和商人,出于绝对自利的动机,已下定决心,迎合中共的意旨,对台湾进行无孔不入的渗透,公共媒体的收买不过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已。” 对旺中媒体的批评和抗议,多在台湾《苹果日报》发表。旺中媒体指称,这场运动是竞争对手壹传媒挑起商业攻击与政治污蔑。 《联合报》昨日发表社论,批评黎智英的媒体风格。社论指出,黎智英曾说”没人性才能作传媒”,这是对”人性”的根本扭曲。黎智英”没人性”的手法,虽然也用于对抗权威豪强,却更擅用于凌辱弱者,”没人性”地滥用”尸体/裸体”去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又”没人性”地以”煽色腥”毁伤文化。 出生于台湾”四大家族”之一的辜仲谅, 2006年因家族企业中信金购并兆丰金股权(”红火案”),请辞中信金副董事长一职,并逃亡日本。2008年返回台湾充当陈水扁案”污点证人”,对”特侦组”作出对陈水扁不利的说明。2011年则称其受特侦组的胁迫做了伪证。 作者:张平 责编:雨涵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27期《香港:去中國化還是去大陸化》

2012年10月18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和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台北各大書店(如誠品、Page One、博客來、讀冊生活等書店)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我和媽媽 兒童繪畫班一次普通的課堂作業:《我和媽媽》,得分最高的是五歲孩子的一幅畫:北京天安門伸出兩隻大胳膊,左右摟抱着香港和澳門的標誌建築。這就是「國民教育」的成果。 【封面】 去中國化還是去大陸化/ 左派將香港民間堅持的「去大陸化」污名化為「去中國化」,梁振英時代將使這場角力愈演愈烈。 校本條例疑為國教開綠燈文/溫朗鈞、蘇曉欣 香港政府早前宣布擱置倍受爭議的國民教育科,卻交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科。在校本條例草案下,學校法團校董會毋須理會辦學團體,可隨時開設被疑為洗腦的國民教育科。 真正的國民教育從不讚美——專訪香港大學歷史學者馮客(Frank Dikotter)/袁載俊 民主制度下的教育是要讓年輕人了解政府的運作方式、公民的責任和人權的內涵。這樣的教育並沒有讚美國家的內容。 一國兩制:昨日與今日的想像/羅小朋 一旦中央政治危機爆發,港人治港就容易演變成粵人治粵? 【特別報道】 諾獎之後,讓我們再莫言一會兒文/常遠 網民打趣,迄今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共有四個,分別是:莫言,莫言,莫言,莫言。作家莫言獲獎,激起千層浪,而浪頭註定不屬於文學。 精神分裂:極權時代的文學與政治文/黃靜 我們關注的不是莫言該不該得獎,而是作出判斷所持有的標準,這些標準反映了關於文學-政治的不同觀念,它們是冤家還是良伴,極權政治的現實又如何作用於這些觀念的形成? 政治是你的生命/馬建 作家是在社會上唯一握筆為生的,像當年魯迅或年輕時的龍應台,替大眾寫一段,就能頂住些惡行。有擔當不一定是大家,但大作家沒有擔當,就太可笑了。 他用人性慾望與體制周旋/陳希我 他的作品中繞開具體的政治,但在生命慾望、人性黑暗和性中做文章,這些仍然是對體制的冒犯。我想只要認真看過莫言小說的人,不會認為他是個歌功頌德的作家。 【中國】 任建宇案:勞教制度的終結者?文/余聲 一個與憲法相抵觸的惡劣制度公然存在了55年,它真的會很快「壽終正寢」嗎? 