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尔

许知远 | 昆德拉的诱惑

一 景凯旋提着皮包来到作家出版社时,编辑们一定期望见到一位更不羁的青年人。“你还挺学生气的”,其中一位颇感意外的说。 皮包里装着是的《为了告别的聚会》的翻译稿,用钢笔抄写在稿纸上,它的作者是米兰•昆德拉。 这是一九八七年的中国,很少人听过这个捷克小说家的名字。两年前,一位叫李欧梵的旅美学者第一次把他介绍给中国读者,东欧的昆德拉与拉美的马尔克斯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作家。 被过滤广告 两位风格迥异的人物在中国的命运也迥异。马尔克斯迅速征服了读者尤其是作家的心,近代中国的命运也像拉美一样起伏跌宕、荒诞重重、满是屈辱与希望与的悲喜剧,为什么我们不能写出这样的史诗? 昆德拉则是另一种阅读体验。景凯旋偶然间读到《为了告别的聚会》,那是一九八六年,他刚刚研究生毕业,对文学充满兴趣。像很多同代人一样,极权主义是他最深刻、却有不知如何言说的经历。他的父亲与母亲,不管多么热心于新中国的建设,却因青春时的偶然经历,成为了“叛徒”与“特务”。在最敏感的童年,景凯旋感到了无尽的歧视、残酷与荒诞。他还需要隐藏自己的困惑与愤怒。 很多人和他想得一样,但没人敢说出真实的想法。“四五事件”传到他正在读书的重庆,他感到强烈的震撼,北京的青年也充满不满。在一次下乡劳动时,听到政治老师无意中说文革是一场灾难时,他又是一阵狂喜——“原来和我想的一样”。 该如何表达这种感受?在文革后涌现的“伤痕”与“反思”文学中,景凯旋总觉得欠缺了力量,它们太浅了,像是一幕幕孩子气式的“好人与坏人”的道德剧,既未触及到更大范围的体制问题,更没有进入深层的个人内心。外来作家弥补了一些缺陷,布拉格的卡夫卡与巴黎的萨特描述出那种荒诞感,而最为震撼则是来自苏联的索尔仁尼琴,他的纪实体似的小说中弥漫了令人窒息的恐怖与压抑,他竟可以使用如此冷静的语调。 除去令人窒息的苦难,共产主义经验还蕴涵着另一些东西。米兰•昆德拉似乎轻易地抓住了这种情绪。在洪亮与辉煌的口号下,是混乱的逻辑、思想与情感的空洞。而个人则被弱化成动物与工具,他遵循刻板的教条,或干脆像是降低到动物本能,一心趋利避害。社会生活中弥漫的荒诞感,充斥着道德的灰色地带,个人普遍感到无力。在《为了告别的聚会里》中,一位妇科医生的朋友来访,纯粹为了满足男人的好奇心,医生就让朋友穿上白大褂参观,一切都很自然。“这在西方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虚假的意识形态宣传中也是不可想象的”,景凯旋回忆说,“但它确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一种没有道德的道德。” 昆德拉不仅提供了理解极权文化的新视角,还充满阅读快感。在他的作品中,不时出现性描写,它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尤显突兀。或许正因这些性描写,出版社编辑狐疑地打量景凯旋,书的内容和眼前这个拘谨、有点土气的翻译者很不相符。 一九八七年,景凯旋翻译的《为了告别的聚会》出版了,他与湖南作家韩少功(他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翻译者),成了昆德拉在中文世界的最初引介者。一年后,米兰•昆德拉还带动了一个小小的文学热潮。这一年十一月,北京召开了首届东欧当代文学讨论会。《世界文学》报道说“代表们指出,东欧各国当代文学尽管都走过一段弯路,但在逐步摆脱了文学创作中教条主义后,都先后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可喜景象。大家普遍认为,东欧与中国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东欧当代文学发展中的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总结。”这篇报道还说“代表们在如何译介昆德拉作品的问题上陈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昆德拉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我们在译介时应持有谨慎态度。另一种意则认为,昆德拉是个很有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从哲学的高度思索和揭示复杂的人生,具有相当的艺术深度,很值得我们广泛介绍。” “广泛介绍”的愿望没那么容易实现,而发言者们也会很快发现他们对于东欧文学现状所知是多么浅薄。当出版社试着去寻找捷克大使馆寻求版权帮助时,得来的是生硬的拒绝。自一九七五年,昆德拉一直生活在法国,他是个流亡者,一个捷克政权不欢迎的人。 