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好书

孤岛客 | 二手久了,也会想念自己的原价

for 信睿周报 |眼福|19 这 本书本是买给家里小朋友翻的,他正在读工设大二,兴趣广泛,前途未明。那天下午,在亚马逊上漫无目的闲逛时我遇见了它。几分钟,点击购买。把它扔进购物车的鼠标其实也顺带把我的选书标准一并扔了进去。什么标准?说更具体我也含糊……可肯定有个标准。 在相对稀罕的漫画类出版物里,《19天》算合志类?它相当于文艺类出版物中的合集——散文合集,诗歌合集,小说合集……和它们一样,就算是那种百分百同人漫画,细究其画风,也会千差万别。想当年,朦胧诗派合集左一本右一本多如牛毛,可就算总是住在同一个集子里,顾城的冷寂与舒婷的温煦,北岛的沉郁与食指的朴白,照旧“朦”出迥异的“胧”。 撕掉塑封,先把《19天》粗粗翻一遍。我本以为会因为读不懂所以不喜欢,或者,因为不喜欢所以读不懂,可结果并没那么糟——我忽然明白,当书封上并未标明“30岁以上读者谢绝入内”、当自行退却、自我避让之类自我设限自惭形秽之念频频涌现,所谓中年仓皇感大约已是我心里的主旋律。用网友的话说就是:想多了。你当然不是《19天》的主诉读者,可这并不妨碍你翻它,阅读它,甚至,融如它——好汉休提提当年勇自是不错,可好汉也有过年轻,有过兴趣广泛前途未明的大二大三。 纠结很快烟消云散。《19天》里的那19个“一天”被我读成出完全不同24秒、24分、24小时,或者,无所谓时长的不同滋味——有的暧昧,如Old先、Rei的“一天”,有的怀旧,如Chiya、洋子Yoko的“一天”,有的呆萌,像Downer、Janemere,有的伤逝,像夏达、早稻,也有的奇趣,像Golo、伍肆……它们的本意未必是我自以为是的或许过于斑斓的况味,可它的奇妙恰在于,借助画家给出的那个多义空间,任何读者均可开启出属于自己的、相对作者本义而言南辕北辙的自定义空间。 而这种种“音画错位”式的弹性阐释也包括19位画家在《19天》里呈现出的完全不同的结构框架、色彩选择、师承派系或个人风格……在伍肆的设色里我读出童趣,在门小雷的构成里我读出神思,在Semillon×Shishio的简括里我读出速度,而在Wishbao既淡且碎的布线里,我被那句直刺人内心喜忧交加的自剖自省戳愣了:“即使是我们,二手久了,也会想念自己的原价吧?”(p71) 近三五年间,有个新词“Foodoir”在英美出版界颇为流行。据该词语最早的译者王其冰先生介绍,这个新词由food(食物)和memoir(源自法文,同英文memory,“回忆”之意)两词合成而来,中文估译为“食忆录”。“Foodoir”后来很快成为主导欧美出版界里的一个新品类。 有关新造词“Foodoir”,麦克米伦在线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对某人一切体验之记述,包括食谱,或者着重于食物的事物……它是一种个人体验的记录,或着重描述食物为特征,这类书里通常会有食谱出现,将食物作为表达个人体验的手段。 促成“食忆录”成为一个图书新品类的首选助力是近年间流行的美食博客。在国内,也一直有很多以“Foodoir”类撰写名闻遐迩的作家,香港的蔡澜是,上海的沈宏非、殳俏也是。而李碧华的《饺子》或那本大名鼎鼎活色生香的《阿佛洛狄特:感官回忆录》能否归位至“食忆录”一类名下?需要另行研判吧。 一个新鲜概念不断挑逗的结果很难说。其中一种可能是,它让人想,想多,想更多……小三年前,读香港漫画家智海在内地出版的首部漫画作品《花花世界》,我就想,参照“食忆录”的别致新奇,漫画或青年漫画或成人绘本之类,也可名之为“童忆录”?如此乱想在我读到尘翎《花花世界》序文里的一段话后,变得“整齐“了——尘翎说,“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小孩子”;尘翎还说,漫画家的立场常常也是“哲学的立场”,“透过孩子的目光,观看成人世界的狼狈与不堪”。照此,或许尤其当中年、老年轰然而至时,我,乃至各位,特别需要重睹天真——那种一直安居在绘本里的天真。