我為什麼發起公民聯署廢除勞教/王成 肇始於2010年5月,起初在推特(twitter)中文圈發酵,並蔓延至今日的微博,以《公民權力主張書》為成果的「公民大聯署廢除勞教」運動,是我對「從社會運動入手,推進中國民主進程」這一看法的實踐。 【香港】 鄭經翰自述:我就是一場風波/ 鄭經翰 中央對香港媒體已不再是溫水煮蛙,而是到了滾水煮蛙的邊緣,DBC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經濟】 國富民窮,誰來買單?/趙思樂 央行缺乏獨立性,貨幣政策為政治權力服務,金融體系維繫着超額壟斷利潤,本是萬業之母的金融,已成中國經濟體的毒瘤。 【台灣】 壹傳媒敗走台灣 這一堂三年的課/許建榮 紅藍合作,讓崇尚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黎智英對台灣失望。 謝長廷中國行挑動民進黨爭/李蔚 謝長廷藉着這一趟訪中之行,巧妙地把自己放在台灣與大陸、台灣綠營與藍營、蘇貞昌與蔡英文這三組博弈關係的中間點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後一組。 馬英九政府的 「人權分裂症」文/康依倫 馬政府藉人權為由推動「陸生納健保」,但人權的大旗舉得愈高,馬政府的「人權分裂症」就愈明顯。 【國際】 我在弗吉尼亞州給奧巴馬助選/映見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首場電視辯論後風雲突變,羅姆尼民調迎頭趕上,剛剛結束的第二場辯論一時仍難分高下。最後關鍵時刻,「搖擺州」弗吉尼亞是奧巴馬必取之地。 西哈努克與共產黨的詭譎友誼/段宇宏 親王在中共那裏享受高貴禮遇的代價,是柬埔寨近四年的人間地獄——紅色高棉政權,一百多萬人付出生命。 【人物】 韓連山:公民廣場上的171小時/曠達 一場反國民教育科的絕食運動,以18歲的中學生開場,由63歲的韓連山結束。他總共堅持了171個小時。 【文化·專題】 門為誰 「常開 」?——從香港政府總部看抗爭的空間政治/劉冉 黑衣人自金鐘站湧出,滿懷熱情卻在新政府總部前淤塞、兜圈……和從前包圍立法會相比,究竟從半空接近政府總部有何不同,建築空間隱含港府怎樣的思維,公民政治實踐又如何與之博弈? 最令人懷念是親切的空間——專訪香港新政府總部設計師嚴迅奇/劉冉 馬艦發展工程的設計者嚴迅奇少年成名,如今已是香港最著名的本土建築師之一。2007年,嚴迅奇設計的「門常開」力壓群雄,獲選為為添馬艦發展工程方案。反國民教育運動掀起後,作為示威集中地的新政府總部大樓引起了輿論的高度關注,本刊就此專訪了建築設計師嚴迅奇。 【文化·讀書】 「中國散沙」有力量——專訪Scattered Sand作者白曉紅/劉冉 持續關注弱勢群體和農民工階級的華裔作家白曉紅,在觀察中相信中國農民工未來會為自己爭取權利。 【文化·書評】 70年代好兒女/廖偉棠 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與羅帕·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一個是Punk音樂女皇,一個是最著名的人體攝影家,以前只知道他們的生命有交集,讀了佩蒂·史密斯親筆寫的這本《只是孩子》(Just Kids)才知道,他們的愛交纏得如此之深,深於許多「正常」戀人。 【文化·現場】 低迷年代的日韓新影像/周澄 日本攝影六、七、八十年代的故事我們早已熟悉,但他們的世界裏更新的風景是怎樣?近鄰韓國的當代青年攝影場景又是如何? 【文化·廣場】 十月有最喧囂的紅色,十一和雙十,哪一場慶典的煙花更遲幻落?誰的激情,又是什麼樣的理想?我們請來兩岸三地創作人,月秋高之際,講講那些撞見的、或擦身而過的、溺於其中、又棒喝當頭的「紅」世界。 紅領巾的解放/班 可以嗎,我們還可以重拾不受國族和黨政宰割的自主生活的想像能力,好鬆開那條綁在小男孩脖子上的紅領巾,讓它飄起來嗎? 紅/韓松落 我常想乘着時光機回去,把那封裝有一排錯印的「全國山河一片紅」的信截下來。