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

十年砍柴 | 从韩方之争谈语文教育常识

   (一个月前给一家语文教育类报纸写的评论)       由 “打假斗士”方舟子质疑青年作家韩寒作品有人代笔引发的争论,从春节前一直延续至今。这场发轫于网络,波及文化界、传媒界的舆论大潮,其规模大于近几年任何一场类似的话题讨论。    对于韩寒是否代笔,质疑方不断找出“证据”,而支持韩寒的人则认为这些“证据”很脆弱,无法认定有人代笔。这种笔墨官司注定的结局是“信者恒信,疑者恒疑”,即使诉诸法庭,也很难有让双方都能接受的裁定。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知名学者或媒体人,如央视评论员王志安、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美国芝加哥社会科学系华裔教授赵鼎新,纷纷从围观加入到质疑者行列,乃是因为韩寒在这次论争中表现实在反常。也就是说,许多人很难理解17岁写出《三重门》那种旁征博引、知识含量大的长篇小说、几年前一篇雄文将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骂得关闭博客的天才作家、青年意见领袖韩寒,这次在公众面如此大失水准。 韩寒自1999年《三重门》出版后而享大名,其能受到许多青少年读者的追捧甚至崇拜,得到一些学者的肯定与欣赏,乃是因为他的经历是一个对传统教育体制造成巨大冲击的“奇迹”:高一因包括语文在内的七门功课不及格而退学,尔后专司写作却一鸣惊人。在过去的十来年里,许多人便以韩寒为例来反证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僵化、无趣和低效。在此次论争中,人们将韩寒以前接受采访的视频找出来,发现他在被问及文学知识时,几乎可以用贫乏来形容,他说他没看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更不喜欢外国名著,而当问及某个有名作家的作品时,他总是用“还行”、“还可以”来敷衍。他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关危机时,所表现还不如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如将姚文元说成参加延安整风(当时姚才十岁左右)。其所发表的两篇博客本来想证明自己的实力,从而弱化公众质疑,却弄巧成拙,其根本原因是行文的基本功不过关,千余字的文章中,病句、错别字不少。如在《这一代人》的博文中,他说:“ 我要告诉我的少年校友,在这一万多天里,我犯下的各种错误和反思。 ”显然,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反思”也可以“犯下”。他发给某知名时评人的一段百余字的短信,也很不通顺,能找出数处硬伤。——在如此众目睽睽之时,仍然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人们有理由怀疑其真实的文学水平,这也是“代笔门”疑云久久不能散去的重要原因。 这场“方韩之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语文教育的常识。我们承认今天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大有可改进之处,但必须承认,学校教学仍然是绝大多数人获取语文知识最有效、最合适的途径。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靠家庭教育或自学而成为文学家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在文学方面,有些人具备天赋,但具备天赋的人不可能逾越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即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以“初唐四杰”的王勃为例,他如果不是在少年时受过严格的语文基本知识训练,读过大量的前人文章,积累丰富的词汇并能准确运用,他再有天赋,也不可能在二十六岁时写出流传千古有的《滕王阁序》。 即使语文教学模式、语文考试问题不少,但很难想象一个像韩寒这样从少年时就发表文学作品的人,针对考试略加训练,还会常常考不及格。语文考试,再僵化、无趣,也无非是对学生字、词、句和文章阅读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写作能力的考察。世上很难有背离常识的“奇迹”,文学领域也很难有语文基础知识差而能写出惊人之作的“天才”。我以为语文教学不论如何改革,但对常识的强调与坚守是不可变易的。这或许是“韩方之争”能带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我们不拥有午夜的巴黎