阅读更多

孤岛客 | 2013年的5本书

for  经济观察报 |眼福|17 ◎《古拉格:一部历史》|(美)安妮-阿普尔鲍姆著|新星出版社 仅 据本书现有资讯,套耕、独立出一本类似“古拉格词典”之类的“别册”应该不难,而这种脱胎于一部大书繁复详尽考察论证记述而来的“词典”,会更具说服力——它会会同本书一起成为有关“古拉格”的一部“历史书”“遗产书”和一部“生活书”。 语词之重常需要漫长的时间区隔,距离太近,匆忙的步伐和厚重的功利心会像雾霾般遮蔽双眼,而来自本书中诸多语词自身规律的发掘,对我们加速脱离愚昧的进程大有裨益。 比如,这本大书告诉我们,听起来相似的语词,其表达的内容很可能完全相左;比如,欧洲左派更容易在潜意识的导引下为苏联斯大林暴行辩护,因为他们同宗;比如,以经济建设、经济增长的口号曾在斯大林时代遮掩了无数恶行,而这些恶行的“反人类”胎记本质上与纳粹恶行无异…… “以史为鉴”是一句老话了,而它的细末层面现在可以本书为例,说,“以史为鉴”的起步是“以词为鉴”。 ◎《裸命》|陈冠中著|天地图书 这 本小说是2013我读过的小说里最特别的一本——从故事情节到人物设定,用惯常的阅读经验去虚拟期待,基本没有。书中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半生不熟的汉语——作者以“拟误修辞”贯穿这个人物的始终,以此强调强巴的特别处。 用拟误修辞提示或点明人物个性的方法乔纳森在他的小说《啥都瞭了》里也用过,陈冠中的不同是,他将拟误修辞缩小到“成语”范畴。小说主诉者强巴搞不懂好多成语的字词选项,误会着,懵懂着,将就着,试探着用,用着用着,脾气、秉性、隐喻之类,也就“用”了出来。“强强,北京是不是气派不凡?”“不烦,一点不烦”……这个“烦”字好神啊。 这种似非而是的拟误修辞法也曾被郭小橹用在她的英文小说《简明中英爱情词典》里。在那部小说里,那些生涩别扭的英文反被一些评家视为该小说的语言创意:既紧贴角色命运,又复现文化隔膜。以此反观《裸命》中强巴将“临时起意”误读为“临时起腻”之类,其生动已不再只是恋人间的亵语,而成为一种氛围,很高级。 这样,选择“拟误”修辞的陈冠中以一种俭省直接的方式将主人公强巴直不楞登推到读者面前——他生性的直接与他遭遇的委曲互衬,他为人的单纯与他经历的繁黑互文,而他原始、懵懂的爱,则成为他跌跌撞撞命运里离奇的一根稻草——它被神秘之光包裹了一层又一层裹,没人知道它所预示的会是天堂,还是牢房。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禁书的审查与传播者》|齐格弗里德-洛卡蒂斯等著|社科文献出版社 本 书为多人同主题文字合集,读的过程,就像去旁听一场研讨会——一群过来人围坐一圈儿,回溯往事。他们腔调各异,视角百样,却围绕同一主题——用序者齐格弗里德-洛卡蒂斯序文标题说,本书讨论的主题即“在专制下读书”……这本书我年根儿上才从卓越买来,还没读完。 初步的感想是,在一个监狱般的语境里,人们对精神生活、精神滋养的渴望反是更茂盛、更挑剔、更着迷……它让阅读变成一次僭越,一种反抗,一场鸦雀无声浩浩荡荡的游行。 《德国档案》对本书给出的评语说:本书的“独特魅力在于,时代见证者们发言分享自己曾经缄口不语的许多内容,阅读时,人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在俯瞰一个超现实主义世界。” ◎《摩西五经》|冯象译|三联书店 这 个冯译版“圣经”是2005年牛津初版出版7年后的修订版。 译者说,这一版“译文的变动,将近五千处。大多是进一步节俭文字、锤炼风格,但也有勘误、取别解或新说的。夹注,增添两项内容:一是简要补充古代近东宗教、历史文化跟经文串解的知识;二是列出中文旧译一些有代表性的舛误——主要是和合本,因其流传较广,常被引用——方便读者对照查阅。另有少数拗口的人名地名,做了减字换字或谐音意译。” 在在一篇旧文里,冯象曾说,“圣经”属于“不上书架的书”,意思是说,事实上,反而是那些不上书架的书被我们翻烂、翻旧,因为它更需要反复揣摩、研习,而那些码放得整齐壮观的书架上的书常常落满灰尘。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孜孜不倦、耗时经年的译本,是出版者与译撰者奉送给读者的福利——不论是世界文化爱好者还是世界文学爱好者而言,《摩西五经》都算是一份优质的礼物。 从另一层面说,每日被微博、微信折腾得沸反盈天,脑子里的字词句篇个个沸腾激昂劲爆屌炸,晚上回家, 读几行冯译,是洗眼,也是洗心、洗耳。 ◎《文章读本-三岛由纪夫文学讲义》|三岛由纪夫著|译林出版社 没 读之前,我觉得,像“文章读本”这么端庄的事儿,怕是跟看大闷片一样,读得人气喘吁吁吧?结果倒不是我想多了,是我想错了。 我甚至觉得,用“娓娓道来”这个俗词都无法比拟谈到文学的一些基本范畴时,三岛由纪夫的“洞穿”和“精彩”。 比如p191,三岛由纪夫谈文学中的优质比喻。他写“得当的比喻能够使小说免于过度的抽象乏味,令读者耳目一新,并在一瞬间掌握到事物的本质。另外一方面,比喻的缺点是将小说好不容易结晶起来的统一单纯的世界,分化成不同想象的领域,所以比喻的使用过度就会显得轻佻浮薄,有让坚实的小说像烟火一样炸开的危险。” 用一个精到的比喻讲解比喻的分寸和得体,这大概就是作家与文论家最大的不同。说得更加直白,这本书是一个水性极佳的游泳教练写的“游泳细则”,而不是一个旱鸭子口述的“入水须知”。

