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

半个西班牙死了:极端主义盛行的代价

经历过西班牙内战的《纽约时报》记者马修斯曾写过一部关于西班牙内战的回忆录,书名叫《半个西班牙死了》。书名来自西班牙“九八”一代著名的评论家拉腊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前就为自己的国家写下墓志铭:   这里埋葬着半个西班牙,她死于另外那半西班牙手里。   在西班牙的那场内战,最早进入我们的记忆中的,无非是共和派和法西斯阵营之间的战争。最终,共和派被法西斯打败了。于是西班牙成为法西斯国家,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告结束。从历史教科书读到这段历史时,心情显然是沉重的。似乎那是我们的失败。   但这场以牺牲半个西班牙内战,无论是左翼阵营(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还是右翼阵营(包括君主派、卡洛斯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是打着保卫国家的名义。所不同的是,左翼阵营保卫的是第二共和的西班牙,而右翼所保卫的是传统的西班牙。尤其是代表法西斯主义的佛朗哥——尽管最初他并不喜欢法西斯主义,在他眼中,只有保持秩序的西班牙,才是真正的西班牙,才是强大西班牙存在的必然保证。   但显然,分裂的两个西班牙,决不仅仅是直到佛朗哥发动军事叛乱时才发生的。早在“九八”一代的社会政治精英们,便已然将西班牙分裂成为两个西班牙。当拿破仑的军队从西班牙离开时,西班牙人却开始了“内战”与分裂,这一分裂,就足足延伸了一百多年。而他们所差异的,只不过是争论走哪一条路才是西班牙的强大之路。革命还是传统,便成为了他们所不同的坚持。一群知识分子坚持欧洲化,他们认为那才是时代的潮流,所以他们主张理性、自由和开明;而另一群知识分子则把希望寄托于“西班牙的灵魂”,主张宗教、传统和统一,他们认为正是因为那另一半的知识分子主张欧洲化,才导致了西班牙无法走上大国之路。政治精英的分歧,终于逐步地把西班牙分裂成两个群体。   如果最终左右翼阵营都能通过温和的对话,寻求相互的妥协的立场并允许第三空间的存在的话,那么,这场内战或许就不会发生。然而,当左翼阵营执掌第二共和时,却毫无理性地宣布废除天主教的国教地位。这对于右翼和许多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的打击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右翼开始寻求更为激进的对抗手段。毕竟,相较于温和的谈判而言,极端的手法更能吸引民众的注意,更能从民众中获取选票。不管怎样,以“底层民众的利益”和“权力归民众所有”的号召,并且不顾现实是否可行,加以一味的承诺马上兑现,总是很有煽动力的。   但极端一产生,就从来不是只存在于一边。当右翼阵营出现了极端主义思潮,左翼也就产生了相对应的极端主义。最终,只能是温和派越来越无法掌握局势了。相较而言,极端主义的号召总是那么地有力,总是那么地有激情。而温和派的路线,看起来,是永远地那么遥遥无期。因此,动乱的局势只能用战争来结束。两个西班牙由此也变成了现实。 右翼无情地打击左翼,左翼也残酷地对待右翼。司法不存在了,政府也无能为力了。即使是宣称要维持秩序,恢复西班牙秩序的佛朗哥也变得无能为力。无论是左翼的政府还是右翼的那些军队,都无法应对当时的情况。全民政治化的结果,只能是一半西班牙人对抗另一半西班牙人。在左翼占上风的地区,右翼民众受到无情的打击;只要是阵营不同,就可以假以任何的名义将其杀害,根本无须经历任何的司法程序。在右翼占上风的地区,同样的事情也天天在发生。   左翼与右翼的对立,是如此地严重。甚至于在左翼阵营内部,从一开始也就内乱不断,以至于参加国际纵队的“国际友人”,如果不明确自己所在的立场与阵营,并逃到那个阵营占据上风的地区,那么,他们随时也有被杀死的可能。那么是何等的荒谬与恐怖的时代。只要是立场不同,随时都可能被结束生命。由此,或许我们不难想象,即使是佛郎哥“叛乱”失败了,那么,这场内战是否将由此将结束,也将是难以判断的。在左翼阵营里,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这两大极端派别将如何争斗都将是难以想象的。即使是在马德里保卫战的最后时刻,这样的派别斗争都不曾结束。相较而言,反而是右翼阵营来得更团结一些。或许,这就是他们最终能够赢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吧。   但不管如何,最终,“每一颗子弹都将落在西班牙的土地上”,受害的最终只能是西班牙人。因此,最终,半个西班牙死了,她死于另外那半西班牙手里。在极端主义盛行的年代,在杀人无须任何司法程序,无须任何犯罪事实,假以保卫国家的名义,恢复国家的秩序的年代,这样的年代,是如何地恐怖与荒谬。然而,它却可以如此真实地存在。但仅仅因为名字的不同,而不管事实上的相同,我们却曾经对一方充满了同情,对另一方充满了厌恶。这又是怎样的另一种荒谬呢。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3 个评论 南之默的最新更新: 南之默:谁来宽容? / 2010-07-18 23:06 / 评论数( 3 ) 南之默:美国梦与中国梦 / 2010-07-15 22:36 / 评论数( 3 ) 南之默:无意义的思考 / 2010-07-14 23:01 / 评论数( 1 ) 南之默:失序的稳定与封闭的大国 / 2010-07-07 11:22 / 评论数( 1 ) 成长的困惑 / 2010-07-06 10:58 / 评论数( 8 )

