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杰

燕山讲堂77期实录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之二

作者: 张耀杰  |  评论(0)  | 标签: 燕山讲堂 , 学术史 , 抄袭争议 , 之二 鲁迅与凌叔华的抄袭剽窃之争 1925年10月1日,接编《晨报副刊》的徐志摩要改版,用了凌叔华临摹的西洋女人敞胸半裸的黑白画像作报头。8天以后,10月8日,《晨报副刊》前任主编、鲁迅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时的老学生孙伏园在他主编的《京报副刊》上刊登女作家陈学昭(化名“重余”)的文章:《似曾相识的〈晨报副刊〉篇首图案》,指出这个画是英国画家琵亚词侣的作品。徐志摩看后给孙伏园写信,说不是凌叔华抄袭,只是凌淑华临摹后我看了觉得好就拿去用了,没有提画作来源是我徐志摩的责任,不是凌叔华的责任。 这个事本来应该结束了,但到11月7日,凌叔华在《现代评论》周刊发表《花之寺》小说。11月14日,《京报副刊》发表署名晨牧的《零零碎碎》,不点名地指责《花之寺》是从柴霍甫(契诃夫)的小说《在消夏别墅》那里“抄窜”来的。凌叔华的未婚夫陈源,在11月21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中,以西滢的笔名发表《剽窃与抄袭》,同样采取不点名的方式攻击鲁迅说: “很不幸的,我们中国的批评家有时实在太宏博了。他们俯伏了身躯,张大了眼睛,在地面上寻找窃贼,以致整大本的剽窃,他们倒往往视而不见。要举个例么?还是不说吧,我实在不敢再开罪‘思想界的权威’。” 鲁迅一看就知道是攻击他的。这里面实际上有一个背景,《晨报副刊》是李大钊参与创刊的。创刊后,孙伏园在北大听课时,通过鲁迅、周作人等人认识了李大钊,李大钊就把孙伏园介绍到《晨报副刊》当副刊主编。因为有这些名人撑着,孙伏园将《晨报副刊》的名气办得很大,觉得自己也是名人了,所以编刊物时就不听老板、总编辑的话。有一次因意见不合,孙伏园打了总编辑陈博生一个耳光后就走了不干了。之后在鲁迅等人的支持下,办了《京报副刊》和《语丝》周刊。孙伏园办孤办刊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找《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报仇,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化名攻击凌叔华。 陈源站出来攻击鲁迅也是这样一个原因:就是两边敌对,两边“党同伐异”,互相挑毛病。 那几期的《语丝》几乎全部是攻击陈源和凌叔华的文章。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1月30日徐志摩在《晨报副刊》把他们朋友间的通信拿出来发表。通信里有陈源的《西滢致志摩》,明确指出了鲁迅的抄袭行为:“他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却就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其实拿人家的著述做你自己的蓝本,本是可以原谅,只要你书中有那样的声明。鲁迅先生就没有那样的声明。” 陈源的话是有道理的,抄袭不抄袭的标准就是这么几句话,参考人家的东西,写到自己的书里,要有一个说明,如果不说明,那就是抄袭,抄袭就是这么简单,可以借用别人的材料,可以引用别人的观点,但要说明,有没有说明是判断抄袭的基本标准。 之后,鲁迅在《语丝》周刊发表一篇很长的文章,标题是《不是信》,里面有一段话承认了: “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 这是鲁迅的解释。但不管是大意还是次序有什么不同,根据别人的书写了自己的书,应该要有一个说明,没有说明,拿去出版了,就是剽窃和抄袭,这个事实不可否定。 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鲁迅引别人的东西,几乎都说我是引用蔡元培的话,胡适的话,都是有说明的,但唯独盐谷温的东西从来没有提。鲁迅肯定知道学术规则,因为抄身边人的东西都有说明,抄日本人的东西就没有说明。 鲁迅是一个比较怪的人,如果是敌人和仇人指出来他的错误,他是不承认的。他虽然承认“盐谷温的书是我的参考书”,但接下来一段话就开始嘲笑陈源: “陈源教授大概是以为揭发叔华女士的剽窃小说图画的文章,也是我做的,所以早就将‘大盗’两字挂在‘冷箭’上,射向‘思想界的权威者’。