作者: 骆驼  |  评论(0)  | 标签: 读书看电影 题记:一想到我们这一代人,很有可能创造不了任何能给后人留点念想的东西,我心里就充满了憋屈。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的YY片,这个老头用赤裸裸的手法讽刺了好莱坞和美国式的一切,然后转过头来给了巴黎一个大大的吻。 影片的主人公吉尔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文艺青年。他是好莱坞的编剧,被未来的岳父母看做失败者;他努力创作的小说,被看做是徒劳无功的挣扎;他对巴黎的憧憬,抵不过未婚妻的美式生活。在个人奋斗被屡次奚落,未婚妻对身边朋友频频放电的关头,一次意外的穿越,让吉尔回到了1920年代的巴黎。那是一个汇聚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夫妇、毕加索、达利、布努埃尔、TS艾略特的巴黎,是一切文艺男女青老年的梦中之地。在这里,他重新审视了自己以及生活,在海明威和格特鲁德•斯泰因等人的帮助下,他的小说逐渐步入正轨,而且还认识了一位很合拍的美女阿德瑞娜。 在吉尔和阿德瑞娜的感情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一同穿越至1890年代。这是阿德瑞娜的黄金时代,她决定停留下来,不再回到那个无聊的1920年代。而对于身处2010年吉尔来说,1920年代已经是他的黄金年代。最终,他和阿德瑞娜分别,独自回到现代,开始了在巴黎的生活。 在分别时,吉尔说了一段话:“看看那些人,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文艺复兴时代才是黄金时代。他们情愿拿现在换取和提香、米开朗基罗并肩作画的机会。而那个年代的人,也许会觉得生活在忽必烈的时代更美好吧。我现在终于领悟了,虽然不算大彻大悟,但是让我理解了我曾经做过的一个梦里的焦虑。在那个梦里,我的希舒美用完了,后来我去看牙医,可他没有奴佛卡因,这些人没有抗生素。如果你留在这里,这里就成了你的现在,然后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开始想象另一个年代,那才是你的黄金年代。现在的生活有诸多不如意,但生活就是由不如意组成的。” 这段话让我想起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段子——有个姑娘阴错阳差地穿越回到了清朝。在那里,她的美貌得到了当朝阿哥们的垂青;在那里,她的学识得到了当朝大员们的崇敬;在那里,她的生命质量得到了预料之外的升华;很多时候,她认为清朝才是适合她生存的热土,直到有一天她得了肺结核。 我十分庆幸伍迪艾伦最终没有把主人公留在他所向往的1920年代,有了这一番幡然悔悟般的阐述,这部电影好歹没有流于清宫穿越剧的俗套。 这部影片其实很一般,剧情设置过于做作,人物塑造极尽脸谱,不能代表伍迪艾伦真正的艺术水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午夜巴黎》又足够的个人化,这是身为美国人的伍迪艾伦用近乎戏谑的方式向巴黎奉献的一份礼物,整部电影从始至终讲述了美国文艺青年对巴黎这座世界上最浪漫最富文化积淀城市的爱。这种爱不仅仅因为巴黎独特的美丽,还因为塞纳河左岸独一无二的气质,更因为那些历史、那些人物,曾经行走、生活在这里,呼吸了这里的空气,在这里欢乐过,也哭泣过。巴黎的那些石板路,那些错落的建筑,还有夜晚昏暗的灯光,都不知道见证过何等灿烂的风采。 对吉尔来说,他最终明白了所谓黄金时代不过是心中的幻觉罢了,现实永远是不完美的,与其生活在由别人的时代中,不如回到属于自己的年代,创造让后人仰望的黄金时代。吉尔选择了巴黎,放弃了美国;选择了无数可能的未来,放弃了本来那条已经铺设好的道路。这是一个尊重自己的人所做出的决定,从影片的角度来看,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当从这部电影中抽身出来时,我突然感到一阵无力。因为我既找不到心里的那片黄金时代,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创造出让后人骄傲的现在。在一个流水线般的社会流程里,我们这些八零后一代人站在这样或那样的位置上,这些位置唯一的共同点,那就是不能用心灵去衡量。我们为了分数在青年时学习,为了饭碗在壮年时工作,为了责任选择创业、考研、国考或者出国,为了下一代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殚精竭虑。 不能不承认,我们是这个甘于平庸的国度里甘于平庸的一代人。