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

西方人眼中的“金陵十三钗”

译者 joker_zj “金陵十三钗”的上映在中国刷新了两项纪录: 1 、首部由国内投资,由好莱坞一线明星担当主演的电影; 2 、接近 1 亿美元的制作成本是目前国内电影史上最昂贵的电影。但是尽管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大手笔制作,张艺谋在叙事风格上却还是相当的保守:在南京大屠杀的故事背景中设置了太多伤感的元素,并且搭配了太多老套的电影元素与极端悲伤的音乐。 该电影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而来。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奇怪的人群——一个是由贝尔扮演的美国自由殡葬者,一群修道院的女学生,一群秦淮河畔的妓女,他们不约而同的来到了片中的天主教堂躲避日军的袭击。 张艺谋与他极具才华的制作团队极力为我们展现出了绚丽的视觉效果与时代细节。同时该片的场景设计与音乐制作均是由国际一流设计师所负责设计。 尽管中国政府已将该片推荐给奥斯卡组委会参加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但是作为一部揉合了动作与剧情的影片获奖前景还是不太明朗。 张艺谋曾执导“十面埋伏”等著名影片,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与闭幕式的总导演,对于他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我们不容置疑。但是作为一部反映战争的残酷性与情感挣扎的题材影片对于他来说可能又是另一个考验。影片中大量的色彩绚丽的镜头与故事情节的夸张手法可谓配合的天衣无缝,但是很遗憾地是作为影片的主要人物就只能作为这些美丽场景的陪衬物,而并没有过于突出主人翁感。 “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在 1937 年 12 月日本军国主义在对于南京的一次大屠杀中发生的意见故事。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这一题材张艺谋早有在其执导的影片“红高粱”中涉足。同时中国大陆的年轻导演陆川也在其指导的“城市生死录”中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但是后者比起前者对南京大屠杀的残酷进行了更大篇幅的展现。 该剧的编剧刘恒在故事中将一群女学生的无辜与一群妓女的世俗形成了矛盾冲突点,故事中的另一女主人公书娟(张歆艺)对于衣衫不整的米勒和精通英语同时也上过教会学校的妓院头牌玉墨之间所跳的充满诱惑的舞蹈显得很警觉,书娟同时还是该剧的女旁白,但是其总述性的旁白对于剧情没有一点帮助。 无辜与世俗的冲突点毫无疑问是该片的主题,同时将这一主题在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背景下进行比较更加的凸显出女学生的无辜。因为“南京大屠杀“还被称为“南京性屠杀”,在这次历史事件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妇女犯下了罪大恶极的罪行。在这部片中女学生们的生命安全正是观众们最后担忧的。 尽管确实对于女孩们来说生命安全岌岌可危,但是剧本可笑之处在于将日本士兵发现女孩们的行为描写地过于疯狂化。唯一一个例外是日本军官长谷川,他是一位喜爱音乐并且有教养的日本军人,出乎意料的是在上级的命令下却将女孩们送给日军将领蹂躏。这一为了故事发展需要的做作情节制造出了一系列感人的剧情。 富有教养的日本军官,怀有善良之心的妓女与一位情非得已的英雄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线。为什么说米勒的角色是一个情非得已的英雄,这可以从他的台词“我对孩子照顾不周”可以体现,但是等到后面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时间里可能是孩子们打动了他的心或是他自己挣脱了自己内心的懦弱奋然不顾自身来保护女学生。 南京方言比起其歌曲更能渲染历史感。但是贝尔的演出却始终摆脱不了表演的成分,尽管他很努力的在刻画一名内心懦弱但是不得不披上死去牧师衣服来保护女学生的这一角色。而片中的另外一些首次演出的演员,例如“妓女”倪妮和“孤儿”黄天元的表现却是更为突出。 张艺谋善于重点刻画角色,尤其是女性,对于传统观念的斗争。他对于妓女这一字带有悲观的色彩。但是剧中的人物乔治却不按固定模式,从他的视角来巧妙地体现了谋杀与残暴,而正是黄天元所扮演的乔治将这以电影的主题无私与牺牲体现出来。