殊不知这也不是我做的,我并不看这些小说。‘琵亚词侣’的画,我是爱看的,但是没有书,直到那‘剽窃’问题发生后,才刺激我去买了一本《Art of Beardsley》来,化钱一元七。可怜教授的心目中所看见的并不是我的影,叫跳竟都白费了。” 但鲁迅的日记把自己给暴露出来了,1925年10月6日在日记中写道[]:“到商务书馆去买书,买了两本《《Art of Beardsley》“。10月9日又有把其中的一本《Art of Beardsley》即《琵亚词侣图画集》寄给“璇卿”,也就是绍兴籍画家陶元庆的记录。 鲁迅说“剽窃”问题发生后,才刺激我去买了一本《Art of Beardsley》。实际上剽窃的文章发表前两天,他就去买了两本画册,其中一本还寄给别人。也就是说,他肯定知道且参与了这件事,并与孙伏园、孙伏熙、章廷谦、陈学昭、陶元庆等人一起找人家的茬、攻击人家。然后又在文章里面公开撒谎,这是鲁迅错上加错。 这样一个事,一直到现在,研究鲁迅的很多学者,写了几百本、几千本书,没有一个人承认这个抄袭事实:鲁迅抄袭就不是抄袭了,老百姓抄袭才是抄袭,这就是鲁迅和鲁迅研究者的逻辑。 毛泽东先生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判断的话,那就是鲁迅你侵犯了别人,攻击了别人,人家陈源是自卫反击,然后把你的事拎出来。这个事过去以后,陈源再也没有提过,鲁迅一辈子一直在提,到死之前还说“一个都不宽恕”,这就是我们的鲁迅先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抄袭争议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从学术上来说,确实是开山之作,肯定是经典,我们不能否定它的价值。 1930年11月25日,鲁迅为再版的《中国小说史略》写作题记,提到日本盐谷温新发现的“元刊全相平话残本及‘三言’”及其考证文章,“在小说史上,实为大事” 但一直到死都没有写到他根据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写作《中国小说史略》中部分内容的事,这种态度是很恶劣的。 1935年12月31日,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后记”中旧事重提:“经十年之久,我竟报复了我个人的私仇。‘男盗女娼’是人间大耻事,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当时《中国小说史略》译成了日文,在日本出版;盐谷温的小说也在中国译成了汉文,你们可以对,我没有抄袭。说谎的人是陈源,将“谎狗”的旗子回敬给陈源。 然而鲁迅当年不仅抄袭,而且说谎了。文章里说他是在剽窃事件后去买了一本画册,但实际上剽窃文章发表前他就去买了两本画册。到现在为止,查不到陈源说谎记录,但有证据证明鲁迅不仅抄袭,而且说谎,白纸黑字,证据确凿。 每个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特别像我这样写文章的人,如果有人说我抄袭谁,我不感到奇怪,因为有时材料太多,不能保证每个材料都能记着出处是在哪。若别人指出来承认错误就好,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不管是鲁迅还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谁也不能保证不说一句谎话,不犯一点错误。我的观点是,你说谎、有抄袭现象,都可原谅,但前提是要承认错误。相比之下,鲁迅在《集外集》“序言”中,公开承认自己“大概总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反而显得更加真诚、更加善意也更加令人敬爱和尊重。 鲁迅去世后不久,看到中共方面给鲁迅办了那么大的葬礼,还说他是什么“民族魂”。凌叔华的闺中密友苏雪林忍无可忍,分别给蔡元培和胡适写信,对鲁迅展开人身攻击。胡适在1936年12月14日的回信中劝告: “凡论一人,总须持平。” “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通伯先生当日误信一个小人张凤举之言,说鲁迅之小说史是抄袭盐谷温的,就使鲁迅终身不忘此仇恨!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俍工译出了,其书是未见我和鲁迅之小说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据部分浅陋可笑。