我们没有吉尔那样面对自己内心的勇气,当然更不可能产生让文字拥有子弹一般力量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不可能出现让画面突破空间与时间限制的萨尔瓦多达利。一想到我们这一代人,很有可能创造不了任何能给后人留点念想的东西,我心里就充满了憋屈。 在官方语境里,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盛世,但是清醒的人应该能够意识到这虚幻背后的真实,其实只有浅薄与浮躁。单以文学工作者而言,民国时期有胡适、鲁迅、沈从文、林语堂、曹禺、郁达夫、张爱玲;四零年代有高行健、北岛;五零年代,有王小波、王朔、刘震云、叶兆言、林白;六零年代有苏童、余华、迟子建;七零年代则是冯唐、余杰、石康、卫慧和安妮宝贝;到了八零年代,拿的出手的只有一个韩寒(其实也不能完全算数)。 今天,八零后陆续步入而立之年,真正意义上告别荷尔蒙与肾上腺齐飞的青年时期,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这真是一个让人失望的开始。三十岁时,海明威写出了《永别了,武器》;二十六岁时,爱因斯坦发表了量子论和《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二十七岁时,胡适之完成博士学业,回国成为北京大学教授;三十一岁时,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边城》……而现在,我们只有弹钢琴的药加鑫,我爸是李刚的李启明,开着宝马的李天一,唯一一个看上去靠谱的韩寒,最近在忙着和疯子打架。 我几乎可以看到,在不远的未来,当我们的后代回望这个年代,他们眼中充满的同情以及鄙视。我们不是吉尔,我们不拥有午夜的巴黎。

阅读更多

视频:司马南不慎说漏嘴,方舟子打韩的真正原因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方舟子打韩的真正原因#2月20日湖北卫视中国范儿,方舟子请来好友司马南助阵,期间司马南因情绪激动不慎说漏嘴:方舟子哪是跟韩寒这个小孩过不去啊,方舟子是跟韩寒身后那帮大人,那帮公知们过不去! (您也可以在酷6网观看: http://v.ku6.com/show/Rrw4uWCTvMLSxKO2KIN19w…html )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2391/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视频:司马南不慎说漏嘴,方舟子打韩的真正原因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3/22, 19:56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罗永浩掐架方舟子续:退1000元捐款,付饭钱 韩寒:我敢跟方舟子对质是因为我屁股干净 方舟子咬人流程图 五岳散人:方舟子家人为什么会遭遇“韩寒困境” 方舟子新证据:新浪博客前编辑证明韩寒有代笔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方舟子讲述遇袭前后:民间打假承担风险不应该 (@yixieshi) 方舟子:唐骏躲在后方搞公关 (@yixieshi) 评论:遇袭的不止是方舟子 (@yixieshi) 《财经》编辑遇袭 可能与方舟子案有关 (@yixieshi) 方舟子、唐骏谁更“伪善”? (@yixieshi) 无觅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许志永:每个人都是天使——韩寒的委屈和方舟子的言论自由

许志永:每个人都是天使——韩寒的委屈和方舟子的言论自由 进入专题 : 韩方之争    ● 许志永       想就方韩大战说点什么,一方面因为我和他们多少有点复杂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想就网络辩论气氛表达自己的看法。2004年曾领教过方舟子,他说我导师朱苏力博士招生腐败,我说以人格担保那不可能,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方舟子攻击错了对象。考虑到韩寒的文章担当了很多启蒙重任,2008年公盟颁发公民责任奖给他,他也支持公盟的工作,比如去年在博客里推广我们编写的《人大代表联名推荐候选人参选指南》。我和彭剑一起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三聚氰胺奶粉受害者索赔历时三年彭剑付出了很多努力。当韩寒准备起诉方舟子,彭剑要代表方舟子迎战韩寒提起的名誉权诉讼。我该站在哪一边?这是一个朴素的问题。           