阅读更多

新疆事件與洛杉磯暴動的對比 .林達

對比洛杉磯黑人暴動的處理,對海萊特的審判使政府坐實「利用司法處理草菅人命」的質疑。 林達﹕旅美作家。作品有《帶一本書去巴黎》、《總統是靠不住的》等,新著《西班牙旅行筆記》(台灣版名為《西班牙像一本書》)。 林達﹕旅美作家。作品有《帶一本書去巴黎》、《總統是靠不住的》等,新著《西班牙旅行筆記》(台灣版名為《西班牙像一本書》)。

阅读更多

话说Google(五)

网易科技《数字与人》供稿 ———— 全文的分割线 ———— 几年前,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说google要到月球上去树立一块广告牌。由于月球总是一面向着地球,故而这个广告牌如果足够大,那么地球上的人晚上一抬头就可以看到google的招牌。 这个事不晓得是流言还是的确事出有因,但反正google从来没干过。如果google真这么干了,那它的万丈雄心便暴露无疑。不过,google的确干了以及正在干另外一件万丈雄心的事,那就是“图书馆计划”。 人类的文明,特别是数字时代到来之前的文明,是靠典籍传承的。有了数字后,则可以视为“文档”。如果一个公司能将人类文明所有的文字都纳入它的数据库中,说它拥有了整个人类文明一点都不夸张。 创立google最原始的动机,是佩奇的一个想法。他当时期望能将互联网上所有的信息都下载到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中进行研究。这个动机后来慢慢演变,形成了google搜索引擎。2002年,佩奇曾经构想过把密西根大学的书籍进行数字化处理,但只是一个很粗糙的没有执行方案的idea。到了2004年,google已经非常强壮了,它的创始人的想法就不再是仅仅把网络上的信息或者是某几个图书馆的资料下载到某几台服务器(集群)里了,他们的想法变得更为狂野:将人类的全部文学作品数字化。这就是04年在法兰克福秋季书籍博览会上google发布的计划:全世界文学遗产著作数字化。这个计划被一个叫温顿科夫的人称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文明革命”。这位有“互联网之父”之称的专家在05年得到google的聘用,头衔是:互联网的福音传教士。 这项计划的争议性非常大,在中国也遭到了一些人和组织的极力反对。但比较欧洲,特别是法国人的反对来说,中国的反对声音显得小得多。不过,中国人(以及美国人)的反对和欧洲人的反对的本质是不同的。在中美反对的声音中,主要是对自身版权利益受损的忧虑,但对欧洲人来说,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这不得不牵扯到漫长的西方文明史上去。众所周知,美国人的文明历史是相当短暂的,满打满算不到300年。但欧洲则是要用千年来做计量单位的。欧洲人对美国人那种文化上的骄傲感,就好象贵族对暴发户的骄傲感。按照欧洲人的看法,其一、世界文明遗产数字化怎么可以由美国人来主导;其二、这项工作怎么可以由一家公司来主导? 我对欧洲人的这种看法不是没有依据的,05年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开始批判google,并在他的不懈奔走下,欧洲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以及匈牙利等诸国表示了官方的抵制态度。随即,欧洲委员会打算全力支持一个欧洲数字化图书馆,用以对抗google的计划。 就我个人的看法,我并不是很在意这种版权组织对google的挑战,事实上,我是 cc协议 的信奉者。我认为现行的版权保护制度在最大化地伤害思想智慧的传播。但我的确也不赞成世界文明遗产数字化工作由一个公司来完成。我历来对google的“do not be evil”持有和乔布斯一样的观点:It’s bullshit。道理很简单,即使我对佩奇和布林的人品持有百分之一万的信任,我有什么样的证据来信任数十年后他们的继任者同样持有这样的人品呢?毕竟,佩奇和布林总是要死的,但人类文明没有那么快就会灭亡。 我钦佩google对文明遗产展开数字化工作的想法,毕竟,即使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海洋,但它其实只拥有了2%人类的精神财产,有太多的图书馆馆藏信息是网络上找不到的。但google计划让我所不满的地方,并非是著作权的问题,而是它独立为之。你可以说google很有社会责任感,充满着对人类文明传承的担当精神,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它为什么不找更多的同盟者呢?或者,索性拿钱出来做一个公益性的基金,支持各国政府(或者组织)一起来做这件事呢? 故老相传,人类曾经有一次建设通天的巴别塔的努力,人类的合作精神让上帝大为惊恐,于是他让人类有了不同的方言而导致合作失败。Google只是在不断地说服大家接受它的想法,成为它整个计划的帮衬者(并非合作者),而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巴别塔的建立,本来就是全人类的事。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微博 分享 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 话说google(四) (12) 话说google(三) (15) 话说google(二) (20) 话说Google(一) (34) 并购的纠结 (9) 团购这个东西 (15) 云计算的电脑和被计算的我们 (14) 互联网本就是个名利场 (37) 数字时代三国演义:得渠道者得天下 (9)