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最好是由通伯先生写一篇短文,此是‘gentleman的臭架子’,值得摆的。如此立论,然后能使敌党俯首心服。” 胡适这话其实很不公平。因为鲁迅与陈源争论时,胡适在南方养病,不在北京,不知道整个过程中鲁迅、孙伏园这些人怎么攻击凌叔华,怎么攻击陈源。如果孙伏园等人不攻击凌叔华,陈源也不会拿这个事来说。至于陈源从哪里听到的,不会是一个来源,甚至他有可能自己看过鲁迅的书,也看过盐谷温的书。而且凌叔华是在日本长大的,懂日文,要调查鲁迅的抄袭不是太难的事。 抄不抄袭与“浅陋可笑”是没有关系的。无论盐谷温的文学怎样浅陋,无论鲁迅的小说多么经典深刻,也没有理由抄袭。比如老师的水平比学生好,并不等于老师可以把学生的文章写上自己的名字发表。胡适自己标榜“持平”时,实际上是很不“持平”的。 然而胡适这个信里还有一段话,研究鲁迅的人是不引的:“鲁迅曾经攻击我们,其实无损我们一丝一毫,他已死了,尽可以撇开一些小节不谈”。 原文网址: http://view.news.qq.com/a/20100817/000043_1.htm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张耀杰的最新更新: 燕山讲堂77期实录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之四 / 2010-08-17 22:20 / 评论数( 0 ) 燕山讲堂77期实录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之三 / 2010-08-17 22:20 / 评论数( 0 ) 燕山讲堂77期实录: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之一 / 2010-08-17 22:20 / 评论数( 0 ) 最低碳也最低俗的特色文化 / 2010-08-14 12:47 / 评论数( 3 ) 被删节的“胡适的声音” / 2010-08-10 22:45 / 评论数( 5 )

阅读更多

燕山讲堂77期实录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之三

作者: 张耀杰  |  评论(0)  | 标签: 燕山讲堂 , 学术史 , 抄袭争议 唐弢歪曲改写《文字之狱的黑影》 1962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晦庵发表文章《取缔新思想》是对阮无名28年前收入《中国新文坛秘录》的《文字之狱的黑影》的抄袭剽窃和歪曲改写。 晦庵,就是第一代的鲁迅研究专家、汪晖的博士导师唐弢。 刘半农在30年代初时,出了一本《初期白话诗稿》,以“文字狱的黑影”介绍“五四”前后的《新青年》一派人害怕北洋当局段祺瑞这些人搞文字狱,每天都在畏惧之中。阮无名文章的开头就引用刘半农的原话,并给自己的文章起了《文字之狱的黑影》的标题。晦庵在抄袭阮无名的文章时略去了原话,却袭用了阮无名用作文章标题的“文字之狱的黑影”: “一九二二年冬,北洋政府的国务会议,进一步通过取缔新思想案,决定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成员作为他们将要迫害的对象。消息流传以后,胡适曾经竭力表白自己的温和,提倡什么好人政府,但还是被王怀庆辈指为过激派,主张捉将官里去,吓得他只好以检查糖尿病为名,销声匿迹的躲了起来。正当这个时候,议员受贿的案件被揭发了,不久又发生国会违宪一案,闹得全国哗然,内阁一再更易,取缔新思想的决议,便暂时搁起。到了一九二四年,旧事重提,钱玄同就在《晨报副刊》发了一个文章,文章标题叫“零碎事情”:大概的意思是说,我听说端午节的前一天禁了几本书,禁的书就是胡适的《胡适文存》,陈独秀的《独秀文存》… 晦庵说,钱玄同发了这样文章之后,胡适知道了,就根据这个文章,四面活动,到处找当大官的人,四面写信,写信干什么呢?就是要求不要禁他的书,不要去抓他。但是,实际上阮无名引了胡适给张国淦写的信,说的并不是这样的意思。 胡适这封信的原意是这样的:“乾若(张国淦)先生:六月八日见着先生和少川先生时,曾以警厅禁卖《胡适文存》的事奉询,蒙先生允为访问;……但迄今已近一月,而警厅仍在干涉各书摊,不许他们发卖这两部书,周作人的书也不让卖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胡适开始写信,开始活动是6月8日,钱玄同的文章是6月16日,显然是晦庵歪曲了人家的事实。 