你应担的责任          但直到见到韩寒之前,我一直不敢说什么,因为和彭剑聊过,他真的认为韩寒就是一个假冒偶像,之后我认真看了方舟子的论证,尤其是他转的韩寒接受采访的视频,韩寒显得木讷笨拙,与一个思想敏锐的年轻人形象不符,我开始怀疑,韩寒会不会真是假冒的?     昨天第一次和韩寒见面,初次印象他显得很瘦弱,但聊到民主、革命、社会思潮、宗教等话题,他热情迸发,敏锐的反应和流利的表达很符合一个有思想的年轻人形象,和方舟子转的有些视频里的形象大不一样。他似乎有点保守,并不赞同不顾一切立即革命,而是认为良好的宪政秩序和人民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似乎又有点世故,比如发表文章的顺序考虑了当局的可接受程度。他20岁之前曾经主张武力收复台湾,后来主张台湾光复大陆,曾经强烈反专制,但是现在也同样忧虑民众非理性的情绪。关于方舟子的批评,他很委屈和无奈,说什么都没用,明明自己在课堂上写小说同学都看见了,可是他说那是自己预先背下来故意在课堂上写给别人看的,还有更多人不关心真相,他们只在乎符合自己立场的“事实”。     韩寒曾经考虑过起诉,但后来放弃了。我试图说服他,遭遇各种批评甚至诽谤,这是你应担的责任。起诉方舟子应当败诉,因为韩寒是公众人物,名誉权应受限制,这和方舟子是否公众人物无关。天道自然,有得有失,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应当和其承担的责任相当。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自己已经不是单纯的自己,大众在其身上寄托了情感和梦想,人们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不是针对其个人,而是针对以这个人为载体的公共事务,评价有重要的公共价值,属于法律应当保护的言论自由。法律判决应当在言论自由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名誉权的私利进行权衡,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被质疑代笔,其公共评价的成分已经远远大于对其纯粹个人的评价,其(可能的)社会价值远远大于个人名誉权受到的伤害,应当归于言论自由范畴,当然,如果造谣或者侮辱性语言攻击韩寒私生活,那需要另行判断。最近几十年世界各国言论自由的尺度在扩大,不仅是针对官员,也不仅针对知名人士,针对公共事件的公共评论,哪怕过激甚至有恶意,通常都不算是侵犯名誉权。           法律为什么保护“错误”的言论          法律界定了权利义务,但如果一个社会仅靠法律支撑,如果方舟子认定韩寒是假冒偶像最后却没能击碎,而韩寒认为方舟子是不可理喻的恶人法律上却又告不赢,双方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都不舒服甚至就此结怨,这样的社会并不美好。所以价值观比法律本身更重要。     布鲁诺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人类的一个教训在于,有些今天看起来极端“错误”的言论,将来有可能是“正确”的,房龙写了《宽容》,哈耶克写了《自由秩序原理》反复阐释这个道理。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理论仍然停留在对错善恶的逻辑体系里,更为客观的理论是,每个人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局限,既然别的视角都有局限,自己的视角也就有存在的价值,同理,每一种视角和偏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谓对与错,不存在绝对唯一的标准,而是人类需要坐标,以多数人的偏见形成的共识作为标准,并以此标准衡量的结果。今天那些看起来“正确”的观点,其实不过是多数人的“偏见”而已,条件变了,多数人不认可了,也就“错”了,即使所谓的科学规律,也不过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感官形成的共识,换一个角度(比如从细菌的角度看我们生活的世界)世界可能完全不同。     那些坚持“左”或“右”思想的人,大都有自己对社会问题的逻辑知识体系,也都有自己的局限,而各自不能进入对方的体系,对于对方一知半解,所以认为对方错了。以共产主义为例,右派认为二十世纪的实践证明该理论不可行,但左派可能认为理论没错,是那些国家的人不行,没搞好。