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韩之争

韩寒正式起诉方舟子索赔十万,要求其公开道歉

先是质疑韩寒成名作有硬伤,继而又从韩寒的“文史水平”、“写作能力”方面打假论证韩寒曾接受“代笔”。1月29日早,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要求其公开更正、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 先是质疑韩寒成名作《杯里窥人》有硬伤,继而又从韩寒的“文史水平”、“写作能力”方面打假论证韩寒曾接受“代笔”。“打假斗士”方舟子这次将矛头指向了80后代表人物韩寒,看起来还要再猛戳几下。1月29日早,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方是民)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 在1月19日到28日间,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账户上连续发表《造谣者韩寒》《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韩寒的悬赏闹剧》《“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之谜》《“天才”韩寒创作之谜》《“天才”韩寒作品分析》等文章。以及转发、评论若干他人文章。明确指出韩寒作品“代笔”“水军”“包装”。 对此,韩寒自行整理了1997-2000年间的手稿、通信、素材本等资料,合计约1000页。这些资料将进行公证和真实性司法鉴定,包括纸张的年份鉴定、韩寒的笔迹鉴定。韩寒认为这些资料足以证明包括《求医》《书店》《杯中窥人》《三重门》等均为自己独立创作。韩寒并举证部分相干人员,证明写作过程及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无“代笔”“作弊”行为。 据了解,韩寒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元。路金波在博客中写道:“鉴于方舟子在质疑过程中,多次使用明显歪曲的事实,多次进行误导的推理,得出与真实情况完全相反的结论,并大肆传播。造成对韩寒名誉权和财产权利的严重侵犯,韩寒向上海主管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开更正、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 萌芽李其纲起诉“麦田”名誉侵权案 同时,代理韩寒诉讼方舟子的律师代理了萌芽杂志社李其纲先生诉“麦田”名誉侵权案。路金波说,“1999新概念作文比赛操纵案”—这个案子证据丰富到“淤”出来了,我猜要走快速简易程序。相关判例会成为“韩寒案”部分证据。 附韩寒博客《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摘录 离这场闹剧大幕的落下到了倒数第二天,我先正经回答一些问题了。 这也许是我倒数第二篇关于此事的文章。 问题1:既然你一直觉得对方是在诽谤你,他们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仅仅通过猜测就认定了你的文章是有人代笔的,而且大肆传播,为什么不上直接去法院起诉他们呢? 回答:是的,前几天很多朋友打电话给我,都这么建议我,我说必须要等两天,他们说,名誉事大,刻不容缓,但是我一句话就把他们说服了——因为⋯⋯春节放假,法院年初七才开门。开门了自然就能去了。这样也正好可以由法院帮我认定一下手稿和当年文章的笔记,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段落都是由我亲笔写出。我也庆幸我留下了手稿,我在学校里创作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可以作证。我也为其他没有手稿和证人的同行担忧,怕你们有一天会被这样污蔑而百口莫辩。 问题3:你的《书店》里说,当时你去新华书店看书,又舍不得买,有人查证全国从1982年就开始开架卖书了,不可能有书锁在橱窗里,所以断定你在撒谎,文章是你父亲代写。 回答:我1982年出生,1982年全国书店开架肯定是不可能的,199几年的时候,很多书店还在闭架卖书,每个地方情况都不同。我所在的是上海郊区的小镇亭林镇,那里一直到我初中好像还在闭架卖书,那好像是我初二的文章,我回忆起小学的情景,肯定是闭架的,我小学零花钱很少,书的价格又在封底,当时服务员态度又差,放在柜台里不知道多少钱一本,所以每次买书都心惊肉跳。一直到我初三,我记得上海郊区的某些地方的书店里,一些工具书或者比较贵的书还是闭架的。不能因为新华书店曾经说过1982年全国将实现开架售书而信以为真,要以最终结果为准,新华日报好像在1945年还说过中国要多党制吧。而且就算全中国从来都是开架卖书,作家也有权利在文学作品中说书放在柜台里。否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文学作品了,全都是新闻记实。 问题5:你不接受电视的采访是因为怕口才木讷,有人代笔的事实被曝光么? 回答:我不上电视是因为我不喜欢上电视,电视台的尺度是最小的,稍微说多一点就要被剪掉,而且我不喜欢化妆和捯饬,录电视也浪费时间。一个作家的口才绝对不能和这个作家的文采挂上等号,更绝对绝对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我知道很多作家甚至比我都不会说话,也不会交际,我已经算是作家当中非常够能口语表达的人了。