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中国选举与治理 | 张艺谋把南京弄丢了

张艺谋把南京弄丢了 作者:列孚 来源:南都周刊 来源日期:2011-12-12 本站发布时间:2012-2-1 5:55:16 阅读量:1210次   在12月的寒冬,十三钗穿着色彩鲜艳的旗袍,以接近MTV的手法在银幕上展现着她们的身姿,你很难相信这是正在遭遇屠城的南京。对张艺谋而言,“悲情城市”南京发生的人类大悲剧,只是一个被隐退了的背景而已,谁也不知道他的主角到底是谁。   也许张艺谋一开始就被小说原著里的秦淮风情迷住了。严歌苓用文学手法描绘了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并以“十诫”作为她们信仰的底线,在暴行到来时,一群人身陷道义、责任和勇气的挣扎中。这样的特定人文环境和南方题材相遇,让一直在寻找新题材的张艺谋终于经受不住诱惑。   稍为熟悉张氏作品的都知道,他最擅长表现粗犷、浓烈、豪情和大块色彩的西北风情。相反,对细腻、柔美和纤巧的江南水乡或靡靡弱弱的调儿却是十分陌生—但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尝试来看,“南方”对他,仍然具有别样的吸引力。   当年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遭到挫败,正是地域文化的局限和认知让他这个“秦国人”(陈凯歌语)遇到了因为水土不服而难以施展的窘迫。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再拾远离黄土高坡题材的胭脂金陵,理应有些把握。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教堂故事的局限   影片开始时,李教官(佟大为饰)率部下与攻入南京城的日军展开血雨腥风的巷战,李教官不幸遇难后,至少85%以上篇幅就让给了假神父约翰(克里斯蒂安?贝尔饰)、玉墨(倪妮饰)为首的十三个妓女和以书娟(张歆怡饰)为首的教会女学生,并以教堂为主景。前面浴血奋战的国军,竟要在看完电影后才猛然想起来:噢!还有他们啊!相信会有相当部分的观众和我一样,对前面这段巷战产生短暂性“失忆”。   原因是什么?如果可以连同影片公映前的宣传结合着看,宣传上的卖点放在“床戏”和主要角色“玉墨是谁”的神秘感上,其实所谓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在本片展现出的不过是臆想式的描述,12月寒冬的南京(何况70多年前地球远未变暖),玉墨和她的姊妹们不是袒肩露臂,便是穿着单薄的旗袍在镜头面前摇曳生姿,一曲幽怨、悠悠的《秦淮景》,令花容月貌的十三钗穿着色彩鲜艳的旗袍,以接近MTV手法大肆表现,尽管意图仍在极力营造悲恻,可是,这与困在冷嗖嗖、空荡荡的教堂并忍受饥寒交迫的事实全然相悖。   我并不同意有批评说《金陵十三钗》是“情色爱国主义”这个有点过头的说法,我倒是宁愿认为,老谋子是陷入了一个“陌生”的误区,即他的审美出现了异化。换言之,对“悲情城市”南京那发生在74年前的人类大悲剧,在电影中仅仅变成了一个被隐退了的含糊背景。   “教堂故事”成为南京悲剧中的一个截取,当然可以;“神女”后来变为“女神”,同样也没有问题。但不能因为场景限制就将应有的、更具视野的描述或象征丢掉了。遗憾的是,《金陵十三钗》正是在这方面没有能让我们看到创作者在宏大叙事架构下应有的表现。近年来出现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有《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前者以大叙事手法接近全景式地描述南京沦陷后的悲剧和人性反思,后者则叙述了发生在南京的“辛德勒名单”。从比较简单的人物设计上看,《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南京!》都出现了所谓汉奸角色,恰巧的是,这两个汉奸爸爸都有要拯救的女儿,但是,这两个汉奸刻画就完全是两个效果:范伟在《南京!南京!》中所饰演的汉奸爸爸,其窘态显然立体得多;但曹可凡在《金陵十三钗》里面饰演的汉奸爸爸则显得简单化、扁平化。因此具体到汉奸这样的特殊角色,对其人性描绘表现,范伟扮演的角色会更立体。同是妓女,《南京!南京!》里的江一燕的角色塑造就很不一般,当日军要在被囚女性群中找人“慰军”时,江一燕缓缓地但坚定地举手“应征”、从“神女”蜕变成“女神”这一形象的形成,简练有力,让人留下极深刻印象。   从微观配角人物到故事结构核心,看得出《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是非常刻意地在营造人性良知与战争中的冲突。中泉英雄饰演角川这个角色的出现,可见陆川用心良苦。因为像这样一个与我们看惯了的残忍凶狠的侵华日军形象大相径庭,角川更像是日军的一个异类。类似的角色从未在任何抗日战争题材影片中出现过。能够以这样形象出现的日军并以他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实在是一次突破。而这个突破的意义在于中国新一代电影人终于出现了带有国际眼光的胸襟和视野,而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中国不高兴”的无知和盲目愤怒。对于出生于七十年代的陆川具有这种观念,很不容易。   反观《金陵十三钗》则从开头“抵抗的南京”很快地就被后面“被污辱的南京”所消磨,整个故事浓缩成了在约翰这个假神父庇护下的挣扎——我的意思是说,约翰这个殓葬师从原来像是个小混混般的美国人过渡到成为负有“神父”责任的担当,还是太简化了点。不可否认那名小女生在遭日军强奸时堕楼身亡给了约翰巨大的剌激,让他惊愕、恐慌的同时也带给他惊恐过后的冷静、反思,作为男人,作为非交战国国民身份并且是“神父”这样一个神职人员,他做到了挺身而出,但问题出在之前并无铺垫,哪怕是之前加入一些他具有担当个性的描述也都没有,后面当他剃光了胡须、再穿上神父服装成为“帅哥神父”,这样的转变未免就很急促,缺乏说服力。   对南京,他依然陌生   尽管在《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讲故事的能力比以往强了,传统的起承转合在片中都有所体现,然而令人有些不明白的是,南京大屠杀在日军攻陷南京后第二天就残酷地开始了,从影片开头的巷战说明,那是南京沦陷的第一天,但玉墨、书娟她们被困在教堂之后,连续几天时间竟无人晓得她们这座城市经已发生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不是有个为了营救女儿书娟而奔走于外面与教堂之间的汉奸爸爸么?为何他没有向约翰透露这样的信息?难道他竟连这样一个同胞惨遭集体屠杀、数万妇女惨遭强奸的惨剧没闻没问?难道他不担心这样的悲剧也出现在女儿和她的同学身上?教堂里没有一个人会担心他的家人,女学生们也没有一个人说出外找爸爸妈妈,这合理吗?也即是说,本片对教堂以外的事没有作任何交代。好像这个惨剧连对白都用不着交代了,制片者、编剧和导演是否都认为,观影者都知道这样一件事,因此就可以连提也不提!因为观众“被知道”了,所以说纯粹地只讲述“教堂故事”就已足够,而无须重现这场悲剧?   可能有人会认为,作为幸存者的书娟,她不是曾以旁白带出了惨剧的信息、作出交代了么?正因为此,我才会在前面以“仅仅变成为一个被隐退了的含糊背景”这个说法指出这方面的过于薄弱。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本片现在这样的叙述是狭窄、肤浅和仅在不及其余地就事说事。如果是这样孤立地叙事的话,那这座教堂及其故事也可以出现在北平、上海或广州,为什么一定是南京?—必须再质疑一次:为什么一定是南京?   1937年的南京是特定的,是不可变更的和不可被替代的。南京作为中国被外国侵略者蹂躏最为惨重的城市,作为那个时候的中国首都,她遭到如此暗无天日、惨(笔者在本文已用了N个惨字,可是又有哪个字可能取代它?)无人道和人神共悲共愤的劫难,可是本片的主创好像只有兴趣于教堂内发生的一切,教堂外面的这座石头城、那一片浸血的废墟,可以熟视无睹。如果可以用一句成语形容,本片无疑是一叶障目。这是否就是张艺谋看待南京的视点?   《金陵十三钗》的票房一定会很好。我多次说过:凡是能够吸引女性观众入场的电影一定是卖座电影。何况是可以令女性观众哭得一塌糊涂的电影?然而就是这样,观众在抹泪的同时便会忽略了剧情上的硬伤。除了如前述铺垫不足,影片开始不久,李教官将一位受伤小孩交托给十三“钗”照顾,其中一“钗”视其为弟弟,可是,当小孩伤势越来越重时除一众束手无策外,就连玉墨这个平时最有胆色、颇有主见的性格在这时忽然不见了,她不再像对着当初色眯眯的约翰那样有把握地要求对方想办法弄些什么药为抢救小孩作最后努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孩死去。影片中段两个“钗”居然可以轻易逃出教堂回到胭脂地找她们要找的东西(但导演却好像忘记了就连神父出门也被守敌日军严查盘问),这两“钗”居然好像不知道外出的凶险(南京城内血流成河),外出仅仅是为了寻回一副琴弦和一对耳环?倘若是这样轻易就逃出教堂的话,后面女生们的逃走又何必大费周章?最后两人一如观众想象的那样遭最残忍地杀害。类似这样催人泪下的煽情和揪心设计,也达至影片追求的效果。如果能够通过细腻加细节而达至动情而非硬销,当会更佳。   1937年的南京是个不容易处理的题材,虽然曾经至少(连本片在内)已有十几部这样的影片出现,个人认为,最出色的仍是《南京!南京!》。张艺谋触碰此题材,让我们看到他进步(主要在叙事上)的同时也再次看到他一旦离开他最熟悉的人文环境的时候,仍然缺乏应有的大气,以致在审视南京这样重要题材的时候,他没有站在更高的高度来俯瞰这个中国现代史上最凝重的事件,反而显现出了狭小的格局。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虽然属于虚构,也正因为这样,这个故事给了张艺谋更大的创作空间,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更好地把握。简单来说,对南京,张艺谋仍然有着认知上的距离;对南方,他依然陌生。   从指控到反思 ——银幕上的南京大屠杀   从控诉日军罪行到审视屠杀和战争带来的创伤,这些年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尽管《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的相继上映,让人感觉“南京大屠杀”成为中国电影导演都想尝试的一个题材,但回过头来看,这一沉重的历史题材在银幕上的出现其实相当晚。   就内地的情形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前,涉及这一话题的电影基本没有(不包括纪录片),当时囿于意识形态的限制,大陆战争题材电影的叙述往往着力于表现革命战争对革命战士的洗礼,以及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控诉,南京大屠杀很难进入电影工作者的选题范围。随着国际风云变幻,中日邦交正常化,南京大屠杀也变得敏感起来。   198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南京落成开放,使得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再次进入公众视野。1987年,罗冠群导演了《屠城血证》一片,成为第一部直接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内地电影。此片从片名中就可以看出,是以控诉、指证日军暴行为主旨。在片中,日军被普遍表现为野蛮的兽性集团。出于对外交关系等敏感因素的考虑,导演特意在片中弱化了杀人、强奸等戏份的处理,不过整部影片的创作意旨,还是“指控型”的,既以揭露日军的罪行为主(当时大量史料还未被发掘),并使用了大量的视听象征符号(如最后火烧钟楼,钟声长鸣)。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导演强调国民党军队的浴血奋战,导演也弱化了对抵抗的叙述。   1995年,吴子牛导演了《南京1937》一片,与《屠城血证》不同,此片较多地带有了人道主义的色彩,有不少从普遍人性观念着手的表达。在剧情上,由于大量史料的发掘,吴子牛也比罗冠群有了更多的历史物证,基于这些历史事实,《南京1937》在影像表达上也更加的“残酷”和直接。不过影片也虚构了一个中国军人与日本女子的爱情故事,还有日军见到日本人后人性流露的桥段,以及中国难民迁怒于日本平民女子的情节。应该说,这反映了导演对于大屠杀中的人性思考。   香港导演牟敦芾在1995年也导演了《黑太阳南京大屠杀》一片,与当时内地的同题材电影的谨小慎微相比,这位“重口味”导演并不讲究剧情的统一连贯,而是以直白的视觉刺激为主—如枪挑胎儿、水煮孕妇等等。牟敦芾还在片中借日军之口反思了中国人的“不抵抗”,并有日军高级将领直接下令屠城、强奸的桥段,有评论认为《黑太阳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程度,是所有关于南京惨案的影像中最令人窒息的。到了2002年,香港导演杜国威执导了《五月八月》一片,影片以一对小姐妹的视角传递出“战争可以杀戮一切,包括孩子们的欢乐”的主旨。此片以小见大,在国际上获奖也很多,不过影片在历史常识上犯了不少错误,殊为可惜。   2009年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首次采用中国军民和日本士兵双视角共同叙事,摆脱了长期以来把日军“恶魔化”的套路,着力在影片中展现日军士兵与常人无异的喜怒哀乐,但那些烧杀掳掠的罪行,正是由这些普通士兵所为的“平庸的邪恶”,对“汉奸”也没有作一味的丑化。就在《南京!南京!》上映的同一年,由中外合拍的《拉贝日记》则是基于史料的发掘,比较冷静地表现了国际友人拉贝建立“国际安全区”庇护中国平民的故事。拉贝救助中国人的情节像极了辛德勒保护犹太人的桥段,影片的结构也是同一模式,由于主要是外国人视角,中国人角色在片中并不出彩,2008年中外合拍的《黄石的孩子》,也有大量篇幅涉及南京大屠杀,不过影片主体还是英国记者拯救中国孤儿穿越丝绸之路的故事。2005年的《栖霞寺1937》则是讲述爱国僧人救助南京大屠杀难民的故事,叙事结构类似于《拉贝日记》,但未引起广泛的关注。