阅读更多

法广 | 中国: 张艺谋新片获官媒力挺但舆论恶评不断

凯迪社区作者肖鹰的文章说,约我写影评的这个编辑,是位年轻女士,非常的敬业,一再向我说明《金》片值得一看,为了不辜负她的好意,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评论发现,除了以新华社牵头的主流媒体关于本片的消息评论,都是什么“全球捷报”和“好评不断”以外,在国内媒体上,居然没有见到任何有说服力的好评文章。在浏览了国内对《金》片以美誉为主调的舆论之后,我又用心搜索了海外尤其是美国媒体对《金》片的报道、评论。在一些媒体引述的外电报道中,人们感觉到,该片似乎已经被山姆大叔内定为明年84届奥斯卡的获奖影片了。 然而,令我大跌眼镜的是,与国内官媒的报道不同,我不仅没有在美国媒体上看到所谓“观众一致好评”的消息,而且来自好莱坞的专业影评则显示:观众对《金》片的反映“冷淡”,普遍不看好其市场前景。在国际电影评论界享有权威信誉的《好莱坞记者报》和《纽约时报》发表各自专栏作家Todd McCarthy和MIKE HALE的标题文章评论《金》片,在这两位专栏作家的笔下,《金》片不仅没有得到一句好评,而且共同指出了该片的三个严重局限: 其一,《金》严重缺失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揭示和反思,不能让观众意识到为什么这是一场血腥丑恶的“灾难”;其二,张艺谋在电影中表现了完全违背历史真实和电影的现实性原则的“电影魔术师”的作风,将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景,肆意安置在电影中,像肥皂剧的恶搞一样;其三,为了表现全球化,尤其是为了向美国观众和影评人讨好,设置的“美国混混变英雄”的男主角约翰是一个虚假而无生命的角色,奥斯卡明星Christian Bale完全是承担了“一个错误的角色”。 两位专栏作家都指出整部电影在情色华丽下面,是缺少价值判断和艺术灵魂的空洞和虚假。无疑,这是一部企图成为“史诗巨片”的电影的致命内伤。美国媒体的这两篇对《金》片的评论文章,是严肃依据电影作品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评论,表现了令人尊重的专业性,与我所读到的国内影评的浮华空洞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我可以借此说一句前瞻性的话,《金陵十三钗》与奥斯卡影片的距离,并不比当年的《英雄》更近。 据悉,自从该片投拍以来,以张伟平为首的营销团队,始终以“妓女救国”作为该片的宣传噱头,来吊观众的胃口。随后,为了海外市场,又改成了用“美国混混救中国妓女”作为宣传主调,剧情也作了相应的更改。据媒体报道,张艺谋与张伟平合作的底线是不让这位投资人无钱可赚。文章作者分析认为,张艺谋从文革中获得了一个电影家的眼睛,但却没有获得一个电影家的灵魂,当其自以为是的精彩被观众看破之后,他就只能用平庸的煽情来讨好大家了。 但问题在于,张艺谋这空心的电影罗卜,又遇到了信奉“票房才是硬道理”的电影商人张伟平,这位自称是卖张氏电影萝卜的高手,不仅能把罗卜卖成肉价钱,而且还把空心罗卜卖成脑白金的价钱。因此我们就会看到,《三枪》的恶烂和《山楂树》的平庸,同样换得了“骄人”的亿万票房。张伟平的口头禅是“张艺谋的名字就是票房保证”,此话不虚,但是,还要加一个注:须得是在中国,须得有张伟平这样的卖罗卜高手。 因此,在缺少电影灵魂的意义上,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不过是翻版的《英雄》而己。  

阅读更多

浅谈张艺谋又一平庸之作《金陵十三钗》

张艺谋的片子大都有争议,但争议最大的还数最近新推出并角逐奥斯卡金像奖的《金陵十三钗》。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金陵十三钗》是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的艺术作品.  但还有一些人直言不讳地指出,《金陵十三钗》是打着爱国主义旗帜贩卖色情的片子.  笔者最近在网上看了《金陵十三钗》,总的感觉是沉闷,压抑; 尤其觉得内容不真实,不可信. 影片中各种设计太刻意,  故事太像虚构编造的! 个人以为《金陵十三钗》是不折不扣的平庸之作,  应该不太可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编剧,演员等奖.   这部耗资六亿,筹备4年的《金陵十三钗》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由好莱坞著名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 该片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后,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  在日军入城后,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  教堂里躲藏着几个神职人员、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3个逃避战火的秦淮河风尘女子,以及几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