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表达欲望更多是要集中在笔下,如果太喜欢说,或者说的很好,可能未必会选择写作了。如果按照必须能说会道才能成为作家这个道理,很多口才特别好的主持人或者演说家就必然是好的作家了。甚至我可以说,大部分作家上了电视是木讷的,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反差,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文字嚣张的往往温柔,文字犀利的可能平和,文字柔弱的也许强悍,就像络腮胡子往往经常爱唱张信哲一样。质疑者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在生活里的形象必须要符合他的想象。反而,我认为,作家就不应该经常上电视,因为作家必须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的进入到他的作品里,我很遗憾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问题6:有人说,你的文章《求医》中,你说你上学时候被传染了疥疮,但有人指出那种痒的方法不是疥疮的痒的方法,反而是肝炎的痒法,你父亲得过肝炎,所以你父亲帮你代笔了。 回答:我已经说过,我父亲和我的文笔截然不同,只有一个喜爱民国作家的我才能写出那样的风格,虽然有点造作。至于痒法不同,这个纯粹是披着医学的外衣,为了抹黑而故意抹黑了,为了栽赃而栽赃了。完全失去科学精神,只是在忽悠路人,能骗到一个算一个了。当时这场病在我们好几个寝室传播,那是真的很痒,到处都痒,难道我痒的方法和痒的地方必须经过某人的同意么?而我没怎么听说过得了肝炎会全身发痒,可能是特例吧,我不太了解。退一万步,这些都是文学作品,哪怕我什么病都没得过,我也可以这么写。希望这位朋友自己得一次疥疮,再得一次肝炎,他就知道了。 来源:http://ent.163.com/12/0129/09/7OU6C14H00031H2L.html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0100/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韩寒正式起诉方舟子索赔十万,要求其公开道歉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1/29, 10:52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韩寒高中校友:学校为韩寒写书辟了单独的宿舍 方舟子:“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泥石答春绿——驳《对“天才”韩寒〈求医〉的医学分析》 路金波:为什么蝴蝶和屎壳郎不能成为朋友—-正面回应方舟子 周斌:简评韩寒与方舟子论战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黄耀明和韩寒合唱《石头记》 (@jdxi) 乐嘉万言书 反击方舟子 (@yun) 方舟子讲述遇袭前后:民间打假承担风险不应该 (@yixieshi) 揭秘:韩寒10月8日博文含义(暗藏玄机) (@jdxi) VANCL投放力度加大5倍 携韩寒诠释平民时尚 (@yixieshi) 无觅

阅读更多

司马少:“语文状元”方舟子的文史水平

方先生读书既多,须知学问不以年齿论短长,亦不以学历论短长。现在的学历,虽与古时功名迥然不同,却也有其相似之处。纵观历史,单以学问而论,你能说状元就一定比秀才厉害吗?蒲松龄是作家,姑且不算。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恐怕状元们就写不出来。顾祖禹生逢明亡变故,随父隐居,不愿参加科举。韩寒以教育体制太荒唐,不愿参加高考。原因虽不同,其“不愿”则一也。不上学不代表不学习,考不好不代表没学问。 能否阅读古籍,自然也完全不能以学历高低来判定。 证据就是,我也是高中退学,却自学到能轻松阅读古籍。 方舟子说:“我以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一名的文言文功底,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才陆陆续续把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点校本翻了一遍(而且主要翻的是人物传记部分),才敢吹嘘读过二十四史;而韩寒以语文期末考试只考了40多分的文言文功底,用一年的时间就读过二十四史,那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何必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应该从地下爬出来崇拜他才对。” 他先宣布自己已通读,可是花了更多时间,于是推出他人不可能读过。这混乱逻辑是,只要自己做不到,别人就一定做不到。(其实韩寒自己说的是“彻夜阅读”,并没有说“通读”——当然已通读是完全可能的。)这也就无怪乎他为何那么诧异,韩寒在《三重门》中,竟能熟练运用那么多典故。这质疑真是相当没水准。因为,要表现出自己仿佛饱读诗书而去掉书袋,那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我曾经就模仿着掉过了,那时我才十六岁。后来觉得这实在很不高明,于是能删的全删。为什么说很容易?因为有很多书,看起来有点像小型百科全书,囊括着古今中外各种典故,你只须记下典故就行,并非真得要去读该典故出处的那本书。比如说《史记》记载如何如何,我完全可以是只看过《史记》中所记载的这段话,其余全部没看。 