捷克外交官和中国编辑也很快发现他们的态度都需要改变。中国与整个东欧,都站在一股新的历史风暴之前。 这场风暴之后,昆德拉获得了意外的生命力。九十年代初,他的所有小说、包括论文都被迅速翻译成中文,学者们则编辑了关于他的论文集,景凯旋翻译的《玩笑》、《生活在别处》都在其中。他不仅出现在知识分子的讨论中,也进入普通读者的流行用语中。“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还有昆德拉最喜欢使用的媚俗(Kitsch),都在大学生中风行一时。似乎经过了那短暂激昂与血腥之后,人们突然在昆德拉玩笑式的口吻里、在他半哲学化的论述里,找到了某种解脱。他的“轻逸”、他那些沉溺于情爱与性的主人公、他对政治的厌恶、还有他对于“遗忘”的解释,似乎都契合了新的时代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他与中国作家王朔的嘲讽精神,都变成了治疗民族精神创伤的良药。 在南京东区的居民楼里见到景凯旋时,他是南京大学的教授,日常工作是汉语教学。他消瘦、质朴,很意外我追问起往事。年轻一代不太了解他与米兰•昆德拉的联系了。二零零三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昆德拉的全集。它装帧精美,再不似当年的蓝、绿色封面、印有内部发行的小开本。它还标榜全部直接翻译自法语(自流亡以来,昆德拉用法语写作,而他之前的捷克语小说最佳译本也来自法文),再不像当年的韩少功、景凯旋都是从英文转译。它的首印量达到一百万册。对于新一代的读者们,极权下的荒诞、戏谑的性描写,还有道德上的悖论,可能不再是主要的吸引力,米兰•昆德拉,他是全球消费体系里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而这新全集似乎也充满了昆德拉式的“遗忘”特征,它时尚、端庄,也带有着对那个粗糙、但更富激情时代的蔑视。 被过滤广告 二 我从来不是昆德拉的热烈追随者。他的敏感让我着迷。他通过性爱、记忆这些最私人的角度,帮我们了解一种体制的情感与内心。不过,我总感觉他太轻快、太聪明了。 吸引我来到南京的,不仅是景凯旋与昆德拉的故事,更是他在一年前翻译出版的《地下》。它是一本东欧作家的文集,主要出自七、八十年代流传的东欧国家的地下出版物。经过骚动的六十年代,这些国家都陷入了某种停滞与更深层的压迫。这也是个内在流亡的年代,知识分子们无力直接反抗极权,就转为地下的、精神上的反抗。他们组织读书会、出版地下杂志,试图建立起一个隐蔽的交流空间。他们的写作也因此建立了特别的风格,它内省、历史感、充满隐喻。 我忘不了景凯旋在序言里引用的波兰作家斯坦尼斯罗•雷蒙的一个隐喻——在一个遥远星球上的一个国家,那里的居民们被迫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下,嘴里吐出的泡是他们唯一的谈话。官方说,水下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偶尔浮出睡眠呼吸就是一种犯罪。所有的居民都患上了风湿病,梦想着有一天过上岸上的生活。 这个隐喻不仅是彼时东欧人的写照,也多少象征了当代中国。只不过,我们的情况更为复杂,在这糟糕的水下生活里,还有无穷的彩色的霓红灯分散和麻痹我们的神经,它是民族自豪、是中国崛起、是水景住宅、奔驰跑车,是夜总会、麻将馆、各种选秀表演……但终究,我们是在水里生活,都患着风湿病。 “我想看看,能不能为中国的变化提供另一种建议”,景凯旋这样说起这本书的初衷。比起昆德拉的小说,这些更不为人所知的作者们无疑更有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其中一位捷克作家米兰•简曼还严肃的批评了昆德拉。他要说明,流亡中的昆德拉扭曲了自己的历史、刻意的创造了自己的神话——“他的眼睛早就看清了关键的时刻,明确而光明正大地与政权拉开了距离。”但事实远非如此,昆德拉曾热情的拥抱了整个政权,他在五十年代写作了激情洋溢、空洞无物的诗歌,他也曾在相对宽松的六十年代大放异彩,他与整个政治系统的共生关系,比他愿意承认的深入与复杂得多。但在接下来的小说里,他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疏离的先知。 这是一篇不无简单化的文章,它却道出了这本文集的动人之处,它在谈论道德勇气与个人责任,而不仅仅是机智与聪明。也借由翻译这本文集,景凯旋回到了他更钟爱的传统,它是索尔仁尼琴式的英雄传统,他要直面苦痛,而非逃避。对他来说,这个时代太过轻浮了。 他与后来加入谈话的他的妻子,都不像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他们有意地回避这个时代。他们在文革中的生活,从未离开他们的生活,他们反复思考,该用何种方式表现这个人与民族的创伤。甚至回忆起被知识分子普遍浪漫化的八十年代,他们用“晃荡”来形容。