晦庵说胡适是以“检查糖尿病为名,销声匿迹的躲了起来”,这也是歪曲阮无名的原文。《文字之狱的黑影》中阮无名的原话是表扬胡适在取缔新思想、要抓他、要查他书时还是一个男子汉,胡适于1923年1月5日发表文章表态说: “我是不跑的,生平不知趋炎附势;生平也不知躲避危险,封报馆、坐监狱,在负责任的舆论家眼里算不得危险。然而跑尤其是跑到租界里去唱高调,那是耻辱!那是我决不干的!” 胡适一辈子是没有躲到租界写文章骂过人的。但鲁迅先生、瞿秋白先生攻击胡适这些人时,就是躲在租界里写的。躲在租界内不是攻击政府而是攻击文人这种事胡适是绝对不干的,他觉得这是耻辱。 阮无名的文章前半段表扬了胡适。但说胡适“到了十年之后,竟变成出卖灵魂者,变成回护帝国主义利益的人了。”阮无名说胡适“竟变成出卖灵魂者”,是依据鲁迅和瞿秋白在《申报自由谈》发表的文章《出卖灵魂的秘诀》(有人说是瞿秋白借鲁迅笔名写的,有人说是两个人一块写的)。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瞿秋白都写文章说胡适是出卖灵魂者。当然,阿英是左联、共产党的人,所以就说“十年前,胡适是硬汉,十年后,是出卖灵魂的人。”阿英的这个说法,抄到了晦庵的文章里面连“硬汉”都不是了。十年前胡适就不是硬汉,借口糖尿病躲到医院了。 唐弢以文字诬陷同志 唐弢的学生沈鹏年在《唐弢:怎么能这样写“书话”——为被《晦庵书话》长期诬陷的范纪曼同志辩诬》一文中,揭发了唐弢更加恶劣的抄袭剽窃。 1955年7月26日,长期在李克农、潘汉年领导之下为中共从事地下秘密工作的范纪曼,因“潘汉年、杨帆事件”而被捕入狱。唐弢在1956年发表在《读书月报》的《〈书话〉开场白》中,有这样一段落井下石的造谣攻击: “1949年以前,写过一个《书话》(即《海涅〈还乡〉》篇)竟然碰痛了一个大特务,他在汪伪时期担任过伪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的教授,在上海开过旧书铺,做了一些鬼鬼祟祟的工作。‘八一五’以后(日本投降),国民党‘从天上飞过来,地下钻出来’,他又成为红极一时的‘要人’。我把他的底子揭穿了。他便派人通知我。一定要更正,否则就以手枪对付。” 1956年范纪曼抓到监狱以后,唐弢写了这样的文章造谣。但到了1962年6月出书时,他又把这个文章收进来了,而且把自己所说的话改了,改得更严重:“他手下有三百名全副武装的‘豪客’,随时随地可以枪毙我。” 范纪曼和唐弢有什么仇?有什么恩怨?就是范纪曼在上海收集了一些外国出版的外文书刊,锁到了书店的玻璃柜里,只能看,不卖。唐弢是藏书家,看到这些珍本就想要、想买,人家不卖给他,就记下仇了,就造了这样一个谣。造谣的结果就是范纪曼在监狱里一再地被严刑拷打,让他承认这个罪行,最后被判了20年徒刑。一直到改革开放、范纪曼出狱以后,中央组织部给他平反,唐弢的话还是不改。 范纪曼同志是从事地下工作有很多功劳的同志,一个党的同志陷害同志,怎么可以这样呢? 原文网址: http://view.news.qq.com/a/20100817/000043_2.htm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张耀杰的最新更新: 燕山讲堂77期实录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之四 / 2010-08-17 22:20 / 评论数( 0 ) 燕山讲堂77期实录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之二 / 2010-08-17 22:20 / 评论数( 0 ) 燕山讲堂77期实录: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之一 / 2010-08-17 22:20 / 评论数( 0 ) 最低碳也最低俗的特色文化 / 2010-08-14 12:47 / 评论数( 3 ) 被删节的“胡适的声音” / 2010-08-10 22:45 / 评论数( 5 )

阅读更多