阅读更多

法语介绍——这就是法语

  法语是法国(约6000万人口)、摩纳哥及卢森堡(各约2.5万人说法语)的官方、社会和文学语言。在比利时,讲法语的居民约500万,法语是两种并存的正式语言之一,也是文学创作的语言。在瑞士,法语只通行于西部诸州(约150万人口);此外也通行于英国的海峡群岛(约10万人口)。 西半球方面,法语是海地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和文学用语(约450万人,但至少有400万操夹杂土语的法文);在加拿大,英语和法语都是正式通用的语言,至少有500万人口讲法语,主要分布在魁北克省,日常生活以法语交谈。法语亦是法国属地的官方语言,如法属圭亚那、马丁尼克岛、哥德洛普和密启伦群岛,总人口约有10万。 非洲讲法语的人口至少有700万。法语在高棉是官方语言之一,在寮国和越南也相当通行,总人口至少有50万,法语成为许多国家教育体制内足以与英语相匹敌的第二外国语。在欧洲、北美和南美,甚至亚非两洲许多国家内,至少又2500万人以法语为第二外国语,而且能说写流利。 法语有大量的方言。巴黎和近郊使用的法兰西语成为宫廷通用的语言,最后发展成标准语言。法语的其它主要方言包括瓦隆语(Walloon,主要分布在比利时)、皮克第语、诺曼语、洛林语、香槟语、安茹语(Angerin)及勃艮第语。这些方言合起来称为普罗文斯方言,大抵在法国南部及临近地区使用,包括普罗文斯(隆河以东)、兰多克(隆河以西)、利穆桑(Limousin)、奥文尼及加斯科尼。   法语起源   源自拉丁语 法语为罗曼语系河印欧语族的一支,起源自拉丁文。在罗马人征服与拉丁文引进之前,高卢似乎一直是讲塞尔特语的地区。高卢语系也成为塞尔特语族的第三分支,与戈伊迪利语系(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曼克斯语)及布里索尼语系(威尔士语、康瓦尔语、布里坦尼语)并列。   阿尔卑斯山外的高卢(及今东普罗文斯区)在西元前二世纪末落入罗马统治,恺撒于西元前51年完全统一高卢。高卢人逐渐放弃其塞尔特语,而学习统治者使用的拉丁文。这些高卢人就是后来所知的高卢-罗马人,它们所说的拉丁语和意大利语稍有不同。   罗马人带给高卢的拉丁文和当时罗马大作家所用的文言拉丁文稍有不同。前者是一种相当普遍、有点俚语化的拉丁文,现今只有少许文字记录保留。法语和其它所有罗曼诸语就是从这种军队和贩夫走卒使用之通俗拉丁文起源的。这种通俗拉丁文在高卢被征服之前,已受到非拉丁语言的影响。基督教由帝国东部向西传播,增加更多的外来成分,尤其深受用来书写新约圣经的希腊文影响。   在同时,已经普及于西方的通俗拉丁文发生了音韵和构词上的变化,其中主要有一重音规律。将重音的元音延长,非重音的元音及某些子音缩短并减弱,此种变化最后导致拉丁语音体系完全重整。此种语言本身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很可能因日耳曼人在西元五世纪的入侵而加强,此次入侵将操日耳曼语的哥德人和法兰克人带入西罗马帝国,而强烈的重音正是这些语言的特色。虽然入侵的日耳曼人几乎普遍采用帝国所使用的通俗拉丁文,但它们也大量注入单字,甚至带来句法上的重新调整。日耳曼人所带来的这些影响,有的成为单独几个罗曼语系的区域特色,有些则被普遍采用。被普遍采用的有罗盘上的指标–nord(北)sud(南)est(东)ouest(西)。   所有迹象指出,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所保留下来的通俗拉丁文仍保有完整体系,并且分散进入经济或政治上的独立单位。然而,也有迹象显示,语言变化在不同新兴国家内的进行速度逐渐不同,而事实上,法国(即取代高卢的新”法兰克王国”)至少在音变方面,是语言演变上的先驱。   法国是第一个自觉在教堂礼拜及官方文件中使用的拉丁文与群众使用的新语言间有明显差距的罗曼语系国家。