倘若没能清理这沉重的记忆,怎能开始新生活?他们都看到普遍的人性丑陋与恶,该怎么消化这种恶,令它们既诚实又有审美上的超越性。又该怎样理解中国式的功利主义与灵活性,那些街坊邻居,昨天你好、我好、大家好,今天就相互置于死地,明天又和睦相处。 被过滤广告 他的书架,像是南京的小小飞地。这个城市、乃至整个中国,谁能把他这么多东欧作家的作品集合在一起。但你又感觉得到,这种收集又带有鲜明的八十年代的痕迹,它是零乱、随机的,缺乏系统性,但同时它们有因一致的精神性而相互关联。 《地下》最让我赞叹的不正是作者们表现出的对精神性的追求吗,甚至某种绝对性,在一个道德相对主义的时代,这显得尤为关键。这也常被视作昆德拉与他的同胞哈维尔的最重要区别。(待续)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最近的一本书是《一个游荡者的世界》。)

阅读更多

北京独立参选人:我要当代表,请投我一票

内容 站内导航 更多内容 Meta导航 搜索 语言选择 简介 动态 市场 学院 联系 帮助 伙伴 导航 档案 搜索 搜索概念 搜索 扩大搜索 德国之声中文网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English German Chinese Spanish Portuguese for Brazil Arabic Russian Persian Albanian Amharic Bengali Bosnian B/H/S Bulgarian Croatian Dari French Greek Hausa Hindi Indonesian Kiswahili Macedonian Pashto Polish Portuguese for Africa Romanian Serbian Turkish Ukrainian Urdu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2011.09.12 首页 在线报导 新闻报道 中国 媒体看中国 北京观察 经济纵横 文化人生 足坛体坛 科技环境 教育就业 千面德国 9·11十周年 德国信息 德国纪事 走遍德国 留学德国 学习德语 学德语 教德语 精彩德国 中文广播 自我介绍 网上广播 收听指南 音频下载 DW-TV 实时收看 服务频道 RSS 服务 订阅新闻 移动频道   新闻报道  | 2011.09.12 北京独立参选人:我要当代表,请投我一票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独立参选人野靖春 9月12日上午,北京市13名人大代表独立参选人,在西城区举行了社区竞选宣传、助选活动。当前中国各地区独立参选人倍受打压的背景下,此活动目前未受到官方的干扰。   9月12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北京市13名人大代表独立参选人在海淀区展览路葡萄园小区,举行助选和竞选宣传活动。这些参选人包括知名的维权人士野靖环、韩颖、湛江等人。北京民主人士何德普以助选人身份参与了该活动。另有法学学者许志永和律师舒可欣到场,许志永曾为北京海淀区第十三届、第十四界人大代表。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13位独立参选人 独立参选人野靖春现场发表《我想当代表,请投我一票》的演讲,并向该小区内的选民发放选举资料。多位选民在与独立参选人们交流后,在《候选人推荐表》中签字,表示愿意为野靖春做推荐人。据悉北京区级人大代表的初选将在11月8日举行。中国各省市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已经接近尾声,成都作家李承鹏、上海作家夏商、广州媒体人梁树新等先后受到打压。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人大独立参选的湖北潜江选举专家姚立法也被当局多次拘禁和威胁。 “我要当人大代表,关注最底层的社会问题” 德国之声电话采访了参选代表野靖春,据她介绍,在今天参与竞选宣传活动的13位独立代表,大多为维权人士,谈及参选原因,野靖春说:”我们维权了13年,我们一直在坚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帮助了一些弱势群体,这么多年我们也是一直在和政府、人大、法院、检察院打交道,有时候很无奈也很无力,所以我们就想找人大代表反映这些情况,但这么多年没见过人大代表。五年一届的换届选举又开始了,我心里就有一种责任感,我要来当人大代表,我要让街坊四邻,老人孩子,让他们随时都能找到我,就是要替大家说话。我要面对的也是以我们小区为主的最基本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最底层的社会问题。” 