當然,要改變的事情太多了,時光旅行一百次,都不夠。 我的紅色小史/楊佳嫻 我又回到童年時代那樣,鍾意於紅色。愛島嶼,不等於愛那個國慶,愛那面旗子──雖然,在島嶼的特殊處境下,旗子的紅有時候確實使人激動。 【文化·詩歌】 10月八日紀事/藍藍 詩人濃縮情緒在負重的詞語中,揭示人生的嚴重時刻。世界既喧囂又靜默,唯詩引領我們體會憤怒、歡呼和嘆息。(主持/ 周瓚) 【專欄】 中國民主化的瓶頸/夏明 如果中共在未執政前把民主作為攻蔣之矛,在統治六十多年後又把它作為防民之盾,而從未真正把它交給人民踐行,政治改革就必然淪為「政治忽悠」。 十八大與過渡時代的團派、太子黨/張倫 正是由於個人權威的弱化,資源的局限,才需要借助派系的力量在博弈中爭取更大的利益,這是今日中國這種特殊的政治派系鬥爭出現的時代背景。 不談政治是一種幻想/艾未未 在一個政治無處不在的社會裏,你要麼站在權力一方,要麼是被奴役的一方,不談政治是一種幼稚的幻想。 馬里哀歌/寧二 一位又一位馬里傑出音樂家的呼告令我心酸。面對馬里這樣的音樂國度,我總想,如果民族的爭戰可以用結他的Jam來解決那該多好。 莫言的記者證/奚長老 對於記者證的管理,中國的現狀是,最需要記者證的新聞民工,基本都拿不到記者證。一證在手的,除了佔佔小便宜,基本都不會真用到這個證。 女生平等夢想不遙遠/羅世宏 民間永遠走在政府前面,只要台灣對民主人權的價值追求不變,台灣女孩未來的性別平等夢想應該不會太遠。 歷史的尺子/楊瀟 人們總需要找到一把尺子,去給自己和別人一個交代。如果有朝一日我們也擁有自己的共產主義博物館,對於數以千萬計的黨員,人們不會有耐心去看他們到底寫過多少普世意義上的好東西。我們會重返1989,哪怕英雄已經變成混蛋。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 | 黎智英6亿美元出售台湾媒体资产

香港传媒大亨黎智英(Jimmy Lai)达成协议,将以近6亿美元出售其在台湾的媒体机构。 此前黎智英与台湾监管机构发生矛盾。这笔交易还令人更加担心,台湾与中国大陆关系好转,正影响到台湾活跃的媒体市场。 最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笔名意为“不说话”。与中国大陆不同,台湾的公共辩论和媒体以自由批评政客闻名。 一度矛盾重重的台海两岸关系,自马英九(Ma Ying-jeou)当选台湾总统以来已有所好转,但批评人士称,一些台湾媒体为保护自己在大陆的财务利益,正在进行自我审查。 黎智英一家在他童年时逃离中国大陆,他对中国政府持批评态度。为了让他的公司壹传媒(Next Media)获准在台湾开设有线电视频道,他与台湾监管机构斗争了近3年。 黎智英的努力受挫,但台湾监管机构在今年夏天有条件批准一名亲大陆的台湾商人收购台湾最大的有线电视网络之一。 在亚洲以外,“壹传媒”品牌最出名的是由“苹果动新闻”(Next Media Animation, NMA)制作的在线视频,其内容通常是以嘲讽的方式诠释重大新闻事件。公司消息来源称,NMA不在这家上市公司出售的台湾业务之列。 壹传媒的高管和编辑人员将他们在与台湾监管机构打交道时遭遇的困难,归咎于公司出版物的政治倾向。 “黎智英始终是反共的,”壹传媒旗下的《苹果日报》(Apple Daily)最近在一篇社评中写道。“如果你想当英雄,你就会付出代价。” 据知情人士介绍,以175亿新台币(合5.99亿美元)收购壹传媒台湾资产的集团,是一个由当地商人组成的财团,其中包括今年在大陆开设首家分行的中国信托金融(Chinatrust Financial)的董事长的一名亲戚。 台湾国立中正大学(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传播学教授管中祥(Kuang Chung-Shiang)表示,台湾媒体的所有权越来越集中,可能削弱其制衡政府和产业的能力。 “台湾的资本控股集团与台湾政府关系密切,”管中祥表示。“因此,媒体作为监督者的角色可能被严重削弱。” Jason Liu补充报道 译者/何黎