阅读更多

袁伟时 | 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成败得失

  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成败得失 ——答《新史记》高伐林   (2011年10月3日,高伐林先生不耻下问,提出以下8个问题,要笔者回答。这些都是当前辛亥革命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应撰写专文,才能说透。不敢拂逆高兄盛意,不揣浅陋,畧献刍荛;不当和不及细论之处,敬请高兄和读者指正和原谅!)   ◆站在今天的高度,如何给辛亥革命定性?对眼下“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论”、“未完成的自由民主革命论”、“在特殊有利条件下偶然成功的排满民族主义革命论”这种种说法,您的看法如何?   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历史研究,需要的扎扎实实搜集材料,认真分析;在概念上绕圈子,没有多大意思。 辛亥革命有两个定性简单明了,是多数史家的共识: 就历史任务而言,辛亥革命是“未完成的自由民主革命”。 就思想动力来说,它是“排满民族主义革命”。 胡汉民说得好:“同盟会未尝植其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于此。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 [1] 当年各省“独立”,打出的旗号大都是“大汉军政府”,“光复”之类,足以证明此言非虚。而最好的注脚则是孙文自己的言行。1912年1月12日,清室退位,15日孙文居然率文武百官爬上紫金山去拜祭明太祖朱元璋,宣读祭文,说辛亥革命大功告成的原因: “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牖启后人,成兹鸿业。” [2] 以朱元璋驱除蒙古人、光复汉族皇室事业的继承人自居,滑稽有趣之余,充分袒露了这群人的内心世界。 1912年3月31日,孙文干了三个月临时大总统,要下台了。他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上发表演说称: “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3] 于是,他把修铁路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实现民生主义的中心环节。 这些言行强有力地证明,孙文革命活动的最根本的动力,是光复汉族河山,把他说的“外国人”即“鞑虏”赶出关外。不但民众接受的是“狭义的民族主义”,连孙文这样的革命主要领袖也未能免俗。这些言行同时证明他对民权的理解是十分肤浅的。 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界定,最不靠谱的是“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论”。 “软弱”表现在哪里? 胡汉民说:“故当时民众心理,俱祝福于和议。逆之而行,乃至不易。……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 [4] 保障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人性的本然。武力反抗暴政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南北议和是人心所向。孙文及其支持者在协议基本达成后,仍然冀图不惜代价借外债发动“北伐”战争,受到各界同胞抵制,是对错误决策的正常反应。由于革命派信誉度不足,借不到外债,无法支撑他们延续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和议。要是说被迫接受和议是软弱的话,那是政治家的过错,与“资产阶级”有什么关系?何况这些政治家也是无可奈何才接受和议的。 作为参与这一历史事件的政治家,胡汉民责怪“民众心理”导致辛亥革命失败,无非证明自己缺少反思精神。 而就理应客观地观察历史现象的学者而言,南北议和,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反过来据此贬斥革命派软弱,鼓励不顾实际情况和后果去走极端,也是不足取的。 史家中有些人持这一说法,则旨在证明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高明,共产党比同盟会——国民党正确,指责后者不敢发动工农,因而不敢和不能把战火烧遍全国,导致辛亥革命失败。 这一论调其实是昧于实际情况的宣传语言。 当时工农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帮会或绿林好汉。辛亥革命,有数以百万计的“民军”卷入大潮,他们就是被革命党人引入城市的工农。1911年9月7日开始围攻成都和其他城市的“保路同志军”,不就是袍哥领导下的工农大众吗?其他各省的“民军”情况大同小异。不过,这些民军为推倒旧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以破坏治安、祸害百姓著称于时。 其实,横看当时中国各阶层,最强大的是资产阶级。竖观百年中国史,辛亥前后亦是资产者影响最为强大、独立性表现无遗的年代。 武昌起义,冲锋在前的是新军,而稳定社会,支持革命战争的是商会和资产阶级。 “武昌首义期间,商会、商团资助民军经费达100多万元。……部队膳食支出,由商会垫借五万金,分配作临时食费。汉口商务总会筹巨款供招新军一镇之薪饷,还推举商董四员专业军需,接济粮台。”“当时民军主力集中用于战事方面,商团则维持社会治安,日夜操练,荷枪实弹,昼夜梭巡”。 [5] 军政府组成后,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负责民政工作,大批商人参加工作。 没有商会和商人的支持、帮助,武昌起义后武汉三镇的局面不可能那么快稳定下来,革命战争也很难坚持下去。 各地的商会都是商人自主、自治的组织,有的实际上是当地的自治政府。例如,1905年成立的城厢内外总工程局(1909年6月18日改称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就是一个地方自治政府,而且参与了上海起义的全过程。其他宣布独立的各省商会也普遍参与了“光复”大业。军阀混战之际,军队流窜各地,保护地方,维护治安,免遭蹂躏的重责,通常也是由商会及其自治武装——商团承担的。 当时断送建设现代民主自由国家伟业的是那些眼光短浅的政治家。他们玩弄政客伎俩,争权夺利,把从实际情况出发,巩固和完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保障公民自由的大业置诸脑后。资产阶级不应该成为他们的替罪羊。   ◆对于中国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而言,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功,哪些方面遭遇了失败?您曾提到,中国转型艰难,“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自身的缺陷。这与缺乏法治传统息息相关,国民党和北洋实力派,都没有牢牢树立法治观念,而把夺取政权放在第一位”。现在有这样一种议论,认为未能施行法治,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法治不适合当时的国情,各方首先是试图在法治的轨道上解决问题的,但屡屡碰壁。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能“牢牢树立法治观念”?   袁:辛亥革命有三大收获: 1.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言论自由。 3.三纲坍塌,宗法专制的思想体系开始瓦解。 失败则在这些收获没有巩固下来。主要原因是北洋实力派和国民党都没有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他们口头上也讲法治,但行动上往往背道而驰。例如: 袁世凯居然成立军政执法处,不经司法部门肆意抓人、杀人。 同盟会和国民党呢?1,动辄暗杀或捕杀和自己意见不合或被怀疑为政敌的人:陶成章(光复会领导人),陶骏保(革命军江浙联军参谋长)、黄远生(民初最著名的记者)、夏瑞芳(商务印书馆创始人)等都先后死于他们枪下。 2,一不如意,就起兵闹事,用枪杆子解决矛盾。“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北伐”,“东征”,“国民革命”,直到政权夺到自己手上为止。这些行动都被美化为不容置疑的“革命”,一一检视,大都是权力或利益之争。 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都有一个过程。清末实行新政才开始建立新式法院系统,民国成立后,继续推广,但马上碰到一个问题:人才不够。司法总长梁启超不得不下令收缩。他说: “故立宪国必以司法独立为第一要件……我国之行此制,亦既经年,乃颂声不闻,而怨吁纷起,推原其故,第一由于法规之不适,第二由于法官之乏才。……今当草创之际,难期速成……其筹备未完诸地方,则审检职务,暂责成行政官署兼摄,辟员佐理。模范既立,乃图恢张”。 [6] 这些情况多半出现在边远地区。除此之外,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有法院之处,都应该和可以立即实行的规则,而没有所谓“国情”的差别。国情特别论不过是专制统治者或暴民掩盖其非法行为的藉口。 通过司法过程解决社会矛盾,通常会比较缓慢,但换来的是逐步养成人人依法办事的习惯,社会赖以长治久安。以宋教仁被刺案来说,当时司法审判为什么不能正常进行?人们指责当局拖延。事实如何? 1,主要犯罪嫌疑人或死或逃。 刺杀宋教仁的主凶武士英和这次暗杀的组织者应夔臣,都在在法租界关押20多天后移交给中国当局。前者6天后却离奇地在拘押的军营暴毙;后者竟然成功越狱。另一主要嫌疑人、国务院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在宋教仁被刺后第六天(3月26日)逃离北京,遁入青岛租界,而德国当局拒绝引渡。 当时控制上海的是国民党要员和青帮大头目陈其美。人们普遍认为上海接连出现的犯罪嫌疑人暴毙和越狱的戏剧,是陈其美操纵下演出的。洪述祖逃逸则可能与赵秉钧有关。调查清楚有关案情,作出公正审判,正是司法机关责任所在。缺席审判,世所常见。这些都不是中断司法进程的理由。 2,由地方法院审理,还是组织特别法庭审理? 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主张组织特别法庭审理;袁世凯复电同意。但是应夔臣的辩护律师认为此举违法。司法总长许世英也认为组织特别法庭没有法理根据,不惜以去就力争。司法部致电上海地方审检厅说: “宋前总长为民国伟人,本案审理自当格外慎重,程都督拟组特别法庭,即系此意。惟与《约法》、《编制法》不符,碍难照办。