查里曼大帝于西元813年明确划分拉丁语和通俗罗曼语,并促使教堂在礼拜中使用后者,方便民众了解。西元842年,第一部以法语书写的文件”斯特拉斯堡宣誓”出现(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直到百年之后才有成文作品出现)。 古法语时期 西元九至十四世纪间所讲的古法语有某些重要的构词特色,使之与先前的古典及通俗拉丁文不同,又使之与最后成为今日标准法语的语言迥异。这些特色中,主要使双格位系统的出现。这两种格位指的是阳性名词和形容词所呈现的主格(主词)和斜格(受词),是由拉丁文的六种格位发展而来(现代法语是单格位形式)。古法语主格(拉丁文主格和呼格的合并)与斜格(拉丁文所有格、间接受格、直接受格和夺格的合并)之差异,主要在字尾有无词形变化词尾-s,这个s在古法语由明显地发出音来。拉丁文murus产生古法文murs,而muri、murum、muro则合并为mur。就复数形态而言,muri成为mur,而muros、muris则合并为murs。主格单数与斜格复数及主格复数与斜格单数是由定冠词或某些类似的修饰语(指示词或所有格形容词)来区分的。结果,li murs意思是”墙”(主词);le mur”墙”(动词或介词的受词);li mur”墙(复数)”(主词);以及les murs”墙(复数)”(受词)。这种主、受词间形式的不同,赋予古法语词序上的自由,这是现代法语所没有的。   然而,随着这种构词上相对的固定而来的是音韵上加强变化,这种变化在整个古法语时期一直快速进行。拉丁文开放音节的非固定读重音母音大多会经过一种双元音化的加强变化(拉丁文的me变成mei、moi,最先念moy(重音在o上),后来念moe(重音在o上)、moe(重音在e上)、mwe(重音在e上),最后念mwa(重音在a上)。拉丁文的非重音节母音,除非在第一音节,否则会变弱,通常还会完全消失掉(videt变成veit,稍后又变成voit;五个音节的monasterium缩减为两个音节的mostier)。两元音间的破裂辅音也同样容易转弱,甚至完全消失(通俗拉丁语potere,现在仍完整保留于意大利语中,变成podier、poeir、pooir,然后又在两个连接的母音间插入v,变成pouroir;拉丁文的portata, 则变成portede,portee)。拉丁文的软腭音在某些情况下,比其它罗曼语系更容易腭化(caballum变成cheval;比较西班牙文caballo,意大利文cavallo)。古法文改变其动词结构的程度大致和其它同样源于拉丁文的语言差不多,然而,法语剧烈的语音改变,却给人以改变程度较剧的第一印象(比较拉丁文的amare和意大利文的amare、西班牙文的amar与法文的aimer;拉丁文的recipere、意大利文ricevere、西班牙文recibir与法文recevoir)。   法文也创造了一系列的新指示形容-代名词,将ecce或hic与ille和iste结合,产生中世纪的icil、icist,其斜格成为现代法文的指示代名词celui、celle、ceux、celles,与指示形容词ce、cet、cette、ces。另外也创作了两系列的所有格;其一源自拉丁文的meum、tuum等,最后变成所有格代名词le mien、le tien;另一组源自通俗拉丁文的mum、tum,结果产生所有格形容词mon、ton。   古法语的拼字起初能相当正确地反映出当时发音,然而后来发音逐渐改变,而拼字却保留原样,因此现已不能正确地反映发音,这和发生在英语的情形是平行的。   ——————————————————————————– 魁北克移民学法语的好帮手   推荐一款很好的法语背单词软件     界面之一 下载地址 http://www.wordtsz.com/page.asp?id=5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4fb597916118581fc2a59f736efdee34.htm?cm_cat=0&pm1=1   1 2   下一页  