独立参选人,推动中国的生活政治 此次活动中的助选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德国之声也联系了活动的助选人何德普,这位1979年”西单民主墙”时代的民主人士早在1980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参选人大代表,今年初刚被释放的他依据中国法律还不能参选,于是他用助选的方式来支持这些独立参选人。 他认为参选活动中的助选是推动选举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在西方国家的选举中,大多有各种人士组成的助选团队,以协助竞选人获得公民的选票。 中国当局独立参选人目前身陷困境,持续受到打压,何德普认为:”开展竞选活动非常的艰难,特别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虽然公民按照法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这两项权利实质上都是纸上权利,如果公民行使《宪法》赋予的这项权利,马上就会遭到打压,今年的打压更加厉害,其他省市的独立参选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失踪’、’被警告”被软禁’等,但如果中国公民都敢于站出来参选,中国未来就会有希望。” 何德普也认为,今年涌现出一大批独立参选人,他们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普通老百姓认识到,选举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而不仅是只有政治人物才能参与,这些独立参选人对推动中国的生活政治具有示范作用。 作者:吴雨 责编: 敏芬       意见反馈  »  |  电子邮递  »  |  打印  » 更多文章   Share this article What is Social Bookmarking?   禁书选读 《中国影帝温家宝》 《鸿》 《我的西域,你的东土》 《六四日记》 《1959 拉萨!》 《民以何食为天》 《哈维尔自传》 《大国沉沦》 维基解密 每月有奖征答 晚间节目 互动平台 听众园地 Podcast 服务专栏 每天把最新报道送到你的邮箱,欢迎订阅!   经济纵横 德国政界之争:要不要让希腊破产 中国在欧洲扩大投资引发忧虑 中国人只能作”鞋匠”么? 惠誉:下调中国主权信誉评级是可能的 市场准入“限制多、规定荒谬” 巴西政府对中国钢管征收反倾销税   文化人生 2011 “贝多芬音乐节”- “未来的音乐” 《赛德克‧巴莱》缔造台湾电影奇迹 被职场拒之门外-法国年轻人的困境 欧洲-大学生的旅行天堂 电影院不叫座 《约翰·拉贝》再战电视荧屏 德国失业青年无意举行抗议示威 © DW 2011 外部网页内容,德国之声概不承担责任。 English German Chinese Spanish Portuguese for Brazil Arabic Russian Persian Albanian Amharic Bengali Bosnian B/H/S Bulgarian Croatian Dari French Greek Hausa Hindi Indonesian Kiswahili Macedonian Pashto Polish Portuguese for Africa Romanian Serbian Turkish Ukrainian Urdu RSSリーダーで見るために変換しています まるごとRSS

阅读更多

朱学东 | 中国周刊检讨之假面时代

2011年09月01日 10:21:43   中国周刊检讨之假面时代           ——人们戴上面具,只是为了生活,为了面与恐惧。               当我翻看完中国周刊2011年8月号《假面时代——为什么我们都要装》的数码样时,我长出了一口气。       心里终于踏实下来了。       “最后的效果远超出我预期。”我对一龙说。       这不是我第一次表扬一龙操刀的这组选题。       在编辑后期,封面报道大致成型之后,我就表扬了一龙。       因为,操作的难度我有心理准备。       实际操作出来的整体效果,可以说超出我的预期。       而在杂志操作之前的讨论中,一龙他们也曾把我气得够呛,甚至逼得我最后发飙了。       好事多磨,用在《假面时代》这一期上,尤其贴切。,       1,       《假面时代——我们为什么都要装》,是我们目前构架的封面报道风格序列中的一个,但这组选题却是因为一个临时动议而成的。       此前,我们正在讨论另一个选题,那个选题从去年讨论到如今了。       当时晨明从四川出差回来,说在飞机上听到别人打电话时,说了句“装什么装”,感觉可以做做文章。       