本部斟酌再四,仍应由该厅负完全责任,审理所有一切。……该厅即速依法进行。” [7] 上海地方检察厅亦已着手传讯有关人员。就程序而言,没有问题。 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确实比较缓慢。从1913年3月20日刺宋到7月12日“二次革命“爆发,不足四个月,中间波澜迭起,并不奇怪。无论有什么障碍,如果国民党方面坚持遵循司法途径办理此案,民国政治史就会重写。 当时全国各界异口同声,呼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宋案,实行法治,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最大的“国情”!可惜,但孙文等国民党领导人充耳不闻,先是冀图暗杀袁世凯;继而不顾党内外反对,不自量力,一意孤行,发动“二次革命”,冀图用枪杆子决是非,法治进程因此中断,一个多月后,全军覆没。由此可见,出现这个局面,不是由于“国情特别”,也不是民众水平低下,而是国民党领袖尚未告别草莽英雄的气概,染上革命幼稚病,抗拒法治,从而造成这样的恶果。 应该指出,这是各国革命党人的通病。纠正这些领导人的错误所付代价的大小,则与法治传统强弱有关。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辛亥之后数十年的乱局,人们追溯到与《临时约法》的严重制度缺陷有关,而这又是南北矛盾“因人设制”的结果,引发一波又一波严重政争与分裂。您对《临时约法》如何评价?   袁:1925年,民国元老熊希龄、和胡适、马君武等8人曾联名沉痛地指出:“民国十三年来之战祸,全由于《约法》之不良。府院之争、行政立法之争,无非《约法》所致。” [8] 这是身历其境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可以说是经得起推敲的定论。过去,史家们由于深陷意识形态陷阱而不觉,没有注意他们这一重要经验总结。 去年(今年一月发表)笔者曾撰文系统分析《临时约法》的弊端。 [9] 概括起来,要点是: 第一,制宪机构代表性不足,程序也有问题。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成立的法理根据是1911年12月3日议决公布施行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孙文和袁世凯都是依据这个宪法文件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这个文件当然很不完备,但是,制定更完备的宪法文件需要智慧、知识和足够的公信力。当时聚集在南京的17省代表恰恰忽视了这个重大问题。1912年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宣布正式成立,它是由各省军政府各指派三名代表组成的,共有参议员42名。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后,根据《参议院法》,临时参议院改为每省区派出代表五人,原则上由省议会选出,参议员人数增至122人。为什么不等待参议院更加完善或正式国会选出后,再来制定这么重要的文件? 与此同时,制定如此重要的宪法文件,却把当时最大的实力派、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方面的代表排除在外,其公信力和未来实施的保障都不无疑问。 而从程序上看,也有问题。《临时约法》是1912年2月6日开始审议,3月8日通过的。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14日,临时参议院接受孙文辞职;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审议开始后,袁世凯已是当选总统,却从未征求他的意见,也不由他签署公布,却授权已经被参议院批准辞职的总统在3月11日签署公布,这是世界宪法史上极为奇特的现象。 第二,动机不纯,过程粗糙,学识不够,缺陷很多。 《临时约法》按其内容来说,要点是把已经付诸实施的总统制突然改变为内阁制,釜底抽薪,削掉袁世凯当选时按规定应该掌握的大部分权力。由于动机不纯,这个文件制定非常匆忙,从推定起草人到三读通过,只费时37天!加上文件起草人学识和实践经验都不足,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建设考虑不周,且没有广泛征求各方和广大公民的意见,最后通过的文本漏洞和失误不少。 综合众多中国宪政史学者的研究,主要缺陷有如下五个: 1.名不正。 究竟是总统制还是内阁制? 它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俨然实行总统制;签发这个文件的孙文1918年与参加“非常国会”的议员谈话,仍然认为:“约法规定为元首制。” [10] 。但它又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从而任何国务员(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均有否决总统决定的权力。可是,作为内阁制去运行,它又没有建立相应的必不可少的配套制度。诸如此类的缺陷,为日后政争埋下了祸根。 2.没有确立保障公民自由的制度。 《临时约法》的起草人,大都是留学日本尚未完成学业的年轻人。他们勇气可嘉而学养和从政经验都十分欠缺。这些20世纪初活跃在东亚最大国家的革命者,与第一部现代成文宪法——18世纪的美国宪法制定者的素质差距实在太大了。他们没有认识到自由对人类发展的关键作用,没有像美国先驱们那样在宪法上写上: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11] 他们跟在日本人的屁股后面照搬大陆法系,在列举一堆“人民得享有下列自由权”之后,加上一条“得依法律限制之”的尾巴,从而为执政者制定剥夺公民自由的恶法打开后门,让此后的中国史平添不知多少苦难和血泪。 与此同时,它没有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行政当局肆意侵犯公民的自由,甚至拘捕公民,受害者通过什么途径保护自己?《临时约法》一公布,留英归来的法律学者章士钊就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他建议应该仿效英国建立人身保护令制度,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或其亲友,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强制有关机关把被拘留者移送法院,依法审查拘捕是否合法和依法办案。 3.国会与总统没有互相制衡的制度,是一个残缺的内阁制。 早就有学者指出: “盖纯粹内阁制中有两权焉:一为不信任案通过权,一为解散国会权。前者为国会借以监督行政之利器,后者为内阁抵抗国会诉诸人民以求公判之唯一途径。……而《临时约法》皆无之,不可谓非《约法》之大缺憾。” [12] 由于行政当局没有国会解散权,国会议员肆无忌惮,随之而来的是两大恶果:一是行使职权时不顾后果,一意反对。另一是自身的腐败愈演愈烈,最终以曹锟贿选的丑剧宣告自己的灭亡和国家更大的悲剧的开始。 4.总统与总理各自的职权和相互关系不明确。 袁世凯可以利用“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的规定,指挥一切。而袁世凯逝世后,段祺瑞当总理,也可以迫使黎元洪沦为盖章总统。当黎氏心有不甘,冀图反抗的时候,总统府和国务院权力之争的终于导致张勋复辟。黎氏之后,府院之争也史不绝书,成为民国乱局的一大根源。 5.没有建立违宪审查制度。 可能原先的估计,正式宪法很快就要制定,没有考虑会出现很多复杂的情况,根本没有提及违反《临时约法》的争议如何解决。等于建好一座大厦,却没有配备消防设施。 说到底,这是革命幼稚病发作,使出一个连环计,把一手交出去的权力,换个手要回来。 这些失误,一直影响民初政局的发展,直到1928年国民党夺取全国政权,建立党国体制为止,是各项纷争的制度原因。   ◆李泽厚先生最近再次延续他“告别革命”的思路,在接受采访时说,要“告别辛亥革命”。余英时先生则认为,没有什么“清末新政”,清廷并无真正改革可言,所以逼出革命。您说过,晚清的当政者“是否能顺应历史潮流而采取改革与其步骤,这才是关键点。如果在改革步骤上跟得上历史潮流,中国转型的成本就不会这样高昂”。请问您对清末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怎么看?   袁: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00年义和团事件,60年间付出巨大代价,解决了一个问题:中国要不要学习西方,接受现代文化? 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进行了四大改革: 1.教育改革。废除了科举,建立新的教育系统,学习内容与现代文明接轨,不再局限于中国传统的经史。 2.司法改革。断然废弃传统的中华法系,接受大陆法系,制定新刑律、新民律和民事刑事诉讼法,取代行之已久的《大清律例》;相应地着手建立独立的审判厅系统,取代传统的司法与行政统一的体制。 3.启动官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宣布自1908年开始为期九年的预备立宪计划。在实际执行中,并非徒托空言。各省咨议局和资政院先后成立,初显威力。取代传统的县知事一元化领导下的宗法专制体系,乡镇至县一级的三权分立的地方自治正在进行。 4.扫除阻碍工商业发展的种种限制,政府主动推动商会等非政治性的民间团体发展,经济自由日益扩大,促进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这些改革是重大的制度性变革,不但促进了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进入民国后后续效应十分明显。那么,为什么会爆发革命呢? 一是对抗、打压群众请愿运动。 1910年初至1911年初爆发四次大规模的请开国会运动,清政府没有顺应民心,当机立断,立即推行民主,实行宪政。反而羁押、遣送请愿代表,只答应提前三年在1913年召开国会,实行宪政。 二是官制改革不进反退,1911年5月8日宣布成立内阁。但是这是一个畸形的“皇族内阁”。内阁成员13人中,满族8人,其中皇族又占5人;蒙族1人;汉族只有四人!于是,士绅和中产阶层对改革彻底失望,从反对革命转向保持中立乃至同情或支持革命。 三是忘记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违反法令,把依法成立的民营川汉铁路公司经营的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激起强烈反抗后,又火上浇油,拘押保路运动领导人,开枪打死示威群众32人,终于导致1911年9月7日开始,四川“保路同志军”围攻成都等地,内战延续一个多月,促使武昌秘密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乘机发动起义,引发各省独立大潮,大清帝国坍塌。 三项抗拒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导致改革进程中断,重建全国秩序的过程漫长、崎岖,代价巨大。 李泽厚教授痛心疾首,一再直言必须“告别革命”,是他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经验总结,值得人们深思。   ◆过去人们只认革命派为进步动力,又批评其“软弱”“妥协”。在晚清辛亥革命的诸种力量中,对立宪派的作用,人们越来越给予肯定;最近又有学者高度评价清廷的“逊位”,认为如果单纯的按照革命党人的种族革命,很可能只是在汉族地域形成一个小中华,而广大边疆,例如内外蒙古、新疆、西藏,很快就会解体。清帝的逊位止住了解体趋势,把一个完整的帝国移交给共和国。您认为,从推动中国在政治上顺利转型的意义上,革命派、立宪派、清廷等等各有什么正面和负面作用?   袁:高全喜教授对清帝《逊位诏》的法理学分析,说它是中国“光荣革命”的标志,别具法眼,启迪人们从新的视角思考辛亥革命,不失为学术上有益的探索。 不过,愚意以为辛亥革命后,除1987年后的台湾,中国没有“光荣革命”。1987年后,台湾社会转型,被称为“宁静的革命”,确是东亚走向现代化的光荣革命。 翻开世界史,称得上“光荣革命”的政权转移,必须具备两个特征: 1.过程是和平或基本上是和平的。 2.结果是实现了法治,保障了公民的权利,推动经济繁荣,国家进入了长治久安的轨道。 第一条,辛亥革命差强人意,流血不算太厉害。