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時務 | 謝闐地 何不把微信獻給國家
關於微信收費的話題幾乎成了所有科技媒體的頭條。以中國移動等運營商先指出包括微信在內的移動互聯網服務商佔用了通信網絡中有限的信令資源,然後有了使用收費門檻來保障信令資源安全的說法,並迅速發酵為「微信要收費」。 微信收費一事遠遠還沒有結論。但無論鬧到哪個地步,說白了不過是騰訊與中國移動之間的糾紛。騰訊的基因和發家史決定了微信不可能向公眾收費,至於騰訊向不向中國移動繳費,交多少,怎麼交,那不是一時半會能談攏的。可供借鑒的案例是由奇虎公司(即騰訊的死敵,大名鼎鼎的360母公司)運營的同為即時通訊軟件的 line大陸版,在中國移動買斷了一部分話音通道,供用戶發送語音通訊,但這種服務並沒有向用戶收費。 可是許多不明真相的用戶似乎感覺:微信是否向用戶收費並不是騰訊說了算,甚至冒出了「把微信獻給國家」的說法。這是為什麼呢? 往大了說,在頂層設計上主張「大政府」的國家,國家擁有極大的權利,也負擔最大限度的責任。民眾一直被灌輸着「所有的事國家都會管」的概念,而不論金融還是通信,一直被視為維繫國家安全的重要公共服務。 與互聯網發展的邏輯很不一樣,中國互聯網產業是野蠻生長的,行業管理滞後,而國企在這個戰場很難佔有一席之地。相比之下,移動通訊行業的發展一直居於廟堂之高,中國移動等央企的一舉一動都影響很大。像微信這樣的OTT(over the top)業務越過運營商的業務模式,其迅猛發展贏得了市場,也撬動了通信行業的根基。無論騰訊是否主觀上想從運營商這樣的大國企口中奪食,以中國移動為首的運營商肯定不會坐觀失地。 而往小了說呢,無論民眾也好騰訊這樣的非國有「大公司」也好,都長期處於類似「受迫害臆想症」的狀態中。對於公權力的不信任使得民眾認為「微信收費與否並不取決於騰訊」,而由於騰訊事實上也擁有相當的財力和影響力,所以連騰訊也變得不被信任。「微信收費就堅決卸載」的言論正是由此而來。 當然,騰訊對於運營商的畏懼和疑慮,幾乎等於是朝自己開了一槍。微信收費風波中,騰訊對於運營商試探式的表態反應過激,過早的擺出防禦姿態,這有形無形地向媒體傳遞了「騰訊正受到運營商威脅」的錯誤信息。許多人會聯想到 2010年國家出台政策限制第三方支付時,馬雲喊出的「隨時準備把支付寶貢獻給國家」。但馬雲的策略要比馬化騰高明得多,一面喊口號表示對政策無所畏懼和疑慮,另一面五年內追加 50億元投資壯大支付寶並暗調其資本結構。所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目前支付寶仍然是銀聯旗下各個支付工具難以逾越的競爭對手。 產品經理和技術出身的馬化騰並不是掌控輿論的高手,他做不到這一點。否則如果馬化騰也高喊「隨時可以把微信獻給國家」,試問,中國移動就一定接得住嗎? 但反過來想,何不干脆把微信獻給國家呢?似乎也是個雙贏的局面。 騰訊自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與中國移動的對抗妥協史,從網絡尋呼機到手機 QQ再到現在的微信。近年鬧得頗大的糾葛是 2010年元月傳言中國移動要收購騰訊。對這個消息中國移動曖昧不清,騰訊則竭力撇清,但很長一段時間裏大家都願意相信前者——作為代表着國家公權的央企,中國移動能做到的事顯然比我們認知的要多。既然兩家一直沒有達成恰當的合作,為何不能各出資 50%成立新的合資公司,然後把微信放在新公司的框架下呢?這家新公司將成為真正的互聯網巨無霸,騰訊股價由此暴漲自然是大家樂於得見,而中國移動也可以實現自己的互聯網夢想。 但問題顯然並非來自於商業或者技術層面。在充分貫徹「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思想的政企體制下,中國移動不會信任騰訊。而對用戶而言,兩家都被指責具有「壟斷地位」的公司,似乎也不值得報以多大的信任。信任缺失果然是孕育謠言的好土壤。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