燕山讲堂77期实录: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作者: 张耀杰  |  评论(0)  | 标签: 燕山讲堂 , 学术史 , 抄袭争议 精彩观点: 之一:中国有一个习惯,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鲁迅和周作人当年的抄,可以原谅,所有的人刚开始学习写文章都有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但如果拿出去发表了,写上自己的名字了,就应注明从哪里借鉴人家的东西。如果不说明,就是抄袭。 之二:如果有人说我抄袭谁,我不感到奇怪,因为有时材料太多,不能保证每个材料都能记着在哪。若别人指出来承认错误就好,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之三:无论盐谷温的文学怎样浅陋,无论鲁迅的小说多么经典深刻,也没有理由抄袭。比如老师的水平比学生好,并不等于老师可以把学生的文章写上自己的名字发表。 之四:清代经学家陈澧在《东塾续集》中说: “前人之书当明引,不当暗袭…明引而不暗袭,则足见其心术之笃实,又足征见闻之渊博。” 之五:公共人物有错误,即使是胡XX主席、温XX总理错了,也得承认错误。何况是一个学者。永远不承认错误,永远就有权利追究你。 之六:教授拿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国库的钱。你的学问行不行,好不好,有抄袭还是没有抄袭,就是要让老百姓讲。应该让所有的老百姓来监督。 主题: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从马叙伦到汪晖 主讲嘉宾:张耀杰(历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史专家) 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承办:腾讯评论 时间:2010年8月14日(周六) 下午15点-17点 地点:银科大厦1601室 主持人:杨子云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来到77期燕山大讲堂现场。今天我们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苏州德源文化研究所的学术主持人张耀杰老师讲“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有请张老师。 张耀杰:2010年3月10日出版的《文艺研究》和3月2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先后刊载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出《反抗绝望》一书存在抄袭剽窃现象。钱理群、孙郁、赵京华等多名鲁迅研究专家,认为该书只是存在引文不够规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非恶意剽窃。 但在我的眼界所及,无论是作为汪晖的研究对象的鲁迅先生,还是指导汪晖写作《反抗绝望》的博士导师唐弢,在抄袭与剽窃问题上,都曾经留下过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得到澄清的类似瘕疵。中国现代教育史和现代学术史最早的抄袭争议,还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北京大学教授马叙伦和北大学生傅斯年。 傅斯年揭发马叙伦的“炎炎之词” 1919年1月傅斯年、罗家伦等十几个北京大学的学生创了一个很有名的杂志——《新潮》,创刊的钱是北京大学出的,蔡元培批的,支持的人主要是胡适、陈独秀这些《新青年》的人。 傅斯年是马叙伦的学生,原来是研究国学的人。马叙伦、刘师培提倡国学,把傅斯年当成最有希望的弟子来培养。没想到傅斯年在《新潮》第一其就发表一篇文章:《出版界评:马叙伦著〈庄子札记〉》,把马叙给揪出来了,说马先生的札记如果是自己学习用,说明马先生勤奋,学问做得扎实。但札记出版了,不仅告诉学生来购买,序言中还用“炎炎之词”夸奖自己的札记。然而这札记“有自居创获之见,实则攘自他人,而不言所自来者。” 傅斯年举了札记几页的内容都是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讲过的东西,但没有说是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来的,“似为贤者所不取也”。 马叙伦“序”里有这样一段话:“仆既略涉‘六书’,粗探内典,籀讽本书,遂若奥衍之辞,随目而疏,隐约之义,跃然自会。”这句话大意是:我既然涉及到古代的六书,粗浅地研究了内典,阅读《庄子》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笔记,《庄子》这本书本隐约的含义,就跃然纸上。