此次革命虽然种族革命的气味很浓,但是,革命爆发后,各方快速调整思路,以“五族共和”取代“光复大汉江山”,除少数城市外,没有出现满汉或其他民族间的冲突,那么大的政治变动,杀戮、流血,不算严重。 第二条则差距太大了。在一个百年来革命和战火频仍,民主、法治尚是奋斗目标的国度,谈论有过“光荣革命”,似乎想象的成分太大了。 大清帝国与中华民国之间的政权转移,主要是革命派、立宪派和北洋实力派三方合力的结果。清廷在三大势力夹击下,顺应潮流,和各方达成和平逊位的协议,让战火迅速熄灭,减少了社会震荡,善莫大焉。《逊位诏》的积极意义应该肯定。 此举多方共赢,对任何一方都没有负面作用。以最激进的革命派来说,它在财政上濒临破产,协议达成正好给了它一条走出困境的康庄大道。 没有《逊位诏》,中国会不会解体?推测意见,见仁见智,可资谈助,实际意义不大。现实情况是除蒙古分出去以外,中国其他疆域基本完整,与同一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的状况大不相同。疆域和民族的分合,取决于多种内外因素,必须具体分析;一纸《逊位诏》,似乎没有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从文化角度来看,辛亥有哪些方面是与传统决裂,哪些方面延续了传统,而今天,又有哪些方面与辛亥传统断裂,哪些方面是一脉相承? 您曾说过,“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百年来文化讨论纠缠不清,各不相让,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注意这个区分”。能否更进一步说明,没有注意这个区分,导致讨论中怎样的混乱和误区?   袁:辛亥革命后,皇帝躲进紫禁城过日子,三纲的制度基础坍塌。自由、平等、民主取代三纲成为公认的是非标准,这是与传统最大的决裂。但是这一条不够巩固,成为后来政治和新旧文化冲突的重要根源。至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其演变是自发和渐进的,无所谓决裂问题。 百年来,中国知识阶层中有些人,老是不承认任何国家要成为现代国家,就必须坚定不移建立现代政治制度——自由、民主、法治、分权制约的宪政制度,现代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现代教育制度,以言论自由为核心的多元的文化制度;而这些制度不论任何国家都是大同小异的。至于非制度层面的文化,则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本来应该兼容并包,自由探讨,自由演进,自然更替。 可是,有些人混淆文化与制度,一再冀图用自己喜爱的某种思想文化观点去修改现代社会制度。于是,在报刊上一再掀起阵阵波澜。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作用甚微。比如,张君劢提出,根据中国的国情,要实行“均贫寡安”的“社会主义”,反对“偏重工商”;梁漱溟反对牟利;而实际生活并没有按照他们的愿望前进。现在有些人提出“儒家社会主义”、“儒家宪政主义”之类的主张,更是茶杯中的风暴而已。 这种社会现象有两个特点: 1.一代不如一代。 从康有为到张君劢,他们的政治和文化主张都非常明确。例如,康氏提出要定孔教为国教,国民须“各守名分”,灭掉回教、耶教;在他所策划的大同世界中,无私产,实行计划经济;子民连阴毛都要剃掉,等级分明,严格监控个人的一举一动,做爱也要得到医生同意!国人著书则要交翰林院审定!白纸黑字,毫不含糊。 而甘愿拜倒在他们脚下的当代论者,不但学养、社会影响力无法望其项背,说话也躲躲闪闪,与他们奉为伟大先驱的康有为、张君劢等人直书政见大异其趣。当代儒学鼓吹者除蒋庆提出“大儒”和“帝王”和“圣贤”的后裔拥有否决权的三院制的主张外,谁也不知道其他几位的具体主张是什么。是不是担心亮出自己的具体主张后,会戳穿宪政外衣呢?且待下回分解吧! 2.沦为前现代社会制度的纹饰。 现代社会是有共同标准的。不管主观意图如何,他们的主张和设计,正好符合要抵制社会制度现代化的政治家们的意愿。 可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如此等等,不过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泛起的浪花。历史洪流无情地把康有为及其徒子徒孙冲刷到小港湾中自娱自乐,企盼有人鉴赏。   ◆您如何评价晚清大变局中的孙中山、袁世凯等各派势力的领军人物?能否具体阐述一下,他们的思想缺陷如何具体与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有关?我们今天评价这些人物,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避免怎样的误差?   袁:孙中山、袁世凯这些人的成败得失,包括我在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已经再三论述,说来话长,不必在这里赘述。 研究这些历史人物,同研究一切历史问题一样,只要坚持三条就能得出经得起检验的学术结论:一是说真话,全面收集和分析史料。二是遵守学术规范,尊重学术自由,在自由探索、自由讨论中推进学术。三是敢于怀疑已有的学术结论,提防掉进意识形态陷阱。这三条中,最后一条最为重要。时至今日,蓄意为某党某派辩护的人自然还有,但公众不认为他们是真正的学者。困难在于习非成是,许多错误的结论被一些人认为是不得侵犯的天经地义。其实,学术的发展是永恒的,哪里有什么天经地义?封孙中山为子民只能拜倒在他脚下的“国父”,袁世凯则认定为天生的卖国胚子,是国民党美化党国体制、肯定其威权统治合法性的宣传伎俩;与经过严格证论证的学术结论是两码事。 谈到这些历史人物的失误,有两个原因非常值得重视: 1.传统的重负。 为什么孙中山竟然亲手制定《中华革命党总章》?秘密帮会的传统跃然纸上。从康有为设计的《大同书》到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总是热衷于发明各种剥夺公民自由、抗拒现代文明的制度?他们总是自负地认为自己生长的土地有悠久和辉煌的文化。于是,历史辉煌转化为思想枷锁和抵挡外来的现代文化的堤坝。从孙中山的“毕其功于一役”、毛泽东的超英赶美,到形形色色的谋臣、策士,老是构想出一些超越现代文化已有高度的美妙蓝图,藉以显示中国传统文明和提倡者与众不同,就是不肯首先扎扎实实吸纳现代文明,为释放中国人的创造力建筑兼顾的社会制度平台。 2.抽象的正义和多数人利益。 几乎所有民族都有关于天国的美妙梦幻,但像中国那样风靡几代人,并长期付诸实践的,却世所罕见。那些民粹的论述是人们难于抵挡的。多少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甘之如饴!后果却是事与愿违,血泪斑斑。 百年来,一个接一个的飞来横祸,都是上述传统包袱加民粹空想共冶一炉为思想源头的。 这些与经济基础有没有关系?说到底,这些都是自然经济的思想烙印,人们分不清空想和实际。在中国彻底融入世界一体化洪流以前,世界公民的眼光很难被多数中国人接受,这些问题还会一再困扰中国人和中国历史的进程。与此同时,“卖国”帽子可以随时戴到敢于质疑意识形态教条的人们头上,尽管他们与权力和土地不沾边,连卖几平方宅基地的本事都没有!   ◆辛亥革命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件大事,各国关注,也纷纷施加影响。中国人最关心的是日本。日本当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如何?如何影响到后来的中日关系和中国政局的变化?   袁:义和团事件后,列强对华政策有两种对立倾向:一是承认“门户开放”,力图摆脱过时的划分势力范围政策。另一是有些国家不愿放弃已得利益。 辛亥革命后,划分势力范围的举措再次高涨。日俄力图攫取东北、蒙古。英国则觊觎西藏。特别凶恶的是日本。其策略是乱中取胜,支持革命党人、勒索清政府并举,精心计算,谋取最大利益。日本有些所谓民间人士,实际是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 1912年7月8日,日俄缔结密约,把内蒙古一分为二,东部划归日本势力范围,西部则属俄国。英国和俄国则达成蒙古和西藏利益交换的谅解;于是,英国于1912年8月17日发出外交文书给中国政府,反对中国“干涉西藏内政”;10月21日俄国则与蒙古缔结俄蒙协约;西藏、蒙古在他们支持下先后宣布独立。 袁世凯政府成立后遏制了这一边疆独立的趋势和侵略者的图谋。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至1945年战败投降,一直没有实现民主化,逐步演变为军国主义的侵略国家。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乃至日后的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都是这些恶因的发展。这类国家的侵略行为是很难纠正的。而英国这类侵略国,国内实行的是宪政,相对说来,迫使它放弃侵略行径,代价要小得多。   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 刊登于《新史记》总第五期第1-10页(2012年1月出版)。 [1] 《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第6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版。 [2]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95页,中华书局1982年北京版。 [3] 同上第319页。 [4] 《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第60页。 [5] 皮明庥主编:《武昌起义史》第162-163、164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北京版。 [6]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121-122页,中华书局北京影印版。 [7] 朱宗震 杨光辉编:《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第2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善后会议》第388页,档案出版社1985年北京版。 [9] 袁伟时:《袁世凯与国民党:两极合力摧毁了民初宪政》,删节后刊登于《品味·经典》2011年第一期第40-59页;《江淮文史》2011年第3期第4-30页全文刊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双月刊)2011年第4期(7月15日出版)起,以《民初宪政格局再审视》为题,分两期刊发了全文。 [10] 《孙中山全集》第四卷第442页,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版。 [11] 《世界人权约法总览》第28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成都版。 [12] 陈茹玄:《增订中国宪法史》,文海出版社1985年台湾影印版,转引自《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北京版第160页。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