确实,装,在目前中国,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装模作样的人。       像我这般坦荡的人,也免不得装孙子。       晨明的话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在选题会上,我快速地顺了一下逻辑,单纯个体的装,是一种个体自由选择,我们不能站在道德高度指摘。       问题是一个社会,人人都生活在面具下,已经是一个假面社会,假面时代。       这个社会的人表情僵硬漠然,个性被压抑,创造力被去势,社会陷入某种无咬合空转状态,社会成本极其昂贵。不装,就要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从肉体到心灵的双重不自由,这才是最可怕的。       几个主要的关键词,安全感、欲望、阶层身份认同、成功学、现代专制。。。有病的社会,皆毫无异议。       一龙问我,世界上有没有一个装的时代。       我的知识无法准确回答。       我只能在我有限的识见之内,说,像中国这样社会整体性的装,西方社会恐怕没有出现过。       西方也有装。选题会上,我举了毛姆的《刀锋》为例。       我说,《刀锋》把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里边的艾略特和拉里,当可视作装与不装的典型代表。       不过,我们要做的,并非只是通常的人性层面,人性层面只是基础性的。       一龙在系统里提到了前苏联的问题。       前苏联的装,其实就是一种类型化的装。       关于专制导致的假面,我依稀记得哈维尔也有相对明确的叙述,但当时我无法完整地回忆了。       2,       但,做什么,如何做,却在我们几个内部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几次三番的激烈讨论,6月30日我第一次亲自做了一个供批判用的《假面时代——我们为什么装》选题操作思路的基础版,到最后思路成型,白天在办公室,晚上在电脑上,手机上,不断地讨论。       这个选题思路是中国周刊创刊以来,到目前为止,内部采编系统跟帖讨论最多的。       讨论过程几乎是惊涛骇浪。尤其是7月4日那天。       白天讨论过程我甚至在办公室拍了桌子。       最大的分歧在于,有同事认为社会性的装不用考虑在架构中,主要只需考虑政治层面,官员的装。全面讨论装是没意义的。       在我看来,社会性的装,甚至小清新们,都是官派装这种病症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也是社会心理基础。没有这些基础性的装的故事,无法解释官派的装。       没有一种装是凭空而生的。       晚上我一到家,立即给晨明发了几个短信(在我们中间,晨明是属于比较冷静的一个,不像我那么容易激动情绪化),至今我还保留着:       “并不是只有政治才是导致假面时代到来的原因,他强化了这个时代的病,个人主义的缺失,个体不独立,以及成功主义都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病因,而且他们之间有逻辑关联。”       “案例或表达应由社会或文化逐渐向商业和政治推进。”       “不是要全面解释这个现象,而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故事,揭示装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文化心理以及政治基础。单纯指向体制,既毫无道理,也充满风险。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是交互作用,相互强化的。这才是这个时代病。切记。”       晚上,大家继续在MSN上集会讨论,但依然有人如白天般强拧着。       这让我很生气,我给晨明发了个短信,说,你们继续讨论吧,有了结果告诉我一声,我头疼欲裂,先躺一会。然后就下了。       我不是真的眯了去,而是有点眼不见心不烦的味道,静思去了。       过了很久,不见回音,我回问,说在整理,然后贴系统。       我等着看完,给晨明短信说:“按照这个做出来,整组稿子很无厘头。”       这样拖下去,时间不等人。       我给大家发了条短信“我独裁吧。我来定操作方案,编辑部理解了执行,不理解也执行。”       然后,定了方案,贴在了系统。       这是官大一级的优势。       很显然,直抒胸臆是困难的,甚至,直接写前苏联的装或引用哈维尔,都有挑战。       我们需要借助屠龙之技,从操作的技术层面脱敏。       而选题的结构是脱敏最好的方式。       这也是我给晨明短信以及最后强行定下操作方案的最重要的考量。       