我是韩寒书迷,关注韩寒已逾十年。 韩寒文字风格独特,多年来有成长有变化,然其性灵,始终如一,绝不可能是“集体创作”,更不可能由韩父代笔,韩父文笔顶多只能达到韩寒七成,哪能给韩寒代笔。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韩寒不会毫无错处。 这些天,方先生不遗余力地给韩寒挑错,可至今没能挑出实质错误,而自己却因张口就来,错漏频出。 韩寒不屑与方先生玩纠错游戏,我恰好有此兴趣,不妨代劳。 方舟子先生,当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状元,又曾通读过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除了二十四史外,也出版了点校本《清史稿》,想必方先生也读过。 今天凌晨起床后,打开电脑翻微博。见有网友诘问方先生:“曹雪芹连秀才都没中,是不是说明《红楼梦》也是代笔?” 方舟子答:“曹雪芹是旗人,不能参加科举,他想中秀才也没法中。而且明清八股文有特定的写法,和现在的作文不是一回事。” 那么,旗人可否参加科举呢? 《清史稿·选举一》:“有清学校,向沿明制。 京师曰国学,并设八旗、宗室等官学。 ”“此(算学)外 隶国学者,为八旗官学。 顺治元年,若琳奏:‘臣监僻在城东北隅,满员子弟就学不便,议于满洲八固山地方各立书院,以国学二厅、六堂教官分教之, 以时赴监考课 。’下部议行。 于是八旗各建学舍 。” 《清史稿·文苑一》:“ 性德 ,纳喇氏,初名成德,以避皇太子允礽嫌名改,字容若, 满洲正黄旗人 ,明珠子也。性德事亲孝,侍疾衣不解带,颜色黧黑,疾愈乃复。数岁即习骑射,稍长工文翰。 康熙十四年成进士 ,年十六。”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大家是熟悉的。 不过维基百科的说法是:“ 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注曰:“《清史稿》作‘康熙十四年成进士’,误,据进士题名碑改。” 不管怎样,旗人可以参加科举,是铁证如山了。 后来大概有网友点醒方舟子先生,旗人可以参加科举。 于是方先生更正道:“查了一下,八旗科举考试时开时停。而且旗人直接参加乡试,不存在旗人秀才。反正曹雪芹没参加过科举。” 那么,八旗科举,是否“时开时停”呢? 旗人是否“直接参加乡试”呢? 是否存在“旗人秀才”呢? 首先“时开时停”一说,有断章取义之嫌。 《清史稿·选举三》说:“八旗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世祖御极,诏开科举,八旗人士不与。 顺治八年 ,吏部疏言:‘八旗子弟多英才,可备循良之选,宜遵成例开科,于乡、会试拔其优者除官。’报可。 八旗乡、会试自是年始。 其时八旗子弟,每牛彔下读满、汉书者有定额,应试及各衙门任用,悉于此取给,额外者不得习。往往不敷取中。 故自十四年至康熙十五年,八旗考试,时举时停。 先是乡、会试,殿试,均满洲、蒙古为一榜,汉军、汉人为一榜。 康熙二十六年,诏同汉人一体应试。 寻定制,乡、会场先试马步箭,骑射合格,乃应制举。庶文事不妨武备,遂为永制。初八旗乡试,仅试清文或蒙古文一篇,会试倍之。汉军试书艺二篇、经艺一篇,不通经者,增书艺一篇。二、三闱试论、策各一。逐科递加, 自与汉人合试,非复前之简易矣 。” 说得很明白,“时举时停”的仅仅是顺治十四年至康熙十五年。而康熙二十六年以后,旗人更是与汉人“一体应试”了。由此观之,旗人不但可以,而且需要,并且一直需要参加科举考试。 秀才之名,初极尊贵(远比进士难得,参见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秀才”条,此不赘述),明清以生员冒呼秀才。国子监(太学)及府、州、县学学生,通称 生员,也就是秀才。此已足见旗人必有秀才。 而在乡试之前,各种生员均需经过各种考核,并不能“直接”参加乡试。 中国最后一届科举(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年)高中探花的 商衍鎏 先生(广州驻防 正白旗汉军人 ),晚年著有《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书中第一章第二节末尾写到:“ 八旗随同应学政之科、岁考 ,其生员、贡、监与笔帖式、小京官,应顺天乡试,及翻译生员愿应文乡试者,各旗先送兵部考试马步箭,并造具履历年貌,分别满洲、蒙古、汉军清册, 移送学政录科 。奉天由盛京将军试骑射, 送奉天府丞录科 。各省驻防生、监、贡生应本省乡试,由各将军、副都统等考试马步箭后, 咨送该省学政录科 。” 各省提学每三年一任,任内除主持院试录取生员外,又以岁科两试,考核在学生员。八旗子弟一样要参加。岁试成绩分六等,一等前列者视空缺补为廪生增生,此外一二等皆有赏,三等不变,四等挞责,五等递降,六等黜革。而科试则为录送生员应乡试(岁试四等以下不得应科试,第四等准考录遗),成绩亦分六等,但大抵只评三等,考得好,除录送乡试外,奖励如岁试,考不好亦不加贬黜。凡考在一、二等及三等前十名(大省)或前五名(中小省)的生员,录送乡试;三等十名(或五名)以下者,与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贡生、监生、官生,可再参加录科考试,录科未取或因故未考者,可再参加录遗考试,其名列前茅者,亦可参加乡试。在监之贡生监生,于乡试之前,国子监中另有相应考核。 大概方舟子先生所说的直接参加乡试,是指旗人可以不必经过县、府、院试成为秀才,而可直接入学读书,然后参加乡试。 商承祚先生所作《我父商衍鎏先生传略》中有一段说:“祖父未逾五旬仙去,时父亲年仅十四,伯父十七岁,与祖母相依为命,靠出租两三间祖屋,收入微薄,生活更艰苦,但 我父 牢记明章公‘心有常师淇澳竹,品宜特立华峰莲。