阅读更多

BBC | 台湾壹传媒传将由中信及台塑买入

由香港壹传媒在台经营的电视、杂志及报纸等媒体,在其有意出售引起多方兴趣后,最新传出的买家是中信集团及台塑集团。 中信集团及台塑集团分别由以故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家族,以及另一名已故的知名企业家王永庆家族经营。 在台湾发行壹周刊及苹果日报甚为畅销的壹传媒,一段时间来传出的其它有意购买者包括了富邦集团及年代电视等。 此一受高度瞩目的媒体转让受到台湾社会广泛关注,据中央社报导指出,台塑集团证实有此事且细节尚在讨论,出资者除了这两家台湾知名财团外,也包括新加坡的私募基金。 目前传出的收购金额是约6亿美元的175亿台币。 巨额亏损 进入台湾逾十年的壹传媒旗下媒体类似英国小报风格,以揭露公众人物不欲人知的私密着称,其报导内容有时也造成了政局的变动。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壹周刊独家揭露了行政院秘书长林益世的贪腐录音,而导致这名国民党政坛要角下台受审。 壹传媒虽在印刷品传媒获利颇丰,但其近两三年来因成立电视台,因台湾当局此前长时间执照审批,及遭掌握有线电视系统的业者拒播,而出现巨幅亏损。 来自香港的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说他尽了力后失败必须承受,并向台湾员工致歉。 台湾的变化 因创办台湾版壹周刊及苹果日报而长居台湾的黎智英被媒体引述说,未来他还是会回到台湾,只是不会再办媒体。 这位长期批判中共的香港媒体巨子是在民进党执政时移居台湾。而在与中共关系良好的国民党上台近五年来,其经营的媒体集团在台受到的对待也引起了种种联想。 黎智英本人在向员工话别,接受其旗下媒体采访时说他在台湾"撑不下去,没有办法,此地不留人"。 壹电视并引述他说,随着台湾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他预期台湾媒体还将会受到更大的阻拦。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鄭經翰:誰在「茶杯」裏下毒?

文/ 陳嘯軒 攝影/ 陳明 「今天是陳茂波的劏房醜聞被揭發後第71天。雖然巿民批評他誠信破產,但陳茂波卻未肯引咎下台。陳茂波,你究竟什麼時候才會引咎下台呢?」 這條香港數碼廣播(DBC)電台的聲帶,近月每小時無間斷地播出,高呼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下台。這種政治立場鮮明的宣傳,在香港絕無僅有。有人說,DBC本身就是一個行動派的電台,毫不留情地批評政府,甚至有「鼓動」聽眾反對政府的感覺。整個電台的風格乃至編輯方針,更深深地烙上了電台創辦人兼大股東鄭經翰、坊間昵稱他「大班」的影子。 DBC 2011年底開台時,就打着「還聲於民」的口號。作為電台總編輯的大班明確地說,「民」就是指弱勢社群,「我們不是為有錢人服務,不會阿謏奉承。第一,主持人一定要基於客觀事實,作出主觀的批評。第二,我一定要他們有操守,不容許節目出現低俗的東西,一定要幫助弱勢社群,一定要撐最低工資。」 基於客觀事實作主觀批評 他解釋這與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有關︰「現在香港社會怨氣這麼重,就是因為富人發財不立品(格)。我們沒有巴菲特、蓋茨,承諾死後捐出全部身家;也沒有富人如巴菲特般,呼籲徵收『富人稅』。我們這個社會只要『賺到盡』,建制派大部分都是發財不立品,這最令人生厭。政府現在討論調整最低工資,調幅就算只有五角也要爭論一番,時薪29.5港元或30元都被認為是大不諱(編按:目前香港最低工資時薪28元),這個世界還有沒有公義?」 