       相关链接: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上); 吴敏,对龙泽天同志的声援与期望   5、中国股市PAUSE   问:中国股市现在也是丑闻不断、乱象丛生,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保障一亿多股民的合法权益?   答:这回你为什么不问“社会主义”怎么办了?   问:股市完全是资本主义产物,非让您谈,有点强人所难。   答:错,在资本主义里,股市恰恰是最具社会主义性质的。   将资本、利润、发展、风险、前景展望,甚至天灾人祸等一切都放在一个平台上,让全社会收益同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这正是社会主义所提倡的。这也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大力支持股市发展的原故。   问:我们也知道那时火得很,人人赚钱。可现在呢,个个赔钱。   答:看你现在回顾股市初期的样子,简直像小女生回顾初恋时的样子,那样眷恋、激动,还有一丝的迷茫,让我真不忍心再用干瘪的陈述、枯燥的术语伤你的心了。但有些话还是要讲的:中国股市走到今天这种令人伤心、且无可奈何的境地,一是因为搞“大跃进”:深圳交易所时期,我们挂牌的最强的企业、出台的是最优惠的政策、国家是发展最快的时期,当然会全面利好了。这让我们从地方到中央的同志们都乐晕了,人人都想“大干快上”。于是,一些效益并不太好的、甚至一些欠债的企业也通过强强联合、优势重组、不良资产剥离等手段跻入股市。随着上海交易所成立了,各地也纷纷上马,这时的点数虽有了起落,大家也有赔有赚了,但总趋势仍在持续上扬。而近些年呢,借壳上市的、贿赂造假的、做庄操控的都出现了。基础没打好,房子当然会塌了。   二是时代变了,所有股民都清楚,股市实际上是个虚拟的市场。在一切都能造假的今天,以数据、信息堆砌起来的所谓业绩,是根本靠不住的。在浑水里挣扎,必然危机四伏了。现在的股市就像个大赌场,游资套现、庄家捣鬼、老鼠偷仓,过去股民们还能凭小经验、小运气赚俩钱,现在却只剩赔了。再看大盘指数,成百上千点地降!闹得政府不得不一次次地注资挺市,但结果都很糟糕,除维持了一点点假繁荣的面子外,跌还是跌、熊还是熊,反倒害得成千上万亿的老百姓血汗钱瞬间化为了乌有。   问:对,业内人士也说,几万亿的市值,没几天就蒸发没了。   答:有人问我,中国GDP一直在高位增长、经济增幅也是世界第一、大部分企业的业绩也不错,股市为何却不升反降?连政府注资挺市都不能遏制股市大盘的整体下跌,近期还越降越多、越降越快,这究竟为什么?   这就是我要着重讲的第三点:因为,当今世界上确实发生了足以引发全球金融与股市危机的大事情!而且其危害正在急剧发酵!   问:难道是欧洲债务危机?   答:把眼光再放开些、看远些。   问:希腊政府破产?美国次贷危机?利比亚战争?伊拉克战争……   答:这些看似天南地北、互不相干的恶性事件,其实都源于一个问题:石油。   请回顾一下十年来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走势:2001年19美元/桶,2004年49美元/桶,2006年74美元/桶,2008年达到99美元/桶,2011年更升至123美元/桶。虽中间有升有降,但总趋势却是一路以倍数飚升。作为支撑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十年涨了好几倍,简直疯了!而这些钱又都被谁赚去了?石油企业?产油国家?没有!而是都跑到各国的投机商手里去了!仅以美国为例,自2003年起,华尔街的石油期货基金从几家一下子增长到一千多家,据这些专门倒卖石油的投机商自己公布的利润报告看,一年赚了几十倍,甚至上千倍!各大银行也不甘示弱,纷纷跟进,终于把石油炒成了天价。有的银行行长居然说:赚得如此多、如此容易,实在有点不好意思了。   那么,他们赚的这样一大笔钱又都跑哪儿去了?   现在很清楚了:除部分仍坚挺着石油市场外,剩余的,都改头换面进入了股市!期货!事实证明,这几年,世界各地的股市上都相继出现过大笔的游资,随便做个庄、设个局,便打着滚地赚!所以要敬告广大股民们,你那点儿真金白银的血汗钱,还不够人家塞牙缝呢!   问:可怕!   答:这还不算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正在不断加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于大笔的钱都集中到石油买卖里了,银行资金肯定要匮乏,于是美国两房倒闭了,次贷也出问题了,各国央行陆续告急,金融危机爆发了。这时,各国政府才开始着急:纷纷出手救市。先后几万亿美元投了进去。结果呢,像打水漂似的,挣蹦了几下就全没了……随之是一个个政府陷入了更加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接着就出现了现在这幕:冰岛政府破产了、希腊政府破产了、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政府也濒临险境了,世界老大美国的日子也不好过:信用评级AAA下降成AA了,“同时打两场战争”的牛不敢吹了,五千多亿的军费预算也裁减了–这对美国可是要命的事!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山姆大叔就是靠庞大的军费撑着才牛气冲天的。世界舆论已在说:美国的没落开始了。   问:您的讲述确实精辟,事实也是这样。奇怪的是,世界各国好像至今尚无一个专家或政府的高官如此评论过?   答:这才是最可怕的!   任何一种大宗商品的价格浮动,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石油、粮食等支撑整个人类现代社会的战略物资价格,哪怕些许升降,都会使国际社会震荡。以石油为例,在二十世纪曾发生过三次大的危机,起因都是战争。那时,虽然石油价格只翻了一倍,却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急得团团转。为了能够降低油价,他们频繁谈判、经济制裁、绑架暗杀、甚至不惜撕破脸皮,公开动武,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也难怪,石油是这些能源消费大国的命根子啊!而这次被业内人士称之为“起因不详”的“无危机涨价”,连续十年,价格翻了十倍多,而且还在涨个不停。令人诧异的是,在前三次石油危机中总是火急火燎、上窜下跳的西方大国们,此番却表现得不焦不躁、不声不响,他们如此这般“泰然处之”,究竟为什么?   原因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起,美、英、德、法等国都先后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兼并、替换了旧的高能耗型企业与产品。再加上对节能、新能源领域在开发与应用的重视,极大地增强了抵御高油价的能力。因此,这些国家乐得在这种有惊无险的情况下,放任石油涨价,即对中国等新兴国家以示惩戒,又可借机大捞、特捞一把。反正亏空,几十亿的消费者总能补上的。想不到的是,瓶子里的魔鬼放出来,就回不去了!   于是,原因之二出来了:这次以石油炒作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但冲击了这些西方大国的经济,而且对他们一直崇尚的“自由贸易、完全市场化”等资本主义理念也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他们不愿承认这一失败,因为这将会动摇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造成信仰危机。所以,他们宁肯减少社会福利、增加税收、下调行业工资,即使面对民众的示威、罢工也毫不动摇。而面对几乎席卷了世界四分之一流动资金的这股金融投机大潮呢,他们却在可怜巴巴地讨论:是否加以百分之0.1的交易税,以此作为制衡。这岂不是在开玩笑?正像犹大,为了区区十块金币出卖上帝一样,他们出卖了全世界人民!   但人民不是傻子,伟大的美国人民首先站了出来,发起了“占领华尔街”运动。遗憾的是,他们太善良,并未认清政府–这个帮凶的真面目,所以不可能推翻这个由极少数人任意摆布、鱼肉整个世界的罪恶社会。但是,等到这些政府再无能力维持高消费、高福利的社会运行体制时,一切就天下大白了。现在,反抗的种子已经播下,严冬不久,春天快来了!   问:精彩,当浮一大白!可我们这些股民怎么办呢?   答:现在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由政府明令暂停股市交易,而且越快越好。因为,世界大乱将至,中国这个既弱小又混乱的股市根本不堪一击。也只有政府出手,企业才能合法停盘,留下些资本。股民也才能不受损失地逃过这场世界范围的金融大诈骗。停盘还可以保住现行点数,为大家留些东山再起的本钱。政府更可借此机会,全面彻底地整顿一下股票市场及相关部门,为将来重新开盘奠定个好基础。这还是捕捉游资和非法作庄等投机者的好机会,水抽干了,大鱼就现出来了。   中策:股民们各自为战,自负其责,尽快抛掉手里的股票。这样做,虽能为广大股民保住点儿血汗钱,但对挂牌上市的企业却是沉重的打击。由于股值急剧缩水,许多企业会在一夜之间破产、倒闭。   下策:政府仍旧我行我素,甚至继续将大笔的资金投入股市,结果是:社会保障资金少了、人民的养老钱没了、广大股民也全部被套牢了……中国的经济会因此崩溃!社会将发生动乱!事实摆在面前,谁也不要心存侥幸,哪怕只有一点点可能,也要做百分百的防备。事关重大,处置当否,上至党的总书记、国务院总理,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至于那些总跟着洋大人学舌鼓噪的专家们也不要乱“忽悠”了,民怨如川,会出人命的。   问:看来我也要抛股了。   答: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结论]无语。   6、台湾同胞是我们的亲兄弟   问:台湾能否回归,两岸最终统一,一直是中国最大的事情之一。但这些年来,关系总是时冷时热,加上美国对台军售,从暗到明、从防御型到进攻型,越来越没有顾忌。最近,美国又在大肆鼓吹“重返亚太”战略,他们的政客居然公开叫嚣:台湾有难,美国绝不会袖手旁观。但我们政府却应对乏术,难道真没有什么好法子打破这种几十年不温不火的僵局吗?   答:有,两条。   问:不会是打倒民进党和武力解放台湾吧?   答:错,而且是大错特错。我们需要的是:检讨与改正。   在大陆,包括现在的中央领导在内,有许多人对民进党很有成见,认为这个党的成员,大都是台湾土生土长的“本省人”,对大陆没感情,所以才支持“台独”。再加上出了个大贪官陈水扁,更加重了我们对民进党的不屑。其实,这是错的,必须改正的。民进党的出现,是台湾的一次重大进步。他们将许多对蒋介石时期黑暗统治有刻骨仇恨的人团结在了一起,共同反蒋、反独裁;蒋家王朝没了,他们又反贪腐、反国民党;其实,这一切与全体台湾同胞以及我们大陆是一致的,也是他们一度可以获得多数支持、主政台湾的主要原因。问题出在自民进党执政后,刻意激化与“外省人”的矛盾,以显示与国民党的不同,这才使那些 “台独”分子有了挑拨离间的机会,进而加剧了与大陆的对立。其实,他们是没有力量真“独”的,只不过是某些政客为了与国民党分庭抗礼的一种蛊惑民心的卖“萌”手段而己。而对形成台湾这一现状,我们也要负责任。因为,中央政府的短视,错误地把台湾问题变成了党派问题所致。大家回想一下几年前,下了野的国民党领导到大陆来,祭祖、会见,好不风光。还有,中央几大常委请客、送礼,大唱什么“一笑泯恩仇”–简直屁话!历史只能正视!事实不容混淆!蒋介石在大陆屠杀了几千万民众,掠夺了几乎全中国的金银财宝,跑到台湾搞家天下的小朝廷,致使至今两岸仍不能统一,这一切是你能“一笑”付之的吗?你这样做,当时执政的民进党会怎么想?那些在大陆没有祖坟可祭的、土生土长的台湾同胞又会怎么想?现在,民进党虽然下野了,但仍有许多台湾同胞支持,因为他们仍代表着一部分台湾同胞的社会诉求。你搞统一,能把这些人排除在外吗?两岸“和平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大事,是应该超越一切党派与不同政见的大事,岂能搞亲疏之分?   问:细想下,我们这些年的对台政策确实该检讨。   答:还有一条非常关键的“坎”,我们要过。那就是,我们在外交中一贯强调的“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放弃武力解放台湾”的主张。   问:这可是我们的主权啊!   答:什么主权?打同胞、打亲兄弟的主权吗?   从外交上看,或说给外国人听,我们这一主张无可厚非。但从真心诚意促进两岸和平上看,这一条却太冷冰冰了。不但有伤台湾同胞的感情,更成为了外国势力介入台海事务,尤其是美国对台军售的主要借口。亲兄弟有意见,甚至闹分家,也用不着动刀动枪的。血,终究浓于水。   今天的中国应该一致对外。首先是中央政府,应尽快地、公开地向全世界宣佈:“从今往后,只奉行和平统一政策,绝不会武力解放台湾”,并要郑重地写入宪法,以法律为保证。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有的:对台攻击性导弹及海、空基地要全部撤除或转向。而且允许台湾民众组成“监督考察团”,来大陆亲身检验,相信我们是说到做到的,心口如一的。战争威胁不存在了,台湾政府还需要花那么多台湾同胞的血汗钱去买那些垃圾武器吗?   问:这样做,肯定会受到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但如果真的有一天,又一个陈水扁式的坏人在台湾执了政,偏要搞“台独”呢?   答:那我们也决不会再让一枪一弹打向美丽的台湾岛。   中国现在完全有能力从海、空全方位封锁台湾海峡,如有外国势力敢于涉足,我们必坚决、彻底地消灭之。而岛内那点军事力量可以整体忽略,因为谁想用那些过了时的破旧武器攻防大陆,简直是拿自己的命开玩笑。