髫龄努力方成器,转盼如丝入鬓边’的教导, 终日苦读,在十七岁那年考中秀才。 ” 商衍鎏,乃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也属旗人,却是“终日苦读”才于“十七岁那年考中秀才”。 据此看来,旗人有秀才,也是铁证如山了。 方先生以其有眼如盲,未见史料,也不加考证,只因“反正曹雪芹没参加过科举”,便推出了“不存在旗人秀才”,甚至“旗人不能参加科举”等结论。其治学如此,何敢腆颜以责旁人? 同是深敬鲁迅之人,我认为方舟子敬爱鲁迅之情感无可怀疑,但其言行有违鲁迅甚矣。其以司马南为友,亦我所诧叹久矣者。 鲁迅倘若在世,恐怕早就因为文章署名混乱,难辨作者,前后风格不一,兄弟二人互为代笔(署名随兴),文集有时由他人编定,以及与许广平同居等问题,而被方舟子打假无数次了。 最后,韩寒成名作《三重门》的书名由来。 我偶然在鲁迅《古小说钩沉》手稿第三十七页右下赫然看见: 真是莫大巧合。 细看来,这一句是:“南诣一门,云名‘开光大舍’,有三重门,朱彩照发。”(齐·王琰《冥祥记》,此一段起首三字为“晋赵泰”。) 不妨开个玩笑,《三重门》书名即脱胎于此。 鲁迅先生字写得也好,建议韩寒《三重门》再版时,采用鲁迅先生所题写之书名。 司马少,2012年1月25日。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0073/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司马少:“语文状元”方舟子的文史水平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1/28, 09:2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方舟子:“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 路金波:为什么蝴蝶和屎壳郎不能成为朋友—-正面回应方舟子 周斌:简评韩寒与方舟子论战 方舟子:“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再说造谣者韩寒——二答韩寒《人造方舟子》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方舟子讲述遇袭前后:民间打假承担风险不应该 (@yixieshi) 19日娱评:方舟子揭乐嘉作假 薛春炜病故 (@yun) 方舟子:唐骏躲在后方搞公关 (@yixieshi) 《财经》编辑遇袭 可能与方舟子案有关 (@yixieshi) 腾讯向方舟子道歉 称员工叫骂不代表公司立场 (@yixieshi) 无觅

阅读更多

彭晓芸 | 【伪理想主义】和【硬质疑】

怎样的质疑是合理质疑而不是有罪推断,更不是某些人危言耸听的什么“文革”,这一点,我希望有人愿意认真讨论,而不是趁机打倒这个,打倒那个。这场质疑,也无关什么偶像坍塌不坍塌,商业明星本来就是媒体和出版社制造,但是疯狂的粉丝则是他们自己制造的。中国为何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在于社会把严肃的公共问题寄托在明星身上,这点和成熟完善一点的社会,是相当地不同。在其他国家,也有商业明星,但是媒体和公众有能力区分什么是娱乐、插科打诨,什么是公共论辩,民主精神,什么是商业明星,什么是知识分子,他们在驾驭公共议题的时候,有能力把这种区隔领悟和运用得较好。 我为何讲“韩寒现象”是中国社会的“毒瘤”,在于中国扭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任何一个领域,包括被包装得很动听的所谓理想主义,他们在兜售一种虚假繁荣,一种便捷而又不付出太多代价甚至获得超额利润的“伪理想主义”。 这会混淆公众对民主自由价值的追求,以为追求民主自由就是那么地轻便可人,闪闪发光,不需要经历困苦和煎熬,不需要经历挣扎和诚挚,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就能把民主玩转了,这是极为危险的一种社会倾向了。因此,不能不说。 也是为了向那些真正付出代价、备受煎熬、有着真正的价值诉求的人们致敬,为了努力为公共舆论回到理性轨道做一点点努力。 目前为止,如果说我的“文学批评”属【软质疑】,那么,综合我此前微博陆续发过的和其他人的,总结一下【硬质疑】有哪几条(没想到的请补充): 1、新概念谁报名的? (父子说法不一致,这条至关重要,不是小问题,不是纠缠,而是关系韩寒的作家梦是如何被”引擎”的,父亲写书为何要刻意避嫌,说是韩寒想报名,家长正常的引导孩子本来不需要避讳。而韩寒对曹可凡面对面所讲,当是更为可信的,他说的是父亲帮他投的,这甚至可能推论到父亲有无自作主张拿自己的文章替韩寒投稿,因此,这个细节非常重要。) 2、三重门的写作时间、地点 (父子说法不一致,详见方舟子文章: “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http://t.cn/z0s4NTi) 3、新概念复试,关于考场出题,杯中究竟何物,出现了多种说法。 (这个也不是小问题,而是关系有无徇私舞弊,关系韩寒的成名有无原罪,虽然我很讨厌使用原罪这个词,但是,假设成名是有潜规则成分,韩氏父子应当像青少年读者道歉,这是一种不好的公众人物示范) 4、初选投稿被高度疑似成年人作品不予入选,本来已经淘汰了,此后是如何重新准予复试的? 这个过程,也没有见到有说服力的解释。根据央视对话节目,那位“发现”韩寒的编辑所讲,说是有多位知名作家帮韩寒说话,建议给一个复试机会,那么,这些评委作家们,是怎么想的?这个过程,是否符合大赛的比赛规程?这个破格是否在大赛的公平原则下?是否符合程序正义? 