马叙伦谦称“仆”却是自我表扬,觉得自己的《庄子札记》把庄子隐约的意思都表现出来了。 1月11日,章太炎的弟子、马叙伦的浙江同乡、另一位北大教授钱玄同,也是新青年的同人,看到《新潮》杂志后在日记上写道:“大学生所办之《新潮杂志》第一册已出版,中以傅孟真(傅斯年)、罗志希(罗家伦)两君之文为最有精神。傅评马夷初(马叙伦)之《庄子札记》,罗评林琴南之译小说,都说的很对。”肯定傅斯年对马叙伦的批评。 当年傅斯年和罗家伦虽然是学生,但是与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周作人都是在《新青年》发表文章的同人,也就是是志同道合的人,以同样的价值观、同样的兴趣参与这个的杂志的人。 傅斯年揭发马叙伦,马叙伦当时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抄袭。但他们已结下仇怨。自此,马叙伦一直和胡适、傅斯年、罗家伦这些人敌对,只要有机会就会说他们坏话、攻击他们。1947年,马叙伦的回忆录《我在六十岁以前》里造了很多谣言、谎话。一方面说自己多么好,什么事都是他干的,陈独秀到北大,甚至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都是他出的主意。但一说到胡适、傅斯年,就是他们怎么破坏北大、干了多少坏事。 鲁迅与周作人 的“半做半偷”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承认自己刚开始模仿人家写小说时,写了一篇《孤儿记》,是从法国作家雨果那里“半做半偷”的抄袭之作:“为什么说‘偷’呢,因为抄了别人的著作,却不说明是译。那么非偷而何?”所谓“偷”在文化上就是抄袭、剽窃,这是周作人承认的。 鲁迅在《集外集》的“序言”中也承认过自己“半做半偷”。他在日本留学时写了一篇关于居里夫人发明的放射性元素“雷”的文章(他翻译成“雷锭”)、还有一篇关于斯巴达尚武精神的小说,都是抄人家的:“我现在想想,我当时化学和历史的程度并没有这样高,所以大概总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不过后来无论怎么记,也再也记不起它们的老家……” 陈漱渝在《〈斯巴达之魂〉与梁启超》中考证《斯巴达之魂》的“老家”是梁启超1902年6月15日和7月1日在《新民丛报》12、13号上连续发表的《斯巴达小志》。 我觉得鲁迅这个态度是诚实的。那篇文章发表在留学生杂志《河南》中,这是刘师培主编的刊物。鲁迅曾经回忆说,这个刊物最大的好处是写得越长给的稿费越多。所以这个文章很长,就是为了赚稿费。 鲁迅和周作人当年没有名气,所以也没有人去关注、指责他们“半做半偷”的文章。鲁迅和周作人在晚年有一个表态,这个表态也算是承认了,态度还是不错。比较严重的是关于《中国小说史略》的抄袭。 中国有一个习惯,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鲁迅和周作人当年的抄,可以原谅,所有的人刚开始学习写文章都有模仿和学习的过程。现在大学生、中学生写作文,都会抄别人一段话、一个意思,这些东西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抄袭。因为没有拿去发表,没有拿去换稿费。如果拿出去发表了,写上自己的名字了,就应注明从哪里借鉴人家的东西,如果不说明的话,就是抄了。傅斯年批评马叙伦也是这个意思:马老先生的《庄子札记》抄人家的学术成果,假如放在家里自己用、自己参考,就说明马老先生做学问很认真。如果拿出来发表,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还说一些自己表扬自己的大话,也就是“炎炎之词”,就是很严重的抄袭行为。 原文网址: http://view.news.qq.com/a/20100817/000043.htm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张耀杰的最新更新: 燕山讲堂77期实录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之四 / 2010-08-17 22:20 / 评论数( 0 ) 燕山讲堂77期实录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之三 / 2010-08-17 22:20 / 评论数( 0 ) 燕山讲堂77期实录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之二 / 2010-08-17 22:20 / 评论数( 0 ) 最低碳也最低俗的特色文化 / 2010-08-14 12:47 / 评论数( 3 ) 被删节的“胡适的声音” / 2010-08-10 22:45 / 评论数( 5 )