阅读更多

孤岛客 | 满眼都是青春得直冒油的女生

眼福|18 ◎《故国人民有所思》,陈徒手著 。无助感憋闷感笼罩全书,书生的命运动辄深陷桑拿雾霾刀光剑影水深火热之境,万劫不复。“时光在缓慢地流逝,所有的斗争伤痛总是揭了又褪,褪了又揭,再留个时间慢性缓冲”……书中11位教授的故事“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 ◎《执正中文》,陈雲著 。本书是作者《中文解毒》的姊妹篇,核心态度赫然开列在自序标题上:学好中文,保住香港……这番危机感十足的态度读罢全书无限认同,并自动延展至更多范畴,那危机感亦随即变成现实感,比如方言,比如口音,比如母校……一个没有方言口音或母校的家园,是公司还是家园? ◎《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大踏著 。大踏作品口语尤佳,温煦而暴烈。温煦时像闲扯淡,暴烈时如火烧楼,更多时候,正扯着呢,忽就着了。“满校园的男生我仿佛看不见,满眼都是青春得直冒油的女生……我要贼住一个女生”……末尾这个“贼”贼动了心,贼大了胆,当然,也顺便贼活时间。

阅读更多

孤岛客 | 诗意地聊邪骨 或满口脏话地谈康德

眼福|16 ◎《想念你的陌生人》,索菲-布莱克尔著 。在当下语境里阅读本书,疗愈之效自然变成主导,变成一种暧昧的温暖,一种亲切的绝望:“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匆匆走过……那些和陌生人的亲密瞬间是我们很难去展开的旅程,但那些瞬间让我们感觉我们活着,我们是某种超越自身的更美好的事物的一部分。” ◎《再不相爱就软了》,彭浩翔著 。彭文之妙,不一篇篇翻很难感觉到。称之为重口味小清新滥觞样本?也对也不对吧。“我可以一口脏话跟你谈邪骨,也可以满怀诗意地与你聊康德。当然,偶尔也可以对换一下,例如诗意地聊邪骨,或满口脏话地谈康德”……凭此,彭到底是导演还是流氓?愤青还是文青? ◎《失落的优雅》,阮义忠著 。影像+文字使本书最大限度将各自优势搅拌均匀,记录下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情境。它不再是词条台湾、跟团台湾或自由行台湾,而成为一个记录者情感纹理中刻录下的台湾……它像交谈,“声音又响又急,许是太多往事溢满心头,正抢着倾吐而出,有喜,有忧,有淡定。”

阅读更多

孤岛客 | 伤逝之虞缓慢浸入字里行间

眼福|15 ◎ 《穷人》袁冬平著。 溪流2007年印行,袁冬平摄影作品集,主题如书名。“我们从这些穷人的眸子里看到的神色,有陌生,却没有惊异,有疑惑,却没有敌意”(序者孙京涛语)……而随着那一组组木然眼神的累积,现实境况的粗砺荒凉和绝望亦随之汹涌蔓延,成为包括书外你我他在内的一个广袤指涉。 ◎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饶平如著 。读完,更多感慨是,这么一本人民回忆录似的百姓故事书怎么就遇见了责编?美编?怎么就遇见了豆瓣?广西师大?怎么就遇见了你我这些唏嘘复唏嘘的读者?怎么就鸡毛蒜皮娓娓道来美不胜收?想来想去想不懂。这时,缘分跳出来解围,可还是说不清,道不明。 ◎ 《读库1303》张立宪主编。 本辑中念真情 家当 张爱玲五扎三篇似隐约透露读库选题的一些微末之变,简单说,更多伤逝之虞正缓慢浸入字里行间,这跟读库主编本人的情绪微澜或有关联?“不管怎样,至少我们都在那个人的人生历程中帮他留了一点痕迹”……读库、吴念真、黄庆军、赵瑜们的所为,就是重现种种温良痕迹,没比这更让人安慰。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