5、关于韩三篇的写作时间,韩寒本人接受采访的说法与文章内容涉及题材的实际情况、三篇前的博客《问我》出现自相矛盾,如何解释? 6、关于《书店》两篇, 纯“文学批评”的,或可表示不回应,但写作背景的自述,应当能够证明是韩寒本人所思所想,才能排除这两篇高度疑似成年人作品嫌疑,当然,这个书面作答恐怕不可信。且越迟回应这些问题,越有时间去准备如何自圆其说。 7、关于韩寒作品中大量使用英文并且还有考据癖,喜欢去考证英文单词的词义,这点韩寒如何解释? 因为他多次多次地在媒体面前承认自己英文非常不好,诸如香港书展的视频中,只要有英文单词出现,韩寒即抗拒,并且告知自己英文非常不好。如果有那样的求知精神,按照常理推断,不太可能没法对付那么简单的应试。这个裂变如何产生的?韩寒对此有说法吗? 8、植入式广告? 根据韩寒的《通稿2003》这本随笔集当中一篇题为《自己的问题》自述,他对自己的书的后记不知情,是交给编辑做的,而且,这本《通稿2003》的后记也不是韩寒本人写的,韩寒自述:“作者不详,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但是原文居然是XX音响的广告”(此处是我略去,因不想帮人打广告,但韩寒的原文有),接着,韩寒用了不少篇幅详尽介绍了他的赛车车型,也有一堆具体的广告,见链接。那么,我想问的是,韩寒对自己的作品是不是非常随意和不珍惜?并且经常丢给书商去“策划、营销”乃至“植入式广告”? 公众对此有何看法?因为我是从这次“代笔门”之后才发现,韩寒的商业意识如此之强烈,譬如配合出版社删除博客以出版,这样的行为虽然说不上严重的欺诈行为,但的确是将商业价值物尽其用到一个极致了! 商业意识不是罪,姑且不予深究,但是,韩寒极力否认团队说,又是为何?明明连后记都交给人处理,甚至不知情,这还不是团队吗?任何一个商业明星,都不可能孤军奋战的,又不是冥思的哲学家。这点本来很正常,但韩寒对麦田、方舟子的回应文章,显得过于撇清这点,反倒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7916_19755.html 9、网民补充: @ 吴小厨 :应该加上这条:在《三重门》里引用了杜甫、曹植的诗句,又引用了《西厢记》和《红楼梦》情节和内容,他应该很熟悉这两本名著。在2007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吴虹飞采访时的对话却是:“人物周刊:据说你没有看过《红楼梦》。韩寒:对。我四大名著都没看过。”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方舟子之恶和韩寒之嫩

方舟子之恶和韩寒之嫩 作者:王华源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1-26 本站发布时间:2012-1-26 13:40:49 阅读量:14次   “人造韩寒”的风波本来已经收场,可是方舟子硬是弄出续集来,续集也已收场,续集的续集也出来了,看目前这个形式,方舟子不是要整出续集,而是要演绎一出连续剧。方舟子不是要做男二号,他想在“人造韩寒”的连续剧中逐渐取代韩寒成为男一号,当然这个取代的过程就是屠杀韩寒的过程。   方舟子年也不过了,饭也不吃了,觉也不睡了,不停的刷新着韩寒的博客,双眼红肿的一字一句的研读着韩寒的最新博文,然后打印出来,寻寻觅觅字里行间的“言差语错”,然后迫不及待的发布最新的“发现”。   方舟子已经变成了韩寒的跗骨之蛆,不离不弃,不依不饶。   先前,当有人问他怎么不质疑韩寒的时候,方舟子说:我对他不感冒。方舟子说了句昧心之言,他对于当下一切红人火人都有兴趣,杀戮一个名人,方舟子的履历表就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方舟子之所以能有今日之名声,就是有很多很多的出名的血肉之躯做了他的肥料。只要能杀戮一个名人,这个名人是个好人坏人对他来说没有分别,对社会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不是他关心的事情,他要的是杀戮!杀戮!   原来之所以没有对韩寒下嘴,是因为若干年来韩寒没有可以下嘴的地方,没有下嘴的地方这话不好听,所以方舟子说:我对他不感冒。可是接下来的事实说明,方舟子对韩寒以及类似韩寒量级的人物“很感冒”,感冒到高烧不退的程度,因为他自以为找到了可以下嘴的地方,可以大啃特啃一番了,说不定最后能吞食韩寒,或者对韩寒来个吸星大法,把韩寒的十几年内功据为己有,从而使自己的功力无数倍的累加,一跃成为江湖第一高手。   从方舟子开始质疑韩寒开始,他就一步一步为韩寒设计好了圈套,或引蛇出洞,或旁敲侧击,或出言挑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像一只鬣狗,饿极了的,却又不能不耐心的等待,等待猎物自己出错,自己把自己逼入死地。   大家也听出来了,我很讨厌方舟子以及类似方舟子的作为,以打假质疑的名声干一些极端自私自利的卑鄙下流的营生。说实话,方舟子虽然是这样一个家伙,可是他作为以恶制恶的角色,在这个社会还是有其巨大的存在意义。我之所以讨厌方舟子,是因为他不但打假质疑,不仅打假质疑,而且还是个恶人,不但是个恶人,不仅是个恶人,而且还是个不入流的或者很下流的恶人。   韩寒是不是人造?作品是不是代笔?当然不是!稍有常识稍有判断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一,团队造假,涉及人多,本身隐瞒就很难,况且这么多年?一个团队运作,最难的是利益分配,十数年如一日的做韩寒背后的绿叶,你能做得到?所以,如果是团队是造假,不可能这么久没有任何风吹草动,不可能还要等到你来质疑打假。   二,父子连心,韩均仁捧韩寒在情理之中,可是一定要韩均仁写好一部长篇巨著,然后拱手送给儿子,这不符合情理。再者,即便是这样,韩均仁这么好的才华,为什么几十年就写这么一部长篇小说?送给儿子《三重门》后,可以接着写《四重门》、《五重门》啊,何以就一篇而绝了呢?