阅读更多

吴澧 | 国破商女恨,城沦烟花真

作者: 吴澧  |  评论(4)  | 标签: 张艺谋 , 南京 , 秦淮河 , 教会 , 抗日战争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The Flowers of War》(下文将译作“城沦之花”——吴老农宁愿唐突张大导,也不愿唐突《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最近在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各选一家影院上映一周。奥斯卡有规矩,新片只要年底前在洛杉矶任何影院公映至少七天,就有资格报名参选。显然,这部电影是冲着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去的。 故事想来大家已知道。1938年12月,日本兵攻陷南京。南京天主堂内,有两拨女子躲在那里避难。一拨是教会学校女学生;另一拨是秦淮河上的商女。一个美国来的假神父约翰,代表教会与日本占领当局打交道。当日本兵要把女学生带走蹂躏时,商女们挺身而出,替下了女学生。 坐在影院里,感觉上,这几几乎就是一部美国电影了。编排和节奏是好莱坞式的,甚至男主角起用的都是美国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大把的英语之外,汉语讲的是南京方言,从根上甩掉了央视腔。摄影很好,拍国军战士很酷,拍秦淮商女很美。片中的江南丝竹,也是老农爱听的音乐。张艺谋的一贯弱项是编故事,这次基本编顺了,看来刘恒和严歌苓起了作用。有些细节略为用力过度,过于巧合,比如贝尔的角色约翰“神父”之女儿在女学生书娟的年龄死去,头牌商女玉墨在这年龄被嫖客开苞,以此建立这两位与女学生的暗中感情联系。但这至少说明编剧尽力了。戏里甚至有黑色幽默。为日军作翻译的书娟父亲,见到被日本人拉走的“女学生”里没有自己的女儿,他很可能叫唤坏事,日本兵却没有给他机会。 中国第一部基本好莱坞化(说得好听点是全球化)的片子,在中国电影史上或许可算划时代,但要打开海外局面,却还得是上乘的好莱坞电影才行。可惜洋人不太卖账,至少俺找到的几篇美国影评不太卖账。我们中国人多少读过些武侠小说,商女们仅凭一腔侠情而代女学生去死,还觉得可以接受。美国影评人则认为整个故事不可信,当它纯为煽情之作。其实,就是侠义,多少也要点报恩成分的。 这里就看出张艺谋的局限了。这老小子也是老农德性,扎根乡土坚定不移,虽说表现不同。老农是自知土而拼命装,明明只是中学程度——英语算是勉强有英国中学程度吧,其他各科中国中学程度——却整天装得像是有点文化的样子;老谋子则跟俺老家的乡亲一样,坐田埂上聊天,三句里总有两句跟男性生理偏好有关。他在《南方周末》的采访(12月15日)中说:“在创作前期,我跟许多专家讨论,专家给我讲好多秦淮文化,因为电影讲的是秦淮女子嘛”——更严格地说,《城沦之花》讲的『只是』秦淮女子。电影里另一拨女子,书娟她们这些教会学生所受的基督教文化影响,则对不起,通忘记了。老谋子只对商女感性趣,他才不会想到要请专家给他讲讲基督教义。难怪电影里书娟她们祈祷完了,连个十字都不划。 书娟她们在电影中是 convent students, 读的是修女院办的女校,在那个时代,是按准修女培养的。而且那时的十四岁也不是今日的十四岁,今日的十四岁还是傻的,那时已是准大人。她们不可能没有受过基本的宗教教育,不可能不受传教士活动的影响。当年传教士在中国做的一大好事就是收容妓女,为她们治病。明年是赛珍珠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她因着写了描写中国农民的作品《大地》(The Good Earth),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女性桂冠作家。从小带她并教她汉语的王阿妈,就是赛珍珠的传教士父母从妓院赎出来的。但老谋子把这些学生拍得像是纯受旧式中国教育似的,她们看不起商女,不让玉墨她们用楼上的厕所。如果改为商女们逃难时受尽歧视,人们不准她们进入藏身洞所;倒是这些女学生将她们当作可以拯救的迷路羔羊,两拨女人间开始良性互动,那么后面的替死,是否有了点洋人能够理解的感情基础? 现在电影里,替死之前,两拨女人间几乎没有来往。其实可以让女生为商女作翻译的,当商女们要和约翰“神父”打交道时。与其编那种玉墨曾是教会学校高材生(所以能讲流利英语)的不可信桥段,还不如编书娟母亲曾经有恩于玉墨,这更符合中国人的侠义道。 张大导和编剧们似乎想通过为救援女学生而牺牲的李教官,将保护女学生的责任转移给商女们。但是,这一“转移”交代得既不清楚又不可信。 《城沦之花》的一大败笔,是让女学生们爬上教堂钟楼要自杀,从而引出商女替死之慷慨。问题是天主教徒能自杀吗?自杀相当于叛变上帝啊。至少也要让书娟她们争论争论吧?如果讨论后决定自杀,自杀前也该请求上帝宽恕:Lord, forgive me for being too weak to stand up to this evil。 至于决定替死后的来往,至少让老农觉得感情上很难接受。知道商女代自己去死,女生们怎么能带着笑将学生制服递过去?就算贝尔骗她们,说商女是 professionals,应付日本兵绰绰有余,女学生也该知道商女此去凶多吉少——对方都在托嘱后事了。面对救命恩人,在感情上是很难应对的,十四岁的女孩子处理不了。贝尔若是个懂事的,这时就该隔开两拨女子,不让她们再见面。制服可以由那个男孩乔治(电影里只有该角色是完全自然的)收齐了交给商女。当然,张大导是非要有这一幕的,以此引出商女们齐唱《秦淮景》。 张大导刻划商女的体态很到位,对女学生的心理发展则毫不在意。贝尔驾着卡车开出南京城,书娟的画外音说她再也没见过玉墨她们、甚至不知道她们名字,电影到此就完了。老农倒是很想问问书娟——她今年要有八十七岁了——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之后,what you did with your life, which was saved by a humble but noble woman? 《城沦之花》让人想起莫泊桑的名作《羊脂球》(Boule de Suif)。 一个莫大师式的启人反思的结尾,或许是这样的: 书娟后来参加了抗战,为援助中国的美军教官作翻译。胜利后,她去美国继续求学,读下了博士学位,作了教授。待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书娟回国寻找玉墨她们。她只找到玉墨的女儿。玉墨女儿告诉书娟:玉墨活下来了,1949后,屡次政治运动中她都是打击对象,说她是破鞋和汉奸(这是某些被迫做过“慰安妇”的女人们的真实经历),直至文革中不堪忍受而自杀。书娟将玉墨从未说过也无处可说的那段故事告诉了玉墨的女儿。书娟搂着玉墨的女儿说:Your mother and my father, they were not bad people. They just lived in bad time。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4 个评论 吴澧的最新更新: 美国欲救场,苏联自垮台 / 2011-12-20 08:08 / 评论数( 15 ) 亨廷顿神算,斯大林人祸 / 2011-12-10 08:33 / 评论数( 9 ) 行善累佳人,创慈出赢家 / 2011-11-30 08:00 / 评论数( 14 ) 叫声老同志,学点新知识 / 2011-11-20 09:31 / 评论数( 37 ) 气卑怨洋人,命硬认好土 / 2011-11-10 01:11 / 评论数( 45 )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 | 中国的软实力软肋