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已经认识到,只有两岸和平,才能保证自己的福祇。一旦禁空、禁海,岛上的一切都完了。别说发展,恐怕连生存都会成问题。当然,我们决不会对此袖手旁观的,二千多万台湾同胞,大陆十三亿兄弟还是养得起的,我们欢迎他们都到大陆来过上一两个月,像走亲戚一样,聚一聚,乐一乐。   至于那一小撮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搞“台独”的人,要么会被台湾同胞自己打倒,要么会被我们以“战争罪”、“判国罪”、“反人类罪”通缉到天涯海角!最终难逃一死,还会永远地被钉上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   问:还有个担心,会不会因此挑起中美争端与战争呢?   答:不会的。实际上,自艾森豪威尔时起的历任美国总统,都有一个“弃台”的预案,台湾只不过是美国向中国大陆讨价还价的一张牌而已,美国绝不愿因此与日益强大的中国大陆作对。当然,美国人会借两岸紧张时喊上几句,或煞有介事地拿经济制裁唬唬人。但美国是不敢与中国真正开战的。历史证明: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会是这样。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将军访华时,我们特意安排他参观了我军的一些基地,并向他展示了如□□□□、□□□□□、□□□等尖端武器,黑格将军深有感触。他在结束访问的告别宴会上,举起杯,说了这样一句话:“希望从今往后,美国与中国永不开战。”黑格将军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深知中国军队的厉害。对此,我们完全有理由骄傲:纵观过去的几十年,朝鲜、越南、老挝、印度、柬埔寨,哪里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哪里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当然,美国是强大的,甚至可以说,比中国强大得多。但在我们家门口打架就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美国将军们都清楚,他们部署在我们周边的军事基地、航母战斗群只不过是一个个挨打的标靶,根本无法抵御我空军以及成百上千枚海基、陆基导弹的袭击。更何况,我军已研制成功比他们还先进的□□□□武器,可以在瞬间摧毁□□□□。美国要想真正对付中国,只有实施突然袭击式的核攻击。但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世界毁灭。我现在可以向你们透露美国军事专家□□·□□□写给美国总统□□的信,大致意思是:“……美中一旦进行核战争,只会是两败俱伤,因为中国已有了应付第一次、第二次核打击的承受力与反击力。尽管美国在核弹与导弹的数量上远远多于中国,但核战的结果是:美国与美国人民,除阿拉斯加外,将完全毁灭。而中国人在□□年前,已完成了部分工业转移,他们中的一半人口,可凭借占其国土面积3/5的丘陵、山川以及世界独一无二的第三级青藏高原为屏障,仍能继续生存下去……”   问:看来不用担心中美开战了!   答:中国一贯珍重与美国的友谊。上遡至鸦片战争,当各国列强贪婪地瓜分中国时,美国是唯一一个退还清政府赔款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美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又并肩抗日。尽管当时美国是站在蒋介石政府一边的,但,却并没有轻视棲身在贫困的小山沟里的中国共产党。是美国第一个派遣观察组到了延安,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而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更是第一个把这个尚很弱小的“红色中国”介绍给了全世界……这一切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遗憾的是,后来我们都替别人出头,打了不少冤枉架。其实,中美两国除意识形态不同外,是没有大的利害冲突的。现在,美国经济开始衰退,社会矛盾正在加剧,我们不希望也许会发生的台海危机或南海危机,成为压垮美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如何解决,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家的事,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   现在,台湾政府应该清楚的是,不论有无“台独”,美国都不会不顾自己的利益在台海出兵作战的。即使在美国大呼特呼“重返太平洋”的今天,无论是在构筑防御岛链上、加强军事装备上、经济贸易的合作上,也都未把台湾列入主要盟友位置。因为美国清楚,在将来可能发生的南海争端中,台湾从自身利益的出发,决不会与日本、菲律宾、越南等站到一起。而大陆又必然会与台湾同仇敌忾地共同保卫中国的领土、领海完整。到那时,美国会很尴尬的,它所提供的武器会转过头来打自己的。   反正我们是不怕的:兄弟同心,天下谁敌!   [结论]龙泽天的提议,尤如石破天惊,完全能打破两岸和平统一的僵局,也肯定会获得台湾同胞的热烈支持。据□□□将军介绍,当初,小平同志听完龙泽天的汇报时,亲口赞道:“看来我们的后代,要比我们聪明很多。”   7、“三农”是中国的生死线   问:“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的大心病,中国现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都源于此,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社会能否继续安定团结、人民的生活水准能否继续提高。   答:尽管你说得像《新闻联播》一样冠冕堂皇,但高度与深度还不够。   应该认识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命运的生死线–四亿左右的外出务工者、农转非、城镇扩建下的失地者、经商户等已基本脱离了农田、农村,变成了游离于城乡间的打工仔、个体户,但至今,非但得不到妥善安置,甚至连个适当的身份与名称都没有,这是不是天大的不安定因素?另外,现在农村种田的主力军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了,再过几年,咱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靠谁解决吃喝去?这是不是天大的生存问题?还有,占我国三分之二的少年儿童在农村,可他们绝大多数只能有条件学到中学,将来拿什么去搞现代化?这是不是天大的后顾之忧?特别是,现在许多农村的政权已经家族化、富人化了,他们恶霸一方,任意鱼肉百姓、草菅人命,有的已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简直比封建地主老财还黑、还狠!而我们党和政府的官老爷们居然还在梦想“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不是天大的笑话?   问:其实,党和政府还是高度重视的,年年一号文件都是“三农”。   答:你没听老百姓怎么说:“一号是个宝,拉屎少不了,拿着一号上一号,草纸省不少……”总是搞那套不切合实际、不解决问题的花架子,老百姓是不会欢迎的。   问:政府取消农业税还是很受农民拥护的。   答:税收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公平。单一取消农业税,对广大城镇的企业与经商户,还有全体工薪阶层公平吗?顾此失彼,为政之大忌。   问:这也是考虑农民贫穷嘛。   答:总共800亿的农业税,只能给每个农民减百来块钱负担,能解决农民的贫穷问题吗?怪不得有人批评说:这是共产党在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对此,我们的同志不要觉得委曲:中国“三农”既然是天大的问题,就要用天大的办法去解决,决不能小打小闹、敷衍了事。更要看到:在这天大的危机里,却蕴藏着天大的机遇!只要我们确实按社会主义原则办事,三年见成效,五年内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有希望的。   问:三年见成效,五年内解决?这岂不是神话?   答: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从中国历史上看,不论是“井田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有关农业的重大改革,基本上都是在三至五年内完成的。当代历史更能证明这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在解放区推行土改,到1948年就能支持近500万人民军队及工作队跃马长江、解放西北、挺进西南,解放全中国了。共和国成立后三年,又基本完成了全国的土改;三年自然灾害时,我们从1961年放开“三自一包”政策,到了1964年,农副产品供应全面得到缓解。1979年,我们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到1984年,我们就基本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个规律。   要想解决“三农”问题,第一步就要让农民有钱。   具体的方法是:将现在的粮食收购价提高三倍。   问:这可真是天大的事了!那老百姓买粮会不会也跟着贵啊?   答:不会,这也是有实践经验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放开“三自一包”政策时,有的同志担心物价会控制不住,而实际情况是:开始阶段虽有些上涨,但很快便恢复了。到1964年,大米、白面供应充足,猪肉甚至低于国家一元一斤的牌价,降到精瘦肉0.8元一斤、肉馅0.5元一斤,西红柿更是便宜到1分钱一斤了。我们这些过来人,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而改革开放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情况更好,仅仅几年,我们不但基本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而且还废除了实行几十年的城市粮、油、布、副食等凭票供应。   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粮食消费占的比例很小,粮食收购价的提高不会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太大影响,至于食品加工业、饲料业、养殖业等虽然有一定的冲击,但由于这些企业的利润本身就很大,也不会有负担。但这一提高,对种粮的农民就大不相同了,收入一下子翻了两番,什么都好办了。前些年,部队同志在我蹲点调研的□□□□村,用两倍的“田头价”收购,效果很好。不但部队得了实惠,老百姓也赚了大钱,家里盖了新楼,买了车,孩子也送省城读书了。汶川地震时,这几个村还专门组织了救援队赴灾区捐款捐物。我们的农民兄弟好哇,只要他们日子好过些,就愿意无私地去帮助人。解放战争时是这样,一百万部队前方作战,三百万小推车跟着!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党犯错误,他们连饭都吃不上了,但仍与我们不离不弃!现在呢?大家都富了,他们的日子仍是最清贫、最落后的,但他们仍默默耕耘着!可而他们的孩子们,也就是时称的“农民工”,也挣着最低的薪水,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儿……现在应该是我们报恩的时候了!党少作点“秀”,人大、政协少扯些淡,立即提高粮食收购价,并且提请人大增添一条“粮食收购法”,用“法”为农民保护最低收购价,这才是真正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政府不是发愁怎么扩大内需吗?农民富了,这是多大的市场!党不是要“富民、强民”,实现“小康”吗?甭等2025年,今年搞,后年就能实现!   问:应该!这样立竿见影的好方法,政府和专家怎么没人想到呢?   答:毛主席说:历史多少次地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彭大将军说得更好:对那些只吃人饭,不干人事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去球”!