阅读更多

欧元,不前进就解体

作者: 陈季冰  |  评论(1)  | 标签: 所见所闻 【季冰按】应老朋友叶矛之约,从今年7月起,我在他担任主编的《投资有道》开设了一个个人专栏,主要分析和讨论一些重大的国际政经热点问题。从今天起,我将会把每月的专栏文章贴在这里。 《投资有道》是一本高端投资理财类月刊,我的另一位朋友顾益宁女士目前担任它的发行人。顾益宁和叶矛正在对它进行改版,希望朋友们多多关注。 5年前的这个时候,欧洲的政治精英们正在为挽救失败的《欧盟宪法》作最后的抗争,今天,他们发现自己不得为了欧元的继续存在而战斗。欧洲未来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一体化的宏伟奋斗目标,已无奈地让位于勉力保住过去业已取得的成果。但现在回头再来看,如果《欧盟宪法》当年得以通过,那么今天多半就不会再有这么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而且,就算它依旧发生了,解决的政治和法律框架也将是现成的,而不会再像现在这么千头万绪、无从着手。 欧盟(EU)和欧元(EURO),即便不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政治成就,也至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然而现在,不仅欧元遭受到了它问世11年来的最大危机,欧盟本身可能也正经历着它60年历史中最严峻的时刻。 欧洲财长们在5月中旬批准的那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其中包括IMF提供的2500亿欧元)的纾困方案,或许已使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欧猪五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意大利,开头字母连起来缩写为PIIGS)以及更多潜在的欧元区国家(如匈牙利)成功避免了迫在眉睫的流动性危机和违约危机。但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指出的,如此代价高昂的救助计划,仅仅是为解决欧元区的根本问题换取了一点时间而已。说穿了,这是一个将危机从希腊等国家转移至整个欧元区的冒险的权宜之计——注入流动性丝毫无助于提高危机发生国家的偿付能力,而且极有可能放大本已十分严重的道德风险。 虽然自欧元于1999年元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有人怀疑其可行性,但没有什么比这次肇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更清晰地将它先天的结构性问题暴露无余。根本性的悖论埋藏于欧元区单一货币(自然也造成了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成员国独立自主的财政(和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之中,这就使得成员国之间不可能有单一国家内普遍存在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和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隐性担保机制。表面上看起来,财政独立这项国家主权的保留确保了成员国各自为自己买单、谁也不能占谁的便宜,但是,发行货币和制定货币政策这另一项国家主权的让渡却导致了区内任何一个国家在发生危机时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提高竞争力。建立单一货币经济体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联合来提高欧元区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用中国古话来说,就是指望能够“一荣俱荣”,但却又不想承受“一损俱损”的风险,这种制度设计在逻辑上原本就是矛盾的。当年由戈登·布朗主导的英国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正是因为预判到这种内在矛盾可能引发的巨大混乱而明智地决定不加入欧元区的。更要命的是,欧元区在设计上没有原则清晰并可操作的退出机制。 此外,重要性稍微低一点的另一个问题是,欧元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非常不平衡,这也为单一货币的成功增添了难度。有人用一句话形象地描述:西北欧富,东南欧穷;西北欧在生产,东南欧在消费;西北欧在出口,东南欧在进口;西北欧在储蓄,东南欧在借钱;西北欧在勤奋工作,东南欧在享受生活…… 因此,欧元眼下正处于危险的十字路口。如果不能善用这一、两年时间达成重大的改革,欧元和欧盟的未来将会十分暗淡。要么,欧元区走向更大程度的一体化,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统一。这个目标也许在可以预期的短时间内还难以全面实现,但至少,德国所坚持的严肃各国财政纪律、强化欧盟在这个问题上对各国的约束力,是必须做到的。若继续停留在目前的制度层面,那么欧元走向解体就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不再只是一种危言耸听的可能性。 在本专栏的下一期,我将进一步探讨欧元区改革的复杂性和前景。 写于2010年7月18日,发表于《投资有道》2010年8月期我的个人专栏,略有删节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1 个评论 陈季冰的最新更新: 产业梯度转移大潮已经开始了吗? / 2010-08-09 14:35 / 评论数( 6 ) “上帝保佑女王” / 2010-07-26 16:20 / 评论数( 8 ) 加薪潮能倒逼经济转型吗? / 2010-07-23 12:37 / 评论数( 6 ) 金融开放:给市场还是给股权? / 2010-07-06 16:12 / 评论数( 5 ) 两个年轻贵族面对一个“英国病人” / 2010-07-05 16:19 / 评论数( 6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S词条】林昭

四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