在香港,像鄭經翰這類強烈支持基層的商人可謂鳳毛麟角,他也自嘲自己裏外不是人:「我的一些商界朋友,認為我出賣了所屬階層的利益。有些妒忌我的人,認為我有錢,怎麼會為人民服務呢,只是口頭說說罷了。」 在5月正式啓播的DBC,落實了「還聲於民」的口號,每每批評特首梁振英或整個特區政府都毫不留情。措辭辛辣、激烈,已成為DBC的「台風」。9月6日,面對學民思潮等團體連日來發動大規模集會,政府卻仍然拒絕撤回國民教育科諮詢文件。大班便在節目中炮轟:「梁振英只『吹水』(信口開河),這群官員根本不是人,走出來講廢話,說討論國民教育的空間很大,不懂中文的人才會說這樣的話!」兩星期後,他又向主責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陳茂波開火:「你想想一個如此貪婪的人,連劏房(分間樓宇單位)都經營,你(梁振英)竟然讓他管理一個比香港島更大的發展計劃。」 「還聲於民」激烈批評中港政府 電台即使在報道交通消息時,報道員亦不忘時政,有時會揶揄「劏房局長」陳茂波,或批評梁振英及其領導班子。而討論時政的節目中,主持人批評中央和特區政府的言論也更為尖銳和激烈,是香港其它電台所欠缺的。 正是這種作風,使當初招來數名「大孖沙」(巨額投資富豪)入股而一度被看好的DBC,開台僅兩個多月,即發生股權糾紛。以全國政協委員黃楚標為首的四名股東,指摘鄭經翰「經營不善」,拒絕按原訂計劃注資,頓使DBC陷入財困,主持人和部分員工要減薪一半。也使鄭經翰先後兩次宣布,電台可能因財困問題最終要被迫停播。他指這場表面上是公司內部股東紛爭的事件,實際上是一場政治迫害︰「黃楚標自己向我們說,中聯辦給他任務,要讓DBC倒閉,要封我的咪(麥克風)。」 大班早前在節目中,把DBC事件的矛頭指向梁振英,又指他打壓言論自由「早有前科」︰「梁振英在2003年未能封我的『咪』,他做了特首就要封殺DBC了!他不想有一個電台重蹈覆轍。他自己不行,想保住自己的位置,不想DBC每天罵他。」坊間又有論者指,身為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和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好友的鄭經翰,當初「押重注在唐身上」,故此才斥巨金辦數碼電台,誰知梁振英最後跑出,在「樹倒猢猻散」的情況下一眾股東才拒絕注資。 對於「押錯注」之說,大班嗤之以鼻:「這樣說的人都是白痴,問那個的也都是白痴,包括你,哈哈哈。你想想,許多人以為我『封咪』八年後復出,不會有當年的風采,不會那麼受歡迎。永遠是『時勢造英雄』,如果我知道梁振英做特首,我就更加覺得應該下重注,可能我不會去找股東,一個人做就不會有事發生了,哈哈。只有梁振英這樣的政府,多行不義,社會才需要我們這類節目。所以我應該是下對了注,哈哈。」 面對電台營運資金愈來愈少,以鄭經翰為首的一方股東,近日向黃楚標提出兩個解決方案,以半價出售名下DBC的股權予黃楚標。或同樣以半價購入黃楚標名下股份,來結束這場耗時兩個多月的股東爭議︰「其實我與何國輝(另一股東)已經意興闌珊,早想在九月底結束廣播。」不過對於收購黃楚標的股份,他早已打定輸數︰「如果我們被迫賣給他,這個也是沒選擇中的選擇。」 相反,黃楚標最近卻突然對收購電台產生興趣,並指DBC應該減少批評內地。有網民因此擔心,若黃成為大股東,DBC就會面目全非,甚至變質成為「建制台」(親政府的電台)。不過,原定在10月9日召開的股東會,最終因黃楚標等股東缺席而流會。黃同時拒絕再注資,令DBC無法營運下去被迫要停播。 大班無奈地說,當初找與中聯辦關係密切的黃楚標入股,是因為覺得黃在申請廣播牌照上能夠幫他一把,哪知事態發展卻證明他「遇人不淑」。「我當然很痛心,我的心血全都放在這裏。用了四年籌備這間電台,由開始申請牌照,到直播室裏掛着的每一張相片、放的每一張枱子,都是我的設計。我們也得到聽眾對節目的認同,這些當然全都不捨得,但到了今時今日,不能再爭了。」 