阅读更多

最低碳也最低俗的特色文化

作者: 张耀杰  |  评论(0)  | 标签: 最低碳 , 最低俗 , 特色文化 最低碳也最低俗的特色文化 张耀杰收集整理道听途说之网络信息 某年,某个自称既民主又专政的国家开始领导人大选,选票拉到了一个很大的城市。一位最高领导候选人的智囊团给他出主意,让那些卖淫女也来投票,卖淫女们纷纷赞成自己所享受到的人人平等的选举权。 但是,卖淫女群体毕竟不同于工会组织之类,大家都怕出差错,特别是在游行时喊口号出错。于是,智囊团与真理部建议联合审查游行口号。等到游行那一天,城市的各局长负责联合审查卖淫女队伍的标语口号。 卖淫女第一方队的标语口号是:一不偷,二不抢,三不反对执政党。」安保局长见了,高兴地说:「行啦,行啦!」 卖淫女第二方队的标语口号是:「不占地,不占房,只是用了一张床。」国土局长见了,高兴的说:「好咧,好咧!」 卖淫女第三方队的标语口号是:「不生女,不添男,不给政府添麻烦。」计生局长见了,高兴的说:「不错,不错!」 卖淫女第四方队的标语口号是:「无噪音,无污染,只是偶尔喊一喊。」环保局长见了高兴的说:「喊吧,喊吧!」 卖淫女第五方队的标语口号是:「无资金,无贷款,自带设备搞生产。」开发局长见了,高兴的说:「欢迎,欢迎!」 卖淫女第六方队的标语口号是:「下岗妹,别流泪,跟我走进夜总会。」社保局长见了,高兴的说:「总会,总会。」 卖淫女第七方队的标语口号是:「虽舒服,也劳累,拉动内需创外汇。」经贸局长见了,高兴的说:「拉吧,创吧!」 卖淫女第八方队的标语口号是:「灾不招,祸不惹,坚决不当第三者。」妇联主任见了,高兴地说:「省心,省心!」 卖淫女第九方队的标语口号是:「勾老外,拉台商,注重服务抓市场。」工商局长见了,高兴地说:「提娼,提娼!」 卖淫女第十方队的标语口号是:「丑不嫌,老不怕,培养干部责任大。」组织部长见了,高兴地说:「谢谢,谢谢!」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张耀杰的最新更新: 被删节的“胡适的声音” / 2010-08-10 22:45 / 评论数( 5 ) 质疑唐德刚的“半张纸” / 2010-08-09 12:00 / 评论数( 0 ) 张耀杰: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 2010-08-08 00:06 / 评论数( 2 ) 聂造:我的外婆与唐骏、禹晋永的关系 / 2010-08-06 12:02 / 评论数( 2 ) 关于《鲁迅所谓的“偷”》的两点补充 / 2010-08-03 13:01 / 评论数( 2 )

阅读更多

被删节的“胡适的声音”

作者: 张耀杰  |  评论(0)  | 标签: 被删节的“胡适的声音” 来源:理财一周,2010-8-8   已经正式出版的图书特别是已故历史人物的旧版图书,都是不容改写的既成历史,不加说明地删改既成历史,是对于前人的侵权和对于历史的歪曲。但是,这种不负责的侵权歪曲现象,在这些年的出版物中却大行其道,甚至于推演到删改历史文献中的字句,连一个省略号都不肯使用的极限境地。   2005年8月,《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版权页上注明“本书由远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授权,限在中国大陆地区发行。著作权合同登记图字:20-2005-076号。”笔者不知道远流集团的授权书中,有没有关于文本删改的规定。之所以要迫不及待地购买此书,一方面是想亲耳聆听一下该书附赠的1958年胡适演讲原音CD:《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是想查证一下《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一文的原始风貌。   在此之前,笔者在一家旧书店买到一套两本的《五四运动回忆录》,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选,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79年3月出版。