捧红儿子的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才华捧红自己啊?父子交相辉映并肩江湖不更是千古佳话吗?   方舟子,你不会认为韩寒所有的文章和小说都是韩均仁写的吧?如果世界上没有如此伟大的父亲,没有这么默契和一体的父子,都对不起方舟子的打假和质疑。   三,人造韩寒风波出来之后,韩寒写了很多的文章,我们回想下这些文章,可以肯定的是都出自韩寒的自高自大一意孤行。   路金波说的多好!“不要和麦田说话,不要和方舟子打架”,韩寒没有听,和麦田罗里罗嗦的说那么多,和方舟子打的看不清招式,这是不是可以证明:韩寒不是路金波包装的呢?是不是可以证明路金波并不是韩寒的“团队成员”呢?   韩寒发誓赌咒梭哈似赌博,以自证清白,从正常情理来看,韩均仁作为一个中老年人,他应该成熟到不赞同不支持的程度,可是韩寒依然故我不管不顾,这是否也证明了:韩均仁其实控制不了自己的儿子。韩均仁控制不了自己的儿子,是不是也证明了:韩寒所有并非韩均仁所赐。   我说过,质疑韩寒不是愚不可及就是别有用心,从方舟子的质疑来看,说他愚不可及似乎太过勉强,方舟子的中文水平那么好,纵横江湖几十载,弱智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那么他就是别有用心!   我也从来都认为,我能看出来的别人也能看出来,我从来不是一枝独秀。我能用上面的理由判断韩寒不是团队造假,方舟子比我水平高那么多,他一定了然于胸。   所以,我很讨厌方舟子,不是不知道真假,不是不明白是非,可是却刻意执意超越真假是非,为了出人头地,不管他人死活,不问社会责任。当方舟子遇到坏人的时候,他有存在的社会意义;当方舟子遇到好人的时候,方舟子就是一颗毒瘤痔疮。   方舟子之恶因为韩寒之嫩而更为凸显,没有韩寒的轻率冲动,也无法如此圆满的呈现出方舟子之恶。   我们学过法律的都知道:任何人都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为什么法律会这么规定?是因为人无法自证清白,自证清白是不可能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韩寒一开始就错了,他想凭借自己无往而不利的战斗力自证清白,一击之下,麦田认输。麦田认输不是输于理,他只是抗压性能不太好,心理素质脆弱,他只是屈服于韩寒铺天盖地的威压,其实他完全可以像方舟子一样,所以,连一个阵营的方舟子都对他的认输嗤之以鼻。   韩寒高调的自证清白,让麦田认输的同时,也让方舟子看到下嘴和下手的地方,方舟子顿时对韩寒有了“兴趣”。一个人话说多了,总有漏洞,所谓言多必失;一个人太高调,总有软肋,所谓鞭长莫及。古人云:千言千当,不如一默。韩寒,更何况你并不是千言千当?   于是,方舟子从韩寒的言差语错里吹毛求疵,开始了跗骨之蛆的精彩的寄生虫表演。   幼稚的韩寒以为摸摸方舟子的头,方舟子就会洗洗睡了,他不知道,方舟子不是他的粉丝,不是他的支持者,也不是他的对手,而是他的寄生虫,他身上的吸血鬼!   幼稚的韩寒以为用一招泰山压顶,方舟子就会如麦田般屈服,他不知道,方舟子曾经被铁锤猛击,险些命丧黄泉,他怕你韩寒的啥子呦?   方舟子是这么一个人,一个久经沙场惯经风月的地痞流氓,不吃软不吃硬,除了最后吃一嘴屎,他是不会松口的。   幼稚的韩寒无可奈何,不厌其烦的按照方舟子的节奏开始了看不到头的自证之旅,方舟子大喜过望,他从韩寒的自证文章里找到了他平日里无法找到的“蛛丝马迹”,于是,一篇一篇的质疑文章抛向了韩寒。于是,韩寒和方舟子不断循环,滑翔了韩寒的绝地死地,滑向了方舟子的目的地。   韩寒有多么幼稚,方舟子就有多么恶毒,最近,我很清楚的看到,方舟子的文章内容完全来自于韩寒的最新文章,他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以写,他只有不停的撩拨韩寒,让韩寒写更多的文章,他才可以美轮美奂的表演质疑和打假。他甚至用法官的口吻对韩寒说:你以后再说话的时候,能不能和别人统一一下“口供”。我们注意哦,是“口供”,不是“口径”,也不是“口吻”。韩寒,我真的很担心你,你不知道人心之险恶,你也不知道险恶究竟是多么恶!   韩寒为什么一定要说话?不说话会憋死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和一头猪在烂泥里打滚混战?战胜了能说明什么?一个人再无知,也不至于以咬死一条狗而沾沾自喜吧?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彭晓芸 | 被“绑架”上文人之路的韩寒

摘要: 我对任何个体的经历、遭遇,没有任何私人恩怨,我所不能忍受的,是眼睁睁看着“韩寒现象”成为一个社会的毒瘤在扩散,而得不到遏制,我并非仅仅指他究竟有无代笔的问题,而是韩寒现象的 负面效应远远超过正面作用,这种技术含量极低的谩骂级解构,同时也在消解真问题、核心问题的严肃讨论,在浪费宝贵的公众注意力和媒体资源。 被“绑架”上文人之路的韩寒   文末所附是一则新闻报道。这样说来,《儿子韩寒》有两个版本,且这则新闻确证了韩寒对父亲这种功利行为的不满,这符合我此前的判断:韩寒被“绑架”上文人之路。 一个苦心孤诣的父亲,未雨绸缪,努力为儿子写传记,努力修改,尽量自圆其说。我又再次翻看了《儿子韩寒》与《三重门》电子版,可分析之处太多了,但这事着实浪费不少时间,我有正事要做,但是乐意提供线索给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去仔细对比《儿子韩寒》先后两个版本的差别(这还必须找到纸质版,我在帮他们卖书吗?不,我估计一些公共图书馆之类的,说不定已经藏书了呢。或可考虑去借来做研究。)