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国农业改革决不能再搞什么“与国际接轨”!   西方国家的农业一直沿袭着资本主义“重工轻农”与“重商轻农”的路子走,他们走得通,是因为人少地多。人少,粮食需求就小,地多,机械化生产才好。而我国人多地少,有本质的区别。在他们那儿,可以把粮食当作普通商品,但在我们这儿,却必须以战略物资的高度来看待。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一口锅里吃饭,不重视行吗?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大国们也越来越重视粮食战略地位,甚至将其作为了打击、制约对手的武器。中国在这上就吃过不少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灾荒,许多地方把来年的粮种都吃光了,我们只好高价进口。可人家卖给我们的,却是经过特殊处理过的种子!结果造成我们几个省的大面积绝收。这些年来,他们又向我们低价倾销大豆、玉米、小麦,使我们的种植面积一再萎缩。我们有的同志还很不以然:比咱自己生产还便宜,岂不是好事。错也,俗话说:便宜没好事–人家漂洋万里运过来,居然比你价格还低,为什么?因为人家搞补贴。那又为什么补贴呢?一是套:让你跟着补。人家补的是出口商品,你补的是每家每户的口粮,早晚吃穷你。二是饵:吃顺嘴了,自己也不生产了,到时人家一控制,你不低头行吗?三是根:为什么这些对什么都唯利是图的国家,偏偏在粮食上,宁肯暗地里搞补贴,也不提高价格呢?因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的价格体系就建立在“贱农主义”之上!   人活着离不开粮食,离不开水和空气,但我们却常把它们忘记,为了一点虚荣,我们甚至天天在毁坏这些最宝贵的资源。这样的路,还应该继续走吗?这样的社会还合理吗?中国不能再“西北偏北”了,东方即白,但愿君行早。   问:想不到政治也能谈得这样有诗意!   答:广大农民都能致富,才是最大的诗意。   想想看,农民挣到钱了,种田的积极性肯定会高,许多外出打工者肯定愿回家务农了。随之,农村劳动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这时,我们的政策一定要跟上。实践证明, “家庭联产承包制”早已不适应我国的农业发展了,继续坚持,就等于刻舟求剑。好在农民兄弟聪明得很,早就悄悄在搞“两地制”了。现在许多地方还建立了合作社,把技术、资金、信息集中统一,形成了很具中国特色的集约化生产模式。现在许多地方搞的大棚经济也很好,不但能创收,已经是在向农业工业化迈进了。另外,政府一定要大力推广绿色能源的开发,我们只要把各县乡成千上万的酒厂稍加改造,就能成为很好的乙醇生产厂家。当农民的红薯、甘蔗、老玉米都能当“石油”卖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成功了。   问:绿色能源固然好,但专家们反对,说是会加剧粮荒,造成人类饥饿。   答:这是典型的西方腔儿!一个美国人的粮食消费量,是中国人的四倍、印度人的六倍、刚果人的十六倍!这才是真正加剧世界性粮荒,造成人类饥饿的原因!中国要发展,就需要能源,大发展,更要大能源。我们既不能学美国,靠胳膊粗,拳头硬,世界各地去抢,也没有俄罗斯那样得天独厚的蕴藏,而且全世界石油的储藏量也只够开采几十年了,到时候,我们怎么办?喝西北风吗?中国具有世界最广阔的农村、最大农业、最多的农民,这是困难,也是机遇!中国农村用不着走他们城镇化的路子,农业不能机械化、农场化也不怕,一个绿色能源开发,就能使我们的农村整体脱胎换骨,傲视天下!   现在,党和政府在思想、政策、行动上早就落后了,再不迎头赶上,势必会被时代、被广大人民群众抛弃。   问:说得好,接下来呢?   答:农村大局已定后,对所有的外出务工者要尽快实行身份确定。首先向通过国家认证的工程师、技师、技工发放“居住证”。同时加大各地的业余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外出务工者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不但如此,还要支持他们把老家的父母、孩子接到城里来。城市的养老条件好,可以更好地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而孩子们的教育更重要!小的说,不应该让他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大的说,在搞了近50年的计划生育后,中华民族就这么少的后代了,不教育好他们,中国还有明天吗?   中国农业是大有前途的,只要我们走对了路。   到那时,农村的天最蓝、水最甜、饭最香,还不知道有多少城里人想回归乡下呢!而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结论]希望所有的官员与专家都能听到龙泽天的这段话,也希望更多的人因此知道:中国是有前途的!中国人民是不需要施舍的!中国人民再不能上当受骗了!   8、路线确立之后……   问:听了您这么多好方法、好思路,确实都很振奋。这些年来,大家都因为苦于找不到好办法,才不得不听官员们的套话和专家们的瞎话。现在好了,有路可走,有章可循,那些困扰我们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应该解决了吧?   答:不行。   有句名言:正确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你相信现在的这些官员会接受这些意见吗?中国发展到如此地步,不都是因为他们的傲慢与偏见吗?现在的许多官员不仅仅是缺乏实践、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而是世界观上就有问题。不信你们就看,我的这番话在网络公开后,肯定会有一些人跳出来。本来这样的访谈,就难系统化、完整化,总会有些纰漏可以钻,这就给了一些人疯狂反扑的机会。   问:我们会记往他们是谁,全国老百姓也会记往这些坏家伙的。   答:不用期冀这些官员领会,更不要奢望那些专家会转变,关键是人民的觉悟。而且,也不要以为有办法,解决几个问题,中国面临的危机就能避免了。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这样一切才能迎刃而解。   问:腐败,应该算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吧?   答:这只能算是主要问题。腐败的主体是谁?   问:官。   答:官又是谁培养、提拔的?   问:当然是……这不是把矛头指向党了?   答: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但不是一贯正确的,即使是党的最高领袖们,从第一任党的总书记起,也几乎个个都犯过错误。我们共产党人不怕承认这些。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创建了新中国;并且领导了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将一个满是战争疮痍、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发展成了今天的辉煌,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敢于通过实践,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可以说,自觉革命、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这也正是党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现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拥有绝对权力的执政党,法律是你领导制定的、发展方针与策略是你提出并且亲自执行的、国家的资源和社会的财富是你管理经营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也是由你提拔与任命的,结果出了这么多问题,人民群众有这么大怨气,你没错误谁错误?你不负责谁负责?   但目前的形势又不是你说负责就负责得了的。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危机”又怎样?大小官员们还不是照样吃喝玩乐?因为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变成一个庞大的、盘根错节的官僚体系了。不用非常手段,根本无法动摇。   问:什么非常手段?   答:革命。   在此,我可以预言:革命的发生,在中国已是不可避免的了。要么是人民起来革共产党的命,要么是共产党自觉地开展一场自我革命。2012年,必然成为中国的革命之年。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这是一场伟大的民权革命。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下,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倒了蒋介石独裁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带领人民进行了辉煌的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彻底摆脱了“一穷二白”,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不论那时我们有多少不足,现在有多少诋毁,这不愧是一场伟大的民族革命。而今天,我们要开始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在我们的旗帜上,只有一句话:一切权力归人民!   中国的繁荣昌盛,   中国人民的幸福与富强,   在此一举。   [敬请关注]   龙泽天问答(二)只有革命才能挽救共产党   龙泽天问答(三)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相关链接: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上); 吴敏,对龙泽天同志的声援与期望

阅读更多

南方周末:在朝鲜留学的日子

一群中国留学生进入全世界最神秘、最封闭的国家,和他们的异国同学分享“最幸福的”生活。 或多或少带给朝鲜学生们一些外部世界的气息之余,每个留朝的中国学生也都学到了不少自己从未掌握的知识,体验到从未经历的生活。 朝鲜娱乐活动有限,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组织本国留学生到平壤“凯旋门”进行拨河比赛。 (贾志杭/供图) 2011年10月15日,留学生结业典礼后和朝鲜老师合影。贾志杭觉得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些老师了。 (贾志杭/供图) 两所姓“金”的名校 “在梦里,伟大领袖给了我最好的指引,我们的研究难题就要攻克啦!” “你知道吗?我梦见了!” “梦见什么?” “我梦见了伟大领袖金将军!” 北大韩语系毕业生白潇祎回想起自己5年多以前留学朝鲜的生活,记忆最深刻的场景就是朝鲜同宿生吉雪景有一天早晨起床,激动地讲述自己的“幸福梦境”。 白潇祎知道这位室友一向热爱金正日将军,但六七点钟,还带着刚刚起床时的朦胧睡意,听到这样的梦让她感觉相当震撼。吉雪景说:“在梦里,伟大领袖给了我最好的指引,我们的研究难题就要攻克啦!”白潇祎永远也忘不了吉雪景谈到这个梦时的样子,“那感觉简直好像见到了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几个月后,2006年10月,朝鲜在咸镜北道的丰溪里地区完成了第一次核试验,举世震惊。中国驻朝使馆召集中国留学生们反复开会安抚,但也要求大家在宿舍里贮藏水和泡面,以备形势紧张不时之需。 白潇祎的惊恐更多了一层,因为她还清晰地记得同宿生吉雪景的“伟大领袖梦”。吉雪景的父亲是朝鲜的一名科学家,她自己也从事核物理相关领域的研究。“但她才20岁,难道跟核试验也有什么关系?应该不会吧?” 整个朝鲜有两所大学接待中国留学生:金日成综合大学和金亨稷师范大学。金亨稷是金日成父亲的名字。每批中国留学生的宿舍里,都会被安排数量不等的朝鲜同宿生与他们做室友。 