3,       在讨论过程中,我不仅与编辑部的兄弟们激烈讨论争执,也动用了外援。       我向我的几位做杂志的好朋友发了短信,向他们请益。       这些人有播客天下主编张双武,青年参考主编包丽敏,南风窗前采编中心副主任赵义,新周刊主笔闫肖锋,窑哥等。       他们给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坚定我的判断方面。       我很清楚,即便是我最后的方案,也存在漏洞,也要根据操作过程的实际情况来执行。       大方向定下后,剩下的,主要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怎么操作?       采访怎么解决?谁愿意说自己装?谁又敢去揭开别人装的面具?       采访的难度显而易见。这也导致在操作过程的不断调整。       一龙建议约请王晓方,他曾做过马向东的秘书,写过驻京办主任,有过官场经历,让他写官场的装,估计问题不大。       佳蔚提到,严歌苓曾有作品,专门写蹭会的人,也是一种装,通过采访严歌苓来呈现某些东西,也许比较方便些。       我还希望有一篇文章,用非虚构写作的方法,写白领阶层的装的。       这应该是一篇颇考验记者日常观察力和写作功力的文章。在我们目前偏年轻记者的结构中,缺少真正意义的主笔这样的角色,所以,我也想请外援。       我先尝试约请许知远,但他忙;李翔给我推荐了困困,困困考虑之后感觉收集采访写作的时间过于匆忙,难以承担。       我也向肖锋和赳赳求援,出于某些原因,两位老朋友也婉拒了,赳赳给我推荐了一位,一龙跟他联系时,他也是忙不过来。       如果没有这样一篇文章,脱敏就有更大的挑战。我多少有些沮丧。       但一龙从操作层面提出了补救措施。这就是最后呈现出来的阎小青写的《装族指南》。       装族指南,指向的是假面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       生意场上的装,大家也都知道,余芳倩的《脱不掉的商务装》,写的就是生意场上的装。       生意场上的装,指向的是影响生意的非市场因素。       一龙约王晓方时,王晓方说,他这些年写小说,他想写文学创作中的装。       考虑到影响文学创作中的装的要素,其实也是同源的。我同意了。       不过,稿件最后离我们设计的要求偏离远了,只能放弃。       在王晓方提出希望写文学创作中的装之后,一龙提出请王跃文老师写官场或通过采访他的形式,来呈现官场的装。王跃文的官场小说,这些年影响很大。       当年我看国画,只看了开头不久的一个细节,就拍大腿说,他妈的真是那么回事。       所以,我也同意了。       不过,最后王老师并未应诺。       无奈之下,我们只能通过综述和其他采访来弥补这一缺陷。这就是最后呈现的陈俊宇的《乌纱帽下的装》。       操作过程中,一龙提出,想写一篇金庸笔下的假面江湖,会很好玩,很有意思。       我同意了,这也是一个加分的建议。       邓艳玲对严歌苓的采访很顺利,而且成文之后,很有力。       我在这组报道中,受一龙指派,写了篇《假面时代的生活哲学》。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重新翻阅了《哈维尔文集》,尝试深度理解专制之于装的影响;我去翻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著作,试图从中寻找学理依据;又重新看了一遍美国电影《变相怪杰》,寻找灵感。       感谢俊宇提供的视频分享,让我发现,心理学实验显示,被组织排斥是一种痛,确实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当我撰写这篇稿子的时候,也是杂志的后期,而自己正身陷因蚊子叮咬引发的痛苦的疾病中。       但我很高兴,自己的这篇文章也不赖。       感谢我的大学时代哲学系学习经历奠定的思维基础。       4,       本期封面大标题《假面时代——我们为什么都要装》,倒是我做的第一版选题讨论稿中就用的。       讨论过程中,半开玩笑半严肃的,大家都提过类似装逼犯等题目。       但我最后还是用了这个题目,虽然中规中矩,总是与中国周刊这块牌子大致匹配的。       我只是在封面上加了句话,“人们戴上面具,只是为了生活,为了免于恐惧。”       这句话是我在《假面时代的生活哲学》一文中的题记。       这也是假面时代整组报道指向的核心。       本期封面,用了曾梵志老师早期的画作,面具系列。       选用曾梵志老师的画作做封面,与中国周刊《我们今天如何做父亲》那一期一脉相承。       恰好,我以前看过曾梵志老师的画作。而他的面具系列,内涵与我们这期封面报道也是如此的高度吻合。       此前在与朋友的一次餐聚中,我提到准备做假面时代,想联系曾梵志老师。       感谢宣亚国际的美女孟洵给我提供的帮助。       在我给曾老师的助理发过短信之后,一龙很快就联系上了。       感谢曾梵志老师的支持,面具系列也让这组报道增色不少。       可以说,这组报道下来,我和我们团队又收获了许多。 上一篇: 移民何以成为问题   下一篇: 京城警察故事之夜查 阅读数(136)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北京两大报纸被突然更换”婆婆”