另外就是《儿子韩寒》和《三重门》的文本比对,这个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其实,上述工作,最为适合韩寒的死忠读者们志愿去做了,你们学会不骂人,学会分析,学会把血脉贲张的激愤按捺下去,好好地、耐着性子地从细节处着手,说不定会发现,这是很有乐趣的事情,起码让你们成为一颗独立的脑袋,而不是一个祭神拜神的奴性粉丝。 网络时代,和 90 年代已经有着清晰的分水岭了,这是韩寒父亲唯一不能预料的,否则,他可以做得更多、更周密。 我对任何个体的经历、遭遇,没有任何私人恩怨,我所不能忍受的,是眼睁睁看着“韩寒现象”成为一个社会的毒瘤在扩散,而得不到遏制,我并非仅仅指他究竟有无代笔的问题,若是一个只有几百几千读者的作家有代笔,几乎不会有人关注,而是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 有正面的影响,在一定限度内对权力、体制、教育制度起到了解构的作用,但是韩寒现象负面效应远远超过正面作用,这种技术含量极低的谩骂级解构,同时也在消解真问题、核心问题的严肃讨论,在浪费宝贵的公众注意力和媒体资源。 整个造神运动当中,最为值得批判的,就是造星的作文比赛机构和出版商、媒体,这种市场的力量远远大于韩氏父子所抨击的所谓体制和权力,他们在造星冲动之下丧失了起码的审慎态度和判断力,而是急于借助造星来吸纳媒体资源及读者关注度,而媒体呢?它也恰恰需要消费政治以迎合民众,如是,几方当然是一拍即合,配合起来如鱼得水。 迄今为止,我并不愿意对韩寒作品的物理、化学构成进行判断,诸如究竟几成是自己的,还是全然自己神来之笔,这些,非我所能。 但我明明提供了几种可能性,那些根本不愿意诚实面对这个问题的人,连其中最为合理又最为给韩氏父子台阶下的选项都断然拒绝,他们只愿意继续谩骂下去,而某些媒体人和学者,借机报复,为反对而反对,“这人我看不顺眼久了,机会终于来了” —– 他们这些雀跃的样子,让我哑然失笑,其实,他们不会想到,这种挑衅的方式,我根本就懒得搭理,我不会让他们得逞,把一个严肃的议题给岔开,然后变成一场群架的样子,变成他们期望和正在诋毁的闹剧 —– 把认真的质疑、对事关公众利益的原则问题给污名化为揪斗、厮打,然后他们就可以径直宣布胜利了。 什么是合理质疑,质疑应当止步于何处?这本来是一个关涉公共理性的严肃问题,值得好好讨论,我在评论麦田的质疑文章的时候,也一再提出我的困惑和疑问,并建议相关学者、律师从法与言论自由的关系入手,来评析如何处理这种公共话语,才是比较恰当的,这无疑有助于优化目前的网络生态。 遗憾的是,愿意理性发言的人不多。要么谩骂起哄,要么沉默是金,把这种论辩视为浑水,不趟浑水的人即中国式智慧最高境界,隐含的意味还是,那些冒天下之大不韪出来质疑的,仿佛都是别有用心、羡慕嫉妒恨、想出名想疯了、阴谋论,他们连这些质疑的链条和文本都不愿意看一眼,只是因为,那个被质疑的,是我的朋友,或我朋友的朋友,或圈子的圈子,于是,无论如何就要捍卫这一边,谩骂另一边。而且,在他们眼里,出来质疑的就是一伙的,如果碰巧先前看上去不像一伙的,他们就作痛心疾首状,你怎么可以和那个人观点一致啊? 许知远说庸众的胜利,批评的具体指向比我更精英态度了,所谓庸众,那是具体存在的一批人,而我所谓“毒瘤”,指向的是一种社会病理,这种社会病理的成因并非指向人,而是针对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市场和权力的媾和。不过,那些总是将 “ 韩寒现象 = 韩寒 ” 的人,恐怕是无力理解这一切的了。   其他的话,我早已在过去的文章中说尽,附链接诸位参考: 1 、插科打诨的时代终将成为过去     2010-4-8 来源:时代周报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0dfbb0100j4ae.html 摘要: 1 、韩寒又不仅仅是插科打诨,他比插科打诨多一些,不然,他就是周立波了。韩寒不是周立波,而是被美国《时代周刊》瞩目的青年领袖人物。这也注定了,韩 寒因其影响力之大被附加着过多的寄望。一些知识分子或公开或私下地肯定韩寒,指出韩寒的影响力大于 N+1 体制内学者的合力。这恐怕也不是自谦,而是一种哀 怨:潜台词是,一些学者正在悄声无息地滑入失语状态,当然,其中永远不乏站起来振臂一呼者,但已经远远不及韩寒的莞尔一笑那样吸引眼球。当一个人在承受着 不可承受之重的时候,我们有理由怀疑,如果不是大众的判断力和趣味出了问题,就是这个时代出了毛病。  2 、如果因为韩寒的“底气”比你足,每个人就都兴高采烈地甘当围观者,看着韩寒替你舞蹈、替你言说,甚至不惜把韩寒推上神坛,那只能说,这不但暴露了我们的自私和怯懦,又是另一种意义的“被代表”;如果因为韩寒粉丝比你多,每个人就佯装热爱韩寒式话语,甚至恨不得摇身一变就用韩寒的语言说话,那只能是,我们正在用同一种话语制造狂欢的假象,成为另一种意义的“大合唱”。   3 、如果把插科打诨比作拆房子,韩寒肯定是那个把拆积木游戏玩得最好的小孩,但如果我们一直做着粉丝状学着拆房子,总有一天,房子还是要盖起来的,我们却早已丢了建房子的本事,连墙是如何刷的,也遗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们整日忙于大笑,却对“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毫无防备之心,对“插科打诨”的时代过去之后要谈论什么,缺乏准备。   2 、不能让说真话的人成为时代的 Loser   2010 年 07 月 22 日 09:03 时代周报 【注:对这篇的观点,我现在有所修正,就是过去我是极为鼓励有些公共知识分子要商业化也无可厚非,只要他们获利正当,即便获得超额利润也并无不可。