此前一年多,白潇祎和另外五十余名中国学生一起来到平壤,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朝鲜公派留学项目。留学基金委的项目基本上是8-10个月,但中国留学生想跟本地人交朋友并不容易。白潇祎记得,有一次坐地铁时看到一位老奶奶背着很重的包,她和另外一名中国留学生就主动上去提出帮忙。没想到的是,老奶奶一副害怕的样子,立即吓跑了。 中国学生的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出去完全没有人陪同。他们知道你不会做什么坏事,也不敢做。赵嵩(化名)非常有把握地表示。 赵嵩是北京某高校韩语系学生,他于2011年4月到10月在朝鲜留学。他说:“同宿生这些朝鲜学生都不是普通人,多数家庭根红苗正。” 多数中国留学生只跟同宿生聊聊语言问题,赵嵩则不一样,他有时也会有意地试图探讨些更深入的话题,比如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但他身边的朝鲜同学往往会自动回避掉这样的谈话。 回避的方式有点好笑。“他们经常说,要出去打个电话,但走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回国以后,白潇祎几次试图给吉雪景、莲花等同宿生写信,有时也托来年去参加项目的学弟、学妹们带信过去。但从来没有收到过她们的回信,“人都像是消失了一样”。 礼物:Lady Gaga 现在的朝鲜校园里,男女生走路可以牵手了,以前牵手都不行。 飞机降落后,在去往学校的路上,白潇祎就不争气地开始掉眼泪。在她眼里,整个平壤似乎蒙着一层灰罩,没有一栋建筑是鲜亮的。 到了学校之后,慢慢的,白潇祎开始觉得这里的人还不错。“他们人都挺朴实的,而且没什么心眼。”她甚至发现,一名叫“莲花”的同宿生特别美,“像韩国电影明星”。 赵嵩的感触是,朝鲜人的生活并不压抑。身边很多朝鲜人的性格都开朗昂扬,“好像什么事儿都难不倒他们,国家给分配东西吃,活得无忧无虑”。 “物质的”中国学生一律配带了电脑、数码相机,有的人还带了电子书,这些都是让多数朝鲜学生羡慕的。有的中国留学生甚至从国内背了大包的零食、奶粉和火腿肠。 中国学生的记忆里,多数朝鲜同宿生骄傲、自尊,但也彬彬有礼。“零食送给他们吃,他们会开心地吃一点,”白潇祎说,“不会多拿,不会主动问你要,更不会趁你不在的时候吃”,赵嵩说。他的同学经常会自豪地对他讲,多亏伟大领袖金将军,给了朝鲜人民幸福的生活。 领袖创造了一切的幸福和美好,但如果还有不够好的地方,比如物资匮乏,朝鲜学生会郑重地告诉中国人,那归根到底一定是因为“美帝国主义的伤害”。平壤街头,“打倒美帝”、“一心团结,保卫祖国”的标语依然随处可见。 为了跟朝鲜师生搞好关系,中国留学生们往往会准备一些礼物。白潇祎给女生准备了一些小丝巾。她的一个同学给关系亲近的老师送了一条电热毯,她记得,拿到电热毯时,那位老师感动得眼圈都红了。 赵嵩则找到了更新奇的礼物:Katy Perry和Lady Gaga——前者是美国以动感和热辣著称的摇滚女孩,后者则是当今欧美乐坛最具影响力的流行天后。他甚至向朝鲜同宿生们推荐美剧《天桥风云》(Project Runway)。这是美国一个关于时装设计的真人秀节目,由超级名模海蒂·克鲁姆担任主持人。“我告诉他们,西方的时尚就是这样的。他们很惊奇地说,这有什么好,还不如我们穿的好看呢!”回忆到这里,赵嵩笑了起来。 一届传一届的“前辈”留学生们还教授给了赵嵩跟男同宿生打成一片的“独门秘笈”。 除了《阿凡达》这样的美国大片、张东健主演的韩剧,他还按照学长们的提示,在电脑硬盘里存放了不少日本AV。“他们当然不会直接索要,但会比较明确地暗示说,‘把你所有的电影都给我,所有的!’” 赵嵩觉得尤其有趣的是,这些平日里严肃正经的男生,此时都变得像小孩子一般,“挺幼稚的”。他把这种直白的需求归因于性压抑,“现在男女生走路可以牵手了,以前牵手都不行。婚前性行为应该是基本没有的,各种商场、市场,也都没有见到卖安全套的。” 同宿生们拷贝了赵嵩“所有的”电影之后,过些天,有的人见了他眼神有些躲闪;有的人则理直气壮地告诉他,有些电影不好,已经删除了。 金日成花、金正日花 音乐老师安排了中国留学生演唱歌颂领袖的“朝鲜红歌”。有的中国学生态度不够积极,这让音乐老师相当恼火。 或多或少带给朝鲜学生们一些外部世界的气息之余,每个留朝的中国学生也都学到了不少自己从未掌握的知识。 白潇祎来到朝鲜之前从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花叫做“金日成花”,还有一种花叫做“金正日花”。前者是大红色的,后者是紫红色的。“金日成花比较美一点。”她想了想说。 中国留学生被分为两个班级,与来自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蒙古、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一起单独授课。课堂上并没有朝鲜学生。 虽然相貌本身差别不大,但要分辨朝鲜学生和中国学生相当容易。朝鲜学生都是白蓝制服,而且人人佩戴领袖徽章。“听说以前也给留学生发放徽章,但是好像有的留学生不珍惜,让朝鲜人觉得不尊重他们的领袖,后来就不发了。”宋寒冰说。 除了戴徽章,牛仔裤也是这个国家里最明显的“异域特质”。学校附近,纠察风气的警察已经练就出了老练的眼光,基本能分辨谁是外国人,对他们的“仪容仪表”不做要求。男留学生的长发、女留学生的背心,都被朝鲜人宽容了。“附近的外国人多,他们见惯不怪。” 具体的课程以语言课为主,包括听力、精读、泛读、语法、写作,还有简单的历史和朝鲜文化课。白潇祎记得历史书上写着,“人类起源于朝鲜半岛”,讲“伟大领袖诞生记”的课文则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领袖诞生前的天象。“还有一次看到电视节目说,地道战和地雷战战术是伟大领袖金日成将军发明的。” 平壤的建筑多是灰蒙蒙的,但天空瓦蓝。街上贴满了标语和宣传画,除了领袖画像,士兵和医护人员的形象也很常见。街面宽敞干净,汽车并不多,人们等候公交时会很有秩序地排队。 北京语言大学韩语系的贾志杭留学朝鲜期间在金亨稷师范大学上课。他记得在2010年朝鲜国庆前,学校的音乐老师安排了中国留学生演唱歌颂领袖的“朝鲜红歌”。有的中国学生态度不够积极,这让音乐老师相当恼火。“我们的领袖曾帮助你们中国打赢了抗日战争呢!” 中国留学生的印象里,平壤市民非常喜爱野餐和郊游,还常有人带着吉他和手风琴,兴之所至时,常常载歌载舞。并且他们似乎总是在彩排,总是有一个接着一个的节日要进行表演,比如金日成的生日、金正日的生日,或者他在劳动党开始工作的日子。 2011年9月9日,贾志杭被组织前去金日成广场观摩“工农赤卫军阅兵”,接到的通知特别提示他们,要“保持必要神态”。 终于,金正日就出现在了离他五六十米远的城楼上,金正恩站在他父亲的身边。贾志杭记得,金正日频频向人群挥手、微笑。广场上,人民军的队列跳跃着走过,人群山呼海啸般地汹涌起来,看不到边际。 被窝里的韩剧 如果中国学生用自己的电脑播放带来的电影。“意志坚定”的朝鲜学生会主动走开。 课业之余,白潇祎最爱的地方是动物园和游乐场。50朝币就可以坐一次过山车。2006年朝鲜还没有实施货币改革,官方汇率中,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2朝币,但在黑市上,1元人民币可以换到高达300多朝币。50块的过山车换成人民币只要几毛钱,“超值”。 或者她也喊上其他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去高丽饭店顶层的旋转餐厅“包场”,只要150元人民币就够两个人吃一顿。 赵嵩除了去市场上逛一逛,也喜欢在学校里看看朝鲜的电视。“能收到的电视台一共有三个,专播革命思想内容的叫朝鲜中央电视台,只有周末才播的叫万寿台电视台,还有一个频道只有到了大型节假日才播放,名字……我已经忘记了。” 最吸引赵嵩的电视台是万寿台,这个台会有国际新闻播报。 每周六、日晚上8点,最棒的时间到了。这时的万寿台开始播放中国电视剧了!《潜伏》和《亮剑》吸引大量朝鲜观众的同时,也让中国留学生找到了回家的感觉。甚至偶尔还有中国的电影播放,包括《英雄》、《叶问》等等。“古代的有,近现代革命题材的有,但当代的基本就没啦。” 赵嵩还发现,街上还有那种小亭子,兜售朝鲜木兰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本国或苏联老电影碟片,一般就是几百到几千朝币。条件比较好的平壤家庭都会有一台DVD。 如果中国学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用自己的电脑播放带来的电影。“意志坚定”的朝鲜学生会主动走开。但白潇祎发现,不少家庭条件好的同宿生会自己带来DVD机或者电脑,有人会躲在被窝里悄悄地看韩剧! 经济对中国留学生来说不是问题。在朝鲜,每名中国公派留学生可以获得中方每月250美元、朝方每月40欧元的补助。“地铁差不多是人民币两分钱一次,雪糕换成人民币也不到1元,”赵嵩说。 大家的主要花费是打电话。国际长途必须去通讯局或者高丽饭店,费用大约是每分钟13元人民币。贾志杭曾经一口气打了3个电话,结果结账时,发现电话费高达78美元! 整体上,中国留学生除了和老师、同宿生、宿舍管理员之外,与当地社会最多的接触也就是饭馆老板和市场上的小贩。赵嵩留学期间,一名金亨稷师范大学的学生在市场上拍照,拍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可能算损害了朝鲜人民形象吧”,被保安队带走了,还没收了相机,直到使馆出面才将人带了回来。这可能算是当年最大的一起事故。 “恐怕见不到啦” 年轻人聚集的地方,爱情是不可避免的。 2006年8月1日,学校组织中国留学生参观中朝友谊塔。没有吃早饭的白潇祎站在明晃晃的大太阳下,听老师讲解中国志愿军如何英勇奋斗。听着听着,她直接晕了过去。 醒来的时候,白潇祎已经躺在医院里了。使馆和带队的中国老师、其他留学生朋友纷纷来探望她,给她买了不少零食和水果。 在平壤,一小半西瓜也要用20-30元人民币才买得到。使馆送给白潇祎的大西瓜,差不多要100元人民币才买得到,那绝对是一个令朝鲜人惊叹的天文数字。白潇祎赶紧把西瓜切开,送给医生和护士们一起享用。 年轻人聚集的地方,爱情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学生之间的感情并不罕见,赵嵩觉得真正难得的是,同届一名来自中国南方的女孩,与一名朝鲜同宿生之间的“好感”。 这对中朝年轻人之间的“好感”和“暧昧”在留学生之间几乎是公开的。朝鲜男生也会偷偷给中国女孩买些吃的东西——这是这样的环境里最朴素和最好的表白方式。 “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们不会有结果,”赵嵩说,“他们就保持着这种关系,始终也没有越轨的行为,甚至可能一个吻都没有……也挺好的。” 白潇祎清楚地记得,她回到北京是在2006年12月29日。妈妈来接她的时候,递过来一部手机说,快给你的好朋友们发个短信,通告下你回来了吧。白潇祎开心地接了过来,“是一部松下的翻盖手机,但我想了想,我好像已经不知道怎么发短信了!” 从3月到12月,白潇祎突然发现,9个月与互联网的隔离使这个世界陌生了很多。比如,同学们都在玩一个叫“校内”的东西。走之前她也听过,但那究竟是做什么的? 贾志杭清清楚楚地记得,2011年10月19日,同学们回到了北京。飞机降落时,他和朋友们在机舱里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贾志杭回到北京后,有时安静下来,还会常常想起送别的那个夜晚。曾经对中国学生唱朝鲜红歌不积极颇为恼怒的音乐老师,出人意料地流下了眼泪。 大家安慰他说,我们还会再见的。这个看上去年纪有60岁、但实际上只有40岁的男人喝了不少的酒。他带着脸上的泪滴说:“恐怕见不到啦!” 不想回国后仅仅两个月,之前还在接受人潮欢呼的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去世了。朝鲜停止了一切对外交流活动,中朝边境的旅行团也停止了运转。贾志杭觉得,那个音乐老师,可能真的见不到了。 (南方周末记者刘俊、实习生徐丽对本文亦有贡献)

阅读更多

文革时期四百部电影是以什么罪名“枪毙”的?

1. 清宫秘史:反动影片《清宫秘史》于一九五0年三月放映时,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严正指出:“《清宫秘史》是一部卖国主义的影片, 应该进行批判。”但是, 陆定一、周扬、胡乔木等人在他们的总后台支持下,却大唱反调, 并扬言:“少奇同志认为这部影片是爱国主义的。”江青同志坚持真理, 义正词严地驳斥了他们的反动谬论。后来毛主席又批评了胡乔木, 再次指出:“《清宫秘史》,有人说是爱国主义的,我看是卖国主义的, 彻底的卖国主义。”胡等表面上敷衍了一番,但暗地仍遵照他们总后台的黑指示,极力阻挠对《清宫秘史》的批判。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