书中尽管充斥着大量按照官位排列的空洞文字,却在近代史专家耿云志辑纳的文献资料《胡适回忆〈新青年〉和白话文运动》里面,极其难能可贵地摘录了胡适晚年著名讲演《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如下一段话:   “这个文体的革命是文学革命最重要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抓住了这一点不讲别的,不讲内容,什么内容也不谈,最重要的即先做到文体的革命。这的确不错的。但是,除了文体之外也曾经讨论过(见之于文字的),除了白话是活的文字活的文学之外,我们希望两个标准:第一个是人的文学;不是一种非人的文学;要够得上人味的文学。要有点儿人气,要有点儿人格,要有人味的,人的文学。第二,我们希望要有自由的文学。文学这东西不能由政府来指导。诸位看看,我们那时代一个《新青年》的同事,他姓周,叫做周豫才,他的笔名叫鲁迅,他在我们那时候,他在《新青年》时代是个健将,是个大将。我们这班人不大十分作创作文学,只有鲁迅喜欢弄创作的东西,他写了许多《随感录》、《杂感录》,不过最重要他是写了许多短篇小说。他们弟兄是章太炎先生的国学弟子,学的是古文。所以他们那个时候(在他们复古的时期,受了章太炎先生的影响最大的时期),用古文,用最好的古文翻译了两本短篇小说,《域外小说集》。《域外小说集》翻得实在比林琴南的小说集翻得好,是古文翻小说中最了不得的好,是地道的古文小说……等到后来我们出来提倡新文艺时,他们也参加了这个运动,他们弟兄的作品,在社会上成为一个力量。但是,鲁迅先生不到晚年——鲁迅先生的毛病喜欢人家捧他,我们这般《新青年》没有了,不行了;他要去赶热闹,慢慢走上变质的路子。”   另据周质平在《胡适与鲁迅》一文中介绍,《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是胡适在1958年5月4日纪念“五四”运动的演讲,在这段话后面,还提到鲁迅晚年致胡风的一封信,其中谈到萧军不应该加入左联的事情,理由是“一到里面,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胡适觉得鲁迅的“酱”字用得好极了,而鲁迅自己在左联中的处境,也不免让人有“其情可哀”和“其言也善”的感觉。(周质平著《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第34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比对一下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的第259页,同一篇演讲中偏偏缺少了关于鲁迅的大段文字,而且连一个删节号或省略号都没有留下。再听一听“1958年胡适演讲原音CD”,连“原音”中的这一段“胡适的声音”,也被删改得不留痕迹。假如笔者手中没有《五四运动回忆录》,自己与生俱来的知情权被彻底剥夺也毫不知情。而曾经发生过并且被记录在案的历史事实,在编辑人员不动声色的删改之中,完全给抹杀掉了。从1979年出版的《五四运动回忆录》到2005年出版的《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笔者所看到的并不是出版事业与时俱进的文明进步,反而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的背道而驰。   笔者公开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于“胡适的声音”的不恰当删改,并不是要对该出版社的编辑人员有所苛责,反而想借此机会替这本好书做一个正面宣传。该出版社能够引进这样一本好书,本身就是功德无量的文化建设,只是希望包括该出版社在内的所有出版商,今后再出版此类历史图书时能够更加尊重历史原貌,同时也更加尊重广大读者最低限度的知情权。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张耀杰的最新更新: 质疑唐德刚的“半张纸” / 2010-08-09 12:00 / 评论数( 0 ) 张耀杰: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 2010-08-08 00:06 / 评论数( 2 ) 聂造:我的外婆与唐骏、禹晋永的关系 / 2010-08-06 12:02 / 评论数( 2 ) 关于《鲁迅所谓的“偷”》的两点补充 / 2010-08-03 13:01 / 评论数( 2 ) 鲁迅所谓的“偷”与唐弢的抄袭剽窃 / 2010-08-03 13:01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