假如人真的大公无私,共产主义是能实现的,而人大公无私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人性中有“公”的一面也有“私”的一面,某些特殊场景下人们张扬“公”的一面乐于奉献,沿着这个逻辑知识体系,左派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右派认为人自私是客观现实,不承认和保护私有产权结果就是共同贫困,这样的逻辑在当下更符合多数人的判断,所以是“对”的。但这并不从根本上排除某一天随着文明进展人可能发生变化,也并不排除即使在当下,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和文化倡导大公无私的一面,也能促进社会和谐。所以,即使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左派思维也有其价值,二十世纪共产主义革命失败了,但共产主义理想以及社会福利作为理想的果实已经深深影响了人类社会。如果说思想和观念有错误的话,不在于其思想理论体系,而在于其试图消灭“异端”的强烈观念,不仅左派,各思想派别和宗教团体中的极端主义者都有此冲动。     思想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种观念以及支撑该观念的逻辑知识体系都有其道理,可是,人类常常拿自己的逻辑知识体系去评价对方逻辑知识体系中的某一个点,得出结论说对方错了,比如科学主义在物质大发展的近代占了上风,它有一个重要标准,即实验验证,不能通过验证即不能让所有人感官确认的东西认为都不存在,用这样的标准评价宗教信仰,就是“错”的或者“邪”的,而反过来看,所谓科学其实是感官“唯心主义”者,一切科学发现包括宇宙空间的探索,无论借助什么工具,其实最终都是建立在人的肉体感官之上,看不到上帝,就认为上帝不存在,看(感知)不到的东西就说不存在。而事实上,科学与宗教都有其解释世界的逻辑知识体系,而且两者都对人类有重要的价值。每一种思想都是有道理的,也都是有价值的,可以说都是“对”的,人类思想的真正错误不在于某个时代没有得到多数的共识,而在于以为自己唯一正确。     即使那些最极端的批评者,很多人本能地抵制,但如果仔细倾听,也会有一定道理,也会有其社会价值。以自杀式袭击者为例,他们可能认为这个世界尤其是异教徒国家都是堕落的,那些看似无辜的人其实都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他们所“承受”的仇恨——多年来他们获得的信息关于自己归向的族群受到的羞辱和死难,即使杀死异教徒的妇女和孩子也是正义的。就像中国发生的屠童凶犯,那一刻也是为内心强烈的正义感甚至“替天行道”。当然,他们的正义观和社会普遍的正义观不相符,多数人关于“无辜”的概念和他们不一样,大家通过法律阻止其对无辜者的伤害。但是,法律不应当阻止他们的信仰,一方面,这种信仰是人类多元视角的自然组成部分,这种信仰不是绝对错的,其正当性和社会不公程度正相关。另一方面,试图扼杀信仰,结果必然是思想专制,人类会为此付出更大代价。     至于法律是否要限制极端言论,各国有所不同,但只要立法符合了正当程序,也就符合了当代人类社会关于民主和法治的基本共识。德国禁止美化纳粹的言论,这和他们受到的伤害有关,还没有从阴影中走出来,多数人认为应当禁止,禁止在德国就是正当的。但即使在德国,也会有人认为纳粹也有言论自由,这种观念也有其道理,如果有一天德国走出了历史阴影,也许会通过新的立法,允许纳粹言论自由。其实美国的言论自由也有其历史发展过程,霍姆斯大法官曾经禁止共产主义者反征兵的宣传,上世纪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时共产主义者受到更多压制,但整体趋势是越来越开放,以至于今天焚烧国旗也是合法的。言论越来越自由多元,这是人类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下中国宪法规定了言论自由,那些有人不喜欢的言论,比如“汉奸”、“五毛”、“脑残”、“清算”、“毛粪”等等基本上是针对公共事务的评论,主要不是针对纯粹个体的侮辱诽谤,也不具有针对个人人身的现实危险,虽然过激,应当属于言论自由范畴,至少在立法禁止某些言论之前不应当任意限制,更不应当因为网站上有某些过激言论就关闭网站。立法限制不是指现有的互联网管理条例对言论自由的严苛限制,以条例限制公民基本权利无论从程序到实体都违宪,恶法不应当成为关闭网站的根据,没有根据地任意关闭网站,无论关闭什么网站,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都不合法,为了法治的信仰都应当抵制。           每个人都是天使          最极端的偏见都有其道理和存在的价值。但对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客观社会价值层面还远远不够。当进入每个人的逻辑知识体系,进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认为的正义、理想、责任等美好的东西而奋斗。     