过去30年,中国已创造出了一台经济机器,使得短时间内的脱贫人数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国家。中国建起了世界级的工厂、大型现代都市和连接亚洲各国的公路体系。如今,中国想要打造一种不那么切实可见的东西——软实力。 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将重点放在了文化问题上,这令很多人感到意外。官方公告号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国日报》(China Daily)表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只产出了1740亿美元的文化“附加值”。该报进一步强调,中国迫切需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提升国家软实力”。 与五年计划相仿,就连此次全会决议的名称都有些冷冰冰的味道:《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好比蕾妮•齐薇格(Renée Zellweger)在电影《甜心先生》(Jerry Maguire)中向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说,“提一句中共中央决议就足够了。” 中国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软实力呢?创造出“软实力”一词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将其定义为“利用吸引力和说服力、而非武力或金钱,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他表示,由于软实力的缘故,加拿大或墨西哥都没有为了应对邻国美国、而寻求中国的保护。而中国尽管推行了“微笑外交”,但其邻国仍希望看到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 这个定义可以进一步引申。美国当然没有放弃使用武力。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很多时间里,美国与一个又一个国家交战。但软实力述说着一些东西。许多人(当然并非所有人)相信,美国的行动是出于高尚的意图,因此本质上算是一个善良的大国。这其中带有很大的欺骗性。相比之下,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没打过几次仗,而外界却总是带着怀疑的目光来审视中国。 美国的软实力在多个层面上发挥着作用。尽管那些据称美国赖以建立的原则一直处于尴尬境地,但言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社会流动性等美国理想,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为其提供支撑的是美国的“文化产品”——电影、音乐、哲学著述,甚至政治论战。 相比之下,中国拿得出手的东西不多。我们顶多可以说:中国拥有使得民众摆脱贫困的实用主义模式,以及不干涉主义的指导方针。但中国在经济腾飞方面的成功——部分源于其庞大的劳动力储备——能否输出到其它国家,则很难说。“北京共识”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实用主义和威权政府相结合的形式。不过,这种形式对世界上独裁者的吸引力,可能要比对其国民的吸引力大得多。 中国奉行的不干涉主义也未能发挥软实力的威力。检视一下中国有哪些友好邻邦,就会明白很多东西。越南、日本、印度或俄罗斯都算不上中国的友好邻邦,这些国家对于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都怀有各自的畏惧。要想找出中国的外交盟友,必须把目光投向朝鲜、巴基斯坦和缅甸。 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更“软”的软实力,尽管它的好处甚至更不明显。那就是一种文化在结交朋友和赢得仰慕者方面的能力,譬如意大利的美食和时尚所做起到的作用。中国并不缺乏文化资产。无论是唐诗、世界级的烹饪,还是才华横溢的电影导演队伍(其中包括导演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很少有人会对中国伟大的文化成就提出质疑。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