内容 站内导航 更多内容 Meta导航 搜索 语言选择 简介 动态 市场 学院 联系 帮助 伙伴 导航 档案 搜索 搜索概念 搜索 扩大搜索 德国之声中文网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English German Chinese Spanish Portuguese for Brazil Arabic Russian Persian Albanian Amharic Bengali Bosnian B/H/S Bulgarian Croatian Dari French Greek Hausa Hindi Indonesian Kiswahili Macedonian Pashto Polish Portuguese for Africa Romanian Serbian Turkish Ukrainian Urdu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2011.09.02 首页 在线报导 北京观察 新闻报道 中国 媒体看中国 经济纵横 文化人生 足坛体坛 科技环境 教育就业 千面德国 9·11十周年 德国信息 德国纪事 走遍德国 留学德国 学习德语 学德语 教德语 精彩德国 中文广播 自我介绍 网上广播 收听指南 音频下载 DW-TV 实时收看 服务频道 RSS 服务 订阅新闻 移动频道   新闻报道  | 2011.09.02 北京两大报纸被突然更换”婆婆”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新京报》为中国媒体中比较敢言的报纸 据中国媒体人披露,北京市《新京报》、《京华时报》被突然划归北京宣传部管辖,两报将从中央报刊系统变为北京地方媒体,根据中国媒体属地管辖规则,对北京市内负面事件报道及异地监督将受到限制,媒体人士也分析,此为内地舆论进一步收紧迹象。   9月2日,《中国周刊》执行社长朱德付在新浪微博上发布消息,内容大意为今日下午15时30分,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突至《新京报》并宣布接管。《京华时报》也同时成为北京市委宣传部所辖报纸。而此前两家报纸均未获得任何消息。昨日中国时政评论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中心研究员陈杰人也曾在微博上发布两报被北京市委宣传部接管消息。但关于此消息的微博和评论很快遭删除,连”新京报””京华时报”也成为微博敏感词,无法搜寻。此事也在媒体圈引起震动,有分析人士认为,两份报纸由中央报刊系统到成为地方媒体,按媒体属地管辖原则,今后在异地监督和对北京市的批评报道将受到限制。 据悉《新京报》和《京华时报》在中国媒体中,以敢言著称,《京华时报》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都市类日报,创刊于2001年5月28日。《新京报》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日报,于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内地首家获淮跨地区经营报纸。两报销量现分居北京零售报章的第二、三位。《新京报》从开创之初就因为其批评性报道连续遭到整肃,最初的报社总编程益中、杨斌等皆被当局打压。《京华时报》亦屡有超越官方规限报道及言论。 异地监督和对北京的批评报道难继续 两个中央报纸系统的报纸划归地方,其原因何在?德国之声电话采访了陈杰人,他对此作出分析,两报划转到地方归口管理,首先缘于前不久有关方面作出决定,要对《新京报》《京华时报》这样的一些报纸,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由此可以预测到在今后不仅这两家报纸,一些其他的报纸包括网站也会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陈杰人认为另外两个主要的原因为:”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十八大即将召开,在开幕前的这一段时间,需要在舆论上整肃、限制,这样对于媒体的属地管理就有利于通过层级管理方式,使媒体按照当局