虽然我没有见过方舟子,但我了解彭剑,相信他们在批判韩寒方面应该没有什么阴谋,他们以为韩寒是一个假冒偶像,粉碎假冒偶像是对社会负责,是在为公共利益而奋斗。他们有自己的证据,韩寒写的小说自己能不记得情节?他谈文学时还能在电视镜头里那么笨拙?那些书那些句子怎么可能是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写的?而韩寒很愤怒很无奈,方舟子怎么能这样呢?所有的证据都能证明书是我自己写的,我已经解释很清楚了,他为什么视而不见?他攻击我到底是为什么?人性中有开放和友善的一面,也有防范和敌意的一面,漫长专制社会的影响中国人更多防范和敌意,阴谋论传统久远。     方舟子是个让很多人讨厌的家伙,牛角尖一钻到底,经常攻击错了但自己从不认错。但方舟子不是魔鬼——魔鬼是人以自我中心把伤害自己的人想象成的样子,他也是为内心正义而战,如果偶像是假的,方舟子就是为社会做了很大贡献,如果一个人真的没有犯错,又能理解方舟子的角色,方舟子无论如何激烈攻击其实伤害不到他。一个偏激的挑剔者的角色可能经常批评错了,但是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如此偏激和执迷,他怎么可能坚持下去?他以自己被辱骂甚至家人受到威胁的代价扮演了这样一个挑剔者的角色,在这样一个普遍犬儒的社会里,尤为可贵。     论战双方都处在自己的逻辑体系里面,也各自都能从社会中不断找到支持自己的证据材料,如果没有一方走出自己的角色,双方就会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觉得对方是魔鬼。某种意义上,每个人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是自己的偏见,就像人类社会到处存在左中右不同观点,可能大部分人都是真诚的,而越真诚的人之间冲突越激烈,比如拉登和布什,他们彼此都认为对方是异教徒头目。人各自为自己的正义感而战,冲突的双方,都认为对方是魔鬼,而事实上,各自都是天使——为完成上天赋予的在此世的角色而孜孜不倦地奋斗一生,难道不是天使吗?     当然,人可能没有那么纯粹,顺带可能有别的目的,甚至有人可能并没有真诚投入角色,而是在“玩”。人本来就生活在复杂的正义观中,自己可能在不同的正义观中选择了某些个,但不管选择了什么,人的行为都有自己认为的正当性——人从来不做自己认为错的事。     更重要的,在恒久的时空里,每个人生来有自己的天赋个性等,扮演着与生俱来的角色,这世界本质是一场预设规则的游戏,长短、大小、贫富、强弱、善恶相依相映而生。必须有“恶”的角色,才有善的彰显,有原始丛林,才有文明进步。终极意义上,无论一个人多么愚昧狭隘,无论表现得多么“恶”,都是匆匆过客,为完成预设的角色,都是上天的使者。           这个世界会更好吗          这样的“立场”——中国人好像更执着于站队——可能会遭到多方攻击。“方粉”可能认为我对“韩少”的判断有误,三小时交谈怎么就能判断出他不是代笔?我只能说,这是我的判断,跟时间长短没有关系,任何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也可以对别人的判断做出批评,至于判断对错,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检验。“韩粉”可能认为我为方舟子这样的超级“恶人”说话,背叛民主理想,我只能说,言论自由是我信仰和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人可能认为我在“和稀泥”,混淆是非善恶,每个人都自认为天使(至少在强烈批评对方为自己理念奋斗的那一刻),对方是魔鬼,而我现在居然要说对方也是天使,这背后一定有什么“阴谋”。其实这并非混淆是非善恶,人类需要行为标准,于是基于共识设定标准,然后用此标准来衡量观念和行为,得出是非善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另一个层面反思自己的角色和是非标准。遇到坏人——那些过分沉迷于自我为自我而伤害别人的人,要捍卫正义,但是,要尽可能去理解对方为什么这样,也许自己会被自己的正义感蒙蔽双眼判断错误,而且,要尽可能理解自己和对方在这世上的角色,入世完成自己的角色,同时出世看淡自己的角色。     这个道理尽管数千年来先哲们(比如庄子、佛陀)讲过多少遍(虽然对于唯物主义者们来说可能没用),人们仍然执迷于自己的角色,自我中心,无知狭隘,看到这个世界的一点点就以为是全部,互相妖魔化,甚至要消灭对方,网络舆论稍微有点自由就狼烟四起。以至于有时我开始怀疑,讲这些到底有没有用,人类难道注定以群分,永远沉浸在自我的偏见中吵来吵去?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世界才好玩上帝才觉得这样的游戏有趣?     