但是,通过这一轮观察看下来,商业化公知和真正的知识分子之间,还是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恐怕在于他们究竟是基于信仰、信念、追求真知,还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姿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0dfbb0100kbtk.html 3 、作为现象的韩寒:市场与体制共谋的产物   《时代周报》 2011/12/29 【注:这篇是韩三篇出来以后,而代笔门未发生之时所写,对上面这篇文章的观点有所修正,我在反思市场和体制共谋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0dfbb0100zubv.html   4 、韩寒大作《书店》两篇的“文学批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0dfbb01010c93.html 另外,特别推荐一篇文章:世故说韩寒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71559   该文是香港明报近日所刊发的一篇文章,我认为写得非常精到,对我还比较客气、含蓄地批判韩寒现象的第三篇文章,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至于什么革命民主自由的话题,我暂且不打算参与讨论,连真相都未能厘清,还去讨论什么革命,实际上是丢了真问题跑去找伪问题。或者这么说,革命民主自由的话题,任何时候谈都可以,且鸿篇 巨著现成的实在太多了,在没有一个有力的着眼点落地之时,谈来谈去只是主义,还不如就乌坎谈乌坎,就文坛事件论文坛,就韩氏父子论家庭教育来得迫切和可靠。 问题确实太多了,一时难以言尽。除了脏话,还有几类话语,是我完全屏蔽和根本不想回应的,诸如文人相轻说,诸如亲者痛仇者快立场论,诸如如果质疑了韩寒,就要危及人人之类的腔调,他们要么故意没逻辑,要么回避去了解问题。 我特别认同微博上 @ 兔主席   的这段点睛之笔,借用一下作为目前的结语: @ 兔主席 : 韩寒成为一个年轻的反体制文化英雄,能以一两篇杂文在中国掀起波澜,被许多人作为精神偶像与意见领袖,是一种不能忽略的现象 。他当然不能被简化为 ” 写畅销小说的赛车手 ” :这是对韩寒现象的严重误读。由于他所承载的,他使人们所相信的,使得对他的质疑别具意义。 附件:韩寒父亲旧书新出 《儿子韩寒》引读者质疑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8/18/content_9463204.htm 2008 年 08 月 18 日 10:19:49  来源: 新闻晨报 昨天( 17 日), 80 后作家韩寒的亮相,让上海书展出现了开展以来最为热闹的一幕:一楼的活动区里被挤得水泄不通,队伍长达百余米,现场十分沸腾。虽然韩寒此番前来是为朋友饶雪漫的新书《离歌》捧场,可韩寒父亲韩仁均旧作《儿子韩寒》的面世,似乎更吸引媒体的视线。对于老爸出书的行为,韩寒早年曾有不满,但事隔多年,韩寒还是为父亲写了一个序,但他十分吝啬文字,整篇序从头至尾也就 220 字。      不喜欢父亲写这书      韩寒昨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其实父亲的新书是旧书的再版,且书名也没有改变。这本书早在 2000 年就已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当时正是《三重门》最火的时候,这书也跟着卖了 10 万本。      韩寒说,那时候他对父亲出书的行为不太满意,因为他向来不喜欢人一出名就出传记书,“我不想出这书,是因为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毕竟写书的是自己老爸,韩寒虽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但还是夸赞了老爸的文笔,“爸爸写得比其它的人要好”。当记者问他是否会为老爸的书吆喝时,韩寒很明确地表示不会,“我自己的书都有四五年没做过正儿八经的宣传了。而且,当年这书就没做过任何宣传”。       当年为避嫌没敢写序      此次旧作新出,最让出版社得意的,还是请韩寒出山为父亲写了一篇序,弥补了当年出版时的一大遗憾。      韩寒在序言中表示,“我爸爸这本书其实已经出版了很多年,这个序应该是第一版的时候就写,但当时为了避嫌,所以没有写。在国内看来,父亲出一本书写自己的儿子,无论写得多好都是不好的。当时是上海人民出版社邀请父亲写这么一本书,我父亲一直很喜欢写作,写得也很好,可以说我现在写东西就是受了他的影响。事隔多年以后,我觉得还是应该写这个序。”      韩寒称:“在几年前的一天里,我仔细地翻看这本书,觉得可以为大家写下这个序。我相信看完此书的人自有公道的评价。”韩寒为父亲写序,从头至尾只有 220 字,文字吝啬到了极点。      旧作新出惹来争议      对于韩寒父亲韩仁均旧书新出的做法,不少读者提出了质疑。韩仁均在当年的《儿子韩寒》一书中已经对韩寒的成长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些故事早已成为粉丝们的经典桥段,如今再把旧内容打包出版,不仅引起粉丝们的反感,其市场前景也颇让人担忧。      但出版方却表示,《儿子韩寒》当年出版时,虽然卖了 10 万本,但没有做任何宣传,影响不大,而且同旧书相比,《儿子韩寒》并非全是旧文章,其中 20% 的新内容对读者有相当的吸引力:韩仁均不仅对旧作进行了一些重新修订,还加入了一些新篇章,比如韩爸对 2 年前震动文坛的“韩白之争”的看法等;更何况,如今的韩寒知名度和受关注度比 8 年前更胜一筹,出版方表示,他们十分看好《儿子韩寒》一书重新出版的市场潜力。(徐颖 骆威)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