的意见来发出声音;第三个原因是过去一段时间内,《新京报》《京华时报》从各自不同的定位,作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报道,象《京华时报》作为《人民日报》的子报,对于北京市发生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评和报道,这种批评是北京市属媒体批评力度也不能达到的,《新京报》作出的批评报道更加犀利,国内的重大公共事件的报道基本都有他们的声音,这种报道方式很显然引起一些人的不快,如果将他们纳入到地方管理,按照属地管理规定,不能监督北京市以外的负责事件,监督北京本地的负责新闻,因为有主管在上面限制,更不太可能。这些应该是导致两家报纸被更换’婆婆’的背景。” 对传统媒体管制无法阻止真相传递? 据此,陈杰人认为中国当局对传统的媒体的管制一直在收紧,这次也不例外。另一位知名的中国媒体人高瑜也认为自胡锦涛上台以来,中国进入到最严控舆论的时期,十八大前夕,对媒体也采取了与镇压异议人士一样的严控方式。 德国之声也采访了中国知名的媒体人、原《冰点》主编李大同,他表示两报如果收归北京市宣传部管理,北京方面应该有着最功利的考虑,就是少报北京的负面新闻,至于异地监督,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他认为这只是当局控制媒体的一种举措:”反正是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政治博弈始终以各种方式在进行,当局花样别出,实际上他们根本无法控制,我们看到社会第一时间知道事情和发出声音的情况越来越多。因为现在信息主要不是在平面媒体上而是在网络上传播,我觉得他们的控制不会有什么效果,只是他们自我的心理安慰罢了。” 但陈杰人表示,尽管微博等传递信息迅速,但真正达到社会影响力的还需依赖传统媒体,所以对传统媒体的管制,实际上会达到一定的舆论管制效果。 作者:吴雨 责编:乐然       意见反馈  »  |  电子邮递  »  |  打印  » 更多文章   Share this article What is Social Bookmarking?   禁书选读 《中国影帝温家宝》 《鸿》 《我的西域,你的东土》 《六四日记》 《1959 拉萨!》 《民以何食为天》 《哈维尔自传》 《大国沉沦》 维基解密 每月有奖征答 晚间节目 晨间节目 Podcast 听友网友交流平台 德国之声短信平台 服务专栏 每天把最新报道送到你的邮箱,欢迎订阅!   经济纵横 年假太少的员工容易装病? 德国政府通过拯救欧元新方案 德国”领跑”医疗器械市场 “涨时代”让中国的中小企业苦不堪言 德国汽车工业明年可能陷于停滞 中国汽车市场热 德国物流业也想分杯羹   文化人生 今天你”订”了没有? 歌德奖章在魏玛颁发 德国老年人也上”非死不可” 德国电信成”德语大敌” 在德国做中文导游 德国”老外”着迷汉语 © DW 2011 外部网页内容,德国之声概不承担责任。 English German Chinese Spanish Portuguese for Brazil Arabic Russian Persian Albanian Amharic Bengali Bosnian B/H/S Bulgarian Croatian Dari French Greek Hausa Hindi Indonesian Kiswahili Macedonian Pashto Polish Portuguese for Africa Romanian Serbian Turkish Ukrainian Urdu RSSリーダーで見るために変換しています まるごとRSS

阅读更多

胡泳:“辟谣”并不天然具有正当性

人们通常觉得,谣言都是捏造的,并认为里头有很恶劣的动机,但往往没有想到,谣言本身不纯粹是虚构的,里面是有真实性的。我个人非常反对在谣言的定义里头引入动机论。我们知道,动机论或者说诛心论,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我们在交往过程当中,或者在话语的论述当中,常常不是针对对方的行为或者语言,而
是直接去批评对方,为什么会说这种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行为,去揣测对方的目的和动机。这种动机判断的思维方式,其实是理性讨论的最大障碍,而且在很多时候它其实是扼杀言论自由的。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我们仍缺乏让游戏行业自由健康发展的氛围

【网络民议】“这种震耳欲聋的沉默何尝不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写照”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