龍門陣一炮而紅 人稱大班的鄭經翰,1994年與(現任立法會議員)黃毓民,出任亞視政論節目《龍門陣》的嘉賓主持。鄭因為早年曾做過傳媒老闆而被節目主持人稱呼為「大班」。至此,「鄭大班」幾乎成了他的別名。鄭經翰因為《龍門陣》聲名大噪,隨後加盟商業電台,主持清晨「烽煙」(phone-in,即聽眾來電)節目《風波裏的茶杯》,歷時十年。他經常在節目裏辛辣地批評官員,使他的影響力足以影響輿論,並被冠以「十點前特首」(特首十點正式上班)之稱。不過,這種作風亦使鄭人身安全受到危脅。1998年他在商台門外遇襲受傷,身中八刀,手筋被砍斷,事後留醫兩個月,案件至今仍為懸案。2004年,這位名嘴又因受到政治壓力而要徹底「封咪(麥克風)」。 八年後的2012年5月15日,大班創辦的香港數碼廣播正式開台啟播,同時在DBC旗艦頻道「數碼大聲台」復出「開咪」。節目名稱仍舊是《風波裏的茶杯》,風格與昔日商台的節目一致,亦因此遭到有人出言恐嚇︰「近日DBC員工曾接獲恐嚇電話,致電者揚言要斬大班。」鄭為此已經報警,他說︰「家人都很支持我,但也擔心我的安全。」 搞社運由加拿大開始 事實上,現年66歲的大班早已是「激進分子」。1970年,當年24歲的鄭經翰在香港取得飛機工程師專業資格後移民加拿大,在溫哥華擔任飛機工程師。他很快便融入當地社會,在工作以外與美國和加拿大的熱血青年,全力投入社會運動。 「我在30歲前在加拿大是激進分子,搞種族平等運動。後來我們坐在一起討論說,不行了,因為我們知道自己人微言輕,沒有人會尊重我們。那時我們決定,做回自己的專業,專注賺錢,但賺錢後要回饋社會。」 「人微言輕」四個字,從此成為鄭經翰的座右銘。八十年代初他回流香港,但從事的不再是飛機工程,而是轉戰傳媒行業,第一份工作就是星島集團的廣告和巿場推廣主管。1986年他自己做起老闆,創立《資本雜誌》,並引入世界知名的成人雜誌《花花公子》(Playboy)、財富雜誌《福布斯》(Forbes)等在香港推出中文版,成為香港八十年代的出版大亨。進軍傳媒業,為他帶來了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也為他後來成為電台「名嘴」奠定基礎。 與黎智英恩怨情仇 1989年「六四」後,鄭經翰伙拍當年剛涉獵出版界的黎智英創辦《壹週刊》,不久便因意見不合拆伙,多年來兩人仍透過傳媒多次隔空「開火」。逾廿年後,在DBC風雨飄搖之際,這個大班的前生意拍檔卻走到DBC「開咪」,在9月初與他一起主持節目。黎旗下的《爽報》更為DBC提供網上平台,以視像轉播電台節目,還設立節目重溫資料庫。 「肥佬黎」出手相助,令DBC網上電台的點擊率大增。對於他此刻雪中送炭,大班坦言:「大家都視如陌路很多年,他幫我們也是互利,我當然也多謝他。」至於兩人的恩怨,他不願再提:「大家都是多嘴、真性情的人,他罵我就結怨了。他最初不懂做出版,是我幫他,但他最不喜歡人家說我是他的『師傅』。」 大班承認黎智英的狗仔隊路線成功:「我們做出版,沒人看的話,講什麼偉論都沒用。但我有少許不屑。我不是那種人,不做那一類的事。我就是比較講原則的人,比較頑固。」正是這種個性,使大班在《風波》裏冒起,也使他被迫退出廣播界。 「八年前『封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華山論劍,變成『天下第一』。很多人認為我這次復出是『攞黎衰』(自己作賤),但現在總算保持『武林第一』。這個時候也應該退了,但現在群眾壓力又不讓我退,哈哈哈,這事對我來說頗困擾。其實我是時候考慮一下歎世界,多點時間做我想做的事,與家人多點接觸。」 投身廣播界多年屢陷風波,大班慨嘆再次「封咪」對他和家人來說也許是件好事,因為三個子女目前仍在求學階段,「現在再不擁抱他們,日後他們出來工作就再沒有機會了。人最重要的是曾經滄海,你做過就滿足,要見好即收。我不會像梁振英,如果我是他,我現在就辭職了。」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