但我更相信这个世界会更好,人类为各自的正义感同时也是基于自己的偏见和狭隘已经争吵殴斗了数千年,应该进入更高层次了。漫长的丛林野蛮血腥历史成为我们的艺术作品以感知当下的幸福,这个时代行动的启蒙者更具有广泛传播的可能,人类具备文明合一的可能性。入世地活在角色里,这是肉体的狭隘的本能,让社会丰富多彩,同时出世地站在高处回望自己的角色,这是灵性的使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2012年3月21日    进入专题: 韩方之争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文化与艺术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153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作者博客,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多位中国作家诉苹果侵权

 2012年 3月 19日 多位中国作家诉苹果侵权 记者: 袁野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AP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应用软件商店遭中国方面起诉。图为上海一处苹果商品广告 多名中国作家联合起诉苹果公司,声称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 App Store )在未经任何授权的情况下出售,甚至允许免费下载他们的作品。 星期一,包括上海作家韩寒在内的12名作家通过律师向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书,控告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出售盗版文学作品。 路透社援引代理此案的北京律师王国华报道说,苹果在其网路商店里销售了59部这些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要求苹果赔偿版权损失2千3百万元人民币。 王国华说,此外还有10名律师在今年年初以来也指责苹果侵犯其知识产权,但尚未正式提出诉讼。他说,苹果应用程序商店涉嫌出售了近百部盗版书。 王国华说,尽管苹果在今年1月在其商店中删除了部分涉嫌侵犯版权的书籍,但应用软件开发商很快又把这些书放在上面供苹果用户购买或免费下载。苹果对此并未及时制止。 美国路易斯安纳大学信息系统管理教授陈予修对美国之音表示,苹果公司很难把责任全部推到应用程序开发商身上。 他说:“苹果应该也是要负责任吧。因为这是以它的名字出售,开发商也是为它开发的东西。苹果很难说跟它无关。” 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里出售的应用程序超过58万个。根据苹果公布的销售协议,苹果要求应用程序开发商在上传应用程序之前必须获得产品内容的合法授权。 苹果公司驻北京发言人卡洛琳·吴女士对媒体表示,苹果公司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接到投诉后迅速、果断地作出回应。 路易斯安纳大学信息系统管理教授陈予修说,中国作家提出的这桩诉讼对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来说是一种积极的进展,因为网络侵权仍然是一种较新的现象。这桩案件可以让各界更多关注网路知识产权的保护。 陈予修同时指出,苹果公司自身拥有多项专利权,因此极其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他对于苹果未能采取有力措施禁止应用程序开发商将侵权作品一再上传感到难以理解。陈予修认为,不能排除苹果在有意试探中国的执法力度。 他说:“中国呢,有法律在那里,但执行是一个困难。搞不好苹果的中国团队想在尝试,来试看看,但这个事情闹大了。” 中国法制周报星期一报道说,截至目前,韩寒的小说《三重门》仍在苹果商店中可以找到。此外,《明朝那些事儿》和《历史是个什么玩意》等畅销书也在苹果商店中有多种盗版版本。 本周末,中国国家版权局一位负责人就此案发表评论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的确存在侵权嫌疑,但尚需相关部门确认后才能做出最终